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蒐集及分析

第六節 曝光排行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節 曝光排行榜

本研究總計登錄2754筆資料。統計期間橫跨1989年~2009年,共抽樣六個年 份,每年抽樣一週,抽樣的四份報紙當中,究竟哪些人是熱門的評論者。又有何 特徵?將所有登錄對象的姓名排序後,整理出「出現五次(含)以上」,共計37 人。總出現次數為231次,約佔全體之8.9%,不到一成。以下列出名單,並將其 身份,依照本研究的身份識別,簡附於個人姓名後。例如,「媒知內」指的是體 制內媒知,也就是記者。「媒知外」是體制外媒知,益知:公益團體知識份子。

(如下表45)

(表45)曝光排行榜

排名 次數 姓名 備註(身分或專欄名稱)

1 12 金恆煒(媒知外) 《自由》探針,鏗鏘集 1 12 胡文輝(媒知內), 《自由》鏗鏘集 2 9 何榮幸(媒之內) 《自由》台北新氣象 2 9 李秉穎(專家) 台大小兒科醫師 2 9 林濁水(政治) 《蘋果》非典型觀點 3 8 林保華(媒知內),香港特派 《自由》林保華專欄等 3 7 卜大中(媒知內), 中時、蘋果主管 大小社論

3 7 余文苔(媒知內) 《蘋果》辣蘋果

3 7 林毓生(學知)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 3 7 張上淳(專家) 感染科醫生

4 6 王鴻薇(媒知內)聯合報記者 5 6 林文虎(益知)

4 6 李欣芳(媒知內)自由時報記者

4 6 張旭成(學知) 《自由》張旭成專欄 4 6 張慧英(媒知內)中國時報記者

4 6 陳曉林(媒知外)

4 6 陸以正(專家)前外交官

4 6 黃富源(學知) (學知)

4 6 葉金川(學知) 慈濟大學教授受訪 5 5 南方朔(媒知外)、方寶柱(媒知內)、

王文玲(媒知內)、江春男(媒知外)、

余英時(學知)、吳家誠(益知)、李敏 勇(媒知外)、周恆和(媒知內)、張明 富(學知)、張峰義(專家)、莊榮宏(媒 知內)、陳守國(媒知內)、陳芳明(學 知)、黃立民(專家)、楊照(媒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承訓(媒知內)。

前幾名幾乎全數都有固定專欄,並集中在《自由》及《蘋果》兩報。金恆煒 (《自由》:探針、鏗鏘集)、胡文輝(《自由》:鏗鏘集)、何榮幸(《自由》:台 北新氣象)、林濁水(《蘋果》:非典型觀點)、林保華(《自由》:香港百日記、林 保華專欄)、余文苔(《蘋果》:辣蘋果)等等。僅李秉穎是以專家(台大小兒科醫生) 身份,在SARS及H1N1期間發表意見。此外,卜大中、江春男也都是負責大小社 論,卜大中並且先後在兩家報社服務,因此現身的7次當中,1989/1997年在《中 時》,2003年則是《蘋果》。

至於《中時》、《聯合》出現次數較頻繁的對象,都是記者居多。分析曝光 較多的知識份子,其身份以媒介知識份子最多,體制內、外合計有20人,佔五成 四,其次是學院知識份子,有9人,佔兩成多。專家有5人,醫生居多。另有2位 公益團體人士,一位政治人物(林濁水)。

觀察出現的時間,有9個人出現在單一年份,其他則跨年份出現。時間維持 最久的是第一名金恆煒,自1989年起到2009年,除2003年沒有登錄資料外,其餘 每個年份都有。因長時間經營專欄,成為本研究觀察到高曝光的主因。

此外,統計出現總次數為4次有28人,其中不乏知名的「學知」與「專家」,

如:丘宏達、田弘茂、余光中、李遠哲、曹俊漢、瞿海源、黃光國、黃越欽、陳 長文、陳若曦等。如果將4次以上併計,共65人約占13.3%(總次數343次)。如依身 份別觀察,65人當中,51%是「媒知」,34%是「學知」。

對照Posner對美國公共知識份子普查的結果,前十名佔前百大的三成一,台 灣知識份子的曝光集中度似乎不若美國。至於《蘋果》的「編輯名單」內所提及 的幾位高知名度評論者,在本次研究中並沒有出現。

