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兩岸文化交流協議背景探析

第四節 兩岸文化協議可能之內容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ECFA的主要目的就是政治考量,希望有助於兩岸統一。而這也是中共由經轉政 的重要指標。

第四節 兩岸文化協議可能之內容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文化成為各國重視的新興安全議題,文化被視為一種軟 實力,文化國力可以做為軟實力運用的一種重要型態,並且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的 重要指標,成為國際力量平衡對比的重要因素。軟實力可以彌補經濟與軍上等硬 實力上的不足,軟實力更有可能讓其他國家或社會群體心悅誠服地去信仰自己的 價值觀,達到無須因承擔強迫他國達到以方所需利益所付出副作用或是代價,藉 以達到符合國家利益。25

中共自1979年起積極推動包含文教交流在內的兩岸「三通四流」政策,但是 由於臺灣方面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致使1980年代中期以 前,北京在文化交流成效的可說是毫無作用。而到了1990年代,當時的兩岸民間 交流已經展開,長久分治的結果導致了兩岸在交流上產生了新的碰撞,以及沒有 過的文化衝擊,北京當時也已經充分了解到了文化的穿透性,也認知到與臺灣文 化交流,可以加強臺灣人民對大陸的認同感,進而達到兩岸統一的最終目標,然 而當時的時空環境,沒有現今兩岸政府間常態的互動以及簽署協議的大方向,導 致兩岸之間雖有文化交流,但還是停留在小規模的民間交流。

2008年大陸提出商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的願景,以推動兩岸文化教 育交流合作邁上範圍更廣、層次更高的新臺階。262009年7月11日,賈慶林在第 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提出,兩岸實現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制度化、規範化、長 期化。當天,吳伯雄也談到要探討如何把「文化交流納入到制度化、常態化的發

25 Joseph S. Nye﹐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p.1~40.

26 「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 30 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人民網,2008 年 12 月 31 日,檢索日期:2015 年 9 月 11 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4/8610403.htm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展軌道之上」27,也是是基於這樣的同識。2010年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發表的《共 同建議》將“交流制度化”列入議程。由此可見,中共對於兩岸文化交流實現體制 化、制度化是其對兩岸文化合作發展的重點,也是讓兩岸走向統一的一個突破 點。

一、文化同根性的訴求

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臺灣所面臨的國家認同問題,在文 化認同上的轉變是顯而易見的,1945年以來,國民政府遷臺以來,向來著重於中 華文化的灌輸,忽視了原屬於臺灣文化的培養,除南島嶼系的原住民外,臺灣數 百年來皆以漢文化為主體,日據時代強力將日本文化注入臺灣漢文化中,尤其是 一九三七年後,皇民化運動試圖將臺灣強力扭向日本,戰後又將文化認同扭向中 國,臺灣在原屬於自己的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相互擺盪。臺灣除了原住民外,絕 大部分是中國大陸漢民族的移民,在臺灣閩南漢人人口佔了多數,臺灣主要講閩 南話和國語,導致臺灣受到了閩南文化影響很深。隨著在李登輝提倡臺灣主體性 的增強,以及陳水扁時期的「去中國化」運動,加上與大陸較有淵源的老一代逐 漸凋零,臺灣本土意識逐漸在民眾心中增強,尤其因為教科書的改制,減少了文 言文、中國歷史增加臺灣文學與歷史的比重與增加鄉土語言課程的,使得年輕族 群對中華文化的傳統認同感降低。在李登輝時代之後,「臺灣意識」此一名詞開 始出現,而所謂的「臺灣意識」,簡言之,就是「感覺到自己是臺灣人的意識」

也就是「臺灣認同」或是「臺灣人認同」。而事實上所謂的臺灣意識也是相對的,

它可以是相對於大陸的中華文化而產生的產物,在實際運作面上,「臺灣人意識」

或「臺灣意識」已於近代面對中國大陸時,被賦予高度的政治意涵,隨者「臺灣 人意識」的不斷轉變,「臺灣人意識」已經由地域性的認同轉換成認為「臺灣人」

與「大陸人」不同的認知,更逐漸向「臺灣民族與中華民族不同」的方向轉變。

這也意味著臺灣人對於臺灣民族與中華民族有了區別以及轉變。有鑑於此,中共

27 「吳伯雄在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人民網,2009 年 7 月 11 日,檢索日期:

2015 年 9 月 11 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4/8610403.htm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方面,認為此種文化上的推廣作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在排除中華文化於臺灣文化之 中,目的在於切割兩岸在中華之中的關聯性,形塑兩岸在文化上「一邊一國」的 概念。28但是,雖然臺灣在文化認同上有了臺灣本土文化的興起,但是臺灣在於 中華文化上還是有著相當大的依存性,在民俗上臺灣還是保有了中華文化的傳統,

