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分析第二層次 兩個並列動詞的主語指向

第四章 分析架構

4.4 告示組成方式分析

4.4.2 分析第二層次 兩個並列動詞的主語指向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0

N Adj 168 ? 209 377

V V 276 3730 103 4109 V N 1581 2940 378 4899

V Adj ? 434 ? 434

A N 2961 ? 198 3159

A V 116 707 173 996

A Adj 163 ? 1609 1772

øø* 257 72 66 395

TOTAL 12738 8350 2898 23986 (øø*為不具詞素的詞,如音譯借詞)

由表格可以看到,在將近兩萬四千個詞彙當中,[N N]形式的詞,以名詞佔 最多數,佔[N N]形式詞彙約 98%的比例(6910/7021),其他[N N]形式的詞,如動 詞(例子如:物色)和形容詞(例子如:矛盾)則數量極少;[N N]形式的名詞包含偏 正形式和並列形式兩種,偏正式為 Packard(2000) 所謂的「階層關係(hierarchical relation)」,並列式則為「非階層關係(non- hierarchical relation)」,可構成 N1和 N2

的上義概念詞。Packard(2000)並無進一步分析[N N]形式名詞的偏正式和並列式 所佔的個別比例,但與四字告示中的分布情形相比較,一般名詞的構成方式以「偏 正式」與「並列式」所佔比例為高、四字告示的構成方式則以「主謂式」和「動 賓式」所佔比例較高,若將[A N]形式的名詞也納入計算,則[NN]和[AN]構成的 名詞(9871/12738)比例約佔名詞總數的 77%,[A N]形式佔名詞總數的

23%(2961/12738),由於[NN]形式沒有進一步的區分「偏正式」與「並列式」的 比例,合理的估計為,「偏正式」佔了名詞總數的比例為:至少不低於 23%,最 多不高於 77%。

在一般構詞中,佔有高比例的構詞形式,在四字告示中為何反而比例降低?

本文將於稍後 4.5 節提出「話題標籤─說明」模式的概念,並作解釋。

4.4.2 分析第二層次 兩個並列動詞的主語指向

第二個層次的分析,是四字告示在形式上,由兩個動詞並列組成,但無法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1

純以傳統的五大結構分類的例子,可分為下面兩種情形:

主動詞的賓語與賓動詞的主語同指(V1O=V2S) 45

禁止滑溜、禁止攝影、禁止奔跑、禁止喧嘩、禁止攀爬、禁止張貼、禁止吸 菸、禁止飲食、禁止會車、禁止停車、禁止超車、禁止迴車、禁止左轉、禁止右 轉、請先付款、請留通道、懇請支持、請勿重壓、請上二樓、請勿潑水、歡迎取 閱

主動詞的主語與賓動詞的主語同指(V1S=V2S)

注意搬運、小心駕駛、小心輕放、上車投現、減速進站、停車再開、越線受 罰

第一類(V1O=V2S)告示,主動詞的主語是「立告示人」,主動詞的賓語和賓 動詞的主語則都為「告示閱聽人」。此類型的主動詞可以對應至王(2001)提出的

「操縱類」動詞,也就是主動詞大多表示一個施事對另一個施事的操縱,而賓動 詞表示被操縱者從事的或是即將從事的動作。第二類(V1S=V2S)告示,主動詞的 主語和賓動詞的主語都是指向「告示閱聽人」。告示作用為提供「閱聽人」行事 的準則。按照王(2001)的分類標準,此類主動詞大多表示相對於一個動作而言的 模態(modality),也就是「模態類」,但告示中的語料,不能完全對應至類型,例 如:上車投現、減速進站等。教學者可以告知學習者,當遇到(V1S=V2S)的情況 時,有表示模態的可能性,不過必須進一步判斷。

以外語學習者的角度而言,主動詞的主語是否指向「閱聽人」,是一個判斷 上的重點指標,學習者需要能夠正確判斷遭到省略的主動詞主語是否能夠以「你」

來擴充(或是還原)句子,並且得到合理的意義。舉例而言,「小心駕駛」只能擴

45 即「兼語句」。由一個動賓結構和一個主謂結構組合而成,動賓結構的賓語同時擔任主謂結構的主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2

