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層級化教育下的制服

第五節 體育服及制服配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體育服及制服配件 一、運動服

日治時期的臺灣學生,在學校除了制服以外,另有一套學生服裝-運動服(或 稱體育服)。中山千代認為運動服裝的出現,是源自於學校體育教學需求而興起 的,151傳統日本和服是將雙腳包裹在一起,這對於活動性是很大的拘束,不利於 運動的伸展,而洋式制服相較於日本和服在活動上是顯得較為便利。日本中等以 上的男學生,早在二十世紀前多以制定洋式制服,然而日本女學生的服裝,遲至 1920 年代以降,才開始改穿著洋式制服,在此之前仍是以日本和服為主要的服 裝。

1886 年日本「學校令」的頒布,將體操納入學校課程教材,男學生以兵式 體操和普通體操為主,女學生則著重遊戲式的普通體操。由於兵式體操的納入,

必需穿著便於活動、操演的洋式制服,因而男學生卸去了和服,朝向機能性的洋 服發展,這同時也象徵了在「富國強兵」下,對於身體的訓練逐步走向國家身體 的路途。152

對女學生而言,在日清戰爭後,不只男性的身體,女性的身體也受到了國家 的重視,將其納入國家管理的範疇中,學校除了體操課程的實施外,也舉辦運動 會及各式的體育活動、球類競賽,使得大正中葉以後,女子體育勃然興盛。然而 女學生當時穿著的和服袴,不僅有害身體健康,也無法因應各項的體育活動。為 此除了有學生制服的改良化,也開始出現便於活動的運動服裝。153

明治三十六年(1903)從美國留學歸國井口あくり154,將美國女學生穿著的燈 籠褲引進日本,但這種洋式的燈籠褲並不是這麼簡單就能被日本女學生接受而普 及。此時日本女學生的服裝正好再次復歸和服,但與之前穿著的男袴不同,而是 穿著名為「行燈袴(行灯袴)」的女袴,這種沒有褲襠的女袴除了平時做為女學生 制服外,在經過改良後,也可在運動時穿著。改良後的女袴,袖長縮短,要運動 時則將裙子往上捆綁,以便於運動,又稱為「くくり袴」,くくり袴由於動靜兩 相宜且適合運動,成為大正後期燈籠褲普及前,日本女學生普遍的體育服裝。155 明治三十九年(1906)井口あくり在所著的《體育之理論及實際》中,提出模 仿美國女子體操服,以活動方便的水手服上衣加上燈籠褲作為女學生的體育服裝。

151 中山千代,《日本婦人洋裝史》,頁 284。

152 高橋一郎等著,《ブルマーの社会史》,頁 22。

153 高橋一郎等著,《ブルマーの社会史》,頁 44-47。

154 井口あくり(1870-1931)是明治、大正時期日本女子體育界的先驅。1870 年出生於秋田縣,1884 年入學秋田縣立女子師範學校,1888 年進入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就讀,1899 年赴美留學,

翌年入美國波士頓體育師範學校,歸國後於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擔任教授,將瑞典體操加 以介紹並推廣於日本,1931 年 3 月 26 日逝世,享年 62 歲,著有《各個演習教程》。國史大 辭典編集委員會,《國史大辭典第一卷》,頁 459。

155 高橋一郎等著,《ブルマーの社会史》,頁 45-4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層級化教育下的制服 - 130 -

156然而當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開始採用燈籠褲157做為女學生體操服時,卻因當時日 本社會保守的女性觀而遭受外界批判為「醜陋」、「輕浮」。進入大正中期後,以 關東大地震為契機,洋服的便利性受到重視,洋式制服也急速的在各地普及,加 上大正中後期女子體育熱潮的出現,燈籠褲遂成為大正後期女學生的主要體育服 裝。158高橋一郎認為隨著運動競賽的興起,對於機能性服裝的要求也更為強烈,

洋服化的運動服裝,使身體更為輕快,增加了運動的樂趣,這種身體的體驗成為 追求身體輕快的動因,轉化成對洋服化運動服裝的渴望,這形成女子運動服裝洋 服化的重要原因。159

圖 4- 42 臺北第一高女學生穿著「白上衣、燈籠褲」的運動服裝 圖片來源:胡芳芳主編,《典藏北一女百年特刊》,頁 17

隨著女性燈籠褲在日本的逐漸普遍,這股運動服風潮也在 1920 年代以後進 入了臺灣社會。1923 年趁皇太子來臺參訪之際,臺北第一高女改換穿新的洋式 制服,同時也制定了學生運動服,其樣式在夏季、冬季均為白色半袖的シャツ (英:Shirt),下半身則是黑色的燈籠褲。160(圖 4-42)同時間臺北第三高女也在制 定新的水手服之際,配合體育課程實施之需要,規定了學生的運動服裝,其樣式 如同臺北第一高女一般,白色上半搭配黑色的燈籠褲,另著黑色襪子與白色運動 鞋。161

上述是臺北的二所高等女學校的情形,而位處南部的高等女學校亦是如此。

156 高橋一郎等著,《ブルマーの社会史》,頁 56。

157 女性燈籠褲的出現始自 19 世紀末西方國家,隨著科技的發展,西方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審 美、價值觀念等受到影響,服裝自不例外。而工業的發展也使得生活水準提高,人們擁有越 來越多的閒暇時間去從事體育運動,當時西方女性既有的服裝無法適應運動的需求,於是開 始有婦女穿著燈籠褲從事體育運動,這是因為燈籠褲較寬鬆,是現在褲子的兩倍,長度也較 長,因此有利於女性的活動。莊宜錦,《西洋服裝史》,頁 197、204-205。