例如在中華民族的祭典活動和婚喪喜慶活動以及過著傳統三大節(春節、端午節、

中秋節)等傳統民俗上。因此中共有鑑於對臺灣本土文化的興起,有可能影響到 其對於兩岸統一上產生了阻礙。中共希望在兩岸文化交流中,努力恢復或重新加 強兩岸在於中華文化上的紐帶作用,希望藉著中華文化此一導體,在於文化上能 拉近雙方彼此的距離,變成未來兩岸政治互動與認同的重要基礎。也就是說對中 共來說,文化也將成為中共對臺統戰的一種運用方式,中共希望文化認同可以成 為促進臺灣在政治認同、國家認同的一個有利施力點,藉由對臺文化交流的運用,

藉以爭取認同、擴大對臺統戰的效用。

二、推動兩岸文化產業的發展

在全球化下,各地域及族群的界線日益模糊,如何保有在地的文化特色以及 文化創新逐漸成為各國兼顧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重要政策。英國最早推動相關產業 的發展,利用了人的創造力與傳統的文化結合,不但產生高度的經濟效益,也能 帶動就業機會,因而帶動起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與政策發展。

2012年,大陸「十二五規劃」把文化產業發展作為重點,將發展成為重點產 業,中共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畫」中也提到:「十二五期間,文 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高於20%,2015年比2010年至 少翻一倍,實現倍增。」而在臺灣部分馬英九總統提出的「黃金十年」中也把文 創產業列為著重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對臺文化 工作要求上,其中「創新工作方式,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交流品牌,推動一批大陸 優秀文化專案及產品入島交流,不斷增強對臺文化交流的親和力、感染力、影響

28 金榮,「以文化認同增進海內外同胞關係和諧」,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 21 卷第 3 期(2010 年 6 月),頁 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力」。29目前兩岸文創交流多以文藝、影視活動居多,根據大陸國台辦統計,2009 年兩岸文化交流首次突破10000人次;2010年兩岸文化交流項目2458個,較2009 年分別增加70.8個百分點。而兩岸也舉辦了許多文化交流相關展覽,例如臺北文 化周、廈門文博會、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展、兩岸富春山居圖之和展等。而在 ECFA簽署後,臺灣對大陸在開放上亦有很大的進展,例如兩岸華語與合拍電影 等。

然而臺灣因為本身先天條件的關係,導致臺灣的文創產業面臨到了瓶頸,例 如自身市場規模有限,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賴於新興市場的擴展,其次是規模瓶頸,

臺灣的文創產業往往因為無法創造出規模經濟,導致規模逐漸萎縮,因此需要多 方投入並且藉由品牌的建立提高發展規模。因為市場與規模的影響,導致臺灣的 大量文創人才逐漸流失,海外有成之文創者不願回到故鄉發展,或是本土優秀人 才因現實考量向轉而有發展前途文化產業效力。臺灣所遇到的文創問題,事實上 在大陸也在發生,但是對於臺灣而言,大陸的市場以及可發展規模都遠大於臺灣,

西進大陸發展文創產業產生了很大的誘因,然而臺灣在與大陸長期分治之下,兩 岸在於文化的本質上已經有了基本的差異,而事實上兩岸除了在文化本質上存在 了差異之外,在於文化產業合作上也缺乏了溝通的平台,中國大陸對於臺灣的文 化創意產業西進限制仍多,主要面臨到的困難有以下幾點:

1、 兩岸法令體系差異大,各種文創產業政策文件又多又雜難以掌握

兩岸法令體系最主要的差異來自於大陸因時置宜的各種政策文件,因為政 策文件經常具有超越法律的效力,加上文創產業的各子產業主管機關橫跨 多個部會,甚至還出現多個部會職權重疊的紛爭,以致於針對同一產業議 題重複出現矛盾的規定內容。

2、 知識產權的問題

29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新華網,2012 年 2 月 16 日,檢索日期:2015 年 8 月 29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2/16/c_111529579.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影音語及盜版猖獗的問題非常嚴重,尤其大陸盜版的問題非常複雜,犯罪 行為經常是跨省市,主管機關也跨工商局、公安局、質量技術監督局、海 關多個部門。地方保護主義則是打擊盜版的最嚴重障礙。且在於網路上親 權氾濫的情形尤為嚴重。

而在於出版品內容方面,大陸對於臺灣之出版品介入極深,出版容易受到 政治因素改變,或者可能在於出版審核過程中修改作品內容。而且因為相 關審批資訊未能透明公開,且程序冗長、時程難以掌握;加上執行標準經 常因人因地而異,對於臺灣赴陸發展文創產業產生了極大的阻礙與疑慮。

而在於出版品內容方面,大陸對於臺灣之出版品介入極深,出版容易受到 政治因素改變,或者可能在於出版審核過程中修改作品內容。而且因為相 關審批資訊未能透明公開,且程序冗長、時程難以掌握;加上執行標準經 常因人因地而異,對於臺灣赴陸發展文創產業產生了極大的阻礙與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