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895-1919 年從混亂期至萌芽期

第三章 日治時期學校制服的演變

第一節 1895-1919 年從混亂期至萌芽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日治時期學校制服的演變

為了日治時期臺灣史的研究需要,許多臺灣史書籍提出了一些將日治時期臺 灣歷史的分期方法,對此學者黃秀政認為「分期的目的只是為了研究上的方便,

分期本身其實談不上任何學術的意義」1,然而,為了便於比較與分析,並且利 於閱讀上的理解,筆者亦試圖採取分期的方法,概述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來學生 制服的發展演變,以期對敘述上有所助益。關於日治時期的分期方式,過去並未 有統一的標準,這乃導因於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的差異,以致分期方法也有所不 同,例如在研究日本殖民統治方面,通常可劃分為「綏撫政策」、「同化政策」與

「皇民化政策」三個時期;2而在抗日運動史的研究上,則可概分為「武裝抗日 時期」與「非武裝抗日時期」二種。3

至於在臺灣教育史方面,吉野秀公以學制的變遷為依據,將日治以來的臺灣 教育分為五個時期,即第一期 1895-1898 年的臺灣教育之發端;第二期 1898-1906 年的臺灣教育基礎時代之一;第三期 1907-1918 年的基礎時代之二;第四期 1919-1921 年臺灣人教育確立時代;第五期 1922 年起臺灣教育確立時代。4臺灣 教育會所編的《臺灣教育沿革誌》則是以大正八年(1919)的臺灣教育令頒佈做為 劃分依據,分成前後兩期,前期為臺灣教育之試驗時代,後期是臺灣教育之確立 時代;5佐藤源治在《臺灣教育の進展》一書中,沿用臺灣教育沿革誌的分期,

但另外又另闢一章〈興亞教育的躍進〉,專門論述昭和十二年(1937)以後戰時體制 下的皇民化教育。6

然而社會史的分期並無法依循政策上如此明確的分期方式,是故本文在處理 學生制服發展的演變上,將儘可能依照制服的樣式轉變做為劃分依據,以期更吻 合臺灣學校服裝發展的面貌,以下將分成三個時期進行說明,分別是 1895-1919 年從混亂期至萌芽期,1919-1939 年從確立期至成熟期,1939-1945 年的統制期。

第一節 1895-1919 年從混亂期至萌芽期 一、統治政策

相較於歐美帝國具有悠久的殖民地治理經驗,日本在明治二十八年(1895)才 從清國獲得第一個殖民地-臺灣,成為殖民統治的後進國,對於尚屬殖民統治新

1 黃秀政,〈臺灣武裝抗日運動:研究與史料(1895-1915)〉,《思與言 23 卷 1 期)》(臺北:思與言 雜誌社,1985 年 5 月),頁 56。

2 何義麟,《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期末期日本對臺灣的教育與教化運動)》,中國文化大學日 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年,頁 11。

3 參見若林正丈,《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播種者出版有限公司,2007 年 3 月初版),頁 6-8。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 年 2 月),頁 2。

4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臺北:南天書局,1997 年 12 月臺北復刻二刷),頁 1-2。

5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南天書局,1995 年 10 月二刷),頁 2-3。

6 佐藤源治,《臺灣教育の進展》(臺北:臺北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3 年 7 月 19 日),頁 1-5。

醫學校校長。1883 年入內務省衛生局,1892 年升任局長。1895 年任臨時陸軍檢疫部事務官 長,以為甲午戰爭返日的兵士檢疫而重返衛生局長。1898 年 3 月隨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

12 派翠西亞.鶴見(E.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財團法人 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年 6 月 30 日),67。

醫學校校長。1883 年入內務省衛生局,1892 年升任局長。1895 年任臨時陸軍檢疫部事務官 長,以為甲午戰爭返日的兵士檢疫而重返衛生局長。1898 年 3 月隨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

