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分析架構

4.4 告示組成方式分析

4.5.3 告示形成之作用層級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9

作引發的「動作─結果」,如「殺死」中,「殺」和「死」的關係較「越線」與「受 罰」的關係更為密切,以這兩組在概念上同為「動作─結果」的組合來看,「殺」

和「死」發生的時間間距極短、「越線」與「受罰」發生的時間間距較長,甚至 結果不一定發生。

4.5.3 告示形成之作用層級

4.4.1 分析的第一層次,是按照傳統上的五大結構分類,本文提出之「話題 標籤─說明」的模型,可以將五大結構歸類如下表:

表 6「話題標籤─說明」模型 完整「話題標籤─說

明」

主謂結構 主語部分為話題標籤;謂 語部分為說明。

僅有「話題標籤」部分 偏正結構 無說明部分

僅有「說明」部分 動賓結構 省去話題標籤部分,由閱 聽人自行推導。

並列結構 兩組說明成分並列出現。

動補結構 概念上的動補形式,也僅 有說明部分出現。

「話題標籤─說明」可以將之視為和構詞與句法相關的語言知識,但本文傾 向將其視為一種認知概念,而華語使用者普遍具有此認知概念,並作用於語言使 用中,如同時間順序原則,此兩種概念在告示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從蒐集的語料中發現,對於精簡的四字告示,「時間順序原則」亦有作用,

如「減速進站」,事件發生的順序為:1.減速、2.進站;但偶有違反,例如「下車 收票」,事件發生的順序為:1.收票、2.下車;當告示的形式愈長時,愈能看出「時 間順序原則」的作用52,時間通常出現在告示的最前頭,並且按照因果順序排列,

52 若將時間視為空間的延續,則時間和空間的排序為時間>空間,符合「全部在前,部分在後 (whole-before-part principle)」,因果關係的排列也符合時間順序原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0

例如「103 年 3 月 4 日,因博愛路上橋面模板拆除往水上方向道路封閉,請走友 忠路轉大同路接博愛路。」

上例中,時間「103 年 3 月 4 日」最先出現,接著出現「原因:因博愛路上 橋面模板拆除」、「結果:往水上方向道路封閉」,最後是「指示:請走友忠路轉 大同路接博愛路」;而「話題標籤─說明」的形式,可能出現在告示之中,成為 其中的一小部分,如上例「博愛路上橋面模板(話題標籤)拆除(說明)」53,也就是 告示中,最需要被提及的核心訊息,可能就是「話題標籤─說明」的部分54

告示的特點之一是標點符號較少使用,因此精確區隔「話題標籤」和「說明」, 才能避免理解上的錯誤。判斷的依據之一,為告示本身的排列方式。以「前面桃 5 號道路往埔心村道路施工車輛請改道行駛」為例,實際告示上之排列為兩直行

「前面桃 5 號道路往埔心村 道路施工車輛請改道行駛」,根據斷行,第一直行 可能分析為「前面桃 5 號道路(話題標籤)往埔心村(說明)」,第二直行則為「道路 施工(說明)車輛請改道行駛(說明)」,也就是話題標籤具有和主題相同的語法功能,

跨越多個句子,形成類似「主題鏈」的結構;也可能不參考分行斷句,將話題標 籤分析為形式加長的精確話題標籤,如粗體字部分「前面桃 5 號道路往埔心村道 路施工車輛請改道行駛」,按此分析,則說明部分為「施工」,後面再跟著另一個

「話題標籤─說明」結構:「車輛(話題標籤)請改道行駛(說明)」。

第一種分析法,只需找出話題標籤一次,並且三個說明部分中,有兩個四字 為一組的單位「往埔心村」、「道路施工」,和告示傾向使用四字格式較為近似,

解讀上,也快速、省力。第二種分析法,由兩組「話題標籤─說明」結構組成,

53「往水上方向道路封閉」與「請走友忠路轉大同路接博愛路」可分析為另外兩個由「標籤─說明」組成的 結構:「往水上方向道路(標籤)、封閉(說明)」「(無標籤,已知省略:車輛)、請走友忠路轉大同路接博愛 路(說明)」

54 實際上,假設告示只出現「博愛路上橋面模板拆除」,讀告示者也可自行推知需要改道,因此將「話題標 籤─說明」視為告示最核心的訊息,拆除的時間對於讀告示者也不是非常重要,讀告示的當下知道需要改 道,才是最重要的訊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1

