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一節 前測分析

本研究在寒假後的第二學期開始實施,結束四周的教學後才進行後測,而 學生其實在上個學期期末便接受了第一次的問卷測試(前測),前後測間隔了兩 個月的時間。

本節整理前測蒐集到的學生基本資料,並分析學生在參與研究之前的起點 行為-包括理財知識、理財態度以及理財行為三大向度,以協助研究者確認授 課內容應有的難易程度。

壹、基本資料

兩個受試班級的問卷繳交狀況如下:a 班共 40 人,繳回 33 份問卷,b 班共 37 人,繳回 33 份問卷。

此處使用「觀察值摘要」整理,遺漏值由系統界定;由於各題缺填人數不 一,所以各題的總人數也不同。茲將受試學生之基本資料整理成下表 4-1-1:

92

93

茲將上表整理結果分析如下:

一、多數學生皆擁有固定零用錢,三餐是最主要的支出

a 班的分佈狀況較為集中,超過 50%的學生一個月有 1001 元到 3000 元的 零用金可以使用,;b 班有 60%的人每月擁有 501 元以上、4000 元以下的零用 錢,平均分佈在 501 至 4000 元之間,也有超過 10%的學生每個月可以使用 4001 元以上的零用錢,人數是 a 班的兩倍。使用方式以三餐、學用品購買、和同學 去玩為主。在其他支出的部分,平均而言,有 25%的學生必須使用自己的零用 錢負擔交通往返費用,除了偶然的非理性消費之外,這是學生感到零用錢不足 的主要原因。

二、大部分學生都知道家人的理財方式--存款為主,股票和保險次之

兩個班級都有超過 60%的學生知道自己家人的理財方式,最主要的方式都 是存放在銀行或郵局中,股票及保險則是最多人使用的投資理財工具,基金次 之。

三、若就讀私立大學,將近 42%的學生可能需要辦理就學貸款

近年來公私立大學學費調漲趨勢不減,就學貸款就是學習「借貸與金融信 用」觀念的最佳議題。若就讀私立大學,受試班級有將近 42%的學生可能需要 辦理就學貸款。

基本資料的調查結果,就是「起點行為」的確認,會影響研究者的教學設 計、實際授課時採用的引起動機、舉例說明等等,如果教學者無法了解學生目 前實際的理財狀況,所舉的例子、課程的內容都可能讓學生感到生疏。

例如「若就讀私立大學,將近 42%的學生可能需要辦理就學貸款」的調查 結果,讓研究者確認可以用就學貸款作為「借貸與金融信用」主題的楔子、引 發學習動機,否則借貸的主題可能讓學生感到陌生或無關緊要。再者,平均而 言,參與本次行動研究教學的學生之中,有超過 20%的學生每個月是沒有固定 零用錢可以使用的,這一點必須納入考量,因為會影響記帳活動的進行,研究 者必須有配套方案。而且比較需要注意的是,a 班有 3 人的家庭在扣除生活支出 之後,常無剩餘金錢可以使用,b 班則有 2 人,所以教師在授課、舉例時,仍 要注意到學生之間社經地位的差異性,避免弱勢學生感到難以融入。

94

貳、理財知識

認知測驗的部分,包括量表題、選擇題與開放題,主要的功能在協助研究 者確認受試學生的起點行為。

一、量表題部分

此部分乃是非題之改良,避免學生直觀地猜測,題型難度介於是非題和選 擇題之間,主要是測驗「貨幣」、「借貸」與「投資」的相關概念。題目設計採 四點量表計分,選項及計分方式為:「非常同意」,4 分;「同意」,3 分;「不同 意」,2 分;「非常不同意」,1 分,但 1、5、6 題為反向計分題。學生得分狀況 如下表:

表 4-1-2 前測―量表題整理

題目

平均得分 a 班 b 班 a-b 1 貨幣只是交易的媒介,沒有其他功能。 2.73 2.88 -0.15 2 信用卡雖然被稱為「塑膠貨幣」,但並非真正的貨幣。 2.97 3.15 -0.18 3 定期存款不能提早領回,否則將面臨提前解約的損失。 2.79 2.65 0.14 4 信用卡的利率通常高於定期存款的利率。 3 3.06 -0.06 5 沒有利息的分期付款不算是一種借貸行為。 3.09 3.12 -0.03 6 投資的目標是追求快速致富。 2.53 2.71 -0.18 7 碰運氣致富不是一種正確的投資方式。 2.71 2.76 -0.05 8 物價持續地上升,貨幣的真實價值就隨時間遞減,反

而有利於債務人。

2.64 2.32 0.32

總 平 均 得 分 2.81 2.83

因為教學進度關係,第 8 題的內容後來沒有列入課程中,後測時已劃 去不用填答。觀察總平均得分可知,此部分 a、b 兩班學生的程度差異並不大,

主要的差別呈現在第 1、2、3、6 題,也就是貨幣的概念、定存的規定和投資的 目標。

二、選擇題部分

選擇題部分是較為困難的題目,主要測驗學生在「投資」、「借貸」的細部 概念,各題難度水準整理如下:

95

96

中的。第 3 題對 a 班而言太過容易,答對率過高,所以後測時刪除不予測驗。

檢視各題的答對率差異:中央存款保險的概念是公民與社會課本內容的重 點之一,當時學生是完全缺乏的,其餘利率、投資風險、投資報酬率的觀念,

各班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答對率,顯示受試班級已有一定水準的基礎理財素養,

尤其投資報酬率的計算,應該是因為數學課曾經學過所以答對率偏高。

參、理財態度

由於高三學生的思維歷程較為複雜,所以另外設計開放題型,研究者首先 要求學生勾選是(1 分)或否(0 分),確認態度傾向,其中 1、2、4 題為反向 題;接著必須寫下理由,以了解學生的思考內容,讓研究者對參與研究的學生 能有較深入的瞭解。

表 4-1-4 前測―態度向度題目整理

題目

平均得分 a 班 b 班 1 有人認為「想要」比「需要」來得重要,你認同嗎? 0.88 0.82 2 有人認為理財是資金寬裕的人才需要做的事情,你認同

嗎?

