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兩岸關係發展歷程中的文化因素

第一節 兩岸武裝衝突與互不往來時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第二章 兩岸關係發展歷程中的文化因素

第一節 兩岸武裝衝突與互不往來時期

一、韓戰爆發之前

當國民政府迫遷來臺,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宣布「中 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時,兩岸「劃峽分治」的關係也就此展開。在國共內戰 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已制訂「用武裝力量解放全中國的政策」,並將臺灣包括在內。

1949 年 3 月 15 日,中共新華社發表「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首次 明確指出,「中國人民解放鬥爭就是解放全中國,直到解放臺灣、海南島和屬於 中國的最後一吋土地為止」。1在當時「國共內戰」的慣性思考之下,中共「對臺 政策」將兩岸關係定位為解放全中國的一環,國民黨既退守臺灣,中共自然是乘 勝進擊,以便消滅敵人再生反撲的能力和機會,以完全統一全中國為主要職志,

所以「解放臺灣」是這一時期的北京「對臺政策」主軸。反之,臺北的政策則是

「反攻大陸」,在此一時期的臺灣當局並非毫無作為,國民政府視中共為叛亂團 體,堅持漢賊不兩立的態度,採取積極的準備隨時反攻大陸,國民政府對大陸實 施了閉鎖政策,進行海上封鎖並派遣轟炸機進入中共領地進行轟炸。雙方的相互 對立,並沒有任何經濟與政治上的接觸,且民間交流也是完全中斷的狀態。

而在此時國際社會對於此時期的國共內戰大多保持袖手旁觀的態度,1950 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對臺政策聲明,決定對在臺的蔣介石政府採取袖 手旁觀的姿態,直到國共內戰解決為止。2此時的中共雖然沒有來自國際社會外 力的干擾,但事實上也沒有國際支持的力量,除了共產陣營的華沙公約組織承認 外,北京政權並未得到國際普遍地承認,也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3在當時美國

1 中共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頁 412。

2 Robert M. B.Drawing the Line(new York:W.W.Norton1982)﹐pp.181~182.

3 張歷歷,當代中國外交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 1 月),頁 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對臺灣消極態度的態度下,中共決定將內戰進行到底,並向臺灣進攻。1949年10 月24日,共軍企圖順著金門、澎湖進而攻占臺灣,然而在缺乏海戰經驗,且無海 軍、空軍掩護作戰下4,進攻的共軍全軍覆沒,而在同年11月的登步島戰役共軍 也吃了敗仗,使得自解放軍南渡長江後,兵敗如山倒的國軍,嘗到了久違的勝利,

也暫時抵擋住了來自中共的壓力得有喘息的空間。

二、韓戰爆發之後

1950 年 6 月 25 日韓戰正式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臺灣海峽中立聲明」

指出臺灣海峽地位未定。5此一聲明打亂了大陸的攻臺計畫也開啟了國際上兩個 中國共存的時代,因此遭到中共方面的強烈反對。「臺灣地位未定論」的出現,

對於兩岸關係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對臺北當局來說雖不滿意但還可接受,因為此 一宣言對北京方面更為不利,因為這讓中共無法以「內戰」的名義繼續不受國際 社會干預的攻打臺灣。6而在該年底中共決定參與韓戰也造成了中共與美方的敵 對角色,因此也加強了美國保臺的決心,臺灣來自於美方的經濟與軍事援助因而 源源而來,杜魯門改變原來對兩岸作壁上觀的態度,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即刻 前往臺灣海峽協防,同時美軍也派第十三航空隊進駐臺灣。而在同年 7 月美國也 與臺灣當局達成「共同防禦協定」。

中共派遣動員了百萬大軍進行抗美援朝戰爭,儘管最終取得了戰略目標上的 勝利,但卻消耗了大量的經費與軍隊,也由於與美方形成對立的局面引起西方民 主國家的抵制與孤立,都一再的打擊了解放軍攻打臺灣的能力。

1954 年 12 月臺美雙方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國民國與美國正式結 為盟邦,且美軍也在臺灣建立基地與駐防。不過,為避免擦槍走火把美國也捲入

4 1949 年毛澤東訪蘇時,對史達林表達國軍在台灣建立海空、軍基地,而共軍方面則沒有空軍 和海軍,難以攻占台灣。史達林有鑑於怕蘇方直接支援共軍有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疑慮而不願 直接派遣,但願意幫助中共建立海空軍,而在之後韓戰則讓局勢直轉。

5 William M. Buleler﹐U.S. China Policy and the Promblem of Taiwan (Boulder﹐CO.:Colorado University Press﹐1971).

6 徐博東,大國格局變動中的兩岸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年 5 月),頁 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臺海局勢之中,此條約僅限臺澎並未包含金馬。7而雖然有了「中美共同防禦條 約」,中共還是不放棄使用武力來解決統一問題,先後發動了兩次臺海危機來測 試美國協防臺灣的底線。

但事實上在此段時期內兩岸雙方都有各自的內政問題,主要中心都放在各自 的經濟上,在大陸方面陸續推動了幾個五年計劃以及社會主義的改造;而國民政 府則在 228 事件之後,一方面實施戒嚴壓制民怨,一方面積極推動土地改革與出 口導向的工業化。