25 水野遵(1850.12.3-1900.6.15)日本名古屋人。1871 年奉命赴清國留學,1873 年底任海軍通譯,

乘艦至淡水,與樺山資紀共同展開調查行動。翌年牡丹社事件起,又以臺灣蕃地事務都督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即頭上是「瓜皮小帽」,身上是長袍馬掛或是以衫褲為主,隨著男性的剪 辮(圖 3-2),反映在服裝上男性開始出現穿著西式服裝,但受到「傳統與現代」、

「東方與西方」的交相衝擊之下,這個時期的臺灣社會男性服裝呈現「中西並存」

的面貌,甚至一個人的穿著,也出現中西合壁的情形。(圖 3-3、圖 3-4)33

圖 3- 1 日治初期臺灣男性的服裝穿著 圖片來源:葉立誠,《臺灣服裝史》,頁 57。

圖 3- 2 1911 年穿著中式傳統服裝的臺灣男性 圖片來源:葉立誠,《臺灣服裝史》,頁 62。

圖 3- 3 1920 年左右,臺灣男性中西並存的服裝樣式 圖片來源:葉立誠,《臺灣服裝史》,頁 357。

33 葉立誠,《臺灣服裝史》,頁 351-35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日治時期學校制服的演變 52

圖 3- 4 1919 年中西並存的臺灣男性穿著 圖片來源:葉立誠,《臺灣服裝史》,頁 356。

日治初期臺灣女性的穿著也延續清朝時期的衣著樣式,穿著大裪衫(又稱大 襟衫)(圖 3-5),下半身則是裙子,但隨著時間演裙子逐漸被衫、褲所取代。34明 治三十八年(1905)以後,受到西洋服裝的影響,大裪衫的袖口逐漸變窄,領子變 高(圖 3-6)。然而這種上衣、褲子變得較為狹窄的服裝樣式,主要是以年輕的女 子為主,年紀較大或是居住在鄉下的婦人,仍然以寬大的上衣、褲子為主要的服 裝。至於越來越少見的中式裙子,也受到西方服裝的影響,在大約 1910 年代以 後,由傳統圍裏的「一片裙」,簡化成由下往下套的「西式裙」(圖 3-7)。35

圖 3- 5 1900 年左右穿著傳統中式服裝的臺灣女性 圖片來源:葉立誠,《臺灣服裝史》,頁 56。

圖 3- 6 1911 年的臺灣年輕女性 的服裝穿著

圖片來源:葉立誠,《臺灣服裝 史》,頁 62。

34 葉立誠,《臺灣服裝史》,頁 373。

35 葉立誠,《臺灣服裝史》,頁 373-37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3- 7 1917 年上身著大裪衫,下身為西式裙的臺灣女性 圖片來源:葉立誠,《臺灣服裝史》,頁 64。

由上述日治初期臺灣社會服裝的樣貌,可以清楚的看到除了「纏足留辮」這 種統治者眼中有害的惡風陋俗,在總督府的要求下逐漸改善外,服裝上雖然開始 出現西服、皮鞋,甚至中式服裝沾染西服氣習,但變化上並不像語言上的同化這 樣明顯、強烈,這是由於相對語言之於殖民統治的必要性,服裝上並不是這麼刻 不容緩,在統治者對於服裝的包容性較強下,大體而言仍是後藤所言的「舊慣溫 存」之面貌。

四、學生服裝

這個時期日本內地學生服裝的面貌是如何?隨著洋服在社會(特別是男性場 域)的擴展,中等學校以上的男學生以洋服制服做為學生服一步步的制度化、普 及化。36中等學校女學生方面,鹿鳴館時期原本穿著洋裝的女學生,因為國粹主 義的興起以及鹿鳴館的結束,在短短幾年內服裝又從洋裝復歸和服,但和最初所 使用的男袴不同,是穿著稱為行燈袴37的女袴。女袴和以前採用小倉縞的男袴的 最大差異是沒有將兩腳分開的內檔,形狀像似裙子,故名行燈袴。38

