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華語本身的語言特性

3.1 話題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1

第三章 華語本身的語言特性

透過上一章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華語的「話題」,在語言當中產生的作用 較英語明顯。本章先整理「話題」和「話題鏈」的主要特性,再引出「話題名詞 刪略」和其他刪略過程的運作方式;接著由音韻層面的角度分析為何「四字」是 華語告示最普遍的形式、依序再分別由句法層面與認知概念層面,提出分析四字 告示合理且可行的分析辦法。

3.1 話題

話題(Topic)是當代語言學重要的概念之一,現代漢語由於缺乏型態變化,主 語和謂語成分沒有明顯的標記,因此「話題」和句子的基本結構和其他句法成分 就產生了判斷上的困難。袁(2003)提出下列例句,討論話題和主語之間的關係:

(20)a.老張不喝葡萄酒。

b.葡萄酒老張不喝。

c.老張葡萄酒不喝。

(20b)和(20c)中的「葡萄酒」究竟是主語、提前的賓語或是話題實難判斷,

正因如此,各家學者對「話題」的判定方式,有不同的觀點。

「話題(topic)」通常出現於句首位置,因此和也常出現於句首位置的「主詞 (subject)」特性相互比較,有助於了解「話題」的特性。E. L. Keenan(1976)提出 判斷主語(subject)特徵的三十多種測試方式,並認為這些特徵是舉世通用

(universally available)的,但不具強制性,並不一定必須全部被使用於一種單獨的 語言中;曹(1979)將這些標準帶入華語句中,檢視華語的主語特徵,依據 E. L.

Keenan(1976)提出的「編碼特性(coding properties)」、「語意特性(semantic

properties)」、「行為和控制特性(behavior and control properties )」等特性,並再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2

細目進行討論,最後歸納出華語主語的特性如下25: 華語主語的特徵26

一、主語總是不會被介係詞所標記。

二、位置上,主語可以被認定為動詞左側的第一個有生名詞短語(animate NP),

或者是緊臨在動詞前的名詞短語。

三、主語總是和句子的主動詞具有選擇關係(selectional relation)。

四、主語傾向有明確的指涉

五、主語在下列的同指代名詞化(co-referential pronominalization)或刪略(deletion) 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反身代名詞化(reflexivization)、連動結構(serial verb construction)、祈使化(imperativization)以及同等名詞刪略(equi-NP deletion) Li and Thompson(1976)曾舉出華語的「話題」特性如下:

一、話題總是為「定指(definite)」的。

二、話題不需要和句子中的任何動詞有選擇關係。

三、話題並非由動詞決定的。

四、話題的功能可以被定義為「注意力的中心」。 五、話題和動詞不具有對協關係。

六、話題總是佔據句首位置。

七、話題在「反身代名詞化(reflexivization)」、「被動化(passivization)」、同等名詞 刪略(equi-NP deletion)、動詞連動(verb serialization)和祈使化用法

(imperativization)中不起作用。

曹(1979)認為除了上面第四點的敘述過於模糊,難以評估之外,其他大體上 都可以在華語中成立,但曹(1979)特別指出,Li and Thompson(1976)遺漏了華語 話題的一個重要特性:話題可以將其語意的範圍(semantic domain)擴及好幾個句 子,並且受到「話題鏈(topic chain)」的控制。因此,曹(1979)將 Li and

25 曹(1979)於論文中的討論十分詳細,由於論文篇幅有限,請有興趣的讀者自行參看,在此僅列出主語和 主題的判斷依據。

26 如 E. L. Keenan(1976)所言,這些判斷標準不一定會被某一種語言全部採用,如華語沒有主語和動詞的「對 協關係(verb agreement)」,此判斷標準在華語中便不起作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3

Thompson(1976)的第六點修改如下:

六、話題總是佔據一個話題鏈中的第一個句子的句首位置。

曹(1979)也發現到話題可能同時具有雙重身分:一個句子的主語,可能同時 作為一段對話的話題,因此亦將 Li and Thompson(1976)的第七點修改如下:

七、話題,除非在句中它同時作為主語,否則在「反身代名詞化(reflexivization)」、

「被動化(passivization)」、同等名詞刪略(equi-NP deletion)、動詞連動(verb serialization)和祈使化用法(imperativization)中不起作用。

由上述的特性列點比較,可將主詞和話題的語法不同特性區分開來,話題最 大的特點為「可將語意範圍擴大至好幾個句子形成話題鏈」,並且總是出現在句 首位置。

「話題鏈」的特徵為「話題可以只在句首出現一次,形成一個話題鏈,之後 的句子,話題都可以不出現」,因此話題和「刪略」具有相關性,下面討論短語 刪略的規則。

短語刪略規則

具有共同指涉的名詞短語刪略(coreferential NP deletion)

在四字告示中,經常可以發現名詞短語受到刪略,如前所述,華語傾向保留 動詞,因此找出華語中名詞短語的刪略規則,能夠幫助有效分析、解讀華語四字 告示。

曹(1979)指出,共同指涉的名詞短語刪略,實際上是至少四個次類的總稱,

包括:同等名詞刪略(equi-NP deletion)、話題名詞刪略(Topic-NP deletion)、言談 主題刪略(discourse theme deletion)以及說者和聽者刪略(speaker and hearer deletion)。

