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華語之「四字告示」─句法層面和認知概念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華語之「四字告示」─句法層面和認知概念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張 郇 慧 博士. 臺灣華語之「四字告示」 治 政 大 ─句法層面和認知概念分析. 立. ‧ 國. 學. ‧. “Four-character notices”in Taiwan Mandarin: A syntactical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陳 威 佑. 中華民國 105 年 7 月. I. v.

(2) 謝辭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我誠摯地感謝指導教授張郇慧博士。感謝老 師在學術方面所給予的各種教導與指引,以及生活方面的關心與問候。記得碩 一時,不明原因的暈眩發作和爺爺身心狀況不好時,老師總是適時的關切,讓 我倍感溫暖;後來的北京發表驚魂記,也是間接因為老師的關係,得以在異鄉 獲得協助。老師在教學和所務繁忙的情況下,總是很迅速的針對論文提出問題 和修正建議,並且給予論文寫作上許多的發展空間和鼓勵,能夠獲得老師的指. 政 治 大 給予的寶貴建議,讓此篇論文的架構更緊密、內容更完備,從中也得以檢視自 立 導,心中滿懷感激。其次感謝兩位口試委員曹逢甫老師與何萬順老師,老師們. ‧ 國. 學. 己思路不夠周密之處,讓自己有機會能持續進步。. 感謝研究生生涯中,教導過我的張郇慧教授、徐嘉慧教授、竺家寧教授、. ‧. 張玉玲教授、葉潔宇教授、賴惠玲教授、張堂錡教授、何萬順教授、蕭宇超教. y. Nat. er. io. sit. 授、宋韻珊教授與鍾曉芳教授,以及帶領我們教學實習課程的陳立芬老師與張 金蘭老師。老師們豐富的學術涵養,讓我有幸能夠浸沐於語言、文化與教學三. al. n. v i n Ch 個領域中,不斷獲取知識寶藏與吸取經驗結晶。感謝幼群助教於各方面的協助 engchi U 與叮嚀。能夠有如此精彩充實的研究生生活,我深感自己非常幸運。. 感謝帶領我進入語言學領域的菘霖學長,沒有學長的引導,我可能無法經 歷這段精彩的研究生旅程。感謝鍾曉芳教授與何萬順教授讓我有幸能夠分別參與 「反義詞」和「分類詞」兩項研究計畫,因此有幸認識許多優秀的人才,獲益良 多。感謝所有曾經有緣共同修課的華語文教學碩博學程與語言所的同學們,與各 位於課堂上的腦力激盪、議題討論與相互學習,啟發了我許多的學習興趣與想法。 感謝時常願意與我討論關於語言問題的奕傑與威洋,兩位能文能武的優異表現, II.

(3) 令我敬佩;與你們的討論,也促使我迸發出對於論文的許多想法,研究生涯有你 們真好!感謝每次約會時,必須忍受我拿著手機四處蒐集語料的思涵,謝謝妳一 直以來的鼓勵與支持。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因為家人無條件的包容與支持,讓我得以無後顧之 憂,順利完成論文寫作。 再次由衷感謝各位,一路走來,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期勉 自己能夠持續學習與進步,將來能夠於學術上提供更多的貢獻。 謝謝每一個正在閱讀的你!.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4) 摘要 華語四字告示的組成,牽涉華語雙音節化傾向、華語話題顯著性、溝 通雙方已知訊息可省略和時間概念原則等多個面向而產生。本研究認為四 字告示為了滿足韻律上偏好「雙音步」的需求,使用「刪略」為主要手段: 依據「話題名詞」 、 「同等名詞刪略」與「說者和聽者刪略」原則,將具有 完整意的句子濃縮成四字格式,並於形式上傾向保留動詞,和一般構詞以 「偏正式」為大宗的情況相異。話題顯著性則是華語的另一個顯著特性,. 政 治 大 話題的判定方式、話題鏈的作用與主要話題和次話題等概念,並針對四字 立 本文首先藉由中英語法特性的比較,導入關於話題各種特性的討論,包括. ‧ 國. 學. 告示的特性,微幅修改成「話題標籤」的概念,說明並分析「話題標籤─ 說明」模式,具有「話題鏈」的特性,並且可由主要話題和次話題的概念. ‧. er. io. sit. Nat. 詞結構為分析基底,做出進一步的簡化。. y. 推導出告示中可省略的部分。透過此模式,本文將四字告示由傳統五大構. 告示的另一特性是溝通雙方能以具體語境作為訊息補充的線索,加上. al. n. v i n Ch 人稱代詞的活用在華語中所受的句法限制較少,可以靈活運用「刪略」的 engchi U 程度較英語高,此外,時間順序原則對於句子和告示的形成,也起到了一 定的作用,形式越長的告示,越接近正常的句子時,時間順序原則的作用 便越明顯。本文並以「話題標籤─說明」模式,討論三種在告示中較為特 殊的語法現象,分別是:句首介詞「在」可以省略、「賓動結構」的產生 和前後順序可以倒置的「乾坤挪移」現象,提供關於這些特殊語法現象可 能的一個解決方案。 關鍵詞:雙音節、話題、四字格式、刪略原則。 IV.

(5) 目錄 謝辭 ........................................................................................................................................... II 摘要 .......................................................................................................................................... IV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動機 ......................................................................................................................... 1 1.2 定義範圍 ......................................................................................................................... 2 1.2.1 四字告示的特性 ...................................................................................................... 3 1.2.2 語用因素的排除 ...................................................................................................... 4 1.3 華語與英語告示特性的差異 ......................................................................................... 5 第二章 英語告示與華語告示構成特性之對比 ................................................................... 8 2.1 動詞型語言 vs.名詞型語言.......................................................................................... 8. 政 治 大 2.3 冷語言 vs. 熱語言....................................................................................................... 13 立. 2.2 英語和現代漢語的「事件強迫」表現差異 ................................................................ 9. 2.4 言談導向 vs 句子導向................................................................................................ 17. ‧ 國. 學. 第三章. 華語本身的語言特性 ........................................................................................... 21. 3.1 話題 ............................................................................................................................... 21. ‧. 3.1.1 同等名詞刪略 ........................................................................................................ 23. sit. y. Nat. 3.1.2 話題名詞刪略 ........................................................................................................ 24 3.1.3 說者和聽者刪略(speaker and hearer deletion) .................................................. 25. io. n. al. er. 3.2 雙音節作為四字告示的框架 ....................................................................................... 27. i n U. v. 3.2.1 雙音節在現代漢語中的顯著性 ........................................................................... 27. Ch. engchi. 3.2.2 雙音步與四字形式 ............................................................................................... 31 3.3 句法層面 ....................................................................................................................... 34 3.3.1 五大結構 ............................................................................................................... 34 3.3.2 論旨階層 ............................................................................................................... 34 3.4 認知層面 ....................................................................................................................... 41 第四章. 分析架構 ............................................................................................................... 44. 4.1 告示的作用範圍與對象 ............................................................................................... 44 4.2 人稱代詞的特性與活用 ............................................................................................... 44 4.3 動詞分類的依據標準 ................................................................................................... 46 4.4 告示組成方式分析 ....................................................................................................... 48 4.4.1 分析第一層次 五大結構 ...................................................................................... 48 V.

(6) 4.4.2 分析第二層次 兩個並列動詞的主語指向 .......................................................... 50 4.5 「話題標籤─說明」模型 .......................................................................................... 52 4.5.1「架構 (FRAME)」 .............................................................................................. 52 4.5.2「話題標籤─說明」模式的提出 ......................................................................... 53 4.5.3 告示形成之作用層級 ............................................................................................ 59 4.5.4「話題標籤─說明」的模式受限於語法 ............................................................. 62 第五章. 告示中的三個特別現象 ....................................................................................... 64. 5.1 句首介詞「在」可省略的現象 ................................................................................... 64 5.2「動—賓」結構倒置成「賓—動」結構的名詞化現象 ............................................ 69 5.3 前後順序可以倒置的結構─乾坤挪移 ....................................................................... 72 5.4 詞彙本身的多種解讀 .................................................................................................. 74. 政 治 大 5.4.2 關於「請」的討論 立................................................................................................ 76. 5.4.1 關於「限」的討論 ................................................................................................ 74. 學. 結論 ....................................................................................................................... 78. ‧ 國. 第六章. 6.1 研究限制 ....................................................................................................................... 81 6.2 未來研究建議 ............................................................................................................... 81. ‧. 參考文獻 ................................................................................................................................. 83. sit. y. Nat. 中文文獻 ............................................................................................................................. 83 英文文獻 ............................................................................................................................. 85. io. n. al. er. 附錄 ......................................................................................................................................... 87. i n U. v. 附錄一 告示相關新聞 ....................................................................................................... 87. Ch. engchi. 附錄二 告示語料 ............................................................................................................... 88. VI.

(7) 表目錄 表 1 《普通話三千常用詞表》現代漢語常用詞 .................. 27 表 2 現代漢語三千常用詞統計表 .............................. 28 表 3 《普通話三千常用詞表》單音節動詞百分比表 .............. 29 表 4 新詞彙單音節詞百分比表 ................................ 30 表 5 國語日報辭典複合詞結構比例表 .......................... 49 表 6「話題標籤─說明」模型 ................................. 5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8) 圖目錄 圖 1 話題「這棵樹」架構圖 .................................. 53 圖 2 次話題為話題標籤 ...................................... 57 圖 3 主要話題為話題標籤 .................................... 5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0. i n U. v.

