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六朝以前「人化魚」變化敘事意涵

第一節 「變化論」與「人化魚」之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六朝以前「人化魚」變化敘事意涵

第一節 「變化論」與「人化魚」之關係

六朝以前中與「人化魚」相關的文本,大多收錄在志怪小說183中,而志怪 小說在六朝以前關於「人化魚」敘事文本,在收集後發現約有十個關於此類敘事 的文本。其中某些敘事內容有彼此重疊的現象,例如「懶婦魚」、「獨角魚」等,

這是因為文本本身在流傳的過程中被不同的人所採集或收錄,根據不同的地區中 的情況或語境,對故事進行改編、增刪等,或在時間的流變中出現版本的變異。

然而,這些文本縱使有不同的版本出現,其核心表達的意旨依然變化不大,而敘 事本身的結構在不同的版本中仍然有其意義存在,彼此之間可以進行比較,得出 其共同之處或殊異之處。

這些敘事都具有一個共通點:文本中內含涉及人變化為魚類的母題,並且有 明確及清晰地提及「變」或「化」這類字眼。然而,這些文本當中其他的母題與 魚類變化敘事的源頭──顓頊變化神話不盡相同,這是由於深層的敘事結構有所 演變而導致表層敘事結構有所變化,意味著隨著時代的演變,這些變化敘事的深 層結構已經與源頭有所區別,未必再是以「日夜交替」或「季節變換」的深層結 構來形塑人化魚的敘事。雖然這樣的深層敘事結構可能依然對六朝以前的敘事有 影響力,但更大的可能是這類敘事已經往不一樣的方向發展,呈現了多元化的傾 向及態勢。

若要檢視六朝以前中,魚類變化敘事內涵的轉向和流變,或可以從探討「氣 化論」此一概念切入。在莊子的觀念中,「氣」具有重要的意義,康韻梅認為莊 子對於「氣」的觀點承老子而來,然亦有屬於自身的發想:

莊子雖未明顯地建構道為一創生的形上實體,但是對於道亦有類似的觀點,

以道作為萬物的根源,同時也是以陰陽二氣作為道創生萬物的原質...陰

183 李劍國認為:研究志怪故事的性質,可以發現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在各民族的原始階段就已 產生,後來又不斷流傳,並不斷增加新內容的,與原始宗教和巫術密切相關的神話、傳說;二是 關於鬼神、災異、卜筮、占夢、陰陽五行的宗教迷信傳說;三是荒誕不經的地理博物傳說。三者 的區分不是絕對的,相互之間常有滲透。神話傳說在流傳中往往加入迷信成分,迷信故事也常常 利用神話材料,形成偽神話,而在某些迷信材料基礎上又常常演出並無宗教意味的新的神話傳說,

地理博物傳說更是同神話傳說相混雜,並又經常帶上巫術迷信色彩。不過從總的方面看,志怪故 事確實呈現出這三種狀態。這三類志怪故事不僅匯聚成早期的志怪小說,而且在以後還不斷哺育 著小說的生長。因而可以說,神話傳說、迷信故事、地理博物傳說,乃是志怪小說的三大源頭。

詳參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年),頁 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陽分別由天地展開,二者「交通成和」生成萬物,而萬物的盈虛變化也是 源於陰陽的不斷變動,生死亦是如此,生萌於陰陽未聚,死則歸於陰陽的 離散,這是終而復始,往而復返,無窮的變動,而這變動的宗本就是「道」。

莊子亦以陰陽作為道創生萬物的實有型態,陰陽的具體內容即是「氣」...

莊子亦以氣作為道創生萬物和物之生死的實際內容。184

上述所提及正是莊子在〈則陽〉所提及的「陰陽者,氣之大者也」,以及在〈知 北遊〉中所提出的「通天下,一氣耳」此二概念。兩者統合起來帶出了「氣」在 莊子體系中的意義:氣既是「二元的」,又是「一體的」。首先,作為萬物原質的 氣,其實可以分為陰與陽,而這二者的交感變化,即是生成萬物的基本。另外,

氣存在於天下萬物之間,亦是「道」的創生萬物的源頭,而且天下間萬物的生滅 變化,都屬於氣的運行。所謂「通天下,一氣耳」就如《莊子.大宗師》所言的

「假於異物,托於同體」,這句話正準確地表示著氣的一體性,「異物」所指的是 世間萬物都假借著「氣」而生,氣的變化亦令其形有所變動。「同體」則指出了 儘管世間萬物各具其形,但其本質依然是「氣」,因而言「托於同體」,體現了氣 的無限變化但實際為一體的觀念。這個觀念亦可與前述神話思維中「萬物一體化」

的概念有所聯繫。

李豐楙指出莊子學派「有意取才於神話、生物,將其中的變化律吸納為氣化 論,借此否定生物種類的固定性」,又指出他們以當時的知識對〈至樂〉中的「昆 蟲變態說」加以合理化地解釋,又引用了〈大宗師〉解說「無己」境界的隱喻性 預言,解釋形體變化可以超越限制,並藉此運用變化神話的思維以建立其精神哲 學。185據上述李豐楙的說法,莊子學派以變化神話的內涵建立了「氣化論」,而