三、 國際局勢的劇烈轉變

中共總理周恩來,曾在 1955 年 7 月 23 日於印尼萬隆舉行的第一屆亞非會議 上,表達願意和美國談判緩和臺海緊張的情勢。而周恩來在同年 7 月 30 日中共 人代會第一屆第二次會議上表明了除了戰爭手段之外也不排除和平解放臺灣的 可能性。其在會議上提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臺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及戰爭的 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8」。 在 1960 年時毛澤東與周恩來就已制定了對臺第一個綱領性決策「一綱四目」,其 內容如下:「一綱」是指臺灣必須回歸中國大陸,「四目」分別為:一、臺灣回歸 祖國後,除外交需統一於中央外,臺灣之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均委於蔣介石。

二、所有軍政及經濟建設一切費用不足之數由中央撥付。三、臺灣的改革可以從 緩,並視條件成熟,並尊重各方意見,協商決定後進行。四、雙方互不派特務,

不做破壞對方之舉。9從這可以看出在此階段中共高層釋放出有條件的和談內容,

願意用在非武力的條件之下達成統一,然而這種投降內容對於我方來說自然沒有 給予回應。此內容與日後鄧小平的「一國兩制」相比較可以看出其政策延續性。

有鑑於此,1950 年美國軍隊駛入臺灣海峽以來,大陸的對臺策略就已經有了明 顯的轉向,其強調的是不動武的。50 年代的兩次臺海危機,中共方面並不是企

7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 年),頁 18。

8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的重大任務」,人民日報,1955 年 7 月 5 日,頭版。

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 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頁 3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圖拿下臺灣,而是表達中國絕不放棄對臺主權要求的一項行動。10在之後中共在 有條件的目的下開始嘗試以和平的方式來與臺灣方面協商,大陸調整原先的武力 解放臺灣政策,而開始寄希望於臺灣人民與政府。

事實上,在這個時期,由於美國與臺灣在 1954 年 12 月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以及蘇聯不支持中國對臺動武,中共領導人認識到無法以武力解放臺灣;同時,

中國內部因為大躍進時期推動人民公社的失敗;再加上 1966 年推動的文化大革 命,已經動搖了整個中國大陸的政經與社會基礎,需要大規模從事經濟建設的和 平環境,不宜與臺灣、甚至美國發生大規模的戰爭。11因此在此時期中共不再訴 求強迫武力的解放臺灣,其將目標轉向在國際上孤立臺灣。中共對臺外交鬥爭的 兩個原則,一是否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國家地位;二是圍堵封殺我國的國際活動空 間。12中共在 1960 年代初期非洲多數殖民地尋求獨立時時,曾經給予幫助並設 法結交,希望藉此攏絡第三世界國家進而在聯合國中國席次問題上支持中共取代 中華民國。有鑑於中蘇雙方在 1960 年代之後有反目的趨勢,在 1969 年中蘇珍寶 島事件後,中美雙方共同面對蘇聯此一安全威脅,開始放下雙方敵意,並開始改 善雙方對立的政治關係。這對兩岸之間的外交平衡開始有了改變,因為兩岸關係 所處的國際體系有了重大的權力平衡轉移。1971 年 7 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季辛 吉密訪中國大陸,並且達成協議,美國「不主張兩個中國、一中一臺與一個臺灣」

的對華政策,主要就是讓美國停止承認臺灣。中美雙方已達成某種程度上的互信 孤立臺灣。1971 年 2 月第 26 屆聯合國大會上通過 2758 號決議,由中華人民共 和國繼承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並驅逐我國聯合國代表,北 京如願的進入聯合國,中共掌握了在國際上的中國政權合法性,造成臺灣至今也 無法再加入以國家為名義的國際組織。

隔年二月,美國總統尼克森應邀訪問大陸並與中共共同發佈「上海公報」指

10 Andrew J. Nathan﹐Andrew Scobell﹐China’Search for Securit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2)﹐P.401.

11 John Gittings﹐The role of the Chinese Army(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Publisher﹐

1981),pp.158~175.

12 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第二版)(新北市:新文京,2012 年 9 月),頁 5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出,「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 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此一立場不表異議」。上海公報的簽署說明了美國 在「一個中國」政策的轉向。而駐防的美軍也逐步撤出臺灣,1974 年美國對臺 軍事援助也宣告終止,並且也廢除「臺灣決議案」。13在此之下中共得到美國的 承認以及有了國際上認可的政權合法性,中共在國際上與之建交的邦交國數量有 了大幅度的增長,而當我方有任何一個邦交國家只要與北京建立起外交關係,臺

出,「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 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此一立場不表異議」。上海公報的簽署說明了美國 在「一個中國」政策的轉向。而駐防的美軍也逐步撤出臺灣,1974 年美國對臺 軍事援助也宣告終止,並且也廢除「臺灣決議案」。13在此之下中共得到美國的 承認以及有了國際上認可的政權合法性,中共在國際上與之建交的邦交國數量有 了大幅度的增長,而當我方有任何一個邦交國家只要與北京建立起外交關係,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