(10)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華語1中有許多四字格的形式,其組成方式和傳統上的四字成語不盡相同, 然而,生活周遭時常可見四字格形式的告示標語或是警示用語。單就字面義理解, 容易造成華語為非母語的學習者理解上的困難,例如:小心駕駛、小心地滑。 「小 心駕駛」為狀動結構,「小心」作為狀語部分修飾動詞「駕駛」;「小心地滑」為 動賓結構,「小心」作為動詞成分,後接一個由主謂結構形成的「賓語」地滑,. 政 治 大. 兩種警示語的結構並不相同,學習者必須了解「小心」在告示中至少有兩種可能. 立. 解讀方式,否則容易出現理解上的困難。又如「下車收票」,字面上的結構可視. 學. ‧ 國. 為「連動結構」2,但「下車收票」實際上的意思,並不能直接按照字面解釋為 一個動作者連續完成「下車」和「收票」兩個動作3,而是指「下車的時候收票」。. ‧. 由於四字格的組成方式豐富多變,又是生活中常見的語言形式,但在一般華. sit. y. Nat. io. al. er. 語教材當中,並不特地指導學習者關於四字格的形成方式和有效理解四字格的方. n. 法,四字格式可能成為學習者的學習難點之一。本研究先以國際優勢語言─英語、. Ch. engchi. i n U. v. 和學習者目標語─華語,兩種語言的「標語」 、 「告示」之構成特點進行對比研究, 整理出兩種語言在類型上的語法特點差異,接著再由「句法層面」和「認知概念」 分別切入,聚焦於華語的「告示」及「標語」之構成原則,希望藉由深入研究華 語四字格式,能夠提供華語教師與華語學習者,有關華語四字格式組成方式的原 則,並能有效提升學習者的理解,更甚者,能對華語語法特性的瞭解,有所貢獻; 最後,期望能針對華語的「告示」及「標語」的構成方式,提出合理且符合母語. 1. 由於定義上的差異,文獻中討論的「現代漢語」和本文討論的「華語」涵蓋的語法範圍大致相同,即不 包括漢語方言的官方語言,除非文獻出處的定義不同,否則本文不另外特別加以區分。 2 例如「上床睡覺」 ,指的是同一個人做了兩個動作,這個人先到床上,然後再睡覺。 3 實際上的動作順序應為:先收票、後下車,收票者是司機、下車者是乘客。. 1.

(11) 使用者語感的規範性原則。. 1.2 定義範圍 四字格是華語中使用頻率極高的語言形式。馬(2012)認為四字語主要是由神 話傳說、寓言故事、歷史故事、古文、古詩詞、宗教典籍、諺語的轉化以及現代 漢語中的專業用語和文藝創作,經歷「成型」和「定型」兩個階段,進一步詞彙 化成為四字語。本文並不針對四字格的句法地位(是詞彙或是短語)進行討論,因 此以「四字格式」通稱之,研究的範圍有別於傳統上四字語的概念。. 政 治 大 式已有明顯不同。以成語「龍飛鳳舞」為例,其構成方式可分析為兩對單音節詞 立 由於華語詞彙朝向雙音節化發展,現代的四字格式和傳統四字成語的構成方. ‧ 國. 學. 的「主謂」格式: 「龍飛」和「鳳舞」 ,再以並列方式組成,亦即四個單音節詞組 成一個四字格式;而現代華語中的四字格式,如「歡迎光臨」,由兩個雙音節詞. ‧. 組成,其意思並非兩個動詞並列,而是「(我)歡迎(你)光臨」的意思,省略了兩. y. Nat. er. io. sit. 個在字面上不出現的代詞。本研究所關注的對象是現代華語的四字格形式。為與 「成語」和「代嵌格式」“東...西...”(孟 2010)等四字格形式有所區隔,以「四字. n. al. 告示」稱之。. Ch. engchi. i n U. v.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定義,「告示」為「政府於特定的公共處 所招貼的文書或通告。」或「把自己的意思告曉他人」 。本文採用教育部的定義, 並且放寬定義標準為「相關權責單位4於特定的公共處所招貼的文書或通告,與 其設置的標誌、標線和號誌之文字說明部分。」,例如:禁止鳥禽、飲食禁入、 注意來車、熄火加油等;並與「口號」有所區隔,「口號」的定義為「供口頭呼 喊,帶有綱領性和鼓動作用的簡短句子。」,由於口號的特性,必須使閱聽人琅. 4. 如交通部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訂定之「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 ,具有法律效力。 相關條文內容,請上交通部網站 http://www.motc.gov.tw/ch/home.jsp?id=5&parentpath=0. 2.

(12) 琅上口,為達簡單好記的目標,必須考慮韻律、排比和對稱等因素,並且具有較 高的創意成分,基本上更接近完整的句子,句子成分的省略現象較少,如:「扶 持長者問聲好 安全禮貌齊做到」 ; 「人車共道知禮讓 人車分道相尊重」等,其運 作方式和「四字告示」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不將其列入討論範圍。 當然, 「標語」有時兼具「口號」和「告示」兩種性質,例如「人人防火 家 家平安」,在研究範圍限定上並不採取絕對的嚴格區分,研究目標在於找出將完 整句意濃縮成「告示」或「標語」的語法運作過程和認知的原則。交通標誌與標 線是生活中接觸頻度最高的告示種類之一,其功能和作用,基本上包含一般告示. 政 治 大 的用途;因此,本研究主要依據「標誌」和「標線」的功能,擴大蒐集語料之範 立. ‧ 國. 學. 圍,不限定於交通方面的使用上,主要以四字為主,字數超過四字者,如有必要, 也將納入討論。. ‧.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相同的告示出現於特定環境,而立告示人對告示有不. y. Nat. er. io. sit. 同側重時,同一個告示可能同時兼具不同的功能。以「落石危險」為例說明, 此告示可能具有「說明指示」的功用:指示路段是易落石危險區域;也可能是. al. n. v i n Ch 「警告禁止」的功能:警告並禁止用路人進入易落石之危險路段。當然,不同 engchi U 的側重時,告示的形式會略做調整、稍有變化,偏重於「說明指示」時,告示. 的形式可能調整為「落石危險 小心通行」,偏重於「警告禁止」時,則可能 將告示設為「落石危險 禁止進入」。本研究考慮告示的功能可能隨著環境的 特殊性和立、讀告示雙方解讀的方式而靈活作用,因此不另外將告示做出功能 上的類別區分。 1.2.1 四字告示的特性 四字告示不論是為了達到「警告禁止」或「說明指示」的何項功能,都必須 3.

(13) 具備簡單明瞭的特性,除了形式上的簡潔,也必須兼顧意義上的明確,檢視其構 成時,必定需要兼顧「形式」和「意義」兩大方面的平衡;此外,立告示人和閱 聽者之間的語言知識和認知概念,必須達到一定程度以上的相同,閱聽人才有能 力完成「解碼」的任務,對於「目標語言的知識」和目標語言「使用者認知策略 的理解」缺一不可,否則將形成「解讀困難」或是「理解錯誤」的現象。 形式方面,四字告示為求精簡,經常採用縮略的方式,常見的告示如:「禁 止左轉」 、 「請勿吸菸」等,皆大量省去了句中動詞所帶的論元;母語人士可以依 靠語言知識將兩個告示還原回句子的形式: 「(立告示者)禁止(閱聽人)左轉5」 、 「(立. 政 治 大 告示者)請(閱聽人)勿吸菸」 立。又或者將句子彈性調整,如:「車庫(前)請勿停車」,. ‧ 國. 學. 一般的句子會說「請勿停車在車庫前」,將「車庫(前)」移到句首時,在正常句 子中不能省略的「介系詞」便可以省略。上述之句法現象,學習者必須透過有意. ‧. 識的學習,才能減少解讀的困難。. y. Nat. io. sit. 認知方面,「時間順序原則」是華語使用者在認知概念上一項重要的原則,. er. 後文會有詳細的討論,但僅以一個認知原則,無法全面解釋告示的形成方式,如:. al. n. v i n 「下車收票」 。按照時間順序原則,應該說成「收票下車」 ,但生活交際語言並不 Ch engchi U 如此使用,可以推測認知概念的運作不僅僅只有「時間順序原則」。關於其它認 知原則的作用,後面也會有詳細的討論。 1.2.2 語用因素的排除 告示標語具有傳遞訊息、引導協助的功能,正如溝通雙方有時採取非字面上 的溝通策略6,標語及告示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如「錄影監視中 君子請自重」. 5. 圓括弧內為遭到省略的還原成分 例如說話者覺得房間裡悶熱,並且希望聽話者將窗戶打開,可能說:「房間裡好像有點熱。」一般而言, 聽話者能夠判斷這個句子並非單純陳述句,而是帶有其它目的,像是請求開窗或是開冷氣等,表達的方式 比較委婉、間接。 6. 4.

