•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中國大陸與臺灣歌唱選秀節目比較分析

第三節 兩岸互為借鏡之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7

干名 19 歲至 46 歲不等臺灣人或於臺灣求學中國大陸學生,調查顯示多數受訪 者選擇透過線上影音平臺收視中國大陸、日本、南韓、歐美等節目,部分受訪 者甚至言明已由線上影音平臺完全取代傳統電視。

兩岸歌唱選秀節目致力頻繁製造時事與線上使用者互動,藉由網路口碑行 銷等低成本、快傳播、多媒體和泛受眾特點,助長節目聲勢、拉抬電視收視率

(任樹燕,2012;張淑伶,2015)。電視儼然進入後娛樂化時代,歌唱選秀節 目鎖定年輕族群喜好,即事先掌握收視致勝利器(陳立強,2006),凸顯製作 方亦必須與時俱進,著重開發社群媒體經營策略(壽鵬寰、錢業,2015)。

第三節 兩岸互為借鏡之處

本節依據前二節中國大陸歌唱選秀節目與臺灣歌唱選秀節目之媒介外部生 態系統(市場、政策/法規、社會等因子)、內部生態系統(製作方、廣告 商、閱聽人等因子)比較分析,歸納兩岸歌唱選秀節目互為借鏡之處。

一、中國大陸值得臺灣借鏡之處

(一)不惜重金投資、跨國研發提升製播品質

中國大陸各省級衛視看準歌唱選秀節目未來商機無限,不惜重金引進海外 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藉由版權方提供「模式聖經」,升級製播觀念、經營 法則和行銷技術(羅世宏,2015),全心全意打造高品質節目內容、高水準場 景設計,並順勢結合新興媒體發展數位互動機制,賦予閱聽人耳目一新體驗,

反應於收視率屢屢告捷,廣告商投注預算節節高升,再次補貼、回饋甚至埋單 製播成本尚有盈餘。故縱使中國大陸歌唱選秀節目林立,市場並未因此萎縮,

反而呈現百家爭鳴、大放異彩等生態良性循環競爭態勢,臺灣主持人陶晶瑩即 直言「為什麼別人(中國大陸)就可以讓人覺得這麼的氣勢磅礡,或者是 VCR 的剪接,或甚至用動畫,這些都要錢耶,每一分都要錢,那如果臺灣再不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8

資,我也可能只好去大陸做節目了。」(TVBS 新聞,2013)。部分省級衛視 近年甚至選擇與海外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方建立聯合製作/研發關係(鄭景 雯,2013),成為中國大陸歌唱選秀節目自主原創敲門磚(蔣凱警、謝璇,

2017),亦彰顯中國大陸急起直追全球流行趨勢野心勃勃。

臺灣遭詬病節目難看主要源自製作成本低廉(梁姍樺,2017),製作人薛 聖棻認為臺灣製作方應當機立斷提升節目內容品質,吸引並說服企業投資、挹 注資金/資源回饋製作預算與成本,藉此精緻化軟體品質與硬體設備,達良性 循環並形成跨業聯盟新興商業模式(邱莉玲,2017)。臺灣亦可嘗試與他國建 立跨國合製體系,發展結盟合作關係,回歸以臺灣本土元素為題材,開發並共 享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輪流舉辦大型選秀活動形成文化擴散(曾志超,

2008),不僅可達與海外製播團隊切磋技術、交流人才(唐詩,2017)、拓展 眼界之效,亦可狹帶語言傳達便利性、在地文化接近性等優勢,開發華語市場

(如中國大陸、日本、南韓、東南亞等),進軍國際舞臺。

(二)開發歌唱選秀節目周邊多元商機

中國大陸歌唱選秀節目日漸重視並開發周邊衍生商機和商品,如影音製 品、手機遊戲、電影製作等後續效益(王婷,2016)。隨新興線上影音平臺數 量日益增加、勢力趨於壯大,成為電視媒體產業競爭壓力來源(馮菊香、馮廣 聖,2010),加劇掠奪市場和閱聽人等資源,以廣告收入為主(近 90%)之電 視媒體產業遭受嚴峻挑戰,過分依賴一元核心經營體制,將不利發展且抵抗風 險能力薄弱,面臨年輕閱聽人逐漸流失,中國大陸歌唱選秀節目亦不得不轉向 多角經營(黃楚新,2009)。

臺灣可嘗試由電視媒體產業和流行音樂產業建立跨媒介產業複合體(cross-media industries complex)合作,即電視擁有廣告收益和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 權;唱片公司提供比賽獎金及評審;製作公司協助挖掘、訓練、培養人才,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9

過線上社群媒體或論壇討論宣傳,最後由唱片公司協助音樂製作,共享藝人經 紀利潤,創造雙贏甚至多贏合作模式(巧翎,2013;簡妙如,2015)。

(三)力求研發原創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

中國大陸歷經多年引進海外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 總局連年祭出《通知》、《意見》限制引進數量和開播形式等,並大力推動和 堅持各省級衛視自主創新研發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而節目模式高度重複將 導致閱聽人逐漸喪失收視興趣(Liu & Chen, 2004),優質節目模式產製源自聆 聽閱聽人聲音並與市場良性互動(邱莉玲,2007),促使製作方開始針對閱聽 人進行策略化調查與分析,如阿里巴巴 2014 年 4 月入股華數傳播;同(2014)

年 6 月再入股文化中國傳媒,提供閱聽人經由阿里巴巴研發手機應用程式「娛 樂寶」提案節目企劃,阿里巴巴再透過雲端技術,以大數據分析閱聽人收視喜 好,以此大幅降低新興節目製播成本(方家敏,2013)。