3.1.1 同等名詞刪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4

於此類型的刪略中,主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主要動詞的主詞控制另一個嵌 入動詞(embedded)的主詞,以動詞「想」為例:

(21) John 想去。

(Tsao1979:71,例 47) (21) John 是語意上有「想」的念頭和想要去的人,因此將「去」的主詞視為 一個受到同等名詞刪略的 John 非常自然,此外,包孕句(embedded sentence)中,

一個以反身代詞作為的主詞,和主句的主詞具有共同指涉:

(22) John 不想自己去。

(Tsao1979:71,例 48) 例(22),去的主詞「自己」和「想」的主詞 John 具有共同指涉。

不同於主詞,話題就不具有此特性:

(23) Johni爸爸j想___*i/j去。

(Tsao1979:72,例 50) 例(13)中,動詞「去」遭到省略的主詞,只能和「主詞」爸爸j具有共同指 涉,而不能指向主題“John”。

另外三種刪略原則,話題名詞組刪略(Topic-NP deletion)以及說者和聽者刪略 (speaker and hearer deletion),在四字告示中扮演的角色相對重要,首先討論「話 題名詞組刪略(Topic-NP deletion)」。

3.1.2 話題名詞刪略

華語中,數個句子可以由一個共同話題貫串,形成一個話題鏈,第一個出現 的話題,控制其他句子話題的刪略過程:

(24)這邊(房子),因為裡面舊舊髒髒,她說想油漆好____以後再賣_____。

(Tsao1979:73,例 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5

例句(24),說話者關注的話題為「這邊的房子」,在第一句之後的句子,說 話者做了關於房子的其他評論,如油漆房子、賣房子,而不再重複話題「房子」。

根據蒐集到的語料觀察,話題名詞刪略(Topic-NP deletion)也是在告示中經常 使用的刪略方式:

(25)懸崖危險,請勿靠近_____。

(26)電器設備,請勿開啟_____,請勿攀登______。

由於告示有字數上的限制,長度越長的告示,越有可能出現話題名詞刪略,

但一般的四字告示,因為長度有限,使用的是其他的刪略規則。

3.1.3 說者和聽者刪略(speaker and hearer deletion)

曹(1979)指出,華語中的「說者(speaker)」和「聽者(hearer)」總是有被刪略 的可能性,而「代名詞化」經常會是刪略過程的中介階段;此外,刪略過程並不 僅限於主詞位置發生,曹先生指出,雖然一般而言,主詞是最常遭到刪略的位置,

但華語並沒有限制刪略僅能在主詞位置上發生,受詞位置的刪略也可能發生:

(27)A:飯好了,請____到飯廳吃飯吧 B:謝謝____。

(Tsao1979:82,例 57) 四字告示經常使用的規則即是「說者和聽者刪略」,例如:___請___勿潑水、

___請___上二樓等等,經省略的「我」和「你」分別是具有言外功能、帶有指示 作用的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告示的作用在於「告知他人新事項」,發言者是誰 的重要性較所要傳遞的訊息低,因此通常可以省略;告示所預設的閱聽人,若無 特定的作用對象,基本上便指向閱聽人本身,閱聽人也總是預期告示是要向「自 己」傳遞新信息,所以將立告示人視為第一人稱,將閱聽人自己視為第二人稱,

除非進一步指名作用對象,一般告示普遍使用說者和聽者刪略,省去立告示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6

說者,表第一人稱的指代;和閱聽人─聽者,表第二人稱的指代。

言談主題刪略在訊息傳遞僅為單向的告示中,作用不如話題名詞刪略 (Topic-NP deletion)重要,因告示無法產生雙向的溝通與互動,言談主題便無從建 構,本文暫不討論。

由上面的討論,話題名詞刪略(Topic-NP deletion)以及說者和聽者刪略 (speaker and hearer deletion)是在告示中作用較為明顯的兩項刪略原則;前者主要 是透過話題鏈的作用,曹(1979)認為,就溝通而言,話題鏈可以視為「一個話題 之後,跟著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的評論」。話題確立之後,話題鏈的作用可以使溝 通雙方避免重複和累贅。後者主要由於告示的作用即為告知他人新信息,告示閱 聽人自然成為訊息接收的對象,省略說者和聽者對於告示理解並無影響。

對於母語者而言,語言使用上的經濟性,是使用刪略原則的最大動機,目 的是使閱讀告示的雙方都能有效減少解讀告示的時間,告示的形式越簡潔,其 所負載的訊息就越少,閱聽人所需花費的解讀項目減少,相對容易獲取訊息重 點,針對告示內容的理解速度就相對提高。但相對於外籍人士而言,告示越簡 潔,表示可能的刪減越多,如此一來,讀者需要具備更多的原則來理解告示的 意義,但因為外籍人士不具備相同的省略知識,因此造成理解的速度慢、花費 的時間更長。」

小結上述討論:話題的出現位置通常位於句首,主語可以做為話題,但話題 不一定是主語;只有在話題同時做為主語時,才會在「反身代名詞化

(reflexivization)」、「被動化(passivization)」、同等名詞刪略(equi-NP deletion)、動 詞連動(verb serialization)和祈使化用法(imperativization)中起作用;話題可以形成 話題鏈,是「話題名詞刪略」的主要原因,另一個常出現在告示中的刪略是「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7

者和聽者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