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埋物祭地的豐產巫術

第五章 關於女體的巫術

第一節 原始信仰中的生產巫術

二、 埋物祭地的豐產巫術

在原始社會之中,所有的物質皆仰賴自己去尋求,對於原始初民而言,食物 與繁殖可謂是生命中的全部,是他們視為極度重要的生活根基,甚至是所有人類 維持生存的基本需求,是故,除了可見眾多關注於繁衍議題的崇拜信仰與所形成 的巫術,面對求取基本生活條件的食物豐足,以及因為了免除食物匱乏的恐懼與 焦慮,也有了求取食物豐饒的崇拜信仰與巫術產生。

在原始初民的觀念之中,他們深信萬物有靈,神靈無所不在,無論是動物、

植物、自然現象、自然物或自然力皆各有其神靈存在,它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神 格與其所掌職司,它可為人們降福使人類生活順遂,也可能降禍使人類生活困頓,

因此原始初民通過語言或姿態,向這些神靈表示敬意、感謝、祈求或屈服,希望 能獲得保佑或使它滿足人類的願望。28豐足的食物是維持正常生存的基本需求,為 了免於飢餓的威脅,原始初民期望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於是便向主掌食物來源 的神靈祈求。

食物的來源全都須仰賴土地滋養孕育,基於萬物有靈的觀念,原始初民於是 認為土地也擁有自己的靈。於前所提及東山嘴紅山文化出土的兩件裸體孕婦塑像

28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2008),頁 8-9。

(見前圖 2-3-2)是作為生育神、地母的偶像,地母形象的產生,便是建立在視土 地能孕育又能滋養的母親的觀念之上:

對於原始獵人們來說,動物是從她(地母)的子宮中生出的,地下則是動 物們的永恆的原形世界……來到地上的這些只不過是為人的營養而被臨時 顯現出的。相對的,對於耕種者來說,作物是播種到地母身體中的:耕地 是一種性交,作物的生長則是生育。29

狩獵文化時期,土地滋養著人們賴以維生的各種獵物,農耕文化時期,土地更是 直接供給人們食物與營養,甚至人死後回歸土地,即象徵著回歸到大地母親子宮 之中,是故,土地的靈被形塑成女性,成了一具體的地母形象,此種具體化的神 靈產生,即是展示了來自於女體具有繁衍與滋養突出特徵的延伸,成為一個包容 力、生命力皆更為強大的女性代表。

為了感謝或祈求地母賜予豐足的食物,原始初民藉由特定儀式傳達他們的感 恩與希望解除食物匱乏的恐懼:

假若我們如此想到食物是人與其環境之間的主要連環,又當獲得食物時感 到命運和神明眷顧的力量,我們便能從食物神聖化中看出原始宗教裡的文 化意義,至於生物意義則在其次。……原始人認為食物是人世仁慈的表徵,

而食物豐足又是神明對他的特殊眷顧,經由奉獻,與鬼神共享食物,並同 沐在他能感覺到而不十分明瞭的神明德威。30

贈送禮物是人類社交活動中的友善表示,運用此種觀念延伸而出,於是他們將豐 足的物資奉獻一些,如同款待來訪的客人一樣,轉而將食物奉獻給神靈,希望透 過友善的行為,表示出他們的感恩與祈求。

奉獻的方式,《爾雅.釋天》言:「祭地曰瘞薶」31,即是將獻祭的東西埋在地

29 Joseph Campbell, Masks of God: Primitive Mythology (New York : Viking Press, 1959), p.66.,譯文引自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西安:陝西人民,2005),頁 60。

30 [英]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 業,2006 四版,原著最早版本年 1948),頁 65。

31 晉.郭璞注;唐.陸德明音義;北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臺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

下,點出了祭地的形式,此種瘞薶的祭祀方式在《山海經》中經常可見,以下略 舉數例:

凡 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 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壁,稻米、

白菅為席。32

凡南次二經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狀 皆龍身而鳥首。其祠:毛用一璧瘞,糈用稌。33

凡西經之首,自錢來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 冢也,其祠之禮: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燭,齋百日以百犧,瘞用百瑜,

湯其酒百樽,嬰以百珪百璧。其餘十七山之屬,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燭者 百草之未灰,白蓆采等純之。34

《山海經》記錄方式率以大區域分卷記錄之,分別有如〈南山經〉、〈西山經〉、〈東 山經〉等;各卷內容之下又可再劃分幾塊中區域,如〈南山經〉之下又分為南山 經、南次二經、南次三經三個區域;中區域之下則又有更為細項的小區域,如南 次二經之下有柜山、長右山、堯光山、羽山等,這些細微的小區域皆分別有較詳 盡的各地生物與非生物與其特色之記錄。在每個中區域的最末除了概論此區域大 致涵蓋了哪些小區域範圍,亦都會記錄此區域的山神的形貌及祭祀時奉獻哪些祭 品,如第一、二例即分別是南山經、南次二經所記的區域祭祀內容,而所奉獻的 祭品則有毛物牲品、玉、精米等。第三例除了點出奉獻祭品有牲物、玉、酒,祭 祀羭山神時更強調有「齋百日」的祀前準備。

除了將獻祭的東西直接埋在地下奉獻給地或山神,亦另將牲血、人血、水酒 等液體直接灌注在地上。35在許多原始民族的信仰中,他們相信使用牲血或是人血

庫全書本,1983),卷五,頁 29。

32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南山經》(臺北:里仁,2004 臺權版二刷),頁 8。

33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南山經》(臺北:里仁,2004 臺權版二刷),頁 15。

34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西山經》(臺北:里仁,2004 臺權版二刷),頁 32。

35 黃展岳:《古代人牲人殉通論》(北京:文物,2004),頁 10。

祭奠土地,可使土地回復地力,使農作物獲得豐收。36原始初民察覺到人和動物若 再生,尤其是指以人為犧牲的狀況下。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金枝》中蒐 羅了許多各地以人為犧牲奉獻給土地或谷物的記載,其中指出,在西非貝專納部 人殉通論》(北京:文物,2004),頁 2;[英]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徐育新、張澤 石、汪培基譯:《金枝》(北京:新世界,2006,原著最早版本年 1922),頁 416-422;[美]伊 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教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2008,原著最早版本年 1956),頁 322-333。

2006,原著最早版本年 1922),頁 416-421。

《說文》曰:「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39指 出了地母生育萬物的方式是「吐生」,植物發芽又叫「吐芽」,即是將土地想像成 地母之口。40口可作為物質的嘴,將獻祭的東西埋在地中,便是將人類奉獻的食物 送進地母的口中腹內;口也是力量交流轉換的孔眼處,可將犧牲品與地母之間的 力量互相進行交流與溝通,讓犧牲品的特質透過地母,轉換成原始初民所期望的 形態;口又為女性性器官的替代物,地母之口可以自然生育萬物,也可以生育回 歸大地子宮又以其他力量再生的種種。原始初民想像犧牲品死亡回歸到大地子宮 之中,融合了自身原本的特質,然後透過地母的力量再生,成了人們渴望的食物 狀態再現於世,達成祈求食物豐饒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