充成「(你)小心(你)駕駛」,而不能擴充成「(我)小心(你)駕駛」46;另一方面,「禁 止攝影」,也只能擴充成「(我)禁止(你)攝影」才符合語義,「(你)禁止(你)攝影」

則因為沒有反身代詞「自己」而語意不明。

以此方式進行解讀,學習者只要具備判斷動詞的能力,並且正確的判斷主動 詞的主語指向(參考王(2001)的分類標準),便可大致掌握解讀四字告示的原則與 方法。

4.5 「話題標籤─說明」模型

本節根據趙(1980)認為華語的文法意義是「主題(Topic)─評論(comment)」的 觀點,使用何(1998)的「架構 (FRAME)」概念為基礎,針對四字告示的特性,

將曹(1979)提出的各種與「話題」相關的特性,微幅修改,提出一個方便描述四 字告示構成原則的「話題標籤─說明」模型,底下小節分別詳細說明。

4.5.1「架構 (FRAME)」

根據 Her(1990, 1991;何 1998)的觀點:Li and Thompson(1981)將華語視為一 種「主題顯著(topic-prominent)」語言,和英語─在語言類型上分類為「主詞顯著 (subject-prominent)」47的語言,對比兩種語言所呈現出的語法差異,會誇大「主 題」在華語中的重要性,並且忽略主題和主語在兩種語言中許多共同的語法表現,

何(1998)詳細檢視主題在認知層面、語意角色、語法功能以及詞組結構各種語言 層面上所受到的限制,甚至詞彙也對主題有武斷的限制。

本文採用何(1998)在認知原則上所提出的「架構 (frame)」模型,何(1998) 認為 Light(1979)提出的華語「全部在前,部分在後(whole-before-part principle)」

的原則,與戴(1985)的「時間順序原則」相似,可以做為廣義的認知原則,並且

46 為求說明上的便利,此處以「我」代表立告示人,「你」則代表告示閱聽人。

47 曹逢甫(1979:37)也指出稱華語為「主題顯著(topic-prominent)」語言,和「主詞顯著(subject-prominent)」 的 語言做對比,容易產生誤導;稱華語為「言談導向(discourse-oriented)」的語言較為恰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3

限制主題的解釋;主題扮演「全部」的角色,主題後出現的句子的部分,是針對

「主題所提供的地點上、時間上、或是個別的框架」的說明,描述的是架構之下 的部分。

使用例句「這棵樹,花小,葉子大,很好看」以圖示說明:

這棵樹 很好看

花 葉子

小 大

圖 1 話題「這棵樹」架構圖

「小」指的是以「花」為架構下的狀態、「大」則是以「葉子」為架構下的 狀態,兩個部分再與「很好看」共同形成「花小、葉子大、很好看」,成為描述 架構「這棵樹」的說明成分。此模式可以解釋不符合認知架構的句子不合語法,

例如:

(59)*那盞燈,桌上很亮。(何 1998,例 7b)

例句中,主題「那盞燈」無法提供認知框架,因此句子無法接受。

下面將以此框架概念作為基礎,並依據曹(1979)提出的「話題」與「話題鏈」

相關概念,配合四字告示的特性稍做修改,提出「話題標籤─說明」的模式。

4.5.2「話題標籤─說明」模式的提出

趙(1980)曾指出主語跟謂語在中文句子裡的文法意義為「主題」跟「解釋」,

而不是「動作者」跟「動作」;他認為中文中的主語就是名副其實的主題,謂語 則是說話人對主題的解釋。趙(1980)所謂的「主題」與曹(1979)所討論的能夠跨 越多個句子的「主題」概念稍有不同;以何(1998)的架構來看,中文主要就是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4

「一個要討論的主要對象或目標」後面加上一段「說明解釋」的方式組成,可以 表示為「主題(Topic)─評論(comment)」的關係,評論的部分甚至可以跨越多個 句子,形成曹(1979)所謂的「話題鏈」。

「主題(Topic)─評論(comment)」也是四字告示遵循的原則。關於話題的 特性,本小節再補充說明。除了 3.1 節條列出的華語話題特性(「話題」與「話 題鏈」),對於四字告示也具有同樣的作用之外,Tsao(1989)曾討論「主要話題 (primary topic)」和「非主要話題(non-primary topic)」的概念,例如雙名詞結構、

