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兩岸關係發展歷程中的文化因素

第二節 兩岸和平協商民間交流時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提出「一個中國,兩種制度」原則23。「一國兩制」重點如下:一、「一國兩制」

的基礎是一個中國,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國家領土和 主權不容分割。二、「一國兩制」的核心問題是祖國統一。「一國兩制」的兩制是 指在中國國內可以兩種制度長存,共同發展,由憲法規定設置特別行政區,在特 別行政區內,原有的社會經濟制度、生活方式、同外國經濟文化關係不變,私人 財產、房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和外國投資等方面得到確實保障。

四、「一國兩制」主體是社會主義。五、實行「一國兩制」,臺灣與香港有所不同。

六、實行「一國兩制」長期不變,且有法律保證。在此時中共對臺政策的主軸已 經從「解放臺灣」調整為「和平統一」,而「和平統一」所要達成的戰略目標就 是「一國兩制」。在一國兩制之中只能有一個中國,所謂的「一個中國」就是世 界只能有一個中國,而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臺灣將交出「主權」、

「外交權」兩項權利,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將 不再存在。24

如果我們剖析看待「一國兩制」則可以發現事實上,其仍然是沿用過去「一 綱四目」、「葉九條」與「告臺灣同胞書」的思考模式,將北京視為中央政府,而 臺北則是地方政府,這種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當然不被臺灣方面接受。而且在這 個時期雙方沒有任何的接觸,臺灣方面認定在此時期的兩岸民間交流還是處於違 法的狀態。

第二節 兩岸和平協商民間交流時期

1987 年臺北當局在面對國內諸多壓力之下,開始有了大方向的轉變,1987 年 7 月 15 日,臺北當局正式解除了長達三十九年的「戒嚴令」,並且以國安法取 代之。而隨著政府來臺的大陸老兵,由於想在有生之年可以返回大陸家鄉的願望,

而對臺北政府有了巨大的政治壓力,有鑑於此臺灣政府開始接受臺灣地區民眾赴

2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 10 月),頁 58。

24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頁 2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大陸探親申請,長期隔絕的兩岸關係開始起了巨大的變化,兩岸關係從完全隔離 進展到了民間交流。而在北京方面則認為,兩岸民間交流越加密切,將有助於兩 岸放下敵意增進善意,進而推動兩岸政府的正向交往。25

一、國統綱領與辜汪會談

1988 年李登輝上任,展開了一連串有關大陸政策的制定機構與法案之完成。

處理兩岸議題的機構相繼成立,1988 年國民黨成立了「大陸工作指導小組」,同 時再行政院設置「大陸工作會報」,協調各部會處理相關大陸事務。1990 年 9 月,

總統府設置「國家統一委員會」,成為國家統一大政的諮詢與研究機構。隔年一 月,行政院將「大陸工作會報」改組為「大陸委員會」,成為統籌政府大陸事務 相關的專責機構。在同年 2 月,成立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負責接受政府授 權與委託,處理涉及兩岸公權力的事務性工作。1991 年 4 月,李總統正式宣告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不再將中共視為叛亂團體,也就是將中共視為 控制大陸地區的政治實體,而過去所謂的「漢賊不兩立」、「反攻復國」的兩岸政 策正式走入歷史。在此時「國家統一綱領」正式通過,「國統綱領」是 1990 年中 華民國大陸政策的指導綱領,「國統綱領」主要內容有四個部分,歸納後可以用 一、二、三、四來表達說明:一是指「一個中國」;二是指「兩個政治實體」;三 是指邁向統一的「近程、中程、遠程」三個階段;四是指兩岸應該以「理性、和 平、對等、互惠」等四項原則相互對待。「國統綱領」在兩岸關係的臺灣方面有 了重大的涵義,其主要涵義如下表示我方政府正式且片面放棄以武力方式追求國 家的統一,堅持一個中國謀求國家的統一,但是是在尊重臺灣地區人民權利為前 提,且和平統一有進程但無時間表,中國只有一個且臺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 分,中共不等於中國,在雙方完成完全的統一之前,兩者處於分治的局面。26並 在 1992 年 9 月正式施行「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建立起了兩岸人 民往來及解決所衍生之各種法律事件的規範。

