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前人研究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無論在東方或西方,女性的地位長期居於男性之下,於家庭、社會、國家中,

女性的聲音隱而不顯、微乎其微,女性身體的自主權亦難以掌握於自己手中,經 常附屬於男性而存在,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在定義和區 分女性與男性之時即說到,女性通常是「附屬的人」,是與「主要者」(the essential)

──即男性相對立的參照物,而不是女人,例如夏娃就是用亞當「一根多餘的肋 骨」做成的,在這種不平等的情境之下,男性才是主體(the Subject),是絕對的

(the Absolute),女性則只是他者(the Other)。29及至十九世紀女性主義崛起,勇 於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等方面覺察兩性的不平等關係,並力圖使女性 的身體、聲音與地位擺脫過往男尊女卑的模式,此種對權力之不平等的爭取聲音,

由西方漸傳至東方。

現今學界在相關「女體」研究的層面,大致可分為幾個區塊:其一,文本書 寫中的女體研究;其二,環繞於女性身體醫療的研究;其三,女神與母神的相關 研究。文本書寫中的女體研究為最大區塊,30即海倫.西蘇(Hélène Cixous,1937

-)所呼籲之女人要「書寫身體」(writing the body),以再現不為男性所知的他者

28 相關宗教與巫術的區別,可詳參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2006 二版四刷),

頁 73-74;詹鄞鑫:《心智的誤區:巫術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教育,2001),頁 44-66 等書。

29 [法]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1999,原 著最早版本年 1949),頁 3。

30 如多有相關《牡丹亭》、《醒世姻緣傳》、《金瓶梅》、《紅樓夢》等古典文學的研究分析,或郝譽 翔、周芬伶、嚴歌苓、成英姝、邱妙津、陳雪等現代文學創作中的女體研究。

(the Other),並重新表達存留在女人之內的未知(unthinkable, unthought),31儘 260-264;袁珂:《中國神話史》(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最早版本年 1988),前言頁 1-2、5;

世紀中期,除文獻資料外,各類出土文物及人類學、社會學、神話學等觀念不斷

1995),頁 7-17;劉錫誠:《20 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開封:河南大學,2006),頁 17-22

36 以女神與母神研究為主的學位論文有:魏光霞《西王母信仰研究》(1995)、康靜宜《中國神話等著。

族與其他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原母神、上古女神、民間女神、佛、道二教的母神 與女神等多名女性神祇,並總結了女神所蘊含的特色及其所寄喻的底蘊。42另外,

有關女神專論的研究則有楊利慧《女媧的神話與信仰》,對女媧的神話與信仰有著 更詳盡的研究;43《女媧溯源:女媧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測》從更多的文獻資料與考 古資料,佐證渭水流域一帶是女媧信仰起源地,進而大膽推翻了學界中自芮逸夫、

聞一多所提出並受獲各家學者大力支持的「女媧信仰起源於南方」說法,提出女 媧起源應是在西北渭水流域一帶的「北方說」。44

除了女神、母神「神」性的展現研究之外,正面重視到女神、母神身體重要 性的研究分析,則有如葉舒憲以跨文化視角,將西方方法論與中國哲學相融合並 用,並大量運用考古及人類學資料佐證,使女體的形象從女神、母神研究之中突 顯而出,其《千面女神》中大量運用了多幅圖像展示女神、母神的身體樣貌特色,

以比較圖像學(原型圖像學)方法展示世界性的女神文化及其身體象徵的語言,

除了揭示女神產生的歷史與心理根源,尋出女神原型,並描述女神發展演變的軌 跡,以及其在東西方不同文化中的表現;45《高唐神女與維納斯》將中國母神與維 納斯並置,爬梳愛與美主題的原型發生史及愛與美主題的文化置換,其中在解析 母神時,亦以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1905-1960)《大母神:原型分析》46 中的心理學原型理論為此書的基本架構,藉由還原女神原型,進而使各文化中的 女神或母神極相似的特性有了具體的說明,並特重視女體與容器與世界的對比聯 繫關係,由女體具有的孕育、容納與滋養觀念延伸到原始初民對母神的崇拜,藉 由上古文物的圖像及相關的文獻資料舉証原始初民如何看待母神(女體),從而進 一步地由地母的身體象徵系統探討「神」概念的發生,以及地母與死亡回歸的心 理意義;47《神話意象》一書亦使用人類學與比較圖像學,探尋父權制文明壓抑下 失落的女神文明傳統,即還原女神原始的神聖地位與其所隱帶的意涵,其中亦有 一章特探討身體在神話中的重要地位。48戶曉輝《地母之歌:中國彩陶與岩畫的生

42 過偉:《中國女神》(南寧:廣西教育,2000)。

43 楊利慧:《女媧的神話與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

44 楊利慧:《女媧溯源:女媧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測》(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9)。

45 葉舒憲:《千面女神》(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

46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

1998,原著最早版本年 1955)。

47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西安:陝西人民,2005)。

48 葉舒憲:《神話意象》(北京:北京大學,2007)。

死母題》運用了眾多出土的彩陶與岩畫文化進行研究,藉由同一性質的彩陶與岩 時,同時也使學界因此關注到了原始部落中所存的巫術。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的《金枝》53與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的《巫術、科學與宗 教》54於巫術研究領域,迄今仍有著無法抹滅的貢獻與影響,因此當人類學或民俗

54 [英]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 業,2006 四版,原著最早版本年 1948)。

《心智的誤區:巫術與中國文化》63、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64等,蓋大抵為通 論式專著,由巫術定義、原理、條件到各類的巫術記載與運用都有分項的論述;

宋兆麟《民間性巫術》65、戶曉輝《岩畫與生殖巫術》66則環繞關注於原始生殖巫 術以及如求愛、求子等性巫術的研究層面等。學位論文中先秦兩漢巫術之研究則 有林富士《漢代的巫者》67(1987)、李添瑞《巫及其與先秦文化之關係》(1989)、

陳熾彬《左傳中巫術之研究》(1989)、邱宜文《九歌之巫祀研究》(1996)、陳景 黼《中國古代求雨巫術及其民俗底蘊研究》(2001)、陳逸根《《山海經》中之原始 信仰研究》(2002)、趙容俊《先秦巫俗之研究》68(2002)、陳明宏《《說文》中之 巫術研究》(2003)、江麗貞《巫與早期道教》(2004)、林芝卿《漢代幾種厭勝玉 器之研究》(2004)、林玲華《《詩經》巫俗研究》(2006)、張化興《《山海經》中 的神話與宗教初探》(2008)、何怡玲《周代祭禮中巫術研究》(2009)、陳麒仰《與 巫術相關之周代部份禮俗探賾》(2010)、張家維《殷人宗教觀──以巫術、諸神 及祭祀為例》(2012)、張瓊文《《睡虎地秦簡.日書》巫術文化研究》(20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