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層級化教育下的制服

第三節 初等教育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初等教育

由於統治者差別待遇的教育政策之故,初等教育有小公學校的分別,小學校 是專門提供日本人子弟就讀,公學校則是以臺灣學生為主,在這種差別教育下,

學生服裝是否也會有所差異呢?筆者將在以下分別論述小學校與公學校的學生服 裝,以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一、小學校

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以下簡稱北師附小)前身是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附屬小學校。日本統治初期設立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是日本人子 弟初等教育的開端,大正八年(1919)隨著國語學校成為臺北師範學校,也更名為 北師附小。94

由於是專門提供日本人子弟就讀的學校,所以最初學生是穿著窄袖的和服上 學。但和服本身的缺點及在活動上所產生的不便,特別是女學生穿著行燈袴,在 進行體育課程或競賽活動時產生障礙,例如跑步、拔河需蹲下時之不美觀。在考 量到重新製作一套衣服將會造成家長們的經濟負擔,因此只針對上述的缺失進行 袴的若干的改良。大正二年(1913)學校開始著手學生服裝的改良,這種稱作「タ ツツケ95」袴式的改良設計,是分別將行燈袴的前後及中央隔開,並增加釦子,

使得女學生在運動之際不會造成不雅觀。96

經過改良後,的確解決了原本行燈袴在活動時的美觀顧慮,然而這種改良式 的タツツケ袴仍然使得學生在雙腳活動上不便,袴上的腰帶造成腰部活動不方便 的問題仍然存在;再者在活動時釦上釦子,事實上也造成在進行膝關節運動時的 不便,阻礙了腳的活動與血路運行的不順暢。至於原先對家長們經濟負擔的考量,

也未達到原先的預期,因為タツツケ袴在運動時是容易破損與污染的,這反而加 重了家長的經濟壓力,因此從家長長遠的經濟負擔及兒童的實用考量,制定專門 運動時的服裝是有其必要的。大正五年(1916)根據宮崎教諭的意見,制定了改良 的運動服,其特點是廢除了袴及腰帶,形成類似洋裝的服裝型式,袖長縮短至小 臂的一半,下擺的長度也縮至膝蓋左右。這種學校所制定的運動服,因為使用木 綿材料,所以價格上相當便宜,製作一套只需要六十五錢左右,加上製作上也相 當簡易,因此學校期望五年級以上的女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裁縫技 能,進而能夠自行縫製。97大正七年(1918)再次加以改良,增加了折領、口袋及 隱藏的釦子,並開始要求全部的女學生都要穿著,由於這種改良服較為簡易輕

94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頁 722-723。

95 タツツケ即《「たちつけ」の音変化》,是「裁っ着け袴(ばかま)」の省略之詞。這是一種男子 用的袴,為了便於活動,從膝蓋以下是較細狹。江戶中期起做為武士在旅行、訓練時之用,

另外傭人、商人也會穿著。文化出版局編,《服飾辞典》,頁 484。

96 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研究部,《兒童の服裝に關する研究》,頁 8-9。

97 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研究部,《兒童の服裝に關する研究》,頁 9-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層級化教育下的制服 - 110 -

便,且防止了學生服裝淪為奢侈華麗的競逐,因此受到了學生、家長們的歡迎。

進入 1920 年代以後,在更名為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後,學生的服裝又 是如何呢?男學生的服裝(圖 4-22)有夏、冬兩種,主要包含上衣、褲子、帽子與 鞋子。夏季服裝是使用白生天竺質地,上衣是水手服形式,後方肩膀並有四角形 的領襟,原本採用立領領子的設計,也由於拘束、壓迫的原因而改成折領的樣式,

袖子長度則在肘關節下一寸的位置,以利運動時的舒展。褲子則是長度在膝蓋下 方一寸左右的短褲,右側並設有口袋,以利放置物品。冬季服裝是使用黑色霜降 木綿或小倉材質,樣式則與夏季服裝並無太大差別。98帽子有制帽與運動帽兩 種。前者是黑色呢絨質地的海軍帽樣式,帽子上部的周圍附有白線及本校獨特的 徽章以為識別,運動帽則是運動時專用,附紅白兩色的帽檐。在鞋子方面,則有 正式儀式祭典時穿著的黑色皮鞋及運動用的橡膠帆布鞋。99

圖 4- 22 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男學生服裝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研究部,

《兒童の服裝に關する研究》(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 研究部,1922 年 7 月 20 日),目次頁 3。

女學生同樣有夏、冬季兩種服裝(圖 4-23),如前所述,夏季上衣是白生天竺 質地的洋裝型式,衣領使用折領以避免頸部的狹窄不適,袖子長度與男學生服裝 相同;裙子的長度則在膝蓋下方一寸,另外上衣肩上有二、三條皺褶,裙子也有 若干條皺褶,這些皺褶不但多少兼具裝飾的效果,也具有適應個人體格的調整作 用。至於冬季服裝,女學生是使用茶青色綿質織地,樣式與夏季相似。100

上述是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的學生服裝演變,至於一般小學校的情形又是如 何呢?以臺北城北尋常小學校為例,在大正六年(1917)之際男女學生均穿著窄袖 和服,和服以樸質清潔為原則,避免過於奢華的裝飾,至於帽子,每年的五月一

98 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研究部,《兒童の服裝に關する研究》,頁 16-18、21-22。

99 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研究部,《兒童の服裝に關する研究》,頁 48-49、56。

