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英語告示與華語告示構成特性之對比

2.3 冷語言 vs. 熱語言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3

例句(9)中,表事件類的名詞「改革」已能夠滿足「開始」的語義選擇要求,

但華語仍能傾向讓一個語義比較虛化的輕動詞「實行」出現於句法表層,此現象 也體現了劉(2010)認為華語是一種動詞型語言的觀點。因此,宋(2014)認為”漢語 中的事件動詞要麼缺乏賓語強迫的用法,要麼即使有賓語強迫的用法,也受到限 制,或者傾向於讓隱含的動詞出現。”

”「漢須動」是因為漢語觸發詞缺乏事件強迫能力。「漢受限」、「漢多動」是 因為漢語觸發詞的事件強迫能力弱。”

宋(2014)的結論對本文描述的現象也深具啟發性。她認為若將事件強迫結構 做為一個整體看待,其本質上就是一種壓縮形式,華語通常傾向不採用壓縮形式,

所以事件強迫自然比英語少用,英語則採取壓縮形式,此形式造成兩個結果:一 是詞彙化,即將更多的語義資訊都壓縮至詞彙當中;二是將語意訊息壓縮在結構 之中,形成事件強迫。換言之,英語使用一個詞彙表達的訊息,華語可能會使用 一個結構來表達。相較之下,英語壓縮訊息的程度高於華語。

由於告示本身的特性即為濃縮訊息以方便閱聽人快速獲取資訊,告示通常已 經過大量的省略,但我們能仍觀察出華語傾向保留動詞的特性,如「禁止飲酒」; 而英語則是省略動詞,由名詞或是動名詞形式表達,如”no alcohol”或是”no drinking”。

2.3 冷語言 vs. 熱語言

Huang(1984)採用 Marshall McLuhan(1964)和 Ross(1982)的討論,根據將語言 區分為:「冷語言(cool language)」、「熱語言(hot language)」與「中間熱度語言 (medium-hot language)」的框架,討論不同語言中,「話題」和「代詞指涉」彼此 間如何互動的句法行為。Marshall McLuhan(1964)最初根據「冷、熱」概念區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4

媒體特質:溝通過程之中,涉及很少或是根本不需要聽眾參與的媒介(換句話說,

媒體提供的訊息很多)為「熱媒介」;反之,需要聽眾積極參與的媒介,為「冷媒 介」;語言學家 Ross 將此類比延伸運用於語言類型的分類上,基於反身詞和代詞 是否必須出現於句中,可以將語言做出分類。舉例來說,英語可以被歸為「熱語 言」,因其代詞不能隨意省略,基本句義的獲得皆是由句子字面上所出現的具體 形式得來;華語則為「冷語言」,因為其代詞時常脫落或省略,對於句子的理解,

需要讀者或是聽者大量的參與,溝通的過程經常涉及推論、語境推敲和對真實世 界的知識等等其他許多因素。

以下面兩組語料為例,具體說明:

(10) Speaker A: Did John see Bill Yesterday?

Speaker B: a. Yes, he saw him.

b. *Yes, e saw him.

c. *Yes, he saw e.

d. *Yes, e saw e.

e. *Yes, I guess e saw e.

f. *Yes, John said e saw e.

(Huang 1984:532,例 4) 英語只有(10a)的句子合語法,也就是說英文的代詞不能省略,即使(10)中被 省略的對象非常明顯且容易推知(即 John 或 Bill),也不允許省略。由(10)觀察,

英語代詞不能省略的限制,和語意及語用因素並不相關。

反觀華語:

(11)Speaker A: 張三看見李四了嗎﹖

Speaker B: a. 他看見他了 b. e 看見他了 c. 他看見 e 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5

d. e 看見 e 了

e. 我猜[ e 看見 e 了]

f. 張三說[ e 看見 e 了]

(Huang 1984:533,例 5) 在(11)中,無論使用哪一種回答,在華語中都是合語法的自然句子。由(11) 可以觀察出:相較於英語,華語對零代詞的使用有很大的自由度;讀者或是聽者 需要藉由語境和言談脈絡中,還原被省略的代詞所指涉的對象,因此溝通過程需 要聽者和讀者的大量參與,因此將華語歸類為「冷語言」。

