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其他影響因素:新聞類別、混搭程度、公共性

第四章 資料蒐集及分析

第五節 其他影響因素:新聞類別、混搭程度、公共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其他影響因素:新聞類別、混搭程度、公共性

本研究針對「新聞類別」的分類方式,並非完全依照新聞版面位置取決,而 是「凡具有公共性」或「攸關公共利益」的報導或評論意見,均歸類為「政治或 公共性」,例如「疫情」期間發生的新聞,並不歸類為「社會「或「醫藥生活類」,

而是歸類為「政治或公共性」。由研究者主觀判定。因為判斷方式的調整,因此 絕大多數的新聞類別都是「政治或公共性」,並不意味著登錄資料都是「政治新 聞」。(如下表40)

表(40) 年際新聞類別統計表

總和

1987 1989 1997 1999 2003 2009

政治/公共性 個數 58 194 354 275 467 381 1729

% 37.9% 65.8% 73.6% 76.4% 82.2% 53.1% 67.2%

財經理財 個數 14 13 0 0 0 39 66

% 9.2% 4.4% .0% .0% .0% 5.4% 2.6%

社會 個數 18 15 51 28 27 70 209

% 11.8% 5.1% 10.6% 7.8% 4.8% 9.8% 8.1%

生活消費教

個數 38 15 10 32 33 123 251

% 24.8% 5.1% 2.1% 8.9% 5.8% 17.2% 9.8%

國際 個數 2 7 11 3 5 19 47

% 1.3% 2.4% 2.3% .8% .9% 2.6% 1.8%

兩岸港澳 個數 0 15 22 6 16 50 109

% .0% 5.1% 4.6% 1.7% 2.8% 7.0% 4.2%

科技 個數 2 2 7 1 0 1 13

% 1.3% .7% 1.5% .3% .0% .1% .5%

其他/副刊 個數 21 34 26 15 20 34 150

% 13.7% 11.5% 5.4% 4.2% 3.5% 4.7% 5.8%

總和 個數 153 295 481 360 568 717 2574

%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觀察年際間的新聞類別變化,解除報禁前,具公共性質的登錄資料比重不 高,但解除報禁後,相關的評論數量大增,登錄筆數快速增加,並一路從六成成 長到七成,甚至在2003年達到八成以上,但2009年,非關公共性的評論意見增加,

因此「政治/公共性」的比重下滑到五成。

至於增加最快的是「生活」、「社會」、「兩岸」及「財經」,四類的登錄 筆數都創下最高。其中,「生活」類一口氣增加了三倍以上,與「財經」都是所 謂的軟性新聞為主,換言之,當《蘋果》進入市場後,新聞的重心似乎開始悄悄 的轉移。

進一步依照「報別」進行比對,結果顯示:《蘋果》2003年與2009年,「政 治公共性」類從104筆略增為108筆。但財經類從0增為19筆,「社會類」從13增為 42筆,「生活類」從20增為63筆。至於《聯合》,「政治公共性」類從117筆減少 為94筆,生活類從2筆增為20筆,兩岸類從0筆增為10筆。《自由》的「生活類」

從2筆增為29筆。「兩岸港澳類」從8筆增為23筆。《中時》則是「政治公共性」

類從142減為73筆。《聯合》、《中時》有關公共性的評論數量大為減少,其他 類的數量增加,也就形成消長。但是哪些因素,讓公共性的議題討論減少,從統 計數據上無法探知,背後的原因,有待探究。

本研究在類目建立時,設立一「主觀判斷」指標:公共性。針對新聞或評論 內容,是否影響攸關大多數人利益,做主觀的判斷。特別是羶色腥的社會新聞,

或副刊內,學知撰寫個人感懷的散文等。透過這項指標與新聞類別的交叉分析,

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如下表41)。

表(41) 年際「無公共性」新聞類別統計表

公共性

總和 1987 1989 1997 1999 2003 2009

新聞

類別

政治/公共性 2 0 0 0 0 4 6

財經理財 0 0 0 0 0 21 21

社會 5 4 0 0 5 2 16

生活消費教育 0 1 0 0 0 11 12

其他/副刊 1 1 5 4 1 6 18

總和 8 6 5 4 6 44 73

果然在2009年之前,每年的「非公共性」登記筆數都只有個位數,但2009年 卻增加到44筆,其中,出現較多的「非公共性」類的新聞類別,是「財經」及「生 活消費」類為主。如果進一步觀察各報「非公共性」的登錄筆數,《蘋果》有32 筆最多,其次是《中時》的19筆,《聯合》14筆,《自由》8筆。《蘋果》在2009 年有19筆財經類登錄資料被研究者認定為「不具公共性」,原因是在抽樣期間,