(14) 是常見於各大買場的告示,但此告示的語氣略帶有警告威脅的意味,因此採用另 一種「錄影中 請微笑」的告示,藉以降低對閱讀告示者的面子威脅。7此告示的 意義已經轉了幾層,當中包含語用因素,從字面上無法直接解釋告示的意義;雖 然加入語用因素的討論,將使告示的特性更活潑多元,但考量語用是溝通交際當 中較高的層次,並且具有較高的創意成份,因此本論文不將語用納入討論範圍。 告示也存在「做他解/誤讀」的可能性,在本文中也將其排除,例如: 「請勿 亂動」8、「使用前 請搖一搖」。 「請勿亂動」是常見於高價易碎商品等展示的警告標語,原意為「(立告示. 政 治 大 人)請(讀告示人)勿亂動(商品)」 立 ,告示強調的重點是「商品」,但由於告示經過省. ‧ 國. 的作用變成類似警察要求匪徒「不要亂動」的功能。9. 學. 略,讀告示的閱聽人可以故意解讀為「(立告示人)請(讀告示人)勿亂動」 ,使告示. ‧. 「做他解/誤讀」令告示的解讀饒富趣味,但為了歸結出告示形成的原則,. y. Nat. io. sit. 必須將討論聚焦至一定的範圍,因此「做他解/誤讀」的情況將不列入討論。. er. 1.3 華語與英語告示特性的差異. al. n. v i n Ch 英語告示和華語告示之間的特性差異,已經引起了外語學習者的注意,語 engchi U. 言之間的概念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否則將貽笑大方。社群影音網站 YOUTUBE 上具有高度人氣的「老外看中國」頻道的英國主持人郝毅博,就曾製作了一個 特輯名為「老外精選:超譯沒有極限/爆笑中翻英特輯」10,蒐集了許多因為硬. 7. 此告示的策略為:讓讀告示者聯想到拍照時需要微笑,因此被攝影時,也應該保持愉快的笑容,並巧妙 告知店內正在攝影,竊賊不要輕舉妄動。 8 此句為論文計畫口試委員何萬順教授提供的例子,在此致謝。 9 「使用前 請搖一搖」也可以玩同樣的文字遊戲,當年受到觀眾喜愛的電影童星郝劭文,就曾在電影裡面 表演過類似的橋段:他看到飲料上的標示,然後便將飲料先置於地上,自己先扭動身子、手舞足蹈,再將 飲料拿起來飲用,採取的也是將「請搖一搖(商品)」故意解讀成「請(讀告示人)搖一搖(某物:商品/身體)」 的方式。除了「讀告示者」自己搖動以外,還可以刻意解讀成「讀告示者」去搖動別人的身體。 10 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gQsnmf0us,感謝指導教授張郇慧教授提供影片相關資 訊。. 5.

(15) 套概念而產生錯誤的標語及告示,下面挑選部分例子為代表:「小便間」翻譯 成”between urine”、「請由此參觀」的行進路線指示牌,被當作網頁瀏覽指示, 翻譯成”Click here to visit”、「帶好孩子 小心落水」的警示標語,被誤譯成和 原意恰恰相反的告示警語”Take the child fall into the water carefully”, 有趣的是, 中文告示中的「小心」,是要提醒讀告示者「不要讓某事發生」,以上述的例子 說明,即「不要讓落水事件發生」,而不是小心的「執行」「落水動作」,將此 告示翻譯成英文時,就必須將「not」顯示出來11,否則便會產生語意完全相反的 誤譯。. 政 治 大 上述各種的情況,在在都顯示了不同語言的告示標語不能直接硬譯;硬譯問 立. ‧ 國. 學. 題也曾讓公家機關出過洋相12。告示翻譯的處理影響甚鉅,不可不慎! 因此,本論文希望以英語和華語的語言特性之對比為出發點,再深入的剖析. ‧. 華語告示語言的生成原則,期盼透過歸納語言現象,能夠理出簡單易懂的原則,. y. Nat. io. sit. 提供外語學習者解讀中文告示以及中文告示翻譯成英文告示時的基本原則。後面. n. al. er. 各章節的內容編排如下:.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章首先以類型學角度著手,從不同的面向切入討論,將英語和華語 的語法特點做對比分析;第三章則進一步聚焦於華語本身的語言特性,討論 包括「話題」、「音韻特性」以及句法層面與認知層面的運作原則;第四章依 據華語的句法特點,提出「話題標籤─說明」模型,並依此概念針對華語的四字 告示提出分析辦法;第五章討論華語在告示形式表現的三個特殊語言現象,包含: 一、告示中,句首介詞「在」可省略的現象;二、原為「動— 賓順序」的結構倒置. 11. 感謝口試委員何萬順教授提出此觀點,在此致謝。由此也可以看出「小心」在華語中的用法非常特別, 「小 心輕放」是要求讀告示者「小心」執行「輕放」動作,而「小心落水」是提醒讀告示人「小心」不要「落 水」 。 12 相關新聞報導兩則,請參看附錄。. 6.

(16) 成「賓—動順序」的名詞化現象;三、告示中,前後順序可以倒置 的結構。 第六章總結並提出未來研究方向建議與研究限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7. i n U. v.

(17) 第二章 英語告示與華語告示構成特性之對比 英語是目前國際上的優勢語言。本研究以對比英語和華語的告示構成特性為 出發點,不僅可以輔助英語為母語的華語學習者更有效掌握兩種語言的語言差異 性,也可以作為其他非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如日籍、韓籍華語學習者),一種學 習華語時的過渡工具;此外,對比兩種語言間的差異性,亦可以作為將華語告示 翻譯成英語時的參考依據。 在聚焦深入解析華語告示的構成原則之前,首先透過與英語進行語言類型學. 政 治 大. 的對比,凸顯兩種語言間的不同特點,有助於讀者更精準的整理出華語的主要語. 立. 學. ‧ 國. 言特性。. 2.1 動詞型語言 vs.名詞型語言. ‧. 劉(2010)提出華語13是一種動詞型語言的觀點。他使用英語為對比語言,認. y. Nat. er. io. sit. 為華語明顯接近(verby)動詞型語言,印歐語則較接近名詞型(nouny)語言。. al. 所謂動詞型語言,可簡單定義為:華語中動詞的作用比英語中動詞的作用更. n. v i n Ch 加重要。劉(2010)以話語層面、小句層面、從屬句層面、短語層面、詞法層面及 engchi U. 兒童語言習得的表現等各層面進行討論,提出「英需名、漢可動」與「英可名、 漢需動」等兩大原則,表現形式分別如下: 「英需名、漢可動」 在英語中只能或強烈傾向於用名詞語充當的成分,在華語中可以自由地用動 詞(及與動詞同屬謂詞的形容詞)充當。 「英可名、漢需動」 13. 原文為「現代漢語」 。. 8.

(18) 在英語中既可以由動詞、也可以由名詞或某種名詞化成分充當的成分,在華 語中基本上只能由動詞來充當。此處的「名詞化成分」包括由動詞詞根加名詞化 形態構成的單位。 劉(2010)觀察發現,指示告示牌等書面禁止性標語,華語只能使用動詞句, 如禁止吸菸、請勿戲水;英語則可以使用名詞句,如「No photos」,或是動名詞 形式「No photographing」 、 「No smoking」 ,英語也可以使用動詞型式,如「Don't smoke」, 但一般傾向使用名詞形式。. 政 治 大. 2.2 英語和現代漢語的「事件強迫」表現差異. 立. 宋(2014)比較華語14和英語在「事件強迫(尤其是賓語強迫)」的表現差異。研. ‧ 國. 學. 究結果顯示,雖然兩種語言都存在「事件強迫」的運用,但在英語中更為普遍,. ‧. 而華語傾向讓動詞出現在句法表層,事件外顯,因此缺乏隱含動詞的事件強迫現. sit. y. Nat. 象。所謂「事件強迫」是「生成詞庫理論(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中,「類. n. al. er. io. 型強迫(type coercion)」這種語意操作方式的一個次類;此種操作方式可以把論元. i n U. v. 轉換成符合詞彙要求的類型,避免掉語意上項目類型匹配的錯誤 (Pustejovsky1995:111)。. Ch. engchi. 以下面例句進行說明: (1) a. John began the book. b. John began to read/write the book. Begin 要求其搭配項目需為一個事件,如 to read the book 或是 to write the book,但是(1a)中的 the book 為名詞組,不是一個事件,因此造成「類型錯配(type mismatch)」,begin 於是強迫表達事物類的 the book 轉換成事件類,此現象即被. 14. 原文為「現代漢語」 。. 9.

