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關於人/魚變化敍事的文獻相較六朝時期少,必須要以其他資料輔助,以便有助 呈現更為準確的意涵,不論是文本本身或是當時文化語境對這類敍事的看法。同 時,在前人研究成果上亦不見集中探討關於魚類變化敍事的文獻,相關研究散見 於各類型的研究上,必須仔細查察以求更精準地貼近於前人的研究路徑。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本文以「先秦至六朝魚類變化敍事研究」為題,著重於研究變化敍事當中魚 類變化的部份,對於前人研究的方向集中在他們對此類敍事的看法。關於先秦至 六朝魚類變化敍事的前人研究,據收集及觀察所得,可以發現多數研究都集中在 幾個面向,以下就能力所及收集到的前人研究成果作簡單的整理及回顧:一、以 研究變化神話為核心,有關魚類的變化神話為其中例子或作為素材解讀;二、作 為魚類文化研究當中的一環;三、與志怪敍事研究有關;四、與水崇拜研究有關;

五、與生殖崇拜及死亡再生神話研究有關。

一、變化神話相關研究

李豐楙在〈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

28中以研究先秦變化神話為核心,透過觀察「生」、「產」、「變」、「化」四字之內 在涵義並作詮釋後,認為中國古代的語言及神話存在著「生產」與「變化」兩種 思考生命形態的系統,反映出初民具有「自然與非自然」、「常與非常」的結構性 思考。而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在於「常與非常」的對立性文化心理當中。

李氏認為,所有的變化神話思維都指向了一個目的:對於違反自然與正常的死亡,

特別為它保存一個延續生命的可能性。而神話當中所展示的,都是在非自然、非 常的生命終結後,經由變化才得以突破種類的固定化限制,萃然改變其外形而得 以延續、蕃衍生命。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著顓頊化為「魚婦」的變化 神話,《淮南子・墬形》亦有后稷死後化為半人半魚的記述,李豐楙認為此兩則 神話都不約而同指出偏枯、其半及死即復蘇,應與圖騰神物有所關聯,或隱喻著 諸如顓頊或后稷等半人半神的部族英雄以「變化」的方式回歸圖騰神物,以「非 常性」的敍述完成生命型態。

梁奇的〈《山海經》中人獸合體類神人形象管窺──《山海經》神人形象研

28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四期,1994 年 3 月。頁 287-3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究〉29中有論及人魚組合的神人形象,認為此類神人形象取人的器官及魚的器官 組合而成,具體有人面魚身神、人化魚之神和人魚。人化魚之神即指「顓頊化為 魚婦」,而這些現象與先民的魚崇拜密不可分,魚具有生育快、繁殖力強等特質,

同時作為食物又容易獲取。基於上述原因,所以先民為了擁有魚的特質,將魚的 某些器官移植在自己身上,從而成為《山海經》中人魚相合的形象。

劉勤的〈由鯤鵬神話論及魚鳥互化運動圖式〉30談及鯤鵬神話中存在着兩種 神話類型,即是魚鳥互化的承續性神話和魚鳥獨立的共存性神話,當中包含了魚 鳥同體、魚化為鳥、魚鳥共存、魚的不死性和鳥的超越性等神話母題。劉氏認為,

就互化與共存而言,魚鳥地位其實不對等。魚的容納性、復生性,促進了魚鳥互 化的循環和魚鳥共存的可能。兩種神話類型相互影響、生發,具有循環往復的動 力特徵。綜合而言,由此構建的運動圖式,關聯著古人的時空、方位、性別及宗 教觀,體現著以具象表現抽象的表達方式和人類早期神話哲學:以大圓統攝的時 空觀和以母神經驗的生命觀。

樂蘅軍的〈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31中,以先秦的變形神話為研究主體,

先引用了德國哲學家卡西爾(Ernst Cassirer)的說法,認為變形在空間上及時間 上令生命成為一體化,又指出變形可分為兩種:「力動的變形」與「靜態的變形」。 樂氏引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顓頊化為魚婦」的記載,認為是一種靜態變 形,反映了初民的觀念與心理狀態,認為初民想要從「神」、「獸」這兩個純粹的 自然性質中解放出來,獲得屬於人類的自我意識。又指出「顓頊化為魚婦」此一 神話其實亦有「泛靈信仰」及「泛生信仰」的概念,即是萬物合一而變化不斷。

鍾宗憲在〈「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

32中,重新疏理了西方圖騰理論與中國神話詮釋之間的關係,並認為以圖騰理論 研究中國古典神話,缺乏大量相關的資料作佐證。在第四章談論變形神話與圖騰 理論的關係時,以鯀的變形神話為核心作探討,認為人類雖信死後靈魂轉化以延 續生命的可能,但其實不必然與「圖騰」有關聯。又從史料當中推論鯀、禹雖同 為一族,但兩人所認同的圖騰物完全不同。另外,鍾氏又引述鹿憶鹿的說法,認 為可以將顓頊、鯀、禹看作一個水神系統,與蛇、魚、龜、蛙或龍有關,又引各

29 梁奇:〈《山海經》中人獸合體類神人形象管窺──《山海經》中神人形象研究〉,《文史雜輯》,

2011 年 02 期。頁 163-166。

30 劉勤:〈由鯤鵬神話論及魚鳥互化運動圖式〉,《海南大學學報》,2012 年第 30 卷第 6 期,2012 年 12 月,頁 12-20。

31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上)〉,《中外文學》,第 2 卷第 8 期,1974 年 1 月,頁 10-21;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下)〉,《中外文學》,第 2 卷第 9 期,1974 年 2 月,頁 24-40。

