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兩岸文化交流協議背景探析

第一節 兩岸文化交流的歷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第三章 兩岸文化交流協議背景探析

第一節 兩岸文化交流的歷程

在進入介紹文化交流以前,在這需要先定義何謂文化?關於文化的定義相當 廣泛而且眾多,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有 關狹義文化的早期經典學說。其解釋為: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

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複雜整體。文 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歷史現象,它是有機的生命體,會隨著歷史的 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1

學者龔鵬程認為文化與社會是不能分開來談的,文化實際上涵括了三個程次,

一、器物繼承層次,二、制度層次,三、思想行為層次(即依社會之觀念信仰、

價值系統、社會習俗等)等三類。這三方面所構成的文化,即有其文化與社會之 特殊性,與其他文化並不完全相同。

國學大師錢穆認為文化即是人類生活之大整體,彙集起人類社會之全體即是

「文化」。他說: 「文化即是長時期的大群集體公共人生」。2

而美國社會學家 David Popenoe 認為,文化是人類群體或社會的共用成果,

這些共有產物不僅包括價值觀、語言、知識,並且包括物質對象。簡言之,所謂 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與人類生存方式相適應的並歷史積累起來的一切文化成 果。

總結上述,我們可以歸納出廣義的文化以及狹義的文化兩類。廣義的文化指 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狹義的文化,是指人類 創造的精神文化成果,也稱精神文化或觀念形態的文化。從結構上看,我們把文

1 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重譯本)(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頁 1~5。

2 錢穆,民族與文化(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頁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化分為三個層次,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 各種器物,構成物態文化層。它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的總和,以滿足人類 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直接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體現了生產力水準的進步。制 度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範和制度。人類在生活實踐中 創造出一系列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等各個方面的準則,並逐步將這些準則規範 為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精神文化,是指人類創 造的各種觀念形態的思想產品,如政治、法律、道德、哲學、宗教、藝術、風俗 習慣等。

隨著臺灣政治及社會日益民主化與兩岸情勢的快速變遷,臺灣政府於1987 年11月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開啟了兩岸的民間交流。從此,臺灣政府開始主動 積極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1988年11月開放大陸學者及海外流學生來臺參觀訪 問。1990年5月李登輝當選第八任總統,在其就職演說中提出:「如果中共當局 能推行民主政治及自由經濟,放棄在臺灣海峽使用武力,不阻擾我們在一個中國 的前提下展開對外關係,則我們願以對等地位,建立雙向溝通管道,全面開放學 術、文化、經貿與科技交流」。3事實上,兩岸文化交流其實早已展開,在兩岸 開放接觸以來,中共對於簽署文化交流相關協議的態度就非常明顯,許多重要官 員均曾公開主張且喊話。而在馬英九總統上臺後,臺灣方面就經常提及文化交流 的重要性。而在中共方面則認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團結力的重要根 源,對於國家的國力與富強有著積極正面的作用。中共第四代領導則更加重視「軟 實力」的建設,藉以繼承中國文化正統,彰顯中共統治的重要性。4

而所謂的兩岸文教交流,顧名思義就是兩岸之間有關文化與教育的範圍,在 現行架構下,涵蓋政府官員文化交流活動、宗教、藝文研究創作展演、出版品、

學術交流、新聞、體育、宗教及學歷之認證、陸生來臺就讀與臺商子弟在陸就學

3 「李登輝第八任中華民國總統就職演說」,人民網,1990 年 5 月 20 日,檢索日期:2015 年 8 月 27 日。

<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520/6330.html>

4 王良能,中共的世界觀(台北:唐山,2002 年 3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等面向,範圍甚廣,類型甚多。

若我們將兩岸文化交流時期歸類,則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一、文化交流隔絕時期(1949-1987)

這段期間兩岸在政治外交上,政權互不承認、兩岸處於相互敵視的狀態。雙 方的文教不僅沒有試圖交流,甚至利用文化資本來宣傳官方意識型態、加強雙方 文化上的相互敵視和誤解。