(19) 稱為「事件強迫(event coercion)」 ,若是強迫現象出現在賓語位置,就稱為「賓語 強迫(true/NP coercion)」,而 begin 就稱為「事件動詞(eventive verb)」。前輩學者 如呂叔湘則將華語中的類似現象稱為「隱含」或是「謂詞隱含」(袁 1995, 2002)。 (2) a.我正在趕這本書 b.我正在趕寫這本書 (宋 2014: 200,例 2) (3) a.*張三開始這本書 b.張三開始寫/讀這本書 (宋 2014: 200,例 3). 政 治 大. 比較(2)和(3)兩組例句,Lin & Liu(2005)發現某些賓語強迫的例句在英語中合. 立. 法,在華語中卻需要動詞出現才能合語法,如例句(1a)不能直接對應翻譯至(3a),. ‧ 國. 學. 因此他們認為華語缺乏賓語強迫機制。. ‧. 宋(2014)使用英漢語料庫進行事件動詞對譯情況的考察,發現很多意義相當. sit. y. Nat. 的事件動詞在兩種語言中都有賓語強迫的用法,如:. n. al. er. io. (4)喜歡這電影?. You enjoyed the movie?. Ch. engchi. i n U. v. (宋 2014: 202,例 5). 宋(2014)認為賓語強迫是普遍的語言學機制,兩種語言都存在此現象,但華 語的賓語強迫現象確實不如英語普遍,華語更傾向讓動詞出現在句法表層。宋 (2014)並沿用劉(2010)的說法,將不同的事件動詞,對應至劉(2010)提出的三種傾 向:漢須動,英可名;漢受限,英開放;漢多動,英多名。15 漢須動,英可名 英語中有強迫用法的事件動詞,對應至華語中的事件動詞沒有強迫用法,對 應的華語句子中必須讓動詞出現,否則不合語法。大致又可歸類為兩種情況: 15. 劉(2010)原文為「英需名,漢可動;英可名,漢須動」 ,宋(2014)將「需」改成「須」 。. 10.

(20) (一)漢語事件動詞只能帶一個動詞短語做為賓語,不能帶名詞賓語,包含事件名 詞也不行。16 (5)我們試圖進行一次比賽。 We attempted a race. (宋 2014: 202,例 10) 例句(5)中,雖然「比賽」是用以指稱事件的名詞,但華語事件動詞無法如 同英語直接以名詞短語為賓語,動詞(斜體部分)必須出現,才合語法。 (二)漢語事件動詞可以帶動詞短語或是做為賓語使用的從句,也可以帶符合 事件動詞語義要求的名詞短語,否則動詞必須出現。. 治 政 大masked ball. The Count of San-Felice announced a grand 立 (宋 2014: 203,例 15). (6)聖費理斯伯爵宣布要開一個盛大的化裝舞會。. ‧ 國. 學. 例句(6)的「舞會」無法滿足事件動詞「宣布」的語義要求,因此動詞「開」. sit. y. Nat. 漢受限,英開放. ‧. 需要出現才合語法。. n. al. er. io. 即使華語、英語兩種語言都有強迫用法,相較於英語,華語事件動詞對賓語. i n U. v. 名詞或者隱含的事件有所限制。例如「完成」和 finish 都有強迫用法:「他剛完. Ch. engchi. 成一本書」”He just finished a book.”,但是「完成」所能帶的名詞賓語有限,不 如 finish 開放,如下例: (7)那孩子很快把自己盤子裡的食物吃完了 The child soon finished the food on his plate. 例句(7)的「吃完」不能使用「完成」代替。此外,「完成」一本書,通常只 有「寫完」的意思,而沒有「讀完」的意思,finish 則可以有兩個意思,因此說 華語受到的限制較英語多,英語相對開放。. 16. 原作者提出的觀點仍延續原作者本身採用的術語,本文在此不將「漢語」改為「華語」 。. 11.

(21) 漢多動,英多名 雖然華語動詞和英語動詞都有賓語強迫的用法,也都可以帶名詞短語做為賓 語,但華語更傾向選擇動詞短語做為賓語。宋(2014)使用語料庫按照邏輯上四種 對譯的可能性17進行語料蒐集,發現有些詞找不到「漢名英動」的對譯,卻可發 現大量「漢動英名」的例子。 (8) a. 我喜歡喝 decaf。. (漢動英動). I like to drink decaf. (漢名英名) 治 政 Do you like this brand of tea? 大 立. b.你喜歡這種茶嗎?. c.你喜歡吃雞肉嗎?. ‧ 國. 學. (漢動英名). Do you like chicken?. ‧. d.我喜歡喝茶,而她喜歡喝咖啡。(漢動英名). y. Nat. (宋 2014: 204,例 20-23). n. al. er. io. sit. I like tea while she likes coffee.. i n U. v. 例句(8)中的華語句子,如果動詞「吃」或「喝」不出現,也都是合語法的. Ch. engchi. 句子,然而華語的句子傾向讓句中標示為斜體的動詞出現。更能體現華語傾向讓 動詞出現於句法層面的現象是:即使賓語是事件類名詞,且已符合動詞的語義選 擇要求,但相較於傾向採用名詞短語形式的英語,華語傾向採取動詞短語形式, 為達此目的,華語甚至允許輕動詞出現於句法表層。 (9)中國必須立即開始實行下列兩方面的民主改革。 China must at once start democratic changes in the-two following respects. (宋 2014: 205,例 34). 17. 四種可能為: 「漢動英動」 、 「漢名英名」 、 「漢動英名」和「漢名英動」 。. 12.

(22) 例句(9)中,表事件類的名詞「改革」已能夠滿足「開始」的語義選擇要求, 但華語仍能傾向讓一個語義比較虛化的輕動詞「實行」出現於句法表層,此現象 也體現了劉(2010)認為華語是一種動詞型語言的觀點。因此,宋(2014)認為”漢語 中的事件動詞要麼缺乏賓語強迫的用法,要麼即使有賓語強迫的用法,也受到限 制,或者傾向於讓隱含的動詞出現。” ”「漢須動」是因為漢語觸發詞缺乏事件強迫能力。 「漢受限」 、 「漢多動」是 因為漢語觸發詞的事件強迫能力弱。” 宋(2014)的結論對本文描述的現象也深具啟發性。她認為若將事件強迫結構. 政 治 大 做為一個整體看待,其本質上就是一種壓縮形式,華語通常傾向不採用壓縮形式, 立. ‧ 國. 學. 所以事件強迫自然比英語少用,英語則採取壓縮形式,此形式造成兩個結果:一 是詞彙化,即將更多的語義資訊都壓縮至詞彙當中;二是將語意訊息壓縮在結構. ‧. 之中,形成事件強迫。換言之,英語使用一個詞彙表達的訊息,華語可能會使用. y. Nat. io. sit. 一個結構來表達。相較之下,英語壓縮訊息的程度高於華語。. er. 由於告示本身的特性即為濃縮訊息以方便閱聽人快速獲取資訊,告示通常已. al. n. v i n 經過大量的省略,但我們能仍觀察出華語傾向保留動詞的特性,如 「禁止飲酒」; Ch engchi U 而英語則是省略動詞,由名詞或是動名詞形式表達,如”no alcohol”或是”no drinking”。. 2.3 冷語言 vs. 熱語言 Huang(1984)採用 Marshall McLuhan(1964)和 Ross(1982)的討論,根據將語言 區分為:「冷語言(cool language)」、「熱語言(hot language)」與「中間熱度語言 (medium-hot language)」的框架,討論不同語言中, 「話題」和「代詞指涉」彼此 間如何互動的句法行為。Marshall McLuhan(1964)最初根據「冷、熱」概念區分 13.

(23) 媒體特質:溝通過程之中,涉及很少或是根本不需要聽眾參與的媒介(換句話說, 媒體提供的訊息很多)為「熱媒介」 ;反之,需要聽眾積極參與的媒介,為「冷媒 介」 ;語言學家 Ross 將此類比延伸運用於語言類型的分類上,基於反身詞和代詞 是否必須出現於句中,可以將語言做出分類。舉例來說,英語可以被歸為「熱語 言」,因其代詞不能隨意省略,基本句義的獲得皆是由句子字面上所出現的具體 形式得來;華語則為「冷語言」 ,因為其代詞時常脫落或省略,對於句子的理解, 需要讀者或是聽者大量的參與,溝通的過程經常涉及推論、語境推敲和對真實世 界的知識等等其他許多因素。. (10) Speaker A: Did John see Bill Yesterday?. 學. ‧ 國. 政 治 大 以下面兩組語料為例,具體說明: 立 Speaker B: a. Yes, he saw him.. ‧. b. *Yes, e saw him.. c. *Yes, he saw e.. al. n. f. *Yes, John said e saw e.. Ch. engchi. er. io. e. *Yes, I guess e saw e.. sit. y. Nat. d. *Yes, e saw e.. v i(Huang n 1984:532,例 4) U. 英語只有(10a)的句子合語法,也就是說英文的代詞不能省略,即使(10)中被 省略的對象非常明顯且容易推知(即 John 或 Bill),也不允許省略。由(10)觀察, 英語代詞不能省略的限制,和語意及語用因素並不相關。 反觀華語: (11)Speaker A: 張三看見李四了嗎﹖ Speaker B: a. 他看見他了 b. e 看見他了 c. 他看見 e 了 14.