32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第二 期,2004 年 5 月。頁 1-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家說法證明鯀、禹的神話原型只能說明鯀、禹成為水神,無法驗證出成為「圖騰」

的理由。因此,他認為可以把「鯀」的神話視作屬於夏禹一族的推原神話,而在 變形方面,或許是鯀、禹的神形本相回歸,又或是根本是一種類似法術、巫術的 變形。最後鍾氏引述徐志平的說法,認為先秦變形神話都是死後化為異類的變形,

特徵都是以變形代替死亡,或者可按康韻梅之分類稱作「死生變形」較為合理。

鍾宗憲在其〈顓頊與魚婦關係之蠡測──論先秦口傳神話的再創造性〉33一 文中,收集了各家對於此神話的說法,除一一解釋之外,亦提出了自身對於此一 神話敍事的看法。他提出這個神話主要分為兩種解讀方向:「變化神話」與「幽 冥神話」,前者主要擴大到以圖騰信仰來解讀「顓頊化為魚婦」這一舉動,認為 這一舉動是死後聖王就回到圖騰物當中,透過變化來再生。後者則主要將顓頊看 作幽冥之神,所展現的是季節更替表現出來的圓形時間觀念後,所呈現的死後復 生。又或視為晝夜循環交替的自然現象。另外,鍾氏傾向將「顓頊」看做代表符 號作解讀,認為「顓頊」在神話中與幽冥有關,但在「魚婦」神話中「顓頊」只 是代表冬季的符號性語詞,並非實指其人物,亦不涉及圖騰的問題。因此,神話 語言的符號性特質經常被忽略,神話語言並不一定等於歷史語言。

田畦耘的碩士論文《《山海經》中變形神話的文化內涵及其對後世文學的影 響》34中,認為變形神話可分為「動態變形神話」及「靜態變形神話」兩種。在 其變形神話分類中,《山海經・大荒西經》的「顓頊化為魚婦」神話被認為是「獸 體神祇」此類中,即是人死後化身為獸類。又認為此類神話形成的動因有二:一 是圖騰崇拜,二是初民生命觀的反映。

李玥的碩士論文《變形神話折射的生命觀及對小說理念的影響》35主要探討 了兩個面向,一個是從分析變形神話內在呈現的生命觀,另一部份則是帶出了這 類變形神話對後世小說創作的影響。對於魚類變形神話,提及了《山海經・大荒 西經》中的「顓頊化為魚婦」、《莊子・逍遙遊》的「鯤鵬互化」及《淮南子・墬 形》的「后稷化為半魚」,認為這些神話敍事帶有生命藉由變化得以復活的思想,

在形體死亡後,通過形體轉化及靈魂的遷移,實現生命的復活及延續。另外又提 出在「鯀禹」神話當中,存在著生命循環的意識,舊有的生命形態被破壞後死亡,

死亡成為一個生命循環的仲介,新生命隨新形態的誕生而開始,體現了宇宙生息

33 鍾宗憲:〈顓頊與魚婦關係之蠡測──論先秦口傳神話的再創造性〉,《外國學研究》,第 14 卷 第 1 期,2010 年 6 月,頁 427-452。

34 田畦耘:《《山海經》中變形神話的文化內涵及其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04 年)。

35 李玥:《變形神話折射的生命觀及對小說理念的影響》(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大循環。而「鯤鵬互化」的神話敍事,李氏認為是對小說理念當中的空間觀有 所影響,體驗了先民大膽的想像。

官怡嫺的碩士論文《中國變形神話傳說之研究》36,主要研究中國古代的變 形神話及民間傳說中的變形故事。在第二章中把變形神話分為三類:「化生之變 形」、「死生之變形」、「生時之變形」,在第二類「死生之變形」提及《山海經》

中「顓頊化為魚婦」此一神話,官氏引用鹿憶鹿的觀點,認為可以將顓頊、鯀、

禹看作是一個水神系統。而在第三章中談及《莊子・逍遙遊》的「鯤鵬互化」, 認為這種變形是一種突破與超越限制的象徵,泯除了各種界限。因為莊子的哲學 觀與變形神話思維一樣,存在著萬物一體的概念,萬物在當中可以互相轉換。在 第四章中提及〈江州人〉和〈獨角〉兩則描述人變為鯉魚的故事,官氏認為其中 傳達的意念為人化魚而獲得自在解脫,這兩則故事十分雷同,但都指出了故事主 角 同與常人的非凡特質,而且可以自由控制形體的變化。

禹看作是一個水神系統。而在第三章中談及《莊子・逍遙遊》的「鯤鵬互化」, 認為這種變形是一種突破與超越限制的象徵,泯除了各種界限。因為莊子的哲學 觀與變形神話思維一樣,存在著萬物一體的概念,萬物在當中可以互相轉換。在 第四章中提及〈江州人〉和〈獨角〉兩則描述人變為鯉魚的故事,官氏認為其中 傳達的意念為人化魚而獲得自在解脫,這兩則故事十分雷同,但都指出了故事主 角 同與常人的非凡特質,而且可以自由控制形體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