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魚,是在水中隨處可見的生物,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魚除了具有多樣功能 外,於東西方的文化中亦有多元的意象呈現,是重要的核心象徵之一。在中國文 化中,不乏以各種方式來表現魚類的喻意,諸如圖像:雙魚圖、小兒抱魚等;語 言方面則有「鯉躍龍門」、「殃及池魚」等成語或俗語,也有以魚入題的詩詞以及 儀式等方式去展現魚類的多重意象。

「鯉躍龍門」此一中國傳統俗語,意謂從低處經歷自我挑戰後,終可蛻變成 為與別不同的自我。其實當中存在兩個值得探究的面向:一是鯉的意象,雖則鯉 在唐代有其特殊意義,但本質仍與「魚」此一意象有着緊密連結;二是「躍」此 一動詞背後所意味着的「變化」,鯉透過躍過龍門得以「變化」為龍,兩者之間 表面上形態迥異,內在卻具有深刻聯繫。這句俗語背後所反映的是「魚」既是日 常生活所見之物,亦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號,其所象徵的內在意涵與「變 化」此一常見的敘事主題相遇時,這樣的魚類變化敍事在文本的敘事層面及結構 上呈現了甚麼,而其內在意蘊中又為何?若要探討魚類變化敘事以下就從「魚」

及「變化」兩個面向進行探討。

魚在中國文化中地位舉足輕重,因為先民的生活與河流息息相關,逐水草而 居的習性,令他們在擁有豐沛水資源之處逐步建立文明,諸如黃河流域文明與長 江流域文明等。在原始社會中,捕魚乃先民賴以維生的方法之一,魚既作為維持 生命的食物,對先民而言,魚亦具有多產的神秘特質。因此在遠古時,就成為先 民所崇拜的對象之一,同時亦化為帶有特殊意義的文化符號。鄧郁生認為,魚類 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質可作為先民崇拜的對象:

⾸先,⿂之於⽔,相忘⾃得,頗令不適⽔⽣⽽飽受⽔患的初民感到欣羨;

其次,⿂之作為前農業時代的⾷物來源之⼀,乃洪荒先民賴以⽣存的重要 條件;⼜精神層次⽅⾯,⿂則以強⼤的⽣殖能⼒,使⼈賦予其象徵繁衍、

豐收的神秘觀念。1

先民崇拜魚類,是因為其強大的生殖能力(產卵量多),在古時,人口多寡所影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響的不只是勞動力,亦影響整個族群的存活與否。因此,在先民的想法中,他們 渴求得到如魚一般旺盛的生殖能力,而產生對於魚的崇拜,陶思炎在《中國魚文 化》中又認為:

在⼭頂洞⼈時代,⿂類已在初民社會中展現出⽂化的功能,它不僅作為⼈

類⾷物的可靠來源,同時也構成⼈類精神世界的神秘意象。⿂⾻作為原始 初民最早的飾物之⼀,絕⾮誇張的唯美情感的宣洩,乃出於對⾃然⼒的崇 拜,並寄托著同化於⼤⾃然,受惠於⼤⾃然的祈望。⿂類⼀旦超脫了單純 的⾷⽤價值,成為⼈類物質⽣產與精神創造的對象,⿂⽂化的系統便顯現 雛形了。2

上述的文字說明了先民在「萬物有靈」的觀念影響下,漸漸萌生了對魚類的崇拜。

在「萬物有靈」觀念的影響下,對魚類繁衍能力的渴求,投射到自身之上。而魚 隨時間的遷移,漸漸在中國文化中成了象徵豐盛、多產、繁衍的意味,這些內在 的意義是先民對「魚」特質的崇拜以及與大自然物我合一後,所得出的心靈體悟。

使得魚從物質層次躍升至精神層次,逐漸成為抽象化的符號,帶有豐富的內在意 涵及功能意義。

至於「變化」一詞,李豐楙在〈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 非常」觀點的考察〉一文中有所定義:

變與化即分別取象於蠶與⼈,也就各⾃強調其區別性的特徵:「變」隱喻 着蠶為同⼀形體⽽完全改變,且是較短時間的突變;⽽「化」則是同⼀形 體的緩變、漸變,是⼈由少⾄⽼在形狀上的緩慢的改變。3

從變與化的取象構字⽽⾔,基本上仍屬同類同種的形體改變,所表現的其 實仍是「常」態下的⽣命現象。真正的⾮常性變化則是指⾮類相⽣、異類 相⽣,經由這種⽅式的改變才是徹底⽽完全的,即不同形體之間的改變,

始得謂之化。4

李豐楙從字源學的角度出發,指出「變」及「化」二字背後構成的基礎。「變」

對應於蠶到繭再到蛾的轉變,是對於形體本質上且巨大的轉變,而「化」則是以 人由少變化的姿態造字。然而,「變化」二字在古代中國文化語境中所意味的,

2 陶思炎:《中國魚文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年),頁 1-2。

3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頁 54。

4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頁 5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並不只限於如其造字內涵中的常態、正常的變化,因為變化是屬於「非常」的,

