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融入後的課程,對學生理財素養有正向的影響,能有效 提升其理財知識與理財態度,但理財行為的進步較不明顯 一、 理財知識向度

(一) 量表題部分,測驗了「貨幣」、「信用卡」、「定存」、「借貸」與「投資」

的基本概念,a 班與 b 班學生的平均得分都有顯著的進步。

(二) 選擇題部分,是難度較高的理財知識測驗,兩班進步狀況不一,但在

「中央存款保險制度」和「借貸」的相關觀念上,兩班都有顯著的進 步。

除了問卷測量之外,從活動單的分析發現,學生必須使用以下九種不同的 認知領域能力,來操作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財知識,才能完成學習活動。這的 確不能用來衡量進步的幅度,但呈現了孩子學習的深度:

1. 能辨認(recognizing)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和投資屬性。

2. 能舉例(exemplifying)說明欲使用的投資工具。

3. 能依收入、支出、資產、負債來進行分類(classifying)。

4. 能推論(inferring)、歸納自己支出計畫成功/失敗的原因。

5. 能運用(apply)數學運算知識完成活動。

144

6. 能分辨(differentiating)該項支出是想要或需要。

7. 能設計(planning)兼顧投資與保障的築夢計畫。

8. 能依既定方法、步驟設計(planning)築夢計畫。

9. 能以目標-手段的方法計畫、達成儲蓄目標。

二、 理財態度向度

此向度包括兩題需填選是或否的開放題,除了統計考驗之外,研究者也針 對表現出負面態度的學生進行非正式訪談,結果如下:

(一) 觀念一:「需要」應優先於「想要」

統計考驗的結果,a 班學生沒有顯著的進步,但 b 班有。經訪談後發現,

學生認為想要比需要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基本需求總是容易被滿足的,

所以進一步較關注「想要」的層次,而忽略了「需要」的必要性-也可能 因為富足的生活經驗,導致學生在答題前未必思考過需求無法被滿足的狀 況。

(二) 觀念二:收入-儲蓄=支出

統計考驗的結果,a、b 兩班學生都有顯著的進步。經訪談後發現,學 生不認同「收入-儲蓄=支出」的概念,主要是忽視了儲蓄的重要性,但 有些學生是因為有投資的觀念,認為應該要加入「投資」的項目才是正確 的觀念,所以才勾選否定,於是影響了調查的結果。

三、 理財行為向度

(一) 記帳的習慣

從問卷前測得知,多數學生皆擁有固定零用錢,但很少有記帳的習慣,

接受理財教育課程後,a、b 班都增加 8 人開始進行記帳,但 a 班未達統計 上的顯著水準。

(二) 規畫零用錢的使用

接受理財教育課程後,a 班增加 5 人、b 班增加 9 人開始規劃零用錢的 使用,但都未達統計上的顯著程度。

145

(三) 消費前先列出優先順序,並依擁有的金錢依序購買

接受理財教育課程後,a 班增加 2 人、b 班增加 1 人呈現正向反應,但 都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本題 a 班出現兩名負面個案,研究者對兩位學生(SA5、SA6)進行個 別的非正式訪談,發現「列出優先順序」這樣的理性行為反而引起了學生 SA5 非理性的消費欲望,所以後來才決定不列順序。而學生 SA6 則是透過 記帳活動,才發現自己的消費行為並不如前測時所以為的理性,所以前測 時就應該是否定的。

(四) 消費行為的外部效果

在考量消費行為對他人或環境的變化的要求上,a 班增加了 6 人、b 班 增加了 3 人,都達到統計上的顯著進度。

(五) 捐獻的行為與效益的評估

a 班增加了 4 位有過捐錢經驗的學生,未達統計上的顯著程度;b 班亦 增加了 4 人,但達到顯著的水準。

而在有捐錢經驗的人之中,a、b 班會考量捐錢實際效益的人數都增加 2 人,也都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以下探討兩班實施成效之差異,及行為向度進步狀況不佳之原因:

第一,授課的先後順序

在理財知識與態度的部分,b 班的進步略優於 a 班,推測是因為在本次理 財教育的八節課之中,有五節課都是先上 a 班、進行反思與修正,然後再上 b 班的緣故,所以研究者在 b 班時可以教的較為順手,學生的吸收狀況也可能因 此優於 a 班。

第二,班級的上課氣氛

由於大學指定科目考試較少採計公民與社會科,被學生「棄保」的機率較 大,上課氣氛本來就受到影響。除此之外,一週三堂的公民與社會課,a 班就有 兩堂課被安排在午休後下午第一節、和體育課之後,專注力和體力都明顯下降,

