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華語本身的語言特性

3.4 認知層面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1

充當哪一個論旨角色的判斷困難,例如「機車慢行」,若將「機車」判斷為「客 體」,則「慢行」的「慢」帶有意志可控的特徵;但一般的判斷,很難將「機車」

判斷為「主事」成份。還原成完整句子的形式,不太可能是:「機車(你)慢行」

或是「(你)機車慢行」,也就是「機車」在告示中,可能判斷為同時肩負兩個論 旨角色,但明顯和理論不符,是分析上的難點;其次,任何論旨角色都可以置於 句首做為話題,例如,若在「機車」和「慢行」之間加入一個停頓,形成「機車 啊,慢行」也可以說明「機車」可做為話題,如此一來,話題和論旨階層的關係,

更難在經過省略的告示中釐清作用,必須確立何者在告示中的作用較為優先及顯 著;第三,由於告示的特性,通常省去「立告示人」和「閱聽人」不說,因此這 兩個「參與者」在句子中的論旨角色就常遭到省略,例如「請留通道」35,還原 成句子說成「(我)請(你)留通道」,「我」是「請」的「主事」、「你」是「請」的

「受事」;「你」又同時是「留」的主事,但告示中「我」、「你」卻都遭到省略,

無法以論旨層級合理定位出兩者在層級上的排序,同時要判斷出遭省略的「你」

是兼語句主語,並且排出層級優先順序,是非常不經濟的運作過程,告示的解讀 應該更簡便直接;第四,考量到本文所要發展的告示形成原則的主要對象是華語 學習者,論旨角色這類的語言學術語,雖然在學理上的討論,效能與解釋性非常 強大,但對於沒有相關語言學背景的學習者是一大負擔,因此,本文不再以論旨 層級角度做更進一步的討論與分析。

3.4 認知層面

語言具有武斷性,但認知語言學家開始關注語言本體和真實世界之間連結的 相關性,也就是語言的「象似性(iconicity)」,換言之,即認知語言學家相信「語

35 此處將「請」視為動詞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2

言結構」和人的「認知結構」具有自然聯繫;語言結構的排序、句子成分之間的 距離與句子結構的複雜度等等現象,皆可以由「象似性」獲得解釋。

以象似性的角度研究語言,戴(1985)針對華語特性所提出的「時間順序原則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具有很強的解釋力。觀察華語和英語的語序,華 語的兩個句子使用連接詞時,第一個句子提及的事件發生點,時間點總是先於第 二個句子,英語則無此限制36

(54 )我吃過飯 1,你再打電話給我 2 Call me 2, after I have finished the dinner 1

當兩個謂語連接時,華語也必須遵守時間順序原則:你給了我錢才能走。

因此,「時間順序原則」是以「次序象似性動因(Iconic Motivation of order)」

為基礎的基本認知原則。

戴(1985)將時間順序原則定義如下:

“兩個句法單位的相對語序決定於它們在概念領域裡的所表達的情狀的時 間順序”(Tai 1985:50)

根據上述的定義,由於語言是線性的排列,華語使用者在描述事件的發生時,

都會使用時間順序原則。

戴(2007)認為,「時間順序原則」是獨立於語用的句法原則,並且管轄句子 的語序,例句如下:(有些句子可以調換順序,但語意不同,表達的是不同的事 件或是不同情狀;有些句子則不能調換語序)

(55)a.你 給他錢1,我才 給你書2。 b.張三 上樓1 睡覺2

c.張三 到圖書館1 拿書2 d.張三 拿書1 到圖書館2

36 數字 1 和 2,分別表示發生的事件一和事件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3

e.小猴子 在馬背上12

f.小猴子跳1在馬背上2

g.他 打12 了花瓶 h.她 哭12 了手帕

根據本研究所蒐集的語料,告示的形式愈長,愈傾向遵守時間順序原則。此 原則對於華語告示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章 3.1 節關於話題特性的討論,將運用於第四章 4.5 節提出的「話題標籤

─說明」模型,包含話題的「話題鏈」、「等同名詞刪略」、「話題名詞刪略」

和「說者和聽者刪略」等特性,都是針對四字告示所提出的「話題標籤」所具 備的特性,換言之,本文提出的「話題標籤」即是根據「話題」的各項特性,

經過微幅修改,發展而來的。3.4 節的「時間順序原則」在 4.5.3 節會有進一步 的說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