關於代詞脫落,學者們提出「代詞脫落參數(Pro-Drop Parameter)」或 「空 主 詞 參 數 (Null Subject Parameter) 」 進 行 解 釋 (Perlmutter(1971), Borer(1983), Chomsky(1981), Taraldsen(1978)等)其中一種解釋方法為:一個語言的代詞能否 脫落,和語言的「可回推性 (recoverability) 」與「觀察 (observation)」有關,

Taraldsen(1978)認為一種語言的代詞是否具有脫落的可能性,和該語言是否含有 豐富的屈折性構詞有關,尤其是「和諧(agreement)」系統發達的語言。

基於此觀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允許主詞在帶有時態的子句中 (tensed clause)脫落,因為這些語言的語法系統中,主詞和動詞的一致性(agreement)非常 重要,所以根據動詞後接的詞綴,可以決定或是回推(recover)出被省略之主詞。

另一方面,英語或法語的主詞和動詞一致性,不足以像義大利語或是西班牙語一 樣,可回推出主詞18,因此代詞省略就不被允許發生。然而,如此一來就錯誤預 測了華語、日語及韓語都不能允許代詞脫落現象,因為這些語言缺乏要求「動詞—

主詞」或「動詞—受詞」必須一致的語法系統;事實上,即便缺乏要求「一致 (agreement)」的語法系統,華語的代詞脫落現象是相當常見的,透過上述例(11)

18 英語中的第二人稱單數和所有人稱複數形態,動詞都不加上表示特定人稱的詞綴。第二人稱單數可靠名 詞的型態區辨,如”You are a student.”;複數形態則無法辨別,例如”___ are students.”

“___”部分有 we,you,和 they 三種可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6

可以說明代詞脫落現象的普遍,並且由例(12)可觀察到主詞或是受詞都有可能省 略:

(12)a. e 來了 b.李四很喜歡 e

c.張三說[e 不認識李四]

d.張三說[李四不認識 e]

(Huang 1984:537,例 19) 然而,Huang(1984)也觀察到華語在受詞位置使用零代詞較主詞位置使用零 代詞更為受限,例如以下兩組語料可以觀察到「主詞—受詞」的不對稱現象:

(13)a.張三i希望[ei可以看見李四]

b.*張三i[希望李四可以看見 ei]

(Huang 1984:538,例 22) (14)a.張三i知道[ei沒辦法說服李四]

b.*張三i知道[李四沒辦法說服 ei]

(Huang 1984:539,例 23) (13a)和(14a)中的空代詞 e 出現在子句主詞位置時,會受到主句主詞「張三」

的約束,空代詞以主句主詞「張三」為先行詞,但當空代詞出現於子句受詞位置 時,則不受主句主詞的約束19

Huang(1984)也進一步觀察到,雖然位於受詞位置的空代詞可能不受到主句 論元的約束,但卻有可能被某些在言談之中提及的名詞短語約束,有可能是言談 之中的話題20(topic)或是言談之中所提及的某人某物。

(15)a.那個人i張三說[李四不認識 ei]

19 Huang(1984)特別提醒讀者注意,此處出現於子句主詞位置的空代詞和主句主詞的先行詞是約束的關係,

而非單純的共同指涉,當語境或是言談內容符合條件時,或於子句賓語置的空代詞也可能和主句主詞具有 共同指涉。

問:誰看見了張三?答:張三說李四看見了 e。空代詞 e 在此處可以和張三具有共同指涉,但張三不是先行 詞。

20 Topic 有些學者翻譯成「主題」,有些學者翻譯成「話題」,本文採用「話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

b.那個人i張三希望[李四可以看見 ei] c.那個人i張三知道[李四沒辦法說服 ei]

(Huang 1984:542,例 31-33) 例句(15)中的空代詞都受到話題「那個人」的約束,皆指涉「那個人」;

例(11d)也是屬於這種情況,差別在於例句(14)中的話題是明顯出現的,而(11d) 的話題並沒有出現在句子當中(但仍可由言談中推知)。21

Huang(1984)於文章中還更進一步論證:在受詞位置出現的空代詞,實際 上不是代名詞。基於篇幅和與本論文的相關性,在此不詳細討論。

與本文相關的重點為 Huang(1984)認為無論是像華語這樣的「冷語言」或 是像英語的「熱語言」在不允許「受詞位置的零代詞」的表現是一致的,差別 在於語言是否允許「空話題(zero topic)」約束替代變項(variable) 。

冷、熱語言間的差異,實際上是 Tsao(1977)提出的「言談導

向”discourse-oriented”」和「句子導向”sentence-oriented”」 兩個參數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