把字句中,「把」所帶的名詞短語、前置的賓語、重動句中的第一組動詞加受 詞的成分,皆可視為「次話題(secondary topic)」,如下列各例句底線部分所示

48

(60)她頭髮很漂亮。

(61)我把張三打傷了。

(62)他習題做完了。

(63)他騎馬騎得很好。

(Tsao 1989,例 14-17) 某些副詞,尤其是時間和地方副詞等,也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也可以視 為「次話題」:

(64)他昨天很舒服。

(65)他在家不談公事。

(66)他這件事寫了報告了。

(Tsao 1989,例 18-20) 之所以稱為「次話題」,是由於「次話題」出現的位置通常緊跟於「主要 話題」之後,但其還是可以提前成為「主要話題」:

48 粗體部分為「主要話題」、底線部分為「次話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5

(67)頭髮她很漂亮。

(Tsao 1989,例 14b) 當句子出現「連……」時,會出現「第三話題(tertiary topic)」:

(68)他們家連最小的頭髮都白了。

(Tsao 1989,例 21) 本文根據 Li and Thompson(1976) 、曹(1979)和 Tsao(1989)的提出的話題 特性,針對四字告示做出了細微的修改,提出「話題標籤」的概念。

一般的情況下,溝通雙方能夠推知的話題,可以不出現,例如魯迅〈孔乙 己〉的以下段落:

有幾回,鄰舍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 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

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____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

此處的話題「茴香豆」可以被推知,因此可以不被提及(“不多了”前的底 線部分)。由於四字告示中的話題經常可以省略,因此將出現於告示上的「話題」,

修改為「話題標籤」,其作用是標記出告示所要指明的訊息接受對象或是告示作 用的適用範圍,在一般未經特別表明的情況下,預設值指的就是「此處」、接收 的對象就是「第二人稱的閱聽人」;「說明」的部分,就是告示所要傳達的新資訊 以及相關說明與解釋,以「禁止停車」為例:「話題標籤」的部分沒有標註特定 的對象,因此即為預設值,可以推知作用的範圍是「此處」、目標對象是「任何 閱讀告示的人」49,換言之,即雖然「話題」沒有出現,雙方可以推知的部分便 不需要「話題標籤」;而「說明」的部分即為整個告示:「禁止停車」,也就是說,

四字告示能夠僅以「說明」的形式單獨出現,但閱聽人依然可以還原出「話題」

49 精確地說,在此例中,真正的目標對象為「任何閱讀告示,並且有開車的人」。有開車的閱聽人即為第二 人稱的解讀,因為是告示作用對象;沒開車的閱聽人,可以第三人稱的解讀理解,明白告示的對象是開車 的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6

的部分,但無法還原或推知時就必須使用「話題標籤」。

舉例而言,「車位已滿」,閱聽人可以將話題「車位」視為「話題標籤」、「已 滿」作為說明的部分,也可以採取將「車位已滿」視為整個說明部分,話題則和 上例「禁止停車」同樣屬於預設值「此處」,因此省略不提。使用「話題標籤」

和「說明」的形式,可以避免所欲討論的「話題」在四字告示中卻遭省略的狀況

50,方便討論。將蒐集的語料經過分析歸類,可以發現四字告示在字面線性上的 排列,以「主謂」、「動賓」和「偏正」三種居多,少數「並列」的例子,而沒有

「動補」形式的告示。

考量「偏正」形式的主要作用即為限縮範圍。以「回收」活動為例,有許多 不同類別的「回收」,例如「舊衣」回收、「資源」回收、「紙類」回收和「廢電 池」回收等等,其形式正如將各種不同種類的回收活動貼上標籤,分門別類,因 此,本文將「偏正形式」的告示視為完整且單獨出現的「話題標籤」。「話題標籤」

的說明部分雖然沒有出現,但由於「話題標籤」本身即可帶給閱聽人相關的資訊,

藉由閱聽人的百科知識,當閱聽人接收到「某類」回收的訊息時,已經可以自行 推知此為一種特殊類別的回收活動。

動賓形式的告示則可視為「話題標籤」的部分省略不說,僅留下「說明」的

動賓形式的告示則可視為「話題標籤」的部分省略不說,僅留下「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