25 任克敏,中國大陸經改理論與兩岸關係(台北:高麗圖書,2002 年 9 月),頁 166。

26 黃昆輝,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頁 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八○年代以前,臺灣長期處於秉持「三不政策」的兩岸互動模式。然而 1986 年 5 月 20 日發生「華航貨機劫持事件」,在當時毫無互動的兩岸關係上發生了 此一困難待解的問題。最後兩岸達成由華航在香港接回人、機及貨物,此次的談 判是兩岸第一次雙邊談判,意義重大。1987 年 11 月 2 日,中華民國開放大陸探 親並逐漸放寬對大陸的投資限制,兩岸各種交流也蓬勃發展。隨民間交流開展而 衍生許多問題,迫使臺灣必須與中共接觸、協商。如 1990 年 9 月 11 日,臺海兩 岸紅十字會代表,就大陸偷渡客遣返在金門秘密協商並簽署「金門協議」。271990 年代之後,兩岸相繼成立民間形式的中介團體,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兩岸 民間授權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於民國八十二年四月 二十七日在新加坡海皇大廈召開歷史性的「辜汪會談」,這是兩岸民間的高峰會 議也是兩岸政府的「間接談判」。係自一九四九年兩岸隔海分治以來層次最高的 談判接觸,象徵兩岸在歷經數十年政治、軍事對抗後,進入「和解」的時代,這 也象徵著海峽兩岸已進入「以談判、協商代替對抗」的時代。「辜汪會談」之後 雙方又進行了一二十次的事務性會談,談判內容涉及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掛號 函件查詢補償、違反有關規定進入對方地區人員遣返、漁事糾紛處理、遺產繼承、

兩岸文化科技交流、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等等。海協會與海基會之間進行的事務 接觸和商談,對兩岸關係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28

二、「江八點」vs.「李六條」

1992年10月中共召開「十四大」及1993年「第八屆人大」後,中共第三代領

導人逐漸確立以江澤民為核心,其主要對臺政策方針與大方向還是延續著第二代 領導人的對臺政策,主要政策還是依據「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不放棄武力」

處理臺海問題。1995年1月30日農曆春節前夕,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發表「為促 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提出八點「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

27 樂美真,「兩岸簽訂《金門協議》臺前幕後:兩起慘案促會談」,中國網,2009 年 5 月 21 日,

檢索日期:2015 年 8 月 25 日。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4/62/20090521/15492492.html>。

28 初國華,「不對稱權力結構下的兩岸談判: 辜汪會談個案分析」,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頁 1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若干重要問題」的看法和主張,簡稱「江八點」。其主 要內容精簡如下:一、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堅 決反對「臺灣獨立」、「分裂分治」、「階段性的兩國中國」;二、對於臺灣與 外國發展民間性經濟文化關係,不持異議;三、進行兩岸和平統一談判,在一個 中國前提下,正式解除兩岸敵對狀態,臺灣當局關心的任何問題皆可談;四、努 力實現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五、不以政治干擾兩岸經濟交流,大 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六、「中華文化」是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兩 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七、尊重臺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 當家作主的願望,保護臺胞一切正常權益;八、歡迎臺灣當局領導人以適當身分 前往大陸,大陸領導人也願意受訪臺灣。29中共方面希望藉由此次對臺喊話,加 強對臺統戰與增進臺灣人民對其好感。

有鑑於此,李登輝總統在同年4月8日在國統會發表談話,提出兩岸關係的六點 主張,內容主要針對先前的「江八點」做出回應。「李六條」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兩岸在分治的現實上,探尋國家統一的可行方式;二、以中華文化為基礎,

加強兩岸交流;三、增進兩岸經貿往來,發展互利互補關係;四、兩岸平等參加 國際組織,兩岸領導人在國際場合自然見面;五、兩岸均應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 爭端;六、兩岸共同維護港澳繁榮,促進港澳民主。

「江八點」與「李六條」的共通點在於雙方都從「中華文化」的角度出發,

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加強兩岸交流。然而雙方主要的差異點仍在於:一、臺灣 強調承認兩岸分治是進行雙方政治談判、達成統一的基礎,然而中共方面認為只 要認同「一個中國」,任何問題都可以談;二、中共方面認為雙方領導人可以互 訪,而我方則認為雙方應在國際場合自然見面;三、中共對於統一表示仍不放棄 武力,但表示只針對遇到「臺灣獨立」與「外國干預」才會主動用武力來解決臺 海問題,但我方則認為中共不放棄武力,只會加深兩岸猜忌以及減少互信的基礎,

29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編,中國台灣問題,(北京:九州出版社,1998),頁 89~9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如果中共放棄使用武力則兩岸將可進行政治協商。

三、臺灣主體意識的增強

李登輝認為自1991年我國制定「國家統一綱領」,積極對中共表達善意,中 共方面並未給予正向的反應。反倒以「一個中國」原則來迫使臺灣表態與政治談 判以及壓迫臺灣在國際上的生存空間。因此,面對中共在國際上的打壓以及當時 國內政治社會的轉變,讓李登輝開始「去中國化」並凸顯臺灣主體意識的重要。

李登輝認為自1991年我國制定「國家統一綱領」,積極對中共表達善意,中 共方面並未給予正向的反應。反倒以「一個中國」原則來迫使臺灣表態與政治談 判以及壓迫臺灣在國際上的生存空間。因此,面對中共在國際上的打壓以及當時 國內政治社會的轉變,讓李登輝開始「去中國化」並凸顯臺灣主體意識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