「氣化論」建基於對「氣」的概念之上。其核心則是來自〈知北游〉的「人之生,

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此段話的意思是氣的聚散即為生死,李豐楙 認為:

對於氣的聚散即為生死,莊子學派是這樣思辨氣化的過程:〈至樂〉篇莊 子回答惠施,解說生命的本始,「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

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夏秋冬四時行也」。氣是會變的、

是物,只有道才是「物物者」是不變的,在〈知北游〉中也有一段明確的 說明:「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 物以形相生。」可見精、氣不是道,是生成的力量,而「留動而生物,物

184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2 年),頁 24。

185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頁 93-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天地〉)。萬物既是有一 定的形狀、性質和作用,也就可以解說生產、變化的原理,這裡所說的氣、

形、性,啟發後來氣論者進一步建立生成學說。186

李豐楙所總結的正是生死變化的關鍵乃在於「氣」的聚散,康韻梅指出了「這樣 的聚散是不斷往復變動的,生死自然不是絕對的狀態,永遠向相反的一方變動,

生死的差異僅在於物之形而已,其本質皆為道所生成的氣」187。而「氣化論」

正是建立在這樣的概念之上,萬物既有其相對固定的形態、性質,然而他們都是 按照氣的聚或散來改變其形態,誠如人氣聚則是活動的人身,其中蘊含著生命的 能量,而氣散則化為一堆白骨,而氣一直流動變化,等待有需要時再聚合或分散。

莊子學派從變化神話及當時流傳的各種變化事例中抽繹出「氣化」的觀念,奠定 了後代對於變化的各種想法,而莊子背後的「物化」思想亦承此而來,康韻梅在 論述莊子之氣、道如何與物化思想連結時指出:

變形神話和莊子的物化思想都顯示了對生命的同一態度,認為生命是一連 續的整體,所有的存在都有一相同的生命本質,這樣一個生命觀點最重要 的意義是,人並未將自我封閉在一己的存在模式中,而是將自我置於天地 萬物整個自然中,與其他的物類齊一。當然在莊子的思想中,這種生命一 體的觀念,是由其近以於宇宙論的思維方式所建立的,莊子以「道」作為 萬物創生、變化的根本,並以「氣」貫穿天下萬物,作為道創生萬物的始 源,以之說明生死變化的現象,具體地陳述了變化的實。而變形神話所表 現的生命一體化的信念,則是原始初民對生命的感受而產生的生命的統一 性,直覺地相信其為生命的真實,但是其未推及至一類似於「道」的根源 性的最高準則,而是直接由生命去感受所有的存在本質相同188

康韻梅的論述扼要地概括了莊子對於「氣」的概念,指出了莊子的「物化」觀其 實是來自與其他物類齊一的觀念,而齊一觀正是建立在由道的不變與氣的變化所 構成的生死變化之中,道出了變化的真相。誠如第二章所總結的,變化神話的內 在所喻示的乃是生命一體化的信念,反映了原始初民對於生命本質的一致認同。

莊子所建立的「氣化論」成為後世變化學說的核心,然而在與莊子同時代(戰 國時期)亦有對氣論提出較完整的理論,如稷下學者提出,現存在《管子》中的

「精氣說」,李豐楙認為精氣說「對於氣論的闡發奠定萬物生成的原理,賦予了

186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頁 94。

187 康韻梅:《中田古代死亡觀之探究》,頁 27-29。

188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頁 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常變化,就成為人所熟悉,經見的現象。古人深信在季節的變化中有些生 物變化是一種事實,因此用順常來合理化這種否定種屬的固定性;但絕非 所有的生物都可互相變化,因為它違反一般的經常的經驗原則。所以觀物 方式的律則是,氣同則類同,類同即可感召,因為按照氣——形——性的 思考,同一種類是具有同一形體、性質、並且在同一環境生產、繁殖(含 一部份變化)。類此可以把握的現象,讓農民根性的中國人感覺安定、安 全與安寧,造就一個宜居安樂的世界。195

架構之二是人所認識的世界是人本位的。從造字到哲人所賦予的合理化理 論,都傾向於人本位的,雖則道家(如莊子)也有齊物的思想,但在萬物、

物類的對待時,人是萬物之靈、最尊貴者的理念強烈地表達在常與非常的 思考中。「氣類」一詞是根源性的;《尚書大傳》夏侯始昌《洪範五行傳》

解釋妖、孽、禍、痾、眚、祥時,鄭玄注「皆其氣類暴作」,因氣而成類。

而「物類」也即是通指萬物,則物類應是氣類落實於物而使用的。不過在

而「物類」也即是通指萬物,則物類應是氣類落實於物而使用的。不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