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壹、給第一線教師的建議 一、運用行動研究改進教學

身為教師,平時站在講台上,就是一種權威,課本就是最主要的教材,測 驗的分數主要是用來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對學生個人形成壓力,教師往往缺 乏機會去深刻地檢視自己的教學,更遑論邀請其他教師進行觀察記錄。

但透過這次的行動研究,研究者得以在一個不以考試為前提的情境之下進 行理財素養的培育,研究者和參與的學生是在比較平等的地位上進行雙向的互 動,並且透過嚴謹的研究設計來檢視、修正自己的教學,才能獲得以研究者的 身分方得看見、聽見的學生反應與同僚的意見。

二、提升理財教育的專業素養

「金融基礎教育學習架構」設計了十二年一貫的理財教育目標,鼓勵教師 融入相關科目的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在國民教育的階段,都能具備基礎的理財 素養。對研究者而言,這樣基礎的理財知識,其實都具備純公共財的性質,而 且是現代生活中的一般性知識,大至國家政策、小至生活瑣事,都能看見理財 議題的探討,所以就算不另立一門科目,也可以鼓勵教師融入正式或非正式課 程之中。

是以,研究者建議教師可以積極參加理財教育的相關研習活動,讓自己的 專業能力與時並進,若擔任專任教師,可以融入在正式課程之中,若兼任行政 職(例如學務處的組長),可以協助指導學生社團成果展的財務規畫,而若兼任 導師,與學生有更密切的互動,更可以隨時進行機會教育。

149

三、成立理財教育教學團隊,進行協同教學

本次研究所遭遇最大的困境,是考試進度的壓力,而且在八堂課之間,不 能進行相關內容的小考、更不能講解,影響了班級的考試進度。所以協同研究 教師建議,其實可以和同年級的任課教師共同設計課程,並將融入後的內容做 為該次的段考進度,這樣就不致於影響考試進度,而且可以給予學生適度的壓 力來幫助學習。以上的建議其實就是建議教師成立理財教育的教學團隊。

除此之外,研究者亦建議教師進行跨科的協同教學。高中通常是分科教學 的,但理財教育並非一門獨立的科目,而且散落在家政和公民與社會的課程之 中,前者因為不是升學考試科目,而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兩科的教師若能合作 設計課程,進行協同教學,應能達到雙贏的效果,並有利於學生的理財素養提 升。

貳、給政策制定者的建議 一、重視高中生對理財教育的需求

我國目前的高中理財教育,主要是散落在家政和公民與社會科之中(詳見 表 2-5-3 我國高中課程所涵蓋之理財素養概念),並未經過整體性的規畫、也沒 有理財教育的相關準則可以依循;而金管會主編的《個人理財高中篇》,其實也 一直未能在高中階段成功推廣實施,以 101 年度全國金融基礎教育成果發表研 討會為例,所有試辦團隊都來自國中小學,沒有高中團隊參與發表。

然而高中是十二年國民教育的最後階段,踏出校園之後,學生可能繼續就 讀大學或進入職場;大學科系中,除非是相關科系,否則有許多學生未必能繼 續接觸到理財教育相關內容,更遑論進入職場的學生,其在踏進財務自理的階 段前夕,卻仍無法接受到足夠的基礎理財教育!而且根據本次研究的訪談結果,

受訪的學生亦表示,因為即將步入大學生活,可能開始打工、擁有儲蓄,面對 的消費誘惑也更多,對理財教育其實有更高且急迫的需求――然而目前的國民 教育卻未能積極推動高中理財教育的落實,論其困境,應與升學壓力相關、也 與既有的學科結構相關。

第二章曾探討過金融排除(financial exclusion)所造成的貧窮惡性循環問題,

150

並提出以普及化的理財教育來改善的建議。「金融基礎教育學習架構」的設計,

就是嘗試提供一個學校理財教育的依循圭臬,在不增加學科數量的前提之下,

配合既有的課程與教材,教師就可以透過整合、融入的方式,提供學生生活化 的理財教育課程,這是無論家政科、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或導師都可以參考的簡 易規準。

二、重新檢視選修公民與社會課綱的設計

根據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科課程綱要補充說明(教育部,2009)選修 部分納入 95 暫綱原屬必修課程內容的「總體經濟」課題,如「貨幣與銀行」、

「物價與失業」。但是對於安插在兩者之間的股票與股票市場的主題,則未能予 以合理解釋,形成了難以理解的主題架構:主題六、貨幣與銀行;主題七、認 識股票與股票市場;主題八:物價與失業。

這樣的主題架構是斷裂的,本身的設計就是不完整的,寫成課文之後,課 與課之間的連貫性消失,邏輯是跳躍的,學生習得的知識體系也是紊亂的,所 以本來就有被重整、填補的必要性。只是應該融入什麼教材來進行填補,往往 見仁見智,就選修公民與社會下冊而言,主題六、七就已經符合了「金融基礎 教育學習架構」高中部份的兩大主題,融入後的理財教育課程是連貫的、較完 整的。