(24) d. e 看見 e 了 e. 我猜[ e 看見 e 了] f. 張三說[ e 看見 e 了] (Huang 1984:533,例 5) 在(11)中,無論使用哪一種回答,在華語中都是合語法的自然句子。由(11) 可以觀察出:相較於英語,華語對零代詞的使用有很大的自由度;讀者或是聽者 需要藉由語境和言談脈絡中,還原被省略的代詞所指涉的對象,因此溝通過程需 要聽者和讀者的大量參與,因此將華語歸類為「冷語言」。. 政 治 大 Subject 立 Parameter) 」 進 行 解 釋 (Perlmutter(1971),. 關於代詞脫落,學者們提出「代詞脫落參數(Pro-Drop Parameter)」或 「空 Borer(1983),. 學. ‧ 國. 主 詞 參 數 (Null. Chomsky(1981), Taraldsen(1978)等)其中一種解釋方法為:一個語言的代詞能否 脫落,和語言的「可回推性 (recoverability) 」與「觀察 (observation) 」有關,. ‧. Taraldsen(1978)認為一種語言的代詞是否具有脫落的可能性,和該語言是否含有. y. Nat. er. io. sit. 豐富的屈折性構詞有關,尤其是「和諧(agreement)」系統發達的語言。 基於此觀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允許主詞在帶有時態的子句中 (tensed. al. n. v i n Ch clause)脫落,因為這些語言的語法系統中,主詞和動詞的一致性(agreement)非常 engchi U 重要,所以根據動詞後接的詞綴,可以決定或是回推(recover)出被省略之主詞。 另一方面,英語或法語的主詞和動詞一致性,不足以像義大利語或是西班牙語一 樣,可回推出主詞18,因此代詞省略就不被允許發生。然而,如此一來就錯誤預 測了華語、日語及韓語都不能允許代詞脫落現象,因為這些語言缺乏要求「動詞— 主詞」或「動詞—受詞」必須一致的語法系統;事實上,即便缺乏要求「一致 (agreement)」的語法系統,華語的代詞脫落現象是相當常見的,透過上述例(11) 18. 英語中的第二人稱單數和所有人稱複數形態,動詞都不加上表示特定人稱的詞綴。第二人稱單數可靠名 詞的型態區辨,如”You are a student.”;複數形態則無法辨別,例如”___ are students.” “___”部分有 we,you,和 they 三種可能。. 15.

(25) 可以說明代詞脫落現象的普遍,並且由例(12)可觀察到主詞或是受詞都有可能省 略: (12)a. e 來了 b.李四很喜歡 e c.張三說[e 不認識李四] d.張三說[李四不認識 e] (Huang 1984:537,例 19) 然而,Huang(1984)也觀察到華語在受詞位置使用零代詞較主詞位置使用零 代詞更為受限,例如以下兩組語料可以觀察到「主詞—受詞」的不對稱現象:. 政 治 大 (13)a.張三 希望[e 可以看見李四] 立 b.*張三 [希望李四可以看見 e ] i. i. i. i. ‧ 國. 學. (Huang 1984:538,例 22). (14)a.張三 i 知道[ei 沒辦法說服李四]. ‧. b.*張三 i 知道[李四沒辦法說服 ei]. Nat. sit. y. (Huang 1984:539,例 23). n. al. er. io. (13a)和(14a)中的空代詞 e 出現在子句主詞位置時,會受到主句主詞「張三」. i n U. v. 的約束,空代詞以主句主詞「張三」為先行詞,但當空代詞出現於子句受詞位置. Ch. 時,則不受主句主詞的約束19。. engchi. Huang(1984)也進一步觀察到,雖然位於受詞位置的空代詞可能不受到主句 論元的約束,但卻有可能被某些在言談之中提及的名詞短語約束,有可能是言談 之中的話題20(topic)或是言談之中所提及的某人某物。 (15)a.那個人 i 張三說[李四不認識 ei] 19. Huang(1984)特別提醒讀者注意,此處出現於子句主詞位置的空代詞和主句主詞的先行詞是約束的關係, 而非單純的共同指涉,當語境或是言談內容符合條件時,或於子句賓語置的空代詞也可能和主句主詞具有 共同指涉。 問:誰看見了張三?答:張三說李四看見了 e。空代詞 e 在此處可以和張三具有共同指涉,但張三不是先行 詞。 20 Topic 有些學者翻譯成「主題」 ,有些學者翻譯成「話題」 ,本文採用「話題」 。. 16.

(26) b.那個人 i 張三希望[李四可以看見 ei] c.那個人 i 張三知道[李四沒辦法說服 ei] (Huang 1984:542,例 31-33) 例句(15)中的空代詞都受到話題「那個人」的約束,皆指涉「那個人」; 例(11d)也是屬於這種情況,差別在於例句(14)中的話題是明顯出現的,而(11d) 的話題並沒有出現在句子當中(但仍可由言談中推知)。21 Huang(1984)於文章中還更進一步論證:在受詞位置出現的空代詞,實際 上不是代名詞。基於篇幅和與本論文的相關性,在此不詳細討論。. 政 治 大. 與本文相關的重點為 Huang(1984)認為無論是像華語這樣的「冷語言」或. 立. 是像英語的「熱語言」在不允許「受詞位置的零代詞」的表現是一致的,差別. ‧ 國. 學. 在於語言是否允許「空話題(zero topic)」約束替代變項(variable) 。. ‧. 冷、熱語言間的差異,實際上是 Tsao(1977)提出的「言談導. sit. y. Nat. 向”discourse-oriented”」和「句子導向”sentence-oriented”」 兩個參數間的差異。. n. al. er. io. 2.4 言談導向 vs 句子導向. i n U. v. 「言談導向”discourse-oriented”」允許在言談中,跨句刪略話題,由前句. Ch. engchi. 的話題可回推出後面句子的話題,形成一個「話題鏈(topic chain)」。 (16)[花蓮,空氣很清新][e,水質很清澈][e,氣候很清爽][e,土地很肥沃][e, 我們都很喜歡]。 例(16)即是經過 Tsao(1977)所謂「話題名詞短語刪略(Topic NP deletion)」 之後,形成的話題鏈。例(16)中,e 出現的位置,就是所謂的 「空話題(zero topic)」 。 我們或許可以假設屬於「言談導向」的華語,有一條語法規則為:空話題可以 和適宜的前行話題共同指涉。. 21. Huang(1984)將(12d)表示為:[TOPei],[張三說[李四不認識 ei]]。(Huang 1984:542,例 34). 17.

(27) 另一個「言談導向」語言的重要特點是 Li and Thompson(1976)提出的「話 題顯著性(topic prominence)」。相較於「句子導向」的語言,「言談導向」的語 言話題較顯著(topic-prominent),因為話題是和言談比較相關的概念,而主詞則 是和句子較為相關的概念;英語必須符合 Chomsky(1982)提出的 Extended Projection Principle,每一個句子都必須有主詞,是主詞比較顯著 (subject-prominent)的語言。 Carnie(2013)舉了兩種特殊的謂語情形為例,解釋英語中 Extended Projection Principle 的作用;第一種情形是「天氣動詞」(weather verbs) 。這類. 政 治 大 的謂語不會指派任何的論旨角色(theta role),例如:”rain”和”snow”,這類動詞 立. ‧ 國. 學. 進入句子的時候,必須說: (17) a. It rained.. ‧. b. It snowed.. sit. y. Nat. (Carne 2013:237,例 32). n. al. er. io. 這類加插進入句子的代名詞”It”,並沒有被指派論旨角色,但為了滿足英語. i n U. v. 的語法,必須插入此類的”It”,稱為”expletive”或是”pleonastic pronouns”。 第二種情形如下例:. Ch. engchi. (18)[CP That Bill loves chocolate] is likely. (Carne 2013:238,例 33) 謂語”is likely”能夠指派一個論旨角色,而[. ]中的 CP 成為它的論元;將此. 句調換語序,則必須加插一個”expletive”: (19)It is likely that Bill likes chocolate. (Carne 2013:238,例 35). 18.

(28) ”expletive”通常出現在主詞位置,使沒有獲得論旨角色的 DP 或是 CP 得以存 在並符合英語的語法要求。Extended Projection Principle(EPP)就像一個語法檢查 機制關卡,確保每一個英語句子都必須有主詞。華語的句子「下雨了」,在英語 中就不會是一個合語法的句子。 此外,針對華語口語的特性研究,Tao(1996)的研究結果顯示華語的子句22和 「語調單位(IU,intonation unit)」23之間,並沒有高度的對應性(correspondence), 主要顯示於三個方面: (一)典型的完整子句形式(full clauses24),在口語材料中很少見。. 政 治 大 (二)子句型(clausal IU)的「語調單位(IU)」 ,比非子句型(non-clausal)的「語調 立. ‧ 國. 學. 單位(IU)」使用頻率還要更低。. (三)典型的非子句型(non-clausal) 語調單位(IU),如名詞性的語調單位. ‧. (nominal IU) (無論是否依附於動詞性謂語或獨立使用),在語料庫中相當普遍。. y. Nat. io. sit. 根據 Tao(1996)的研究顯示,華語口語中,實際上自然斷句的語調單位,其. er. 形式並不如人們所認知的句子一般完整,四字告示的語法表現有類似的傾向。四. al. n. v i n 字告示的身分並未在本文中得到驗證,綜觀全文,它似乎兼有書面和口語的雙重 Ch engchi U 特質。由於其本身必須以文字的形式出現,四字告示具備了書面的特性,而書面. 用語一般具有簡練的特性,但現已少見(如非請莫入)。四字告示遭省略的情形, 如「動賓式」 ,和非子句型(non-clausal)的語調單位性質相近,兩者都不是完整的 句子,而「偏正式」和「賓動式」則近似於名詞性的語調單位,換句話說,四字 22. Tao(1996:17)when I speak of clauses, I am in general referring to a non-modifying verbal expression(including copular expressions), with or without zero-marking arguments, but excluding single nominals. 23 關於言談中的自然單位(the natural unit of discourse),參考 Chafe(1987:22)的定義:An intonation unit is a sequence of words combined under a single, coherent intonation contour, usually preceded by a pause. 一個「以語調為單位」的單位,是指在單一、連貫的語調輪廓裡面,結合在一起的一串詞,此詞串的前面 通常有個停頓。(筆者翻譯) 24 A full clause is one which has overt arguments. 完整的子句帶有外顯的論元(括號標示處),及物動詞如「(我) 就穿這件(衣服)」 ;不及物動詞如「(你)沒去過」 。. 19.