158 高橋一郎等著,《ブルマーの社会史》,頁 75、83。

159 高橋一郎等著,《ブルマーの社会史》,頁 110-111。

160 山本禮子,《殖民地臺灣の高等女學校研究》,頁 92。

161 三高女校友聯誼會編,《回顧九十年-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校九十年紀念誌》,頁 1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層級化教育下的制服 - 132 -

作為學校的徽章(圖 4-45)。171菊花、櫻花是日本的國花,菊花代表潔淨、清純,

櫻花則有樂觀、開朗的意涵,因此以此象徵著第三高女學生的特質。172臺北第二 高女的徽章(圖 4-46)則是一面鏡子搭配撫子花(紅瞿麥花),鏡子是日本古代的一 種神器,代表日本精神最珍貴的象徵,常保明鏡止水的心也就意謂著永保反省之 心;撫子花亦是日本的象徵,這種具持久性的花具有堅忍不拔、節操的特質,象 徵著謙遜、質實,是最適合詮釋日本女性特質的花朵,173是故臺北第二高女的學 生被期待成為具日本傳統女性種種特點的理想形象。至於在中等男學校,高雄第 一中學的校徽則在均勻對稱的六角形圖案中置入圓弧造型的「高中」兩字(圖 4-47),此徽章一直沿用至日本戰敗為止。174

圖 4- 43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校徽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一覽(大正六年)》,頁 65。

圖 4- 44 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校徽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灣總督府

醫學校一覽(大正六年)》,頁 65。

圖 4- 45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校徽

圖片來源:〈我等のスクール校章物語り〉,

《臺灣婦人界第三月號》

(臺北:臺灣婦人界,1936 年 3 月 1 日),頁 123。

圖 4- 46 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校徽 圖片來源:〈我等のスクール校章物語

り〉,收錄於《臺灣婦人界第 三月號》(臺北:臺灣婦人界,

1936 年 3 月 1 日),頁 122。

171 第三高等女學校八十五週年校慶紀念同學聯誼會,《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八十五週年紀念 回憶錄》(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八十五週年校慶紀念同學聯誼會,1982 年 11 月 12 日),頁 24。

172〈我等のスクール校章物語り〉,收錄於《臺灣婦人界第三月號》(臺北:臺灣婦人界,1936 年 3 月 1 日),頁 122-123。

173 〈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を訪ぬ〉,收錄於《臺灣婦人界第十一月號》(臺北:臺灣婦人界,1936 年 11 月 1 日),頁 71。

174 周全盛主編,《南國的十字星-高雄中學 85 週年校慶特刊》,頁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4-48 則是大溪公學校的徽章, 一朵花由六小片葉子及三大片的櫻花葉環 繞,花朵的正中間則有「大公」兩字,因臺灣與日本的四周均環海,所搭配的三 片葉子朝外意謂著向著大海發展的雄心壯志,「大公」兩字蘊含著蓬勃朝氣、理 想,是非常時期下日本藉以突破困境的憑藉,此徽章讓人一眼看到就自然感覺到 大溪公學校的氣概與理想。175

圖 4- 47 高雄第一中學校徽

圖片來源:周全盛主編,《南國的十字星 -高雄中學 85 週年校慶特刊》,頁 3。

圖 4- 48 大溪公學校校徽

圖片來源:〈州下學校章物語(二) 〉,

《新竹州時報第 22 期》(新 竹:新竹州時報發行委員會,

1939 年 3 月 7 日),頁 53。

藉由扼要的介紹日本與臺灣的學校徽章,筆者認為臺灣的學校徽章與日本內 地學校多所相似,可以說臺灣的徽章和學生制服一樣,都是承沿自日本,但部份 徽章樣式也會順應臺灣的特殊性而制定,一般而言徽章的種類可概分成兩種,其 一是單純文字的徽章,其二是以圖形為主,輔以文字。

(二)、鞋子

日本明治維新之際,西方式鞋子也同時引進日本,現在所稱的長統鞋、短統 鞋,指的就是西洋風的鞋子,主要的材質包含皮革、帆布、橡膠、塑膠等等。176 而學生制服除了包含學生所穿的衣服,鞋子亦在制服項目內。

相較於制服,學生穿著的鞋子就顯得較少變化,日治初期學生們各自穿著傳 統的服裝上學之際,鞋子對於一般家庭的臺灣學生而言是一件昂貴的奢侈品,因 此初等學校的學生大多赤腳上學。177經濟狀況較佳的日本子弟,腳上則是穿著木 屐。師範學校由於是公費的關係,服裝部份由政府統一配發,故早在日治初期的 1896 年,學生們即被規定是穿著黑色皮鞋;至於師範學校以外的男學校,隨著 各校訂定制服的同時,鞋子的樣式配合洋式制服也大多是黑色皮鞋。高等女學校 則因應學生服裝而有不同的樣式,如穿著和服的臺北第一高女則多穿木屐、草

175〈州下學校章物語(二) 〉,《新竹州時報第 22 期》(新竹:新竹州時報發行委員會,1939 年 3 月 7 日),頁 53。

176 明治五年(1873)日本採用洋服做為禮服,而後及於一般官吏、巡查、學校老師,一般家庭也 從明治二十年代開始開始普及,到了明治末來左右,西洋鞋已出現在百貨公司的店面。朝倉 治彥、安藤菊二、樋口秀雄、丸山信編,《事物起源辞典(衣食住編)》,頁 120-121。

177 林品桐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料彙編與研究(上)》,頁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