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

臺南女中近 2 千學生 集體「脫褲」抗議

[記者黃文鍠、林曉雲、陳怡靜/綜合報導]為爭取「制服發聲權」,臺南 女中全校同學在十五日上演「脫褲抗議」活動!當天升旗典禮時,事先以簡訊串 聯的兩千多位同學,有八成在操場上集體脫下長褲,改以預先穿在長褲內的短褲 亮相,整個過程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同學們「團結一致」的行為,讓師長大 吃一驚。…(中略)…。同學們在上星期私下串聯,分別透過發簡訊、架設「南女 短褲幫」官方網站傳遞訊息,在三月十五日升旗時,先依照規定穿著長袖衣褲的 冬季制服出席,升旗結束校長準備致詞時,突然一起脫下長褲,露出預先穿在裡 面的短褲。1

東吳制服日 另類聯誼日

[記者謝鎔鮮╱臺北報導]大學生每天跑堂上課,人際關係較高中疏離,東 吳大學今天舉辦全校制服日,號召各系大一、大二學生穿回高中制服,校園裡「百 花齊放」,制服日更成另類聯誼日,不相識學生透過制服「認親」,頓時拉近不少 距離。2

以上兩者是關於學生制服的報導,第一則新聞是高中女生對於過於嚴密的制 服規定而產生的反彈,第二則報導卻是學生進入沒有制服的大學後,對於制服的 一種重新回味與依戀,兩者報導呈現出一種極端有趣的反差現象,不由的令人省 思,為何高中生避之唯恐不及且極端排斥的學生制服,在沒有制服的大學生心目 中,卻又如此的再三回味呢?或許我們無法知道正確答案,但可以確信的是,學 生制服是所有人在求學生涯共同擁有的歷史記憶,制服、學生與學校三者間有著 密不可分的連體關係。也因為如此,制服也普遍成為前人回憶錄、口述訪談中會 記載出現的內容,例如《藍敏先生訪問紀錄》就記載著其就讀當時臺北第一高等 女學校時所穿著的制服。

我們夏、冬均著百褶裙。冬天為深藍色制服,有三條線,戴呢帽,穿皮鞋;

夏天裙子較薄,白色上衣,白帽、黑鞋……出校門之後也不能穿便服,必須穿一 高女的制服,因為大家都以身為一高女的學生為榮。3

1 <臺南女中近 2 千學生 集體「脫褲」抗議>,《 自由時報》, 2010 年 3 月 18 日,第 1 版。

2 <東吳制服日 另類聯誼日>,《 聯合晚報》, 2008 年 10 月 14 日,第 A8 版。

3 許雪姬訪問,《藍敏先生訪問紀錄》(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年 6 月),頁 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2 -第一章 緒論

《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對於制服則有相當細膩的記載:

當時我們學生所穿的冬天制服是由一種灰底黑點顏色的しもふり4布所做成 的學生服,無論是小學或中學,男學生是沒什麼變化,女學生則是衣裙分開的制 服,其衣領則為大翻領的水兵服セーラフク,夏天是白色,冬天是サージ(serge) 紋嗶嘰的紺色衣裙(按:紺サージ的制服等於青嗶嘰制服)。等到中日戰爭開打之 後,所有男生的校服均一律改為國防色即黃色的卡其布。5

與過去對於學生制服嚴格的規定相較,由於時代的變化、社會的進步,制服 之解放成為了可能,學生在衣著上和過往相比有極大的自由、自主。馬上浮現在 筆者腦海裡的一個問題是,究竟臺灣從何時開始有學生制服?或許一般人會猜測 出學生制服源自日本統治臺灣之時,雖然答案是正確的,但究竟是在日治時期的 何時開始有了學生制服呢?學生制服的樣式為何?為什麼會有學生制服,意即其存 在的理由為何?