中國大陸原創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不乏加入各式元素如結合懸疑推理 情節、主推明星素人同臺/同框等企圖自茫茫選秀市場脫穎而出,擠入國家新 聞出版廣電總局黃金時段開播優先考量,成為廣告商投資標的和閱聽人收視新 寵。回顧臺灣正值電視媒體產業經營面臨寒冬之際,製作人王偉忠呼籲並鼓勵 具膽識且願嘗試等專業人才現身(獻身)組成團隊(李邑蘭、周鑫,2013),

企劃並研發原創節目模式版權,為電視媒體產業駐足不前經營困境破冰,為臺 灣再次釋放原創能量。

(四)力推原創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進軍海外市場

開發原創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成為中國大陸製作方試圖擺脫傳統節目類 型刻板印象策略之一(Keane, 2004),並將輸出海外市場設為終極目標,《中 國好歌曲》即成為中國大陸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首次成功出售全球發行權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0

播映權(中國文藝在線,2014)最好範例,對於臺灣向來以創作並量產綜藝娛 樂節目為傲無疑為當頭棒喝。

荷蘭與臺灣兩者國土面積相近,但兩者流行文化產業年產值卻天差地遠;

南韓人口僅為臺灣兩倍,韓流文化卻進軍全亞洲甚至遠銷歐美地區(李方儒,

2016),地球村時代促使國際影視服務商競逐優質內容;內容供應商日趨「越 在地、越國際」(唐詩,2017)。隨著出口管道逐年增加,臺灣製作方應積極 轉型,企劃並開發自製節目模式版權優勢,並將銷售目標放眼華語地區(如中 國大陸、日本、南韓、東南亞等),致力成為華語影視娛樂內容供應中心(王 思涵,2016),以「強本」結合「通路」(林靖堂,2016)積極推動「臺灣製 造」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躍上國際舞臺(封盈,2013)。

二、臺灣值得中國大陸借鏡之處

(一)專業製播人員、優秀影視人才輩出

臺灣專業製播人員、優秀影視人才輩出兩岸有目共睹,臺灣製作團隊登陸 指導中國大陸本土團隊時有所聞,甚至造就中國大陸黃金五年臺灣式綜藝節目 時代(戴佩龍,2017)。「大陸綜藝至少落後台灣綜藝 20 年」臺灣主持人高凌 風一語道破兩岸默認電視媒體產業發展差距(李邑蘭、周鑫,2013)。

隨著中國大陸政策推動改革開放,經濟隨之起飛復興,促使中國大陸電視 媒體產業蓬勃發展,歌唱選秀節目百花齊放,但製播經驗普遍匱乏,盛行跟風 與模仿而不利於節目長期經營與發展,故極度渴求並積極尋求海外專業製播人 才。而臺灣地理位置相近、語言溝通便利,促使臺灣電視媒體產業從業人員大 量受聘西進指導(褚瑞婷,2014),即便當代中國大陸歌唱選秀節目已呈現高 度競爭白熱化,仍熱衷邀請臺灣專業製播人員、知名主持人、風靡兩岸藝人登 陸淘金(邵登、楚飛,2016),中國大陸更是慣以依賴大牌偶像明星站臺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1

持,方能促使廣告商心甘情願投注大量資源、資金冠名贊助與置入行銷(壹 讀,2015)。

上述臺灣優異人才不僅成為中國大陸歌唱選秀節目具體流行指標,更為刺 激收視率強烈誘因和廣告商提高投放預算考量,顯見臺灣專業製播人員、優秀 影視人才仍具影響中國大陸電視媒體產業發展和學習仿傚之處。以《最美和 聲》第三季為例,即聘請臺灣製播團隊為其現場舞臺打造多層次 LED、3D 電 控玻璃投影、燈光投影等特效技術,賦予閱聽人視覺、聽覺雙重饗宴(創維,

2015)。

(二)流行音樂、影視娛樂文化實力雄厚

臺灣流行音樂產業和影視娛樂內容風靡兩岸,廣受中國大陸閱聽人歡迎。

中國大陸政治環境致使社會氛圍趨於保守,抑制言論自由和創作風氣,故文化 能量不若臺灣大鳴大放。中國大陸歌唱選秀節目不時可見力邀臺灣偶像明星擔 任評審/導師和特別來賓,參賽者更熱衷重新詮釋臺灣流行音樂作為參賽歌 曲,上述現象形成中國大陸歌唱選秀節目缺一不可標準配備和節目宣傳賣點,

臺灣流行娛樂文化儼然為中國大陸主流文化(李方儒,2016)。

臺灣歷經民歌採集運動、校園民歌復興、現代民歌創作等年代,促使歌曲 創作百家爭鳴、蓬勃發展,活躍華語樂壇獨領風騷。繼《五燈獎》後,臺灣歌 唱選秀節目開播蔚為風氣,誕生為數眾多具實質潛力新星、培養專業音樂製作 人才和影視演藝人才,不僅為臺灣流行音樂產業注入新血,更一度主導華語歌 樂壇成為象徵指標,影響中國大陸甚至華語地區深遠,可自中國大陸歌唱選秀 節目參賽者熱衷傳唱、翻唱臺灣流行音樂等現象略知一二(Huang, 2013)。

臺灣掌握過去佔據華語樂壇、影壇重要優勢(王思涵,2016),自由創作

臺灣掌握過去佔據華語樂壇、影壇重要優勢(王思涵,2016),自由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