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

本文主要討論六朝以前中的魚類變化敘事,並以「人/魚變化」敘事為中心 進行探討,取材範圍將以六朝以前之文獻為主,選取與「人/魚變化」有關的敍 事,探討此類敍事結構及內涵的演化。在談及魚類變化敘事時,「魚」及「變化」

乃是兩個重要的組成部份,各有其側重之處。「魚」在中國古代已然成為了一個 特殊的文化符號,意味著多產、豐盛,而且魚本身跟水息息相關,與水有著神秘 的聯繫。而「變」及「化」之造字雖各自取義自蠶變及人逐漸變老的意象,其本 身有順常而化的意味,然其涵義在「生產/變化」及「常/非常」這兩組文化心 理結構的影響下,形成了「非常—變化」的連結,推動了先民與古代民眾在以人 為本位思考與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思考「人/魚變化」的可能性,並開啟對於「人 化魚」敘事及「魚化人」敘事的核心討論。

因此本文正以「常與非常」此一相對性的觀點切入,嘗試探究人/魚變化敘 事的情節結構、內在意蘊及文化觀點。而其實情節結構、內在意蘊與文化心理都 是透過敘事情節來體現的,因此本文嘗試運用民間文學研究方法(如母題分析法), 並借助呂微所提出的「功能性母題」與「類型化原型」的概念,將文本分作表層 敘事(情節結構)及深層敘事(文本背後的內在意蘊與文化心理),並從敘事分 析角度出發探索人/魚變化敘事的核心意義、時代演變及深層結構的變與不變。

魚在魚類變化敘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內在寓意亦牽引著一眾與魚類 變化敘事的內涵與情節。首先魚作為生殖力旺盛的代表,初民在其日常生活中觀 察魚的各種特性,以及魚對於自身的意義。隨時代的演變之下,魚在中國古代文 化中漸漸成為繁盛、豐富的象徵。另外,以雙魚的游動來象徵天地之間的氣循環 往復、運行不息的狀態,亦帶出了魚跟生、死這生命循環的大關鍵有著密切的關 係。這樣的觀念與人/魚變化敘事源頭,《山海經》中「顓頊化為魚婦」有關。

此一變化敘事為最早見的魚類變化敘事之一而又兼具人/魚變化,因此以其 為立足點探尋文本結構、內在意蘊以及其對後世的人/魚變化敘事構成何種影響。

對於「顓頊化為魚婦」而言,魚和變化的內在意蘊正是破譯此一神話的關鍵。魚 崇拜與其生殖信仰從水崇拜而來,伊利亞德又認為水作為一種孕育生命的存在,

而水中的動物如魚,即成為了獨特而神聖的存在,因此魚崇拜及其文化應運而生。

伊利亞德的說法亦呼應了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對於魚在生殖、繁育所帶有的性質,

更為重要的是從水與魚之間所誕生出的與生、死循環變化的特點,而這一特點的 出現正影響了後來與魚類有關的變化敘事,尤其是人/魚變化敘事。

採用分析敘事結構的角度來分析顓頊化為魚婦神話,可以得出四個母題: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景與角色(母題1),死亡(母題 2)或遭遇事故死亡(母題 2.1),變化形體(母 題3),復活再生(母題 4)。此四母題就是顓頊變化神話在表層敘事結構上所形 成的核心敘事,在這當中「死後變化復生」的功能性母題,其實或可以視作魚類 變化敘事中最原始的類型化原型之一,後世與人/魚變化敘事有關的文本或多或 少都帶有這組母題,並依循其路徑發展。促成這組母題的深層結構與顓頊的屬性 有關。

顓頊自身象徵著三種事物:「冬季」、「北方」、「大水」,這三者的共同特質其 實就意味著「死亡」,但並非生命的終結。顓頊化為魚婦神話昭示著顓頊的死亡 其實就是重生的開端,乃是脫離舊有循環進入新循環的必經階段。由「死後變化 而復生」的表層敘事結構,綜合而言,顓頊變化神話的深層結構其實建基於自然 界中的兩種重要現象:「日夜交替」與「季節轉換」。此二概念涉及「圓形時間觀」, 在此時間觀中所有事物都是以循環往復、周以復始的形式運作,核心概念為「原 型回歸」:個人乃至整個宇宙的事物都因著「原型回歸」,回歸到原初的行事,由 舊有的死亡中獲得再生的力量,就如同顓頊透過死亡後變化再生,獲得新的力量 一樣。