100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研究部,《兒童の服裝に關する研究》,頁 18-21、22-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日自十月十五日止,男女生均使用麥稈帽,而在運動、休息時間,則穿戴學校所 制定的男女生運動帽,並可適時的加上日覆。鞋子除了一般的鞋子外,也可穿著 木屐。101一位大正十三年畢業於明治小學校(臺中小學校)的日本人回憶到,在他 就讀小學校之際,學校的服裝恰巧由碎白點花紋的和服改變為洋服,女學生則是 穿著白色的水手服。102

圖 4- 23 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女學生服裝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研究部,

《兒童の服裝に關する研究》,目次頁 4。

大正十一年(1922)因為總督府的「日臺共學」政策而從公學校轉進小學校就 讀的鄭翼宗提到,父親替他訂做了一套和服做為學校的制服,翌年(1923)學校將 和服改為洋服制服,但一般的日籍學生則可以選擇和服或洋服制服,臺籍學生只 能穿著洋式制服上學,臺灣服裝僅止於在家穿著。103

進入昭和時期的 1930 年代後,小學校的學生服裝更加成熟,學生們已都穿 著洋式制服、鞋子(皮鞋)上學,當時能就讀小學校的臺灣學生,家中的經濟條件 大多較佳,故也同日籍子弟一樣,穿著制服、鞋子上學。104如黃天橫就談到由於 家中的經濟不錯,在他於 1930 年代左右進入臺南的南門小學校時,其服裝就是

101 臺北城北尋常小學校,〈本校教育施設之實際〉,頁 218-219、234。

102 篠原正巳,《臺中 日本時代の五十年》,頁 52-53。

103 鄭翼宗,《歷刼歸來話半生》(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 年 5 月 15 日),頁 90、92-93。

104 陳思琪,〈臺北地區耆老對 1930 年代日治初等教育之回憶〉,頁 74-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層級化教育下的制服 - 112 -

穿著洋式制服。105 二、公學校

公學校的學生服裝方面,在 1930 年代以前,學生大多穿著傳統的中式服裝。

1924 年進入清水公學校就讀的楊基銓就說「公學校沒有學生制服,同學們各穿 各的。我穿的是臺灣式的衫與褲,衫叫做「對襟子衫」用鈕仔扣,褲是而軟的,

穿上後要疊合並用布帶子束緊腰部。我日常一下床就赤足踏地,大部分是赤著腳 上學。106」。筆者翻閱相關的寫真冊、畢業紀念冊等資料,也發現 1930 年代以前 的公學校,學生們的服裝的確多是中式傳統服裝。

到了 1930 年代左右,根據陳思琪訪問臺北地區的耆老們之紀錄,臺北市內 公學校的學生服裝,開始因為學校位置的不同而產生差異。例如當時就讀大稻埕 (今延平北路一帶)日新公學校的廖進來就提到,由於學校位在大稻埕之故,學童 家裡的經濟狀況較佳,所以學生都穿著制服與鞋子。而位處臺中市區內的公學 校,在 1930 年代左右,學生也多穿著制服、制帽、鞋子。同樣是公學校,若是 學校在郊區的話,在 1930 年代之初,學生仍然是不穿著制服、鞋子,以傳統臺 灣漢人的服飾為主,並且赤腳走路上學,穿著鞋子上學的比例仍屬少數。107

圖 4- 24 臺北市朱厝崙公學校第十六回畢業紀念(昭和三年)

圖片來源:王茂男主編,《臺北市中山區中正國民小學八十週年校慶特刊》

(臺北:臺北市中山區中正國民小學,1987 年 5 月),頁 60。

圖 4-24 是昭和三年(1928)臺北朱厝崙公學校(今臺北市中正國小)的學生畢業 影像,照片中的學生不論男女,都穿著傳統的中式服裝,顯見當時仍然未有統一 的制服。到了昭和九年(1934)的畢業照中(圖 4-25),男學生穿著整齊的服裝,並

105 黃天橫口述、何鳳嬌、陳美蓉訪問,《固園黃家-黃天橫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8 年 5 月),頁 109。

106 林瑞明主編,《清水國水一百週年校慶特刊》(臺中:臺中縣清水國民小學,1997 年初版),頁 222-223。

107 陳思琪,〈臺北地區耆老對 1930 年代日治初等教育之回憶〉,頁 73-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穿戴學生帽,至於女學生則仍然是中式裝扮。至於昭和十一年(1936)的照片(圖 4-26),此時不論男女生,均已有了統一的學生制服,男學生是卡其色的折領學 生服,女學生則是穿著水手服。108

圖 4- 25 臺北市朱厝崙公學校第二十二回畢業紀念(昭和九年)

圖片來源:王茂男主編,《臺北市中山區中正國民小學八十週年校慶特刊》,頁 61。

圖 4- 26 臺北市朱厝崙公學校第二十二回畢業紀念(昭和十一年)

圖片來源:王茂男主編,《臺北市中山區中正國民小學八十週年校慶特刊》,頁 62。

由以上三張照片可以得知,朱厝崙公學校的學生服裝,在 1930 年代以前是 未有統一的服裝,進入 1930 年代以後,男學生較女學生早穿著統一的服裝,女

由以上三張照片可以得知,朱厝崙公學校的學生服裝,在 1930 年代以前是 未有統一的服裝,進入 1930 年代以後,男學生較女學生早穿著統一的服裝,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