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兩岸文化交流協議背景探析

第三節 由經轉政的轉向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申請亦需要 1 至 2 個月,比較起申請大陸國產劇只需 10 來天,差異甚大。而在 雙方電視節目的控管上,臺灣對大陸電視劇沒有頻道與數量限制,而大陸方面則 限制臺灣節目在熱門時段播映及數量上有嚴格限制。20

第三節 由經轉政的轉向

中國大陸對臺政策的調整也是促成兩岸經貿快速發展的原因。2002年中國大 陸新一代領導人胡錦濤上任。其主政後對臺灣相關政策出現明顯的變化,開始以 經濟、經貿、採購或是利益作為對臺關係的主軸,希望能透過經濟的優惠與依賴,

間接影響臺灣民眾對於中國大陸的看法,甚至影響到個人的身分認同與統獨立場。

中共方面希望藉由惠臺政策擴展,藉以能改變臺灣內部民眾既有的負面印象,完 成兩岸統一的目的。而胡錦濤和平崛起的概念也套用在兩岸關係之上,事實上中 共方面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就已訂定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框架,21但直到馬 英九當選總統後,中共和平發展的對臺政策才得以執行。胡錦濤在2006年國民黨 榮譽主席連戰赴陸會見時,就指出「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成 為兩岸同胞共同為之的奮鬥目標。」22之後胡六點的提出,成為了馬政府時期大 陸對臺政策的轉向,簡言之,胡強調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要遵循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發展,並建立起兩岸交流制度化的框架。也因此,由 於雙方均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儘管雙方對於一中定義處於各自表述的狀態,

但是雙方在求同存異之下還是有了合作的基礎,而兩岸也開始恢復制度化的協商。

雙方恢復及強化中斷了十年的兩會制度,透過制度化協商機制,處理和解決兩岸 文化、經貿與民間交流互動越來越活絡所產生的問題。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

20 賴文青,兩岸影視產業交流現況與展望,鉅亨網,2012 年 1 月 31 日,檢索日期 2015 年 9 月 5 日。

<http://mag.cnyes.com/Content/20120131/5B62F1D0D3AF4B5B98DFB7944351E126.shtml>

21 王建民、王眙社,「論中共中央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的提出、形成及其政策主張」,北京聯 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 年第 2 期(2013 年 11 月),頁 8~22。

22 胡錦濤,「會見連戰和參加兩岸經貿論壇的各界人士」,人民日報,2006 年 4 月 17 日,第 1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和平發展」成為發展兩岸關係重要思想,延續到了習近平主 政的時代。習近平在博鰲論壇會見前副總統蕭萬長時提兩岸合作的四個希望,簡 述如下:一、推動兩岸經濟合作,二、加強兩岸經濟兩岸的高層次對話和協調,

三、希望兩岸加快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後續協商進程,四、希望兩岸同胞團結合作,

共同效力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上述中共領導人對臺政策的脈絡,可以 看出中共方面正在從和平的基礎上面拉攏臺灣。將「反獨」的主軸措施修正到「促 統」之上並持續深化發展。

事實上此一和平框架是本著「先經濟後政治」的原則所建構出來的,也就是 說此一框架並非單純的政治框架,而是涵蓋著政治、經濟、社會三者並重的和平 發展框架。在此之下中共比起過去更加擴大對臺經濟交往,透過「經濟影響政治」

的策略也成為中國大陸對臺工作的重點。

而在臺灣方面,由於屬於出口導向的海島型經濟體,對外貿易占經濟發展上 舉足輕重的地位。理論上,臺灣在2002年1月1日成為WTO第144個會員,在此體 系下享有與任何會員進行經貿整合之權利。但是在現實中,除了中美洲的友邦國 外,其他國家基於政治考量與臺灣洽談自由貿易協定的意願低落,在我國與中國 大陸簽署ECFA前,僅與中美洲友邦5國簽訂FTA,出口貿易額僅占我國全球出口 總額之0.187%,對於占我國出口總額達到88.7%的美、歐與東亞國家,則尚無法 簽訂任何經濟合作協議,進而影響臺灣在主要市場之競爭力。有鑑於此,馬英九 上任之後即表明,我國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的理由有三:第一,推動臺海兩岸 經濟關係正常化;第二,避免臺灣被邊緣化;第三,促進臺灣對外經貿關係國際 化。自馬英九總統於2009 年2月17日宣布推動洽簽兩岸經濟協議以來,經濟部即 積極展開評其效益與影響,並與中國大陸進行非官方的意見交換,在同年11月完 成共同研究,得出簽署兩岸經濟協議對兩岸經濟發展均屬有利的一致性研究結論,

並在海基會及海協會舉行的第四次「江陳會談」中,同意將兩岸經濟協議列為第 五次江陳會談之重要協商議題。而終於在2010年6月29日,兩岸兩會終於在重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正式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簡稱ECFA)。ECFA的簽署為兩岸關係帶來了新的變化,兩岸走向了制度化與自 由化的新發展方向。簡言之,在經濟方面,中共秉持著「以商圍政、以經促統」

原則,落實ECFA的後續協商,期待以加強照顧臺灣中小企業、傳統懺業與基層 民眾,特別是中南部民眾的實質利益,化解中南部民眾對中共之反感。並希望臺 灣方面減少對大陸經貿限制,消除貿易和投資障礙,促使兩岸經貿關係趨於正常 化與制度化。

事實上ECFA並不只是單純的經濟協議,當時的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強調:

「兩岸關係新時期的互動發展,應依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 漸進』的基本思路,根據兩岸的實際情況和輕重緩急,扎實有序地加以推進。」

23中共學者坦言:「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後,雙方在諮商對化的過程中 不應再迴避政治議題,需要解決困難的兩岸政治議題,將是兩岸必須面對的重要 議題」,顯示出,中共方面希望藉由經貿的正常化,使臺灣經濟走向依存大陸。

臺灣學者林泉忠則認為,服貿或者是貨貿都不只是單純的「經濟合作」,而是為 了繼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兩岸和平發展」,藉以希望啟動兩岸政治談判,在目 前臺北持續對北京的政治對話呼籲冷處力的氛圍下,北京方面希望盡快促成兩岸

「經貿一體化」,藉此以經逼政。24中共政協主席賈慶林在2010年便提到:「要 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積極擴大雙大投資,繼續扶持 大陸臺資企業發展,做好臺商權益保障工作,要大力開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進 一步密切兩岸各界交往,鼓勵更多的臺灣民眾,尤其是基層民眾餐與兩岸交流合 作,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我們可以看出大陸期有系統以及目標性在 在建立屬於兩岸的經濟關係,其目的在於希望藉由兩岸各項交流,分成「經貿一 體化」、「文化一體化」與「社會一體化」,最終達到兩岸「政治一體化」的目 標。而在第一步「經濟一體化」就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中共來說,簽署

23 王銘義,「王毅談兩岸首務盡快簽署 ECFA」,中國時報,2010 年 3 月 26 日,第 3 版。

24 林泉忠,「大陸民主化 台灣才能安心」,聯合報,2014 年 4 月 15 日,第 15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ECFA的主要目的就是政治考量,希望有助於兩岸統一。而這也是中共由經轉政 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