需要尋找話題標籤兩次,解讀上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兩種解讀方式皆得到「因為 施工,所以請車輛改道」的訊息。但上例若將話題標籤部分劃定為「前面桃 5 號 道路往埔心村道路施工車輛」,說明部分為「請改道行駛」,則告示的目標對象便 從所有車輛縮減為施工車輛,意思完全不同。根據 Miller(1956) 提出的「七加減 二」的魔術數字(the magic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一般人的短期記憶量 是五至九個項目,因此,避免形式過長的話題標籤,可以減輕讀者記憶負擔,並 且加快解讀速度。

「話題標籤」的作用和「話題」相同,通常出現於句首位置,並且可以形成 和「話題鏈」類似的結構,如:「電器設備,請勿開啟_____,請勿攀登______。」

本文將「話題」和「話題標籤」做出區隔的主要原因為:「話題」必須溝通 雙方可以推知時才可刪略,如果要進行「話題名詞短語刪略(Topic NP deletion)」,

聽者便必須知道省略的話題為何。而告示中可以省略的話題,就是溝通雙方已知 的「共享知識」,否則就必須使用「話題標籤」。

例如「請勿停車」,話題不出現,是溝通者雙方都具有知曉「某處」(預設值 是「此地」)不要停車的知識,但若有特定範圍,例如「車庫前」、「卸貨區」或

「工程車出入口」等,如果不使用「話題標籤」,「話題」依然可以推知是「此處」, 但告示的指定範圍卻無法有效推知。本文使用「話題標籤」,是要將帶有特殊指 定作用的「話題」和一般可以推知的「話題」稍做區隔。

換句話說,「話題標籤」能夠省略的前提,必須是閱聽人能夠自行推知的「話 題」,並於話題省略之後還能有效地理解告示,換言之,在一般情況下,告示中 的「已知可省」是作用非常顯著的一項原則,也就是「話題」的出現與否和作用 範圍與對象能否推知息息相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2

4.4.1 曾提及在一般構詞中,「偏正式」是比例最高的構詞形式,但在四字告 示中,「偏正式」告示出現的比例較「主謂式」和「動賓式」為低。本文認為此 現象發生的原因,正是因為「偏正式」的作用,是作為「話題標籤─說明」模式 中,「話題標籤」的部分;而告示的重點則偏重於「說明」部分,畢竟「說明」

部分才是告示要帶給閱聽人的訊息重點,因此,單獨作為「話題標籤」部分的「偏 正式」,出現的比例便低於「話題標籤─說明」完整呈現的「主謂式」與僅重「說 明」部分的「動賓式」。擔負「話題標籤」作用的「偏正式」,由於「話題標籤」

部分常因「已知可省」的原則,而在四字告示中出現的比例降低。

由「已知可省」、「話題標籤─說明」和「時間順序原則」三個原則,已能涵 蓋大部分的告示形成;少部分的告示,則由兩個動詞並列組成,其運作方式和「連 動句」的意義不同,無法由「話題標籤─說明」的模型解釋,學習者需要學習如 何找出兩個動詞的主語和賓語間的指涉關係,即判斷主動詞是「主動詞的賓語與 賓動詞的主語同指(V1O=V2S)」的「操縱類」動詞,或是「主動詞的主語與賓動 詞的主語同指(V1S=V2S)」的「模態類」動詞」。

4.5.4「話題標籤─說明」的模式受限於語法

華語的告示,若以完整的「話題標籤─說明」形式出現,通常將所要標註的

「作用範圍」或「作用對象」置前,相關說明置後;而告示作為一種告知他人新 訊息的工具,其作用是舉世皆同的。若要以告示向他人傳遞新訊息,告示的「作 用對象或範圍」與「相關說明」必須至少出現其中一種;然而,其他語言的「話 題標籤─說明」和華語的排列不同,以英語為例,常見的英語告示如“NO PARKING”和“NO SMOKING”,此兩個告示皆可視為僅出現說明的部分,若要將 作用範圍以「話題標籤」形式標出,則是標註閱聽人可以自行推知的“HER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3

本文使用「美國現代英文語料庫 COCA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搜尋字串“NO PARKING”和“NO SMOKING”,分別得到筆數為 135 筆 和 400 筆,輸入將 “HERE”置前的字串“ HERE NO PARKING”和“ HERE NO SMOKING”得到的比數皆為 0 筆,輸入將“HERE”置後的字串,分別得到 3 筆和 1 筆,語料如下:

(69) a." To the center. No parking here. "

b. There's no parking here.

c. There's no parking here at the stadium ( 70)" Hey, there's no smoking here! "

由於“NO PARKING”和“NO SMOKING”的作用範圍都可推知,通常省略不 說,但若要將作用範圍以「話題標籤」的形式強調出來,因為 EPP 的限制,不 能直接使用“HERE”作為主詞,所以「話題標籤」出現的位置就和華語相當不同,

英語的告示,因為語法上的限制,傾向「說明」,「話題標籤」通常省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