臺灣何時開始有學生制服呢? 以筆者目前所搜集的資料裡,臺灣高等女學校 學生至明治三十九年(1906),下半身已統一出現穿著相同的服裝,可視做是制服 的先聲,6而男學生更早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前的日治初期,就已有統一的學生制 服。7因此學生制服出現在臺灣這塊土地,距今也有百年光影了。即使在戰後,

臺灣經歷了另一個統治政權,學生制服也依然持續存在,只是在樣式上加以改 變,從「學生制服規程」8可以得知戰後臺灣男學生夏季是白色短上衣,深藍色 短褲,冬季是卡其色長袖上衣與同色長褲;女學生夏季是白色短上衣與藍色褶 裙,冬季是著卡其色上衣與藍長褲。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對於統治政權而言,

學生制服具有特別的意涵,以致於即便是不同的政權者仍會繼續施行。究竟對統 治者而言,制服代表什麼樣的意涵呢?日治時期臺灣最大的報紙《臺灣日日新報》

是這樣說的:

制服厲行的目的是在養成學生的自制心而且在期望學生動作的敏活9。 另外「學校學生的制服主要在使其在坐作進退活動同時,對於學校的體面,

35。

4 しもふり(霜降)。深色帶有白色斑點。劉元孝編,《永大簡明日華辭典》(臺北:永大書局,1998 年 7 月初版),頁 606。

5 許雪姬.劉素芬.莊素華訪問,《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年 2 月),頁 69。

6 褚苔伊、黃金美,《北一女百年影像》(臺北: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中學,2005),頁 9。

7 1896 年國語學校就已明訂學生制服,相關內容請參見第四章。

8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中國教育年鑑-第三次》(臺北:正中書局,1957 年初版),頁 248。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十年來的台灣教育》(臺北:臺灣書店,1955 年 10 月 25 日初版),

頁 31-32。

9 <日日小筆 >,《臺灣日日新報》,1918 年 9 月 28 日,第 8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生自尊心及自重心的養成均有所助益」。10

從上述可以得知,穿著制服的理由在於培養學生的自制心與自尊心、便於學 生活動之敏捷、形塑學校的形象及建立學校的名聲、避免學生因服裝淪於競逐奢 華等等。雖然這些理由乍看之下是具有說服力的,但筆者想問的是,真的僅止於 如此嗎?究竟學生制服在學校場域,所代表的意義還有什麼呢?是否還有別的觀點 可以加以解釋呢?而筆者在研究所曾經修習過一門課程,接觸到傅柯闡述關於權 力的理論概念,給予筆者相當大的啟發,傅柯的理論概念是否能夠用來解釋學生 制服呢?

以此動機為出發點,筆者在本論文中,想要著手研究的問題是,從傅柯權力 與知識的理論為架構,來觀察日治時期的臺灣學生制服。在傅柯的論述中,關注 的是權力如何介入對於身體的監控,他把規訓權力的焦點放在對身體的操縱,而 身體被看作是可以進行精密調整的機器,更具體地說,傅柯是從微觀權力機制的 日常運作來考究身體的生成。11回到學校的場域來看,學校(或說是統治者)如何使 學生在規訓權力下成為馴服又有用的身體呢?除了透過教育之外,藉由使學生穿 著相同的服裝(制服),是否也可以使學生的身體產生馴服、規訓呢?

除此之外,在本論文中,也將一併探討日治時期臺灣的學生制服的起源、經 過那些樣式的變化、造成這些改變的因素為何?藉以明瞭制服變化背後所反映出 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要素,這在服裝文化史中是很重要的課題,筆者之 後也會再加以說明。

最後,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臺灣在日治時期是歸屬在日本的統治之 下,而源起於日治時期的學生制服,與同時代的日本本土學生制服,兩者之間是 否有所關連呢?又兩地間的制服有什麼樣的異同呢?是否可以用殖民政策的角度 加以解釋呢?我想回答上述的問題,將會讓我們對於日治時期的學生制服,有更 為全面、深入的掌握。

10 <日日小筆 >,《臺灣日日新報》,1919 年 3 月 11 日,第 3 版。

11 Michel Foucault 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1992 年初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