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參與者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是行動研究法,並輔以量化的資料蒐集。有別於傳 統的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與應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Stenhouse(1985:

56)指出,由於行動研究強調立即應用,因此有些社會科學家便將行動研究另 外區分出來(引自蔡清田,2000)。本研究以解決實務問題為目標,採用行動研 究法較能達到研究目的。

Stenhouse(1995)從教育的觀點指出,行動研究在學校教育情境的主要目 標,就是鼓勵學校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實際教育工作情境,並勉勵教師將自己 本身視為研究者(引自蔡清田,2000)。

Elliot(1991)則將行動研究定義為「基於在問題內採取行動以改進其品質 的觀點,所進行的一種社會情境的研究」。

行動研究重視社會情境的特色,就是因為立即的實務應用才是行動研究的 最終目標。整理相關文獻後,可以列出行動研究的特徵如下(王文科,2007;

蔡清田,2000)

一、以實務問題為導向。研究結果的應用是立即性(即時性),有高度的實用取 向,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

二、重視實務工作者的共同參與,與彼此間協同合作的夥伴關係。

三、過程具有彈性與適應性,允許改變,仰賴真正的觀察結果以及行為資料。。

四、行動研究是質的研究,與情境密切連結,不具普遍代表性,也就不強調結 果的類推性。

五、是自我反省、自我評鑑的,促進研究和行動不斷循環的歷程,可促進專業 成長。

行動研究的途徑較有可能達成本研究之目的,在研究設計上,則採取質量 並重的混合研究設計,形成「行動研究的量化設計」(Johnson,2006)。 依據 多位學者指出,質量混合的研究設計最有利於瞭解複雜的人類行為、經驗、和

66

社會現象,發現衝突、矛盾的觀點,檢驗研究結果的一致性,以及擴充研究的 廣度和深度(Creswell,1995; Tashakkori& Teddlie, 1998)。由研究者自編理財知識 與態度量表,實施單一組前後測設計,針對問卷填答內容變化程度較大的學生 進行訪談,蒐集開放性的質性資料,配合研究者的教學札記與協同研究教師的 觀察記錄進行三角校正後,一同進行資料的分析解讀。

行動研究是研究與行動不斷循環的歷程。Lewin(1948)提出的行動研究,具有 規劃(planning)、事實搜尋(fact finding)、執行(execution)等觀察反省的螺 旋循環(spiral cycle)(引自蔡清田,2000)。

Sagor(1992)認為完整的行動研究,必須要包含三個階段:

一、.為準備採取行動而研究

這個階段主要是對問題作澄清,在研究報告中,此部分就是「問題的描述」

以及提出行動假設的階段。

二、在行動中研究

執行行動方案的過程中,蒐集資料以偵察行動是否具有效果,對行動作立 即回饋,不斷地依據所蒐集的資料調整行動,直到達成自己所希望的結果出現 為止的行動方式,即是在行動中研究。

三、對行動的研究

對自己所進行的行動研究作後設評鑑,做整體的反省,同時撰寫研究報告,

並和同事分享研究的成果與心得。

國內學者也將行動研究的步驟分成以下幾個詳細步驟(張世平,1991;陳 伯璋,1990;王文科,2007):1. 發現問題、2. 初步文獻探討後,界定並分析問 題、3. 草擬計畫、4. 深入文獻探討、5. 修正問題與計畫(包括研究方法、取樣 方式、工具、程序的安排與選定)、6. 實行研究計畫、7. 擬定行動方案、8. 實 施行動方案、9. 評鑑方案的設計與實施、10. 修正行動方案再實施、11.提出結 論報告。

根據以上文獻對行動研究步驟的整理,訂定本研究之研究流程為以下五大 步驟:

一、發現問題:

本行動研究的問題源自於理財教育在現代經濟社會的重要性,以及高中課

67

程壓力繁重的現實考量,以折衷調節的策略,對理財課程融入既存正式課程作 預先的探究與準備。

二、擬訂計畫:

經過文獻探討後,研究者初步將金管會「金融基礎教育學習架構」中的三 個主題與現行高中選修公民與社會課程整合,擬定較符合 A 校學生的教學計劃 及策略,並與合作學校及協同研究教師進行執行時間討論,經由研究參與者的 同意於實際課程中實施。

三、實施、修正與再實施:

行動研究是一個教學、反思、檢討與再實施的循環過程,在協同研究教師 的同意下,共有兩個班級參與本次的教學研究。

每一堂課結束後,研究者都會和隨班參與觀察的協同研究教師討論該堂課 的優點、缺點與修正方式,然後才會再實施於下一個班級。

協同研究教師會以紙筆和錄影機記錄每天的教學歷程,研究者也都會撰寫 反思記錄,並利用下課時間隨時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

四、教學成果檢視

檢視教學成果的工具,包括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形成性評量用來協 助教師調整教學,包括課堂中的觀察、問答、與第一階段的小組口頭報告狀況。

總結性的評量就是後測的實施,以及第二階段的小組口頭報告狀況。

五、反省與修正:

研究者將根據研究結果進行檢討,提出建議。

68

貳、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一、研究場域

本研究於某台北市立 A 高中實施,該校高一、二學生每週有兩堂的公民與 社會課,高三僅社會組每週有三堂選修公民與社會課,每堂課五十分鐘,自然 組並未開課。

A 校地處台北市較早開發,且逐漸沒落的舊商業區邊緣。由於與新北市相 距不遠,且交通方便,A 校有許多跨區就讀的學生,學生來源相當多元,升學 也以私立大學居多,雖偶有疏於管教之案例,但逞凶鬥狠者屈指可數。整體而 言,該校校風單純、學風中庸、師生關係良好。

二、研究參與者

(一) 協同研究教師(參與觀察者)

為提升本研究結果之確實性,研究者協請 A 校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同時也 是參與研究班級的授課者擔任協同研究教師,該師有六年教學經驗,包括國中 和高中,且有投資經驗。在研究進行時擔任觀察記錄者,並且協助錄影、拍照。

並在教學結束後接受訪談,以第三方觀點提供專業建議。

(二) 參與學生

本研究之對象為高三社會組班級的學生,共 a、b 兩個班,每班人數約 35 到 40 人,皆於高二分組時進行組內常態編班,轉組學生亦依各班人數進行分配,

但學生組成仍以女生居多。

參考過去學校段考成績與任課教師之評語,得知 a、b 兩班的學科成績與讀 書風氣都有頗大差距。a 班上課時學習態度非常消極,班級秩序較為凌亂,學科 成績表現也較差,但熱衷於戶外活動。b 班上課態度認真、活潑,在意學科成績 表現,各科經常名列前茅,但在校內活動的參與上不如 a 班踴躍。

兩班人數與性別比例如下:

a 班:總人數 40 人,女生 23 人,男生 17 人;

b 班:總人數 37 人,女生 24 人,男生 13 人。

(三) 研究者

69

參與研究的教師即為研究者本身,與參與學生年齡差距約為十歲,原生家 庭經濟狀況小康,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時曾參與校 內投資理財性質的學生社團、協助籌辦全國大專院校金融研習營隊,並擔任學 生會幹部。至今教學年資共計四年,曾任學生活動組組長,目前留職停薪攻讀 碩士學位,並參與理財教育相關研習,包括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辦之 101 年度高中職教師金融基礎教育研習營(北區場次)、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 主辦之 101 年度全國金融基礎教育成果發表等等。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