二、文教交流起步時期(1987-1999)

自1987年臺灣開放探親後,行政院成立「大陸工作會報」,接著分別公佈「現 階段國際學術會議或文化、體育活動涉及大陸有關問題作業要點」、「現階段大 陸傑出人士、在海外大陸學人、留學生及領導民主運動人士來臺參觀訪問申請作 業規定」,使得臺灣人民得以赴大陸地區從事探親以外的活動,包括出席國際會 議或活動、從事大陸傳播工作及文教活動等,而大陸地區相關學者及文化界人士 也得以來臺進行文化交流活動,開啟了雙方文化交流的起點。

此一時期是兩岸文教交流重要的發展期,開放的幅度很大。雙方人員的往來、

經貿以及學術文化的交流日趨頻繁,而兩岸也展開半官方組織的交流融冰之旅。

從大陸出版品來臺到古文物展覽、從臺灣人民赴大陸與大陸人士來臺,均建立起 重要作業規範,並獲得大幅度的進展。學者蕭真美認為兩岸在此階段有認知系統、

信仰系統、規範系統以及表現系統的交流。簡而言之兩岸在資訊交流(包括出版 品、新聞)宗教交流(佛教、道教、基督教)倫理交流(學術交流、海外留學生)藝術 交流(電影、連續劇、展覽)等各項交流都有廣泛的接觸。對於兩岸的文化交流都 有深刻的影響,但也因為交流的日益頻繁,在各個領域也出現若干不同的問題。

例如發展現況與法令出現落差、相關負責單位聯繫不足、來臺交流人士活動許可 與目的不符合等。且大陸地區當時還處於較封閉的狀態,導致兩岸地區人民對對 岸文化的正確認知出現錯誤。5

5 蕭真美,「十年來之兩岸文化交流」,中國大陸研究,第 41 卷第 9 期(1998 年 9 月),頁 53~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三、文教交流低盪時期(2000-2008)

1999年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引發兩岸關係軒然大波,原訂海協 會會長汪道涵訪臺嘎然中止,兩岸關係為之凍結。2000年臺灣政黨輪替,民進黨 陳水扁當選總統執政,提出「四不一沒有」的兩岸關係論述,但始終未獲中共善 意回應,2005年陳水扁再提出「一邊一國」,更使兩岸文教交流活動亦陷入低盪 沈潛期。雖然以上事件使兩岸的政治與軍事關係不僅停滯,甚至有倒退狀況。但 雙方在文教交流上,不僅未見停滯,甚至有慢慢增溫的態勢。觀光、經濟、教育 等方面的互動更加密切。文教交流處於兩岸政治、經濟脈絡中,自成一格,從 2005-2007年之間每年文教交流人數都超過兩萬人次。

四、文教交流開展時期(2008~)

2005 年連戰訪問大陸的破冰之旅,「連胡會」達成五項共同願景,因而開 啟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及江陳會談,促成兩岸文教積極交流與合作的氛圍。馬英九 政府上任之後延續著此一態勢,擴大了兩岸在文教交流的合作。此一時期馬英九 政府在文化交流類政策推出的重要措施包括:延長陸生來臺研修期限為一年,放 寬大學赴大陸及金、馬辦理推廣教育,重修陸生三法等兩岸條例、大學法、專科 學校法,有限度的開放陸生來臺就讀,放寬大陸學歷採認等,並且雙方在兩岸人 員的往來,不僅只有政治階層的互動還有民間的交流,例如:陸客來臺、兩岸文 藝展演、宗教交流等。若回顧過去兩岸開放交流以來的發展,因雙方對「一個中 國原則」前提無法達成共識,只能將政治軍事與經濟、文教交流區隔開。所以兩 岸交流的優先順序始終是「經貿為先、文教交流次之」,政治交流則視為敏感項 目。其中兩岸文教交流活動中以高教項目最多。從上述兩岸文教交流發展歷程,

可看出兩岸的文教交流漸進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