三、設計適合高中理財教育的套裝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文提及目前的高中理財教育主要是散落在家 政科與公民與社會科,雖然未經整合,但若有完整的套裝教材,就不需等待課 程綱要的重整,可以直接透過跨科的協同合作,來設計統整式的「家庭、或個 人理財教育課程」,由下而上落實高中理財教育。

然而,坊間為成人而寫的理財教育書籍雖可謂汗牛充棟,但適合用在學校 教育的書籍仍付之闕如,教師若欲實施理財教育,必須自行吸收轉化後,自編 教材、或是申請購買金管會的教材,才能融入教學,尤其在評量與活動的設計 上,若要符合高中生的認知發展層次,其實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成本才能有一 定成效,所以建議主管機關鼓勵更多的理論研究和設計開發,提供足夠的資源 來支持教學。

151

参、給學生家長的建議

一、關心孩子的金錢使用狀況,培養孩子記帳的習慣

參與本次研究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擁有固定的零用錢,但都沒有記帳的習慣,

對於自己的收支狀況沒有進行觀察記錄,甚至在為期三週的記帳活動之後,才 體會到原來自己不是個理性的消費者。

父母應該關心孩子的金錢使用狀況,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並且要求孩 子持續的記帳,在每一次給予零用錢時,要求孩子概要地說明記帳後的心得與 檢討,讓孩子從小就能理性的控制開銷,才能自小建立良好的消費習慣,養成 負責任的理財態度。

二、要求孩子從小開始儲蓄

雖然多數學生的零用錢數量不多,但一元也可以是儲蓄,家長仍應從小建 立「收入-儲蓄=支出」的理財觀念,讓孩子學習替自己的未來預做準備。

家長的自身示範是最重要的,家長平時就可以和孩子說明自己為何要儲蓄、

如何儲蓄,以及儲蓄的目標用途為何,讓孩子了解儲蓄的重要性,而記帳,就 是促使孩子主動開始儲蓄的方法之一。

三、多與孩子討論理財教育的相關議題

婦女救援基金會的調查指出,中學生投資理財知識來源依序為家人(70%)、 電視(49%)、老師(43%)及網路(35%),報紙與書籍並列第五(22%、23%), 而自己探詢所知僅佔 17%(婦女救援基金會,2012:27)。可見家長仍是中學生 理財知識的主要來源,家長若能多和孩子討論理財教育的相關議題,對孩子的 理財素養應該能有顯著的影響,所以研究者也建議家長多涉獵相關的知識,與 孩子共同成長。

肆、給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因為選修公民與社會下冊與理財教育的相關性最大,所以本研究一開始就 設定了高三生做為研究對象,而且 a、b 兩班都是曾經任教過的學生,彼此已有

152

一定的默契,相當有利於教學。但也因為是高中三年級的學生,思慮較為複雜,

所以課程內容和活動的難度都必須提升,對研究者形成了較高的挑戰,而且指 定科目考試就要在半年內舉行,學生每天都有許多的考試,也影響了學習的成 效。

未來的研究者可選擇高二學生做為研究對象,避免上述問題,但高二的公 民與社會課程與理財教育未有直接相關,而且根據學生的回饋,高二學生對理 財教育的需求程度較低,所以可能會需要安排較多的影片和活動來維持學習動 機。

二、就研究進行時間而言

本研究進行一個月共八堂課的教學,但行為向度的改變需要較多的時間,

而且協同研究教師也建議,若能延長教學時間,學生在活動上的表現更值得期 待。建議未來若欲進行類似研究,至少延長教學時間到二個月,也就是以一次 段考的範圍為單位,配合正式課程的進度來施行,這樣的教學成效應該更為顯 著。

三、就課程設計而言

理財素養包括知識、態度與行為的向度,光是知識的內容就見仁見智,加 上近年來金融環境變化多端,許多傳統的觀點未必適用於每一個日新月異的投 資環境,而且學生已經可以從新聞媒體和網路上接觸到各種不同的理財工具與 投資觀點,所以高中理財教育的進行其實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

從第二章對於各國理財教育大綱內涵的分析整理,就可以發現各國對於學 校理財教育內涵的選擇也因環境、價值觀的異同而呈現出多元的傾向。建議未 來的研究者,也可以「金融基礎教育學習架構」或其他經過審定的理財教育課 程綱要來做為課程設計的參考標準,這樣可以避免過度主觀的內容挑選,而且 有具體的教學目標可以協助評量的設計。

再者,因為研究對象是高中學生,建議設計能使用到不同認知層次的小組 活動。本次研究者所設計之築夢計畫書活動,並未要求學生進行檢核或批評等

「評鑑」的行為,所以在分析上獨漏了「評鑑」向度的能力展現,建議往後在

「評鑑」的行為,所以在分析上獨漏了「評鑑」向度的能力展現,建議往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