(29) 告示的表現和需要依靠語境的口語言談用法近似,溝通雙方可以採用省略的方式 達到溝通上的經濟性。 小結上述各面向的討論: 華語的特點是: 一、傾向保留動詞。 二、以言談導向為主,傾向讓聽者自行補足訊息。 三、「話題」的作用較為顯著。 英語的特點則是:. 政 治 大. 一、受到語法的限制作用較嚴格(如 EPP)。. 立. 二、以句子為導向,不能隨意進行省略。. ‧ 國. 學. 三、訊息壓縮的程度較高。. 比較了兩種語言的特性之後,我們將進一步的聚焦於華語本身的語言特性。. ‧. 首先以影響華語的重要概念「話題」為出發點、接著由音韻角度分析四字格式為. y. Nat. io. sit. 何在告示當中是較為普遍的形式、再分別由句法層面與認知概念層面剖析現代漢. n. al. er. 語四字告示的生成特性。. Ch. engchi. 20. i n U. v.

(30) 第三章. 華語本身的語言特性. 透過上一章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華語的「話題」,在語言當中產生的作用 較英語明顯。本章先整理「話題」和「話題鏈」的主要特性,再引出「話題名詞 刪略」和其他刪略過程的運作方式;接著由音韻層面的角度分析為何「四字」是 華語告示最普遍的形式、依序再分別由句法層面與認知概念層面,提出分析四字 告示合理且可行的分析辦法。. 3.1 話題. 治 政 大 話題(Topic)是當代語言學重要的概念之一,現代漢語由於缺乏型態變化,主 立 ‧ 國. 學. 語和謂語成分沒有明顯的標記,因此「話題」和句子的基本結構和其他句法成分. 就產生了判斷上的困難。袁(2003)提出下列例句,討論話題和主語之間的關係:. ‧. (20)a.老張不喝葡萄酒。. Nat. sit. y. b.葡萄酒老張不喝。. n. al. er. io. c.老張葡萄酒不喝。. i n U. v. (20b)和(20c)中的「葡萄酒」究竟是主語、提前的賓語或是話題實難判斷,. Ch. engchi. 正因如此,各家學者對「話題」的判定方式,有不同的觀點。 「話題(topic)」通常出現於句首位置,因此和也常出現於句首位置的「主詞 (subject)」特性相互比較,有助於了解「話題」的特性。E. L. Keenan(1976)提出 判斷主語(subject)特徵的三十多種測試方式,並認為這些特徵是舉世通用 (universally available)的,但不具強制性,並不一定必須全部被使用於一種單獨的 語言中;曹(1979)將這些標準帶入華語句中,檢視華語的主語特徵,依據 E. L. Keenan(1976)提出的「編碼特性(coding properties)」、「語意特性(semantic properties)」 、 「行為和控制特性(behavior and control properties )」等特性,並再分 21.

(31) 細目進行討論,最後歸納出華語主語的特性如下25: 華語主語的特徵26: 一、主語總是不會被介係詞所標記。 二、位置上,主語可以被認定為動詞左側的第一個有生名詞短語(animate NP), 或者是緊臨在動詞前的名詞短語。 三、主語總是和句子的主動詞具有選擇關係(selectional relation)。 四、主語傾向有明確的指涉 五、主語在下列的同指代名詞化(co-referential pronominalization)或刪略(deletion) 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反身代名詞化(reflexivization)、連動結構(serial verb. 政 治 大 Li and Thompson(1976)曾舉出華語的「話題」特性如下: 立. construction)、祈使化(imperativization)以及同等名詞刪略(equi-NP deletion). ‧ 國. 學. 一、話題總是為「定指(definite)」的。 二、話題不需要和句子中的任何動詞有選擇關係。. ‧. 三、話題並非由動詞決定的。. y. Nat. 四、話題的功能可以被定義為「注意力的中心」。. io. sit. 五、話題和動詞不具有對協關係。. n. al. er. 六、話題總是佔據句首位置。. i n U. v. 、同等名詞 七、話題在「反身代名詞化(reflexivization)」 、 「被動化(passivization)」. Ch. engchi. 刪略(equi-NP deletion)、動詞連動(verb serialization)和祈使化用法 (imperativization)中不起作用。 曹(1979)認為除了上面第四點的敘述過於模糊,難以評估之外,其他大體上 都可以在華語中成立,但曹(1979)特別指出,Li and Thompson(1976)遺漏了華語 話題的一個重要特性:話題可以將其語意的範圍(semantic domain)擴及好幾個句 子,並且受到「話題鏈(topic chain)」的控制。因此,曹(1979)將 Li and 25. 曹(1979)於論文中的討論十分詳細,由於論文篇幅有限,請有興趣的讀者自行參看,在此僅列出主語和 主題的判斷依據。 26 如 E. L. Keenan(1976)所言,這些判斷標準不一定會被某一種語言全部採用,如華語沒有主語和動詞的「對 協關係(verb agreement)」,此判斷標準在華語中便不起作用。. 22.

(32) Thompson(1976)的第六點修改如下: 六、話題總是佔據一個話題鏈中的第一個句子的句首位置。 曹(1979)也發現到話題可能同時具有雙重身分:一個句子的主語,可能同時 作為一段對話的話題,因此亦將 Li and Thompson(1976)的第七點修改如下: 七、話題,除非在句中它同時作為主語,否則在「反身代名詞化(reflexivization)」、 「被動化(passivization)」、同等名詞刪略(equi-NP deletion)、動詞連動(verb serialization)和祈使化用法(imperativization)中不起作用。 由上述的特性列點比較,可將主詞和話題的語法不同特性區分開來,話題最. 政 治 大. 大的特點為「可將語意範圍擴大至好幾個句子形成話題鏈」,並且總是出現在句. 立. 首位置。. ‧ 國. 學. 「話題鏈」的特徵為「話題可以只在句首出現一次,形成一個話題鏈,之後 的句子,話題都可以不出現」,因此話題和「刪略」具有相關性,下面討論短語. er. io. sit. y. Nat. 短語刪略規則. ‧. 刪略的規則。. 具有共同指涉的名詞短語刪略(coreferential NP deletion). al. n. v i n Ch 在四字告示中,經常可以發現名詞短語受到刪略,如前所述,華語傾向保留 engchi U. 動詞,因此找出華語中名詞短語的刪略規則,能夠幫助有效分析、解讀華語四字 告示。 曹(1979)指出,共同指涉的名詞短語刪略,實際上是至少四個次類的總稱, 包括:同等名詞刪略(equi-NP deletion)、話題名詞刪略(Topic-NP deletion)、言談 主題刪略(discourse theme deletion)以及說者和聽者刪略(speaker and hearer deletion)。 3.1.1 同等名詞刪略 23.

(33) 於此類型的刪略中,主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主要動詞的主詞控制另一個嵌 入動詞(embedded)的主詞,以動詞「想」為例: (21) John 想去。 (Tsao1979:71,例 47) (21) John 是語意上有「想」的念頭和想要去的人,因此將「去」的主詞視為 一個受到同等名詞刪略的 John 非常自然,此外,包孕句(embedded sentence)中, 一個以反身代詞作為的主詞,和主句的主詞具有共同指涉: (22) John 不想自己去。. 立. 政 治 大. (Tsao1979:71,例 48). 不同於主詞,話題就不具有此特性:. ‧. (23) Johni 爸爸 j 想___*i/j 去。. 學. ‧ 國. 例(22),去的主詞「自己」和「想」的主詞 John 具有共同指涉。. (Tsao1979:72,例 50). y. Nat. er. io. sit. 例(13)中,動詞「去」遭到省略的主詞,只能和「主詞」爸爸 j 具有共同指 涉,而不能指向主題“John”。. al. n. v i n Ch 另外三種刪略原則,話題名詞組刪略(Topic-NP e n g c h i Udeletion)以及說者和聽者刪略. (speaker and hearer deletion),在四字告示中扮演的角色相對重要,首先討論「話 題名詞組刪略(Topic-NP deletion)」。 3.1.2 話題名詞刪略 華語中,數個句子可以由一個共同話題貫串,形成一個話題鏈,第一個出現 的話題,控制其他句子話題的刪略過程: (24)這邊(房子),因為裡面舊舊髒髒,她說想油漆好____以後再賣_____。 (Tsao1979:73,例 51) 24.