但 b 班沒有上述困擾,上課態度也本來就比較認真,無論是聽課、提問或報告,

整體而言都較 a 班積極,推測因此而有較好的表現。

146

第三,行為的改變需要較長的時間

在行為向度的部分,學生幾乎都沒有達到顯著的進度,除了研究者本身教 學技巧需要提升之外,推論其他的可能原因如下:

一、時間不足

由於涉及受試學生本身行為習慣的改變,需要比理財知識和理財 態度更多的養成時間,本次研究僅為期一個月,不足以產生明顯效果;

二、誘因不足

學生在經濟上仍需仰賴家庭、尚未獨立,對於理財行為的現實需 求較低,沒有改變現狀的誘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研究者給予的正 向獎勵不足;

三、壓力不足

理財知識與理財態度的題目內容可能成為段考考題,但實際的理 財行為不會被列入考評,所以學生不需要強迫自己改變既有的行為習 慣。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從受訪學生的回應內容也可以發現,學生對於題目中 所陳述的理財行為,有時因其體會感受與研究者並不相同,所以行為變化與否 的背後原因其實頗為複雜、難以逐一探究,這可能也是部分的態度與行為向度 題目無法達到顯著進步的原因。

貳、 融入後的課程可行性頗高,雖然面臨了評量進度(段 考)的壓力,但可透過更完善的設計來達到雙贏 一、 學生認為融入後的課程有趣又實用,但學習壓力會比較大

根據學生訪談的結果可以發現,高三的學生面對即將到來的升學考驗與大 學生活,其實對理財教育有著頗大的需求,這樣的現實需求,讓學生對教材內 容的實用性有較多的希冀,覺得融入後的課程除了比較有趣之外,也比較實用、

生活化,能符合他們需求。部分的受訪學生也開始對理財產生興趣,會和家人 討論理財相關議題。

147

關於融入後的課程內容,學生對投資工具、借貸與信用單元的印象最為深 刻,並且一致的認為記帳後較能掌控支出,有利儲蓄,簡易財務計畫-築夢計 畫-的設計也讓他們體驗到應該要及早為未來做準備,表現出較負責的態度。

另一方面,融入後的理財教育課程雖然較豐富、有趣,但也加重了學生的 負荷量。有學生認為要講授的觀念太多,導致課本的部分內容無法清楚的講解,

甚至有負荷過重的問題。針對這項問題,學生主動提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法,例 如直接將理財教育的內容編入課本中,但就必須再度面臨課程內容選擇的問 題。

二、 教師認為融入後的課程較完整,能有效提升學生理財素養,

建議未來以統整課程的方式兼顧既定課程的評量進度

協同研究教師認為,融入之後的課程較為完整,尤其是投資工具的部分,

對於教學活動的設計,也抱持了正面的評價。在理財課程結束後,協同研究教 師亦藉由課堂上的提問,觀察到學生理財素養的提升。

協同研究教師相當肯定活動設計在理財教育上的意義,認為學校目前的教 學方式的確需要增加一些實作活動來改善,並表示自己將來也會採用記帳和築 夢計畫書做為課後活動。

但是對於課程的設計,該師建議加強「總體」經濟的相關概念,並且調整 講授順序,改成先講解央行的貨幣政策、銀行的借貸系統、失業和通貨膨脹的 問題,然後才進入金錢觀的探討和投資工具的說明。

在困境的部份,該師認為,主要是教學者的主觀性和客觀的考試壓力。所 謂的主觀性,是源自於理財教育內容的繁多,和個人價值觀的差異;而考試壓 力則會造成課程內容的壓縮-這也是研究者在行動教學時,不斷感受到的實際 威脅,因為融入的部分並非升學考試的內容,除了課程內容與教學活動時間都 必須壓縮之外,還必須回應學生的質疑,承擔受試班級段考成績可能受到影響 的風險。所以協同研究教師建議,將來若欲實施融入式的理財教育,其實可以 和同科的其他教師一起設計統整課程,並將課程內容設計成一次的段考範圍,

直接納入考評。

148

統整以上的量化與質性資料的分析結果,可以發現本次的理財教育的確有 益於提升學生的理財素養,配合學習活動,學生體會到了控制收支與財務規畫 的重要性,但未來若能從事類似研究,最好和同科的其他教師共同篩選、設計 統整課程,定為一次的段考範圍,以降低教學雙方的評量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