台股的表現一度成為《蘋果》頭版,大量引述分析師的個人理財建言,被研究者 歸類為「不具公共性」,是主要原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者為了解「混搭式」的報導類型,究竟各報使用的頻繁程度以及哪些新 聞類型比較容易產生混搭的手法,因此,根據同一篇文內,出現兩人次評論作為 混搭程度「高低」的依據,超過兩人,則認定為「高混搭」,兩人以內(含)則 視同一般性質的報導。

不過,此處混搭,僅單純計算報導內有「幾個人說話」,因此,座談會、配 稿,甚至一般新聞報導,也可觀察並紀錄有幾位評論者。可被登錄混搭的類別,

以「座談/論壇」、「配稿」、「混搭」及「一般新聞報導」四類為主。總計登錄 316筆為「高混搭」。其中,《蘋果》有89筆,《聯合》84筆,《自由》73筆,《中 時》70筆。(如下表42)

表(42)報別高混搭次數統計表

總和

1987 1989 1997 1999 2003 2009

蘋果 0 0 0 0 20 69 89

聯合 7 9 13 14 18 23 84

自由 0 0 15 6 30 22 73

中時 11 0 5 0 28 26 70

總和 18 9 33 20 96 140 316

2003年之前,高混搭的現象僅零星出現,每年大約都10~20筆之間,僅1997 年有33筆,但2003年起,高混搭一口氣增加到96筆,2009年更擴大為140筆!《蘋 果》2009年有69筆最多,以登錄七天計算,平均每天有將近10則的報導裡有三人 或三人以上評論,可見混搭風確由《蘋果》所帶動。《中時》及《自由》,2003 及2009年各有54及52筆,跟上了混搭風。

觀察「年際」及「形式」的變化(如下表43)。座談會或空中論壇等形式的 報導原本就會容納多人發言。但報導內出現較多人發言的情形,如前述所觀察,

集中在2003年之後,其中,又以《蘋果》運用的數量最多。從2003年的13筆「混 搭式報導」,2009年一口氣增加到54筆。「配稿」則是另外一種多人發言的形式。

運用較多的是《聯合》,累計29次,其中19次在2003年之後。《自由》比較特別,

從1997年開始,每年都有多人發言的「一般報導」出現,穩定持續至2009年。

表(43) 混搭之年際與形式交叉統計表

總和

1987 1989 1997 1999 2003 2009

談論壇 蘋果 7 7

聯合 6 5 9 5 25

自由 21 4 25

中時 8 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配稿 蘋果 4 8 12

聯合 5 5 6 13 29

自由 7 7 14

中時 3 10 14 27

混搭 蘋果 13 54 67

聯合 7 3 2 12

自由 3 5 8

中時 3 3

一般 蘋果 3 3

聯合 3 5 3 3 14

自由 8 6 6 6 26

中時 8 5 18 1 32 最後觀察混搭與分量的關係(如下表44),出現兩人以上表達意見的形式,平 均面積幾乎絕大多數都比兩人或兩人以下的來得小。以「混搭風」最多的《蘋果》

為例,兩者平均面積為11.74cm2 vs.58.31cm2。前者大約是後者的兩成左右。有趣的 是,其他三報的推算結果也都大致相當。

表(44) 混搭面積比較表

報別 高混搭 面積比 非高 面積比 高/低

蘋果 平均面積 11.7498 .006883 58.3133 .034155 20.15%

個數 89 89 308 308

聯合 平均面積 20.2531 .011520 104.2154 .058985 19.43%

個數 84 84 673 673

自由 平均面積 20.8765 .011323 101.7691 .055284 20.51%

個數 73 73 478 478

中時 平均面積 20.7121 .011018 105.8930 .056104 19.56%

個數 70 70 799 799

總和 平均面積 18.1039 .010057 98.0299 .053795 18.47%

個數 316 316 2258 2258

本節探討了其他幾種定量分析的取徑,首先在新聞類別部分,分析結果發 現,2009年因非屬公共性質的報導或評論增加,《蘋果》進入市場後,帶動軟性 新聞以及與公共利益較無關連的報導增加,因而產生變化:非公共性登錄資料增 加,混搭筆數增加,面積減少等等。至於新聞類別方面:生活類、財經及社會類 別增加。

其次,多人在同一新聞或評論敘述裡表示意見的「高混搭」現象,早在20多 年前就已經存在,但是數量大為增加,卻是在《蘋果》進入市場之後,混搭之後,

評論的分量,僅為一般報導的兩成。多人同時表示看法,卻只有更少的分量,這 樣是提供更多元意見,還是反成「眾生喧嘩」,其實誰也聽不見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