不論表層敘事中「死後變化而復生」,或是「日夜交替」或「季節轉換」所 帶來的深層結構。六朝以前的「人化魚」敘事從一開始就呈現了多元變化的勢頭,

其變化敘事的深層結構已與其「祖先」可能相去甚遠,同時因著敘事的深層結構 改變,表層結構亦有多變的展現。然而若要掌握六朝以前魚類變化敘事內涵的轉 變,必先要從「氣化論」開始理解。氣化論的核心為莊子的「陰陽者,氣之大者 也」以及「通天下,一氣耳」,此概念反映氣的二元性和一體性。氣的聚散乃生 死變化的關鍵,而「物化」的齊一觀正是建立在道的不變與氣的變化所造成的生 死變化中,齊一觀與「物化」所反映的,其實就是生命一體化的信念,反映了初 民對生命本質的一致認同,「氣化論」因而成為了後世變化學說的核心。除了莊 子外同時代中亦有許多哲人發表氣論,如稷下黃老、陰陽家等,兩漢時期亦有如 董仲舒、劉安、王充等人,至干寶的變化論則集大成並呈現在《搜神記》中,是 六朝為首的變化思想與學說,具有三種架構。首先是宇宙萬物乃氣化而成,其次 是人所認識的世界是人本位的,第三則是非常的變化表現非常的狀況。

在「人化魚」敘事所收集到的十則敘事中,按照變化的核心內容劃分,分成 了三類:「死後變化為魚」、「生時變化為魚」及「魚類推源敘事」。「死後變化為 魚」此一分類具有五則變化敘事(包含第二章所分析的「顓頊化為魚婦」),其表 層敘事結構所帶有的母題都是以「死亡」、「變化」、「再生」此三個為主。這三個 母題貫串了這類敘事的表層結構的核心部份,而「后稷化為半魚」與「鯀自沉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玄魚」此兩則神話之結構基本相同,以這三個母題按次序出現組合成此二敘事。

此兩則神話與顓頊變化神話甚為相似,可以說是繼承顓頊神話最多的部份,而後 其他敘事基本上縱然仍保持著基本的表層敘事結構,深層敘事結構已有大幅度的 轉變。

「城陷為湖」、「髮變為鱣」在表層敘事結構仍有重要的「變化三重母題」:「死 亡」、「變化」、「再生」,但情節上已然與前述的變化神話大相逕庭,其敘事結構 的表現亦十分多元,而在深層結構中亦與前述的敘事有所差別。此則敘事乃是由

「禁忌——犯禁——遭罰」這一組情節結構再加上預言母題所組成的,與「伊尹 生於空桑」敘事相比,《搜神記》的由拳縣傳說以預言本身實現與否取代了禁忌 主題,而預言的觸發與否,著重在有意的人為舉動上,而深層敘事結構則集中在 此展現。「變化三重母題」則用作解釋地方傳說的由來,意味著因無妄之災而逝 去的人們,渴求延續生命而變化為魚,具有憐憫、撫慰人心的作用。「髮變為鱣」

的敘事加入了真實的時、地、人,加強了虛構文本的說服力,其深層結構展現了 非常的氣亂、氣變而導致災異之徵,所謂的髮變為鱣,亦只是在氣亂、氣變中的 呈現。

在於生時變化方面,與死後變化之最大差異在於變化情節的核心均是人在生 時產生變化而非死後發生變化。由於在情節中沒有以死亡作為觸發變化的契機,

因此表層與深層敘事結構有著不同的展現,變化母題亦作為情節的鋪墊之用。以

「獨角者變魚」此兩則敘事而言,以「異於他人的變化」及「成仙後的暫歸」為 主要的情節結構,「奇特的暫歸」乃是以成仙為主的敘事常會出現的母題,主要 是呈現神仙與凡人之間的差異為何,而在「常與非常」的文化心理下暗示了人與 仙之間是不可久處的。而「微生亮」具有「變化」、「一夕婚配」、「請歸」這類母 題,背後所反映的是在常與非常的文化心理結構下,與前述獨角者一般,非常的 神仙與常道的人不能久處,時限一至就必須回到仙境或其他地方。此兩則敘事雖 然表層敘事結構只有某些部份相似,然而深層結構依然指向了凡殊相異、不能久 處的情況,所以在表層敘事結構中亦展現了這樣的內在脈絡。

在魚類推源敘事方面,此兩則敘事的主角均在生命突然中止的情況下(溺死)

變化為魚,而變化此一母題正是促成這些魚類出現的契機,令這些生命戛然而止 的靈魂化為別的物種延續其生命,這是自《山海經》就存在的概念,如蚩尤桎梏 化為楓林,女娃化為精衛,夸父杖化為鄧林等。而此二角色化成魚背後的因由各 有不同,仲明魚出現於樂浪附近,而仲明生前為樂浪尉,此地由於戰亂頻繁導致 死傷無數,推測仲明亦在其中而其意志使其化為仲明魚。懶婦魚則是因為偷懶或 怠慢工作,觸怒家姑而被溺死,從其死後化為魚其魚油的作用就可略知一二,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映出女性對於休息及娛樂的渴求。

從「人化魚」敘事中可以看出這個古老的變化母題其實具有其核心的原始傳 承,從先秦時期以死後變化為主,展現出藉由死亡變化再生背後的深層敘事結構 其實與先民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有關:「日夜交替」、「季節更迭」等,至六朝以 前仍有以自然現象與人事儀式相配合後出現的敘事,如后稷死則是農事「播百穀」

及冬死春生的農事反映,而鯀自沉於羽淵則呈現了「大水」所具有生生不息的孕

及冬死春生的農事反映,而鯀自沉於羽淵則呈現了「大水」所具有生生不息的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