即如本文即將要探討的「人化魚」及「魚化人」。這類變化不論是形體上的完全 變化或是部份變化,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變化出現在異類之間。李豐楙從鄭玄對

《周禮.春官.大宗伯》「能生非類曰化,生其種曰產」此一注中,指出「根據 鄭玄注語中所反映的先秦、兩漢人的觀念,即清楚表明凡是種、類相生即是生或 生產,而非類相生則為化、為變」5。從這就建立起一組相對的情況:「生產/變 化」,各自對應「常/非常」。於常態、正常而言,同類相生、相產是人類社會對 於自然界的觀察,亦是從人類認識世界以來的一種穩定的情態。而「變化」卻是 指非類相生、異類相生,甚至是不同形體之間的變化。

李氏從先秦出現的各種變化神話中總結出「變化」的律則「就是『非常』: 非常人物、非常情境及非常能力」,又指出這些變化例子「都是非常人所表現的

『非常』能力;要不就是非常的死亡後,才具有非常的變化」,因而「可知變化 是在『非常』的情況下才能出現的」。6換言之,李豐楙所指的變化就是一種非常 的情態,與常態、正常的生產是相對的,這種相對的關係,背後所反映出的就是 中國人傳統所具有的文化心理:

其實從字源學的考察,就可發現「變」的造字是與「絲」有關的,它反映 蠶變的⽣物⽣命事實,是歷經成⾧──擬似死亡──改變形體⽽再⽣,正 是養蠶⼈所觀察到的⽣命奧秘:蠶的⽣命雖是同⼀形體,卻能以不同的形 狀表現其⽣命……其中蘊含着形體的改變、變形後⽣命的持續、不絕。7 在原始的⽣命信仰中,蠶變與蟬蛻、蛇解之類成為不死的再⽣隱喻,在這

⼀神秘的⽣命不巧觀中,相信只有「⾮常」的⽣命才能突破「常」的⽣命 限制,在⼈類⾯對⽣、產關係之外,成為另⼀種變、化⽣命的神話式思維。

8

上述所提及「變化」二字雖取象自然,但由於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中「生產/變 化」、「常/非常」的影響,「變化」所代表的正是一種非常的情態,而這種情態 在先秦變化神話當中以「變化再生」作為其文化心理結構的呈現。「變化」以超 越常態的方式去完成常人不能勝任的任務,企及他們不能達致的境界,突破了生 命的限制,反映出先民的渴求:不死與再生,奠定了變化敘事的內在基調,往後

5 詳參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頁 48。

6 詳參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頁 74。

7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頁 53。

8 同上註,頁 5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變化敘事的內在基調亦有隨此調,亦有因時空背景而有所演變。

總而言之,「非常——變化」這一連結背後其實來自於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 構,與「常——生產」相對。此一內在文化結構所促成的不僅僅是各種變化敘事 的產生,更推動了先民與古代民眾們的思考:若「變化」此一事真的存在,那麼 身而為人又能否有所變化呢?因此,本文雖言以魚類變化敘事為主,然而卻以「人

/魚變化(即人變化為魚及魚變化為人)」為中心探討,乃是因為人類從出生開 始就從各種不同的方向探索事物,不論是向內從心靈尋覓,或是從周遭的環境中 尋求,都是以自身為中心,輻射性地去了解自我或是他者、世界。而人亦與他者 建立連結,更從他者身上更為了解自我,達至一種精神上的啟迪,亦因此會向上 追尋更多的可能性。有鑑於此,本文將以人為中心來看待與他者之間的關係,變 化亦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另外,卡西爾(Ernst Cassirer)曾言「我們應當把人 定義為符號的動物(animal symbolicum)9」,魚類從生活中的應用到成為崇拜對 象,再漸漸化約成為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符號跟象徵。先民取魚用魚,最後魚作 為一種文化符號演變及流傳,由人與其連結、賦予意義再到符號化的過程中,「人

/魚變化」佔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因此本文研究聚焦在「人/魚變化」敘事背 後的意蘊,嘗試探尋其內在意義。對於「變化」在各個時代中都有著不同的論述,

無論眾人的取向為何,在研究變化敘事的角度之上,或者可以參考李豐楙之言:

在神話學中自不必如王充那樣嚴肅對待變化的真假,而是將它作為一種文 化現象,從神話思維、隱喻思維的神話特質,希冀理解這些符號形式所蘊 含的意義,把它視為邏輯思維的認識方式之外的另一種觀物、感知的思維 方式,確是表現出原始心靈中富於想像的創造力,對於突破物種限制、超 越死亡大限,提供了一種活潑潑的生命力……尤其從「常/非常」的結構 辨別生產與變化的特質,應是從文化哲學理解中國古神話、古文化的一種 途徑,由此應可較深切地體認任一民族所形成的神話與語言符號正是該一 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產物。10

這樣的觀點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照點,從文化心理結構出發,以「常

/非常」的相對觀點去審視「人/魚變化」中的文本,可以凸出其特殊性之餘,

更可較深入地探尋這些變化敘事背後的意義及其文化觀點。另外,魚類此一符號

更可較深入地探尋這些變化敘事背後的意義及其文化觀點。另外,魚類此一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