(34) 例句(24),說話者關注的話題為「這邊的房子」,在第一句之後的句子,說 話者做了關於房子的其他評論,如油漆房子、賣房子,而不再重複話題「房子」。 根據蒐集到的語料觀察,話題名詞刪略(Topic-NP deletion)也是在告示中經常 使用的刪略方式: (25)懸崖危險,請勿靠近_____。 (26)電器設備,請勿開啟_____,請勿攀登______。 由於告示有字數上的限制,長度越長的告示,越有可能出現話題名詞刪略, 但一般的四字告示,因為長度有限,使用的是其他的刪略規則。. 政 治 大. 3.1.3 說者和聽者刪略(speaker and hearer deletion). 立. 曹(1979)指出,華語中的「說者(speaker)」和「聽者(hearer)」總是有被刪略. ‧ 國. 學. 的可能性,而「代名詞化」經常會是刪略過程的中介階段;此外,刪略過程並不. ‧. 僅限於主詞位置發生,曹先生指出,雖然一般而言,主詞是最常遭到刪略的位置,. sit. y. Nat. 但華語並沒有限制刪略僅能在主詞位置上發生,受詞位置的刪略也可能發生:. n. al. er. io. (27)A:飯好了,請____到飯廳吃飯吧 B:謝謝____。. Ch. engchi. i n U. v. (Tsao1979:82,例 57). 四字告示經常使用的規則即是「說者和聽者刪略」 ,例如:___請___勿潑水、 ___請___上二樓等等,經省略的「我」和「你」分別是具有言外功能、帶有指示 作用的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告示的作用在於「告知他人新事項」,發言者是誰 的重要性較所要傳遞的訊息低,因此通常可以省略;告示所預設的閱聽人,若無 特定的作用對象,基本上便指向閱聽人本身,閱聽人也總是預期告示是要向「自 己」傳遞新信息,所以將立告示人視為第一人稱,將閱聽人自己視為第二人稱, 除非進一步指名作用對象,一般告示普遍使用說者和聽者刪略,省去立告示人─ 25.

(35) 說者,表第一人稱的指代;和閱聽人─聽者,表第二人稱的指代。 言談主題刪略在訊息傳遞僅為單向的告示中,作用不如話題名詞刪略 (Topic-NP deletion)重要,因告示無法產生雙向的溝通與互動,言談主題便無從建 構,本文暫不討論。 由上面的討論,話題名詞刪略(Topic-NP deletion)以及說者和聽者刪略 (speaker and hearer deletion)是在告示中作用較為明顯的兩項刪略原則;前者主要 是透過話題鏈的作用,曹(1979)認為,就溝通而言,話題鏈可以視為「一個話題 之後,跟著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的評論」。話題確立之後,話題鏈的作用可以使溝. 政 治 大 通雙方避免重複和累贅。後者主要由於告示的作用即為告知他人新信息,告示閱 立. ‧ 國. 學. 聽人自然成為訊息接收的對象,省略說者和聽者對於告示理解並無影響。 對於母語者而言,語言使用上的經濟性,是使用刪略原則的最大動機,目. ‧. 的是使閱讀告示的雙方都能有效減少解讀告示的時間,告示的形式越簡潔,其. y. Nat. er. io. sit. 所負載的訊息就越少,閱聽人所需花費的解讀項目減少,相對容易獲取訊息重 點,針對告示內容的理解速度就相對提高。但相對於外籍人士而言,告示越簡. al. n. v i n Ch 潔,表示可能的刪減越多,如此一來,讀者需要具備更多的原則來理解告示的 engchi U. 意義,但因為外籍人士不具備相同的省略知識,因此造成理解的速度慢、花費 的時間更長。」 小結上述討論:話題的出現位置通常位於句首,主語可以做為話題,但話題 不一定是主語;只有在話題同時做為主語時,才會在「反身代名詞化 (reflexivization)」、「被動化(passivization)」、同等名詞刪略(equi-NP deletion)、動 詞連動(verb serialization)和祈使化用法(imperativization)中起作用;話題可以形成 話題鏈,是「話題名詞刪略」的主要原因,另一個常出現在告示中的刪略是「說 26.

(36) 者和聽者刪略」。. 3.2 雙音節作為四字告示的框架 3.2.1 雙音節在現代漢語中的顯著性 古代漢語大多數的詞以單音節為主,現代漢語則是以雙音節詞為大宗。從古 代漢語單音節詞過渡至現代漢語雙音節詞的原因,有學者認為是古代單音節詞的 音節結構簡化,主要如輔音韻尾的脫落,產生大量的同音詞,因此為了區辨的需 要而產生大量雙音節詞。. 政 治 大. Duanmu(2000)認為現代漢語雙音節詞的增加並不是因為單音節詞的音節結. 立. 構簡化而產生的,他由以下三個面向討論雙音節(或更長音節)詞:(a)雙音節詞在. ‧ 國. 學. 現代漢語詞彙中的主宰地位(dominance),(b)詞彙長度的彈性,以及(c)新詞彙缺. ‧. 少單音節詞。. sit. y. Nat. 雙音節詞在現代漢語中的支配性. n. al. er. io. 根據 1959 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研究推廣處」編輯的《普通話三千常用. i n U. v. 詞表》之統計結果,Duanmu(2000)認為單音節詞只占了現代漢語詞彙使用的一小. Ch. engchi. 部分;《普通話三千常用詞表》總共收錄了 3,624 詞,約為現代漢語詞彙數目的 80%,單音節詞則只佔了 29%,請見下表統計數字: 表 1 《普通話三千常用詞表》現代漢語常用詞 詞類. 總數. 單音節詞. 名詞 動詞 形容詞 副詞 其他 全部. 1690 925 451 194 364 3624. 262 380 140 41 223 1046. 單音節詞所占 百分比 16 41 31 21 60 29 27.

(37) (表格修改至 Duanmu 2000:146,table 1) 何、李(1987)使用現代漢語為文本的語料庫統計結果也顯示類似結果,他們 從總數 1,070,000 字的語料庫中,列出 3000 個常用詞,統計結果如下表:. 表 2 現代漢語三千常用詞統計表 音節長度 採計數 百分比. 單音節 809 27.0. 雙音節 三音節 四音節 總數 2094 89 8 3000 69.8 3.0 0.3 100.0 (表格修改至 Duanmu 2000:146,table 2). 政 治 大. 結果顯示,單音節詞只佔了詞彙總數的 27%,而雙音節詞則佔有總詞彙數. 立. 量的支配性多數。. ‧ 國. 學. 詞彙長度的彈性. ‧. Duanmu(2000)認為,若將出現在高頻詞表中的雙音節詞視為「複合詞. sit. y. Nat. (compound)」的話,那麼現代漢語使用大量複合詞的現象並不尋常,他列舉了一. io. al. n. 摘錄如下27:. er. 些例子,說明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彙許多都是單音節詞的替代詞,將原例修改並. Ch. 雙音節. 單音節. (a). 煤炭. 煤. (b). 商店. 店. (c). 大蒜. 蒜. (28). engchi. i n U. v. Duanmu(2000)指出,在雙音節形式中,多出來的音節在語義上是冗餘的;煤 炭和炭指的是同一種物質,而大蒜和蒜指的也是同一種植物。 Sproat and Shih(1996)認為單音節形式,如「蟻」 ;和雙音節形式,如「螞蟻」, 具有構詞上和語義上的差異。構詞方面,他們認為「蟻」是「詞根(root)」 ,不能 27. 原語料為漢語拼音加上英語對譯形式,共六個例子,此處將其語料改為中文形式,並只摘錄三個例子。. 28.

(38) 單獨使用,而雙音節形式「螞蟻」則是可以自由單獨使用的詞。語義方面,單音 節形式是雙音節形式語義上的「類(kind)」 ,也就是說, 「工蟻」 、 「兵蟻」 、 「白蟻」 等各類,都是「蟻」的一種,而「螞蟻」是各種類別中的「典型範例」(canonical instance)。Duanmu(2000)認為 Sproat and Shih(1996)的說法,無法解釋多數的單音 節—雙音節的配對情形,例如「菜」和「蔬菜」也都是詞,而且「買菜」和「買 蔬菜」也都可以說,此外,上面提及的例子,如「煤炭」和「煤」,並沒有明顯 的語義上的差異。 新詞彙缺少單音節詞. 政 治 大 Duanmu(2000)指出大多數在過去一世紀被引進現代漢語中的詞彙是雙音節 立. ‧ 國. 學. 詞。他分析《普通話三千常用詞表》中的兩類動詞(下表三),分別是「身體性和 日常性的活動」和「政治性和立法性的活動」28;屬於「身體性和日常性的活動」. ‧. 的是基本詞彙,其中 73%為單音節詞,如果檢視此類動詞剩下 27%的雙音節動. y. Nat. io. sit. 詞,可以發現其中包含了看起來像片語的動賓結構,如「握手」、「刷牙」,若將. er. 此類項目扣除,「身體性和日常性的活動」類的動詞,單音節形式將高達 85%。. al. n. v i n 而另外一類「政治性和立法性的活動」共 135 個動詞,則是在過去一世紀才進入 Ch engchi U 現代漢語詞彙當中,單音節形式僅占了 2%。. 表 3 《普通話三千常用詞表》單音節動詞百分比表 總數 單音節形式所占百分比 280 73 身體性和日常性的活動 135 2 政治性和立法性的活動 (表格修改至 Duanmu 2000:149,table 5) 李、白(1987)和于(1993)針對新詞彙使用紀錄的研究,也都顯示了類似的結 果:. 28. 原文為”bodily and daily activities”和”political and legislative activities”. 29.

