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方法說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方法說明

一、 內容分析法

(一)說明:

內容分析法是社會科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旨在運用一套程序,從內容作 有效推論,藉以描述信念,價值意識型態或其他文化體系狀態。內容分析法最大 的特色,在於可透過「非親身訪查」的方式,進行大量的資料處理(王石番,1991,

頁1,頁21-22)。內容分析可以作為描述傳播內容趨勢的工具,依照不同的時間,

觀察內容是否有不同的特點,從而建立具有意義的歷史透視,從而捕捉及反應群 體的態度與價值(王石番,1991,頁83-84,頁116)。本研究選擇內容分析,作為觀 察不同階段下,知識份子在報紙報導的樣貌改變,與內容分析法可發揮之特性吻 合。

(二)研究設計:

參照王石番所界定之傳播內容分析步驟(王石番,1991,頁133-134),依序說 明如下:

研究問題:本研究旨在探查知識份子在報紙報導內的形貌轉變。對象以「學 院知識份子」為主,其他包括具備知識份子特質之專家、記者以及 一般民眾(讀 者投書),列為一併觀察對象。

類目建構:本研究歸納出以下方向。包括:評論者的身份?以何種形式出現?

出現的位置在哪?以何種頻率出現?呈現的分量多寡?關切哪些議題?等等。透 過年際間的變化,觀察知識份子在報紙的報導裡樣貌的轉變。因此,研究類目即 根據「身份」、「報導形式」、「報導位置」以及「篇幅或字數」作為主要的類 目。

界定母群體:報紙報導為本研究的母群體,如前節所提,「報紙」界定為:

《蘋果日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及《中國時報》等所謂的「四大報」,

作為主體。

抽取樣本:欲掌握學院知識份子在報刊的形貌,時間是最重要的取樣關鍵。

受限於研究者本身的操作能力,無法進行大規模,長時間的取樣。因此,年際的 選擇,以及版面的選擇就成為抽樣的主要考量。以下分別說明。

(1)年際選擇:

為了呈現不同階段下,知識份子在報端可能的樣貌改變,因此在時間選擇上,

以報禁開放前後,作為起始觀察的重點。其後,以每十年為間隔,搭配《蘋果日 報》來台的時間,共分為三個主要觀察年代區間,每個區間各選擇兩個年份。說 明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88年:開放報禁是台灣報業發展相當關鍵的一年,台灣報業型態的轉 變,報禁開放這一年是重要的分水嶺(蘇蘅,2002:4) 。此外,根據馮建三的研究,

1980年代之後,學院知識份子具名在報紙撰稿成為常態是1980年代以後的現象(馮 建三,1993:53)。因此,本研究選擇報禁開放前一年:1987年,以及報禁開放後一 年:1989年,藉此觀察學院知識份子在報禁開放前後,於版面的呈現是否因報業 結構的改變而出現變化。

△1997、1999年:一方面觀察學院知識份子在十年後的差異。另一方面,1996 年《中國時報》、《聯合報》宣布調漲零售價,《自由》並未跟進,藉此擴大市 場,報業逐漸計入三強鼎立的狀態(蘇蘅,2002:78)。藉此觀察三報看待學院知識份 子有何差異。此外,《中國時報》、《聯合》兩報均闢有民意論壇版面,1997年 前後,《自由》也開闢名為「自由廣場」的論壇版面。至於1999年,則是政權輪 替的前一年,國內政治氣氛活躍。

△2003、2009年:第三個時間區段,除了配合2003年《蘋果日報》創刊之外。

另選擇1999年十年後的2009年,作為觀察標的。

(2)抽樣日期:

本研究配合《蘋果日報》的創刊時間:2003年5月2號,年際樣本的六個年度,

每年抽樣一週。日期選擇:每年的五月二號~八號之間共七天的資料,降低因週 間版面安排調整可能產生的差異。例如週末假日版與週一~週五有所不同,連續 抽樣七天可消除因版面安排產生的落差。

(3)版面選擇:

有鑑於知識份子在報章出現的位置,不僅僅於一般新聞,90年代出現的民意 論壇或讀者投書,亦為重要的發表園地,此外,觀察《聯合報》及《中國時報》

分別有〈聯副〉、〈人間副刊〉亦常見有安排有專欄作為發表園地。例如,1970 年代起人間副刊開闢海外專欄,成為海外華人知識份子與國內讀者之間的重要橋 梁。1975年起推動報導文學,以及鄉土文學論戰等,均扮演重要角色。(取自:文建 會台灣大百科全書網路版: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294)。根據以上觀察,版 面抽樣選擇分為:一般新聞、民意論壇及副刊等三種。其中一般新聞部分選擇評 論出現較多的「要聞類」或前段版次為主要依據。依現今各報版次編碼為「A」

落版面。因地方地方新聞版歷史資料取得不易且各抱地方版數量不一,不列入觀 察對像,但大台北地區版因常見固定專欄,納入抽樣範圍。

1. 界定分析單位及對象:本研究的基本分析單位為知識份子在報紙,以具名 方式出現,即為過錄的基本單位。同一篇文章內,如出現多人,則分別登錄,如 同一人出現多次,則累計為一次,面積加總。至於出現的「形式」,概分為下列 幾種形式:

(1)具名撰稿:

包括:學院知識份子所發表的專文、專論,專欄,以及媒介知識份子,如記 者、主筆具名發表的特稿,側寫,新聞幕後,專欄,或專文等。

(2)接受訪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新聞事件發表看法,形式上包括:在主新聞內出現,也就是本研究所稱之