最早開始始用女袴的是華族女學校,在明治二十三年(1890)即從洋服復歸和 服,39東京女子師範學校也在明治二十七年(1894)跟進,以華族女學校、東京女 子師範學校為始,女袴的穿著在明治三十年(1897)左右在全國各地普及,形成一 股「海老茶式部40」的風貌。41永島信子曾經這樣形容女袴「代表多麼新知識的

36 佐藤秀夫,《教育の文化史2-學校の文化》,頁 85。

37 行燈袴,日文為あんどんばかま,形狀像方形紙罩座燈的袴,這種袴是不附著的布料,左右 並沒有分開的。明治時代女學生常見的穿著,後來男子也常看見使用。參考文化出版局編,

《服飾辞典》,頁 40。

38 高橋一郎等著,《ブルマーの社会史》,頁 34。

39 佐藤秀夫,《教育の文化史 2-學校の文化》,頁 84-85。

40 海老茶式部,是指海老茶色的袴,以華族女學校為首率先採用,做為女學生的制服,而後在 女學生之間形成一股流行,而加上式部兩字則是意味著是受到高等教育的才女,因為紫式部、

和泉式部等是平安時代有名的才女,因此海老茶式部指的是就穿著海老茶袴的高知識女學 生。湯本豪一,《绘で見る歷史シリーズ明治ものの流行事典》(東京:柏書房株式會社,20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日治時期學校制服的演變 56

-規範。54

從 1895 年日本領臺到約莫 1910 年為止,各級學校學生各自穿著服裝,統治 當局並不加以干涉,使得這個時期的學生服裝顯得一片混亂。

(二)萌芽(1910-1919 年)

這種混亂的局勢到了 1910 年代左右產生了變化,臺北第一中學校早在明治 四十年(1907)即已採用西式樣式的制服。55而成立於大正四年(1915)臺灣人的第一 所中學校-臺中中學校,學生服裝則模傲臺北第一中學,制定洋式制服。56位處臺 灣南部的臺南第一中學,在學校成立之初的 1910 年代,學生服裝也採用洋式制 服。57

臺北第一高女於明治三十九年(1906)制定了海老茶袴,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大 正六年(1917)左右,袖長及袴長大大的變短,袖寬也漸狹窄,海老茶袴裡頭可加 上運動褲,同時廢除了草鞋或木屐,改穿皮鞋。58至於臺北第三高女到了 1910 年左右,學校也制定了學生制服,上半身任憑學生穿著傳統的大衿衫,但下半身 則規定了紫紺袴。(圖 3-9)這種臺灣服上衣搭配紫紺袴的制服一直到大正十二年 (1923)止仍繼續使用。59

圖 3- 8 1910 年代以前穿著傳統中式服飾的女學生

圖片來源:第三高等女學校八十五週年校慶紀念同學聯誼會,《臺北第三高等女學 校創立八十五週年紀念回憶錄》,頁 9。

54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編纂,《臺灣總督府學事法規(明治 35 年)》(臺北:臺灣日日 新報社,1902 年 8 月) ,頁 198-200。

55 向山寬夫編,《臺灣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の沿革(年表)》(東京:臺灣臺北州立臺第一中學 校同窓會.麗正會,1992 年 7 月 28 日初版),頁 4。

56 朱珮琪,《臺灣日治時期菁英教育的搖籃-以臺中一中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9 年,頁 81。

57 蘇泰造等

《創校八十年特刊-臺南省立臺南第二高級中學》(臺南:臺灣省立臺南第二高級中 學,1993 年 12 月 8 日),頁 65、67。

58 褚苔伊、黃金美,《北一女百年影像》,頁 9。

59 小野正雄,《創立滿三十年記念誌》(臺北: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學會暨學友會,1933 年),

頁 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3- 9 1910 年代左右穿著中日合併服裝的女學生

圖片來源:第三高等女學校八十五週年校慶紀念同學聯誼會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八十五週年紀念回憶錄》,頁 19。

從 1910 年代左右起,不僅新成立的男子中學校已採用洋式制服,各個臺灣

從 1910 年代左右起,不僅新成立的男子中學校已採用洋式制服,各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