這樣的結果,與本研究原先認為:「學者專家」大量且重複出現的基本看法 部分吻合。具「專家」身份者比較明確,例如:具備醫藥專長,進入排名者,多 集中出現在2003及2009年疫情肆虐時。但純粹學者身份者,張旭成在《自由》闢 有專欄,林毓生是出現在五四專版,余英時、黃富源及陳芳明是跨越不同年份,

報紙,因撰寫專文或受訪,進入排行。

第一部分小結

[定量描述]:

本研究針對過錄的2754筆資料進行的內容分析,共完成了三個面向,共11類 別的分析。包括:

1. 基本資料分析:《中時》登記的總量最多。《蘋果》的平均登錄筆數最高。

六個登記年份裡,1999年下滑,餘皆成長。有重大新聞事件,影響登錄量。

2. 報禁前後的變化:報禁解除前後,「學知」、「產知」、「民眾」、「媒知 外」均成長。體制內的媒介內知識份子(媒知內)不增反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變遷考察。

(1).年際變化分析

 頻率:「媒知」最多,「學知」次之。「專家」與「民眾」相當。「媒知」

與「學知」有相互消長的跡象。2003年之前四年,「媒知」有三年領先。2003年 後,「專家」與「民眾」崛起。「學知」僅在報禁解除後1989年拿過第一。2003 年後居老二,老大是「專家」。

 分量:「媒知」最大,「學者」次之,「政治人物」第三,「專家」及「民 眾」總平均面積,遠遠落後,約為其他三種的一半,這兩種身份都是2003年起大 幅增加,但分量卻沒有提升。再次顯示分量被頻率稀釋。「學知」在22年間,分 量少了51.65%。年際間擺動,1999達到顛峰,之後每況愈下。「媒知」僅1989年 下滑。餘皆穩地成長,22年間,「學知」的分量由「媒知」取代。「媒知」分量 成長了47.51%

 形式:報禁解除前,主要評論舞台是「記者特稿」,解禁後,「座談論壇」

一度成為主流,「讀者投書」在1997年超越。1999年是最高峰。「座談/論壇」及

「專文」減少後,「學知」及「媒知」都受影響。其中,「媒知」的特稿數量未 見成長。屬於「報導內」形式的「一般、混搭及配稿」,2003年後開始明顯成長。

與《蘋果》出現有一定關聯。

 位置:與形式反映出的變化大致相同。在一般報導裡,「學知」與「媒知」

消長,「民意論壇」在「讀者投書」成主流後,也躍居首位。「副刊」由「媒知」

寡佔。「民意論壇」裡的主角:「民眾」,從居八、九成的絕對多數,逐漸衰退 到四成以下,換成了「學知」及「專家」為主。「媒知」也來參一腳。

 內容(立意):五四運動在22年間,逢十才有紀念。報禁開放前後,回顧與紀 念的文章較多,且由「學知」主導,22年後,還得靠閱報秘書才知道五四為何,

不見「專文」「專論」不復見,只有報導寫遊記。

(2).報別差異分析:

《聯合》及《中時》都重視「學知」,但《中時》給予「媒知」更大的發言 空間。《蘋果》進入市場後,最重視「專家」及「民眾」的意見。此外,也將「學 知」與「非學知」一起塞進了報導,混搭、配稿等形式數量增加。

「學知」的評論平均面積,《聯合》居首,其次是《中時》、《自由》,《蘋 果》平均每則過錄資料的平均面積僅58.9公分,是《聯合》、《中時》的一半還 不到!22年間,「學知」在報端發表評論意見,平均篇幅面積,《聯合》從130cm2, 縮水到剩下83cm2。衰退了36%,《自由》從1989年的148cm2減少為52cm2,減少了 70%,《中時》則是從174cm2,縮水到109cm2。減幅為37%。次數增,「學知」的 分量卻減,顯示在有限的版面空間下。要容納更多的聲音結果就是犧牲了篇幅。

此外,混搭、配稿的大量使用,連帶「學知」每次出現的分量減少。

(3).學知形貌影響因素探討(職稱、機關、專長):

職稱以「公立+教授」是主流。面積部分,助理教授不輸人。專長則依照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其他分析取徑(新聞類別,公共性,混搭程度):

新聞類別與公共性的發展有關。公共性降低時,生活、財經、社會類評論增 加。混搭程度與《蘋果》進入市場有關。2003年之後快速增加。

(5).定量分析的觀察綜整如下:

 報禁解除,曾帶動一波「學知」評論高峰。但「學知」不如「媒知」。

 出現的形式變遷明顯。1999年之前,較有論述空間。

 「民意論壇」出現後,成為評論的主要園地。但人人擠破頭。

 分量的變化,整體減少,「媒知」是例外。

 報別差異:《聯合》重「學知」:次數第一,《中時》最護「媒知」,

「專欄」、「民意論壇皆可讓。《蘋果》最愛「專家」及「民眾」。「學 知」舞台物換星移,專論、專文不復見,讀者投書去搶灘。「配稿、混 搭」眾人搶,「學知」只能把路讓。「學知」分量漸縮水,媒知分量逆 勢漲。專家輕薄又短小。

 影響評論者曝光的關鍵是學校及職稱:公立大學、教授擁有絕對優勢。

但平均面積不見得最大。評論者專長與新聞脈動息息相關。疫情盛,醫 藥專家天天上報。

 新聞類別,以具公共性類別為主,但隨著公共性減少,其他類別如生活、

財經、社會類增加。有關。

 混搭程度越高,分量越輕。混搭程度與報別,形式有關。「媒知」出現 的頻率減少,但分量卻增加。「學知」頻率增加,但分量卻減少。

[定性描述]

1. 「學知」的樣貌,在報禁解除前後,討論重要政策的大塊文章,常常可見,

海外學人的論文,兩報搶著刊登。也會針對重要議題邀請學者舉行論壇,紀 錄各家觀點,位置也都在主要版面。民意論壇出現,部分學者的看法轉進民 意論壇,民意論壇也把顯著的位置,留給了學者。

2. 1997之後,專文的數量減少,座談會形式仍存在。民意論壇則是繼續刊登學 者的看法。2003年,《中時》增闢名家專欄,回到主要版面。也出現部分專 文。2009年,《聯合》推出名人堂,由學知與媒知擔綱。但《中時》的名家 專欄移至民意論壇。

3. 2003年,《蘋果》加入市場。在論壇版,提供學知及體制外的媒知舞台,但 是在一般新聞版面,學者與專家共同擠進報導內,包括混搭式報導的「一文 多評」,或者主配稿的「評上加評」:大量引用專家、學者評論意見的現象,

在2009年達到高峰。除了「學知」、「專家」之外,「民眾評論:民評」,

成為《蘋果》創造的另外一種評論形式;路人甲,鄰居都可以加入評論行列,

《蘋果》並創造了本研究所稱的「圖文配」,讓民評的搭配更活潑。如此一 來。「學知」必須與「專家」、「民眾評論」一起瓜分新聞內的評論空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內基礎研究 不足。

心事誰 人知

成大醫生投 書,批評成 大醫院遭家 屬持械闖入 急診室攻 擊,院方息 事寧人做法 總計《中時》四天的意見橋,共刊載20篇讀者投書,4篇記者撰稿,1首新詩。

其中,讀者投書的個人身份描述包括年齡及職業。較《聯合》清晰。版面安排上,

編輯主導的氣氛濃郁,鎖定主題包括:解嚴、報禁開放後,有關黨國不分、政黨 與校園、救國團的角色與任務、歷史教學與真相、學生人權與訓導工作的任務等 相關課題,角色等,逐一攻擊,搭配與主題有關的「讀者投書」以及大量採訪學 界及學生領袖意見,有主動出擊的意味。

22年前的爆料,嘗試碰觸的禁忌議題,皆為台灣面對民主化歷程中要克服的 校園難題。與現今讀者,特別是學生族群爆料,不是想要捏造事實,爭取媒體曝 光,就是與公共無涉踢爆店家的個人消費糾紛居多。今昔之比,差之何以千里?

令人感嘆。

比較《中時》與《聯合》,《聯合》雖然也有引述讀者投書,延伸的「民調」

新聞,但基本上仍是歸納、整理讀者投書為主,手段相對溫和。至於版面容納的 投書數量相近,平均每天五篇左右,但在處理投書者身份方面,《中時》顯得更 為積極,透過投書者的「年齡」及「職業」的屬性,強化其與內容主題的關連性,

新聞,但基本上仍是歸納、整理讀者投書為主,手段相對溫和。至於版面容納的 投書數量相近,平均每天五篇左右,但在處理投書者身份方面,《中時》顯得更 為積極,透過投書者的「年齡」及「職業」的屬性,強化其與內容主題的關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