「混搭式報導」。或配合主要新聞所出現的第二則稿子,也就是所謂的「配稿」。

對象部分,除學院知識份子之外,也紀錄包括:以公協會組織,代表專門或產業 領域發表評論的「組織知識份子」,並可區分為有公益性質及非公益性質。

(3)座談會或專版:

學院知識份子或專家,應邀參與座談會的發言內容。或以口述,由記者紀錄 發表之。

(4)一般報導:

學院知識份子或專家,在一般報導內,以具名方式受訪,或本身即新聞事件 當事人,所討論議題具有公共性者。

(5)讀者投書:

在民意論壇版面,具名、職銜投書發表。

其次,觀察及登錄的「對象」,本研究歸納並參考前文獻探討有關的知識份 子分類及研究後,研究者建立之觀察對象分類為:

(1)學院知識份子(簡稱為『學者』或『學知』):於國內外大專院校任教,

研究機構任職研究工作者。

(2)產業知識份子(簡稱『專家』或『產知』):以專家身份發表評論意見的 專業知識人士,例如,醫師、律師、會計師、分析師或產業內的專業經理人,提 供具公共性的專業意見等。

(3)組織知識份子(簡稱『益知』及『組知』):以團體(產業公協會,工 會)名義發言,並可依團體是否為公益性質區,再區分為公益團體知識份子(簡 稱『益知』)及一般組織知識份子(簡稱:『組知』)。

(4)媒介知識份子:(簡稱『媒知內』或『記者』及『媒知外』):本身即為 媒體工作者。依其與刊載報紙是否有雇用關係,再分為「體制內媒介知識份子」

(簡稱『媒知內』),如記者,編輯,主筆等,以及「體制外媒介知識份子」(簡 稱為『媒知外』),如專欄作家,詩人,節目主持人等。

(5)政治人物:包括:中央及地方民代,政黨幹部等。

(6)民眾:除以上可資辨識身份者,因受訪發表意見或投書至民意論壇的一般 民眾。

(7)國家機器:政府官員、執政黨領袖等具操持國家政策者。

1.專長:為進一步了解是否有其他因素影響「學知」對於提供評論意見的可 能,如學知本身的文化資產等,因此,針對「學知」的職銜,紀錄「學知」所處 學校或機構,「學知」本身的職稱以及依照科系別認定之專長。作為後續分析的 依據。

8/0 19890502~20090508 西元 年月

2=聯合報(取樣年份:1987,1989,1997,1999,2003,2009) 3=自由時報(取樣年份:1989,1997,1999,2003,2009) 4=中國時報(取樣年份:1987,1989,1997,1999,2003,2009) 版

次 碼

3/0 001~999。

2003年起,因增張改英數字版面編號,A路僅使用版次數 字。其他版面將英文改錄數字:B=2,C=3..依序。例:E05=505

4=SARS(2003年)

5=-H1N1新流感(2009年) 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媒知形式:作為學院知識份子的主要「對照組」,透過定性描述方式,將記 者撰寫特稿、側寫,新聞幕後等等形式,根據不同報別加以紀錄,作為學院知識 份子形貌的對照,同時也觀察同為報紙主要的評論意見來源的媒介知識份子有何 變化或消長,作為學院知識份子的參照。

(四) 民意論壇:報禁解除後,《聯合》出現「大家談」的民意論壇的雛形,隨後

《中國時報》也出現「意見橋」,接受讀者投書,民意論壇的發展與學院知識份 子及民眾評論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加以紀錄掌握,搭配內容分析的「位置控制」

編碼,進行意義的分析及闡釋。

(五) 副刊學知:〈聯副〉及〈人間副刊〉均為歷史悠久的副刊,各自在鄉土論戰 或報導文學,乃至於舉辦文學獎,引領台灣文學界風騷,知識份子在副刊出現的 形貌,將特定主題,知識份子出現進行必要的紀錄。不過,因文學類作品,與一 般報導形式差異相當大,因此取捨上,先以作者身份為主要依據,其次,選取採 研究者主觀認定「是否具公共性」作為取捨判斷。如僅為發抒個人感懷的散文,

或短篇小說等較不具論述或與時事相關,則不予紀錄。

(六) 立意取樣:本研究根據所挑選的年份及當週發生的重要新聞事件,分別選擇 包括:

1. 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中國現代化歷程中的重要關鍵,每年五月四號前後,都 會重新引起感懷與討論,本研究的抽樣時間,剛好跨越五月四號,其中,

1989/199/2009三個年份,剛好適逢五四運動屆滿六十、七十及八十週年,觀察報 紙版面編排是否有調整,學院知識份子在五四運動的回溯及意義探討,反省上,

又有哪些的表現,從報紙版面安排及學者抒發內容,兩個角度進行觀察。隨著時 間推移,有關五四的討論是增加或減少,搭配內容分析的「立意取樣控制」,進 行分析。

2. 亞銀年會(1989):1989年台灣首度派具有官員身份的郭婉容到北京參與亞銀年 會,時間恰好跨越研究抽樣的期間,並涵蓋出發前、出發到返國,各報均闢有專 版,藉此觀察新聞處理及學者的觀察及發表的狀況。

3. 白曉燕案(1997):1997年發生的這起刑案震驚社會,抽樣期間各報均以大篇

3. 白曉燕案(1997):1997年發生的這起刑案震驚社會,抽樣期間各報均以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