0.94 0.94

3 有人認為雖然學生還沒開始工作賺錢,但也需要進行財 務規劃,你認同嗎?

1 0.97

4 有人認為捐錢關懷弱勢團體是有錢人才有辦法做的事 情,你認同嗎?

0.97 0.94

5 目前推廣「收入-儲蓄=支出」的理財觀念,你是否認 同?

0.78 0.82

第 2、3、4 題的平均得分接近滿分(即 1 分),所以後測時刪除不予測驗。

由於研究者關注受試學生表現出負面態度的理由,以下僅選取平均得分較低的 第 1 題和第 5 題,概述學生填寫的理由:

第 1 題 學生認為想要比需要重要的原因:

1. 「大部分時間是認同的,畢竟有時需要是可以為了想要而放棄,以得到更 大的滿足或益處。」

2. 「有時候因為想要,而得到後獲得滿足,但那不一定是必需的。」

3.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很多,但想要的東西得到了,可以滿足慾望。」

97

4. 「因為可以滿足心理的慾望。」

5. 「有時候想要會使自己更努力的賺錢,而去買那些想要的東西。」

第 5 題 學生否定「收入-儲蓄=支出」的原因:

1. 「收入-支出=剩餘,剩餘再決定是否儲蓄。」

2. 「如果我規定一個月存 10000 元,如果哪天家人生病,勢必這 10000 元存 不了了,所以應該收入-支出=儲蓄,有能力再儲蓄。」

3. 「理財應是收入-理財-支出=儲蓄。」

4. 「懂得開源節流。」

5. 「收入-儲蓄=支出+流動性金錢。」

6. 「就一般人來說,假設收入每月份 3 萬元~5 萬元,一月最多存 2 萬,若只 靠儲蓄或許是不夠的,我認為最好再撥 50%~60%做未來投資,但做任何投 資都得做充足的功課!」

7. 「因為收入-儲蓄不只只是有支出,也有投資等等的。」

第 1 題的部分,符合了經濟學對於消費者追求最大效用的假設。可以發現 少數學生認為獲得「想要」的滿足感是大於「需要」的,推測可能是因為該生 的基本需求總是容易被滿足的,所以進一步較關注「想要」的層次,而忽略了

「需要」在資源有限(即預算受限)時的優先性,甚至覺得為了想要可以放棄 需要。另一方面,由於對「想要」的欲望的確是追逐夢想、改善生活的動力之 一,也不能完全否定其重要性。

而在第 5 題「收入-儲蓄=支出」的部分,分析受試者持反面態度的原因 如下:

第一、經濟未獨立,或是家境較好,而忽視儲蓄的重要性。

第二、缺乏「緊急預備金」的概念,也或許以為儲蓄就是不可動用的。

第三、可能誤以為理財等同於投資。

第四、因為有投資的觀念,於是勾選否定,影響了測量結果。

針對第四項原因,研究者若據此調整計分結果,勢必要再與學生溝通說明,

可能因此影響研究成果,所以仍決定依學生原本的填答狀況計分。

肆、理財行為

呼應本次課程設計的學習目標,理財行為與技能向度的測量,主要是針對 記帳行為和金錢規畫能力的養成,而金錢規畫的部分,僅衡量公益的變項,其 他儲蓄與投資的部分,主要分布在知識與理解的向度。

在行為的面向上,研究者希望能達到「實際行動人數的增加」,所以下表亦

98

呈現正向得分的人數以供參考。茲將人數與平均得分整理如下表 4-1-5,填「是」

為正向表現,計為 1 分,反之則計為 0 分:

表 4-1-5 前測―行為向度整理

題 目 平均得分

a 班 b 班

1 是否有記帳習慣? 0.23 0.15

2 是否有規劃零用錢的使用? 0.71 0.45

3 是否會在消費前,

列出優先順序,根據現有金錢依序購買? 0.9 0.55

4 購買東西前,

是否會考慮對環境或他人的影響? 0.4 0.24

5 是否捐過錢? 0.76 0.61

6 捐錢時是否會考慮募款單位/計畫

是否真正有助於援助對象? 0.78 0.81

僅將上表的測量結果分析如下:

一、學生幾乎都沒有記帳的習慣,但會規劃零用錢的使用

平均而言,只有 19%的學生在前測時已經有在記帳,可見本次的記帳活動 幾乎是要嘗試塑造一個新的行為習慣,應該會遇到較多的困難。雖然如此,大 多數的學生還是會規劃零用錢的使用方式,至少在用途上會預做分配。

二、學生認為自己消費時會先列出優先順序,根據現有金錢依序購買,但未必 考量對他人/環境的影響

在理性消費的部分,前測時 a 班有 90%的學生、b 班有 55%的學生都認為自 己有如此理性地進行消費。但由於數據結果和研究者的教學經驗是相違背的,

加上兩個班有在記帳的人數都都如此稀少,推測學生並未實際追蹤觀察過自己 的消費模式,所以研究者加上了「認為」二字。

加上兩個班有在記帳的人數都都如此稀少,推測學生並未實際追蹤觀察過自己 的消費模式,所以研究者加上了「認為」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