(39) 表 4 新詞彙單音節詞百分比表 詞彙引進年份 李、白(1987) 于(1993). 總條目. 單音節形式所占 百分比 982 0 多數自 1949 年 448 0 1992 年 (表格修改至 Duanmu 2000:150,table 7). Duanmu(2000)於文章當中並比較了六種關於現代漢語傾向雙音節發展現象 的研究途徑,並逐一分析其優缺點,他不支持雙音節形式是由單音節音節結構簡 化而產生的觀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參看。本文所關注的重點即在於上述提. 政 治 大 位,是新詞彙的大宗,此外,根據 Duanmu(2000)單雙音節形式可以彈性替換的 立. 及的三個面向,綜合來說,雙音節形式在現代漢語詞彙當中占有主宰性的重要地. ‧ 國. 學. 觀點,雙音節理應是在漢語中發展已久的形式。. 陸(2005)也認為漢語是音節性很強的語言,音節數有時候會對語法有所影響。. ‧. 他觀察到日常的花卉用語,若花名本身為雙音節詞,「花」字可帶、可不帶,但. y. Nat. er. io. (29)a.我送她一支玫瑰(花)。. n. al. b.我喜歡桂* (花)。. Ch. sit. 單音節的花名,則須加「花」字,否則不可說。. engchi. i n U. v. (陸 2005:13,例 1-2). 類似的現象也存在於地名的稱呼上: (30)a.我明天去山西萬榮(縣)。 b.我老家在江蘇吳* (縣)。 (陸 2005:13,例 3-4) 至於人名的稱呼,單姓的,可以加上“小”或“老”,但不能不加,反之,複姓 的,一般不加“小”或“老”,但可以直稱: (31)a.歐陽,你來一下。 b.*(老/小)張,你來一下。 30.

(40) (陸 2005:13,例 5、7) 本文認為,正是因為雙音節形式的發展已久,音節數對於語法也起到了一定 的限制作用,並且雙音節形式在新詞彙中占有支配性的數量,所以提供了現代漢 語四字告示形成的一個基礎模型。 下面將以韻律層級的角度,做進一步說明。 3.2.2 雙音步與四字形式 馮(2009)採用韻律詞(prosodic word,PrWd)定義「詞」的概念。傳統上對「詞」 的定義是由句法學角度,將「詞」視為「最小的能夠自由運用的語言單位」;而. 治 政 大 以韻律學的角度定義,語言單位是韻律單位,換言之,韻律詞是以韻律單位為基 立 ‧ 國. 學. 礎。馮(2009)根據 McCarthy 和 Prince 韻律構詞學(prosodic morphology)理論,主 張人類語言中「最小的能夠自由運用的韻律單位」是「音步」 , 「韻律詞」即是由. ‧. 「音步」所確定,「音步」則由通過更小的單位「音節」來確定。韻律構詞學的. y. Nat. 韻律層級(Prosodic Hierarchy). al. n. er. io. sit. 理論以「韻律階層」為基礎,層級可表示如下:. Ch. 韻律詞(PrWd). e n g∣c h i. i n U. v. 音步(foot) ∣ 音節(syllable) ∣ 韻素(mora) 由最底層的「韻素」構詞「音節」,「音節」組成「音步」,最後「音步」實 現「韻律詞」 ;前三層級之間為「組成關係」 , 「音步」和「韻律詞」之間則是「實 現關係」,因此「韻律詞」必須至少是一個「音步」。 31.

(41) 一般認為,漢語最基本的「音步」為兩個音節,符合一個音步的雙音節詞可 以視之為一個韻律詞。上一節提到現代漢語數量比例占最多數的形式為雙音節詞, 換句話說,現代漢語的詞彙主要組成分子為:符合一個音步的韻律詞。若不考慮 重音,Chen(1996)、Shih(1997)和馮(1998)都同意「兩字組」總是組成一個音步, 例如「皮鞋」和「養魚」。29 針對「四字格」,馮(2009)提出,除「韻律詞」外,「複合韻律詞」也是漢語 韻律構詞中的一個重要單位,他認為漢語中的四字格實際上就是「複合韻律詞」, 複合韻律詞組合的方式有[[AB][CD]]跟[[_A][_B]]兩種。. 政 治 大 馮(2013)指出,研究漢語音步的時候,必須區分「純韻律音步」跟受到其他 立. ‧ 國. 學. 因素(語義、語法等)影響而形成的音步。他以音譯外來詞為測試(各音節之間均無 意義,不受語意、句法、語用影響),檢驗漢語「自然音步」的本體結構。. ‧. 雙音節自然形成一個音步,如“巴西”、“古巴”等。三音節的音譯詞和並列結. y. Nat. *加#拿大 *加拿#大. al. n 並列: 福祿壽. *福#祿壽 *福祿#壽. Ch. engchi. er. io. 音譯: 加拿大. sit. 構任兩字之間都不允許停頓(以“#”表示):. i n U. v. (馮 2013:159). 四字組合中,每四個字都沒有顯著停頓,但在二三音節之間可以有間歇(以“/” 表示): 音譯: 斯里/蘭卡 巴基/斯坦 並列: 東西/南北 加減/乘除 (馮 2013:159). 29. 端木(2000)認為如果現代漢語是帶有重音的左重步,情況會比較複雜。兩個字能否組成一個音步,決定 於前一個字是否帶有重音,若無,則後字無法同前字劃為同一個音步,根據端木(1999)的「輔重論」分析, 輔助詞比中心詞重,因此「皮鞋」可以劃為一個音步,而「養魚」則不行(養是動詞,是中心詞)。本文不 考慮重音,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參看端木(1999,2000)的研究。. 32.

(42) 由此可見,[2+2]是最自然的四字組合30。 本文認為, 「四字告示」的形成,主要的方式即為透過縮減句中成分為手段, 將句子語義濃縮成符合由兩個自然音步組成的[[AB][CD]]的形式,也就是說,四 字告示的形成,是依照兩個音步組成的韻律架構為骨幹,塞入一個句子的完整語 意後,再大幅刪剪句子的其他成分。經由英語和華語告示的特性對比,華語顯示 出保留「動詞」的傾向,句子論元或是與動詞相關的事件參與者,經常遭到省略。 以「歡迎光臨」為例,使用句子的形式表達最近似的語意,可說成:「我歡 迎你光臨」。其中,「我」是「歡迎」的主事成分(Agent),「你」是「歡迎」的受. 政 治 大 事成分(Patient);此外, 「你」同時又是「光臨」的主事成分(Agent),此為一「兼 立. ‧ 國. 學. 語句」形式,甚至還可以補出「地點」“這裡”,也就是字面上的「歡迎光臨」可 以還原為完整的句子,表達「(我)歡迎(你)光臨(這裡)」的意思,( )部分沒有出. ‧. 現的成分,正是(Agent)、(Patient)和(Location)等論旨角色在句中出現的位置。. y. Nat. io. sit. 非母語學習者在沒有特別留意的情況下,對於這個運作過程複雜的省略方式,. er. 容易產生理解上的困難。論旨角色的排序和省略在四字告示中的運作方式,操作. al. n. v i n 手段多元,但基於語言使用上的經濟原則,四字告示的組成方式應有其規則和限 Ch engchi U 制。. 本文找出的第一條規律為:「由兩個音步組成的韻律架構為四字告示的基本 骨幹」 ,甚至可以發現句法受到語音制約的語料,例如「請勿停車」 、 「請勿潑水」。 句法結構上的斷句應為「[X 請 Y][勿停車]」31,但口頭上的斷句常見的形式為「[X 請 Y 勿][停車]」 ,此語料可以做為四字告示經過句法刪減之後的形式受到韻律制. 30. 馮(2009)提出有加襯字以成四字格的形式,如:日月星辰、*日月星;坐臥行走、*坐臥走。另也有四字 合法,但減字後便不成詞的形式,如:男客女客、*男女客;中藥西藥、*中西藥。證據至此,四字格是自 然的組合應無太大疑問。 31 X,Y 代表遭到省略的論旨角色。.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use past tense to describe the features and life of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e.g., Socrates was a philosopher. He was the teacher of Plato. He emphasized ethics and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If care was not taken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categories of texts, there would be a danger of describing Chinese mathematical thought solely in terms of ‘Chinese didactic

21 參看Masaharu, Anesaki, “Buddhist Āgamas in Chinese: a concordance of their parts and of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parts in the Pāli Nikāyas”.. Transactions of the

Throug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hinese Christia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that Chinese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

This part shows how selling price and variable cost changes affect the unit contribution, break-even point, profit, rate of return and margin of safety?. This is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