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協同研究教師對本次理財課程之回饋―教師訪談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五節 協同研究教師對本次理財課程之回饋―教師訪談分析

T 師全程參與 a、b 兩個班的教學,協助進行觀察記錄,行動教學結束後,

研究者對協同研究的 T 師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訪談題目包括:

(六) 在高中進行融入式理財教育的看法,優點、缺點與困境,

(七) 對課程設計的感受與建議,

(八) 對教材設計的感受與建議,

(九) 對活動設計的感受與建議,

(一〇) 對教師本身是否產生影響?如果有,是哪些影響?

研究者將訪談結果依主題分類後,詮釋如下。

壹、理財課程結束後,觀察到學生理財素養的確有提升

T 師是參與研究班級的原任課教師,所以理財課程結束之後,還可以持續 觀察學生理財素養的變化狀況。T 師表示,後來在課堂上詢問學生一些相關理 財知識時,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快速而精準的回答問題。

同時,因為 T 師協助擔任 A 校自辦的大學申請入學模擬面試的評審,所以 在審閱學生的備審資料時,也發現到有參與研究的學生提及自己開始有記帳的 習慣,未來會想製作記帳的電子試算表。

他們的觀念也都有建立起來,所以後來我本身在上課的時候,問他們 一些有關於理財的想法的時候,知道他們都有吸收進去,而且都還不錯。

(I:兩個班都是?)兩個班都是,他們其實是有吸收進去,大部分的學生可 以很精準而且快速地回答問題。這個部份潛移默化的東西有做進去,我記 得那個概念你當時是設計在 PPT 裡有上過。(T15)

後來有看到學生在申請學校的時候,自傳有寫到說未來會紀錄收支,

會用 excel 做一個報表出來,對他來講,這已經是他的一個習慣。(T16-1)

貳、課程設計部分:

(一)肯定投資工具單元的內容設計

在投資工具的部分,目前選修公民與社會科只著重在股票與股票市場,某

139

些版本的教科書有簡單的補充像存款、基金、債券等常見的投資工具。

T 師認為,本次的行動研究課程對投資工具的說明較為完整,整個設計的 架構是從小的概念,講解到大的概念;從被動的學習,循序漸進到能主動的計 畫、報告。

現行課綱的理財教育,問題就是講得不夠廣跟深啦,那新的課綱就是 把股票的部分講很多,還講了標會,其他像基金的部分哪,都拿掉了,我 覺得理財的部份不是只有這樣而已。你把過去的東西都補進來,這是一個 很好的優點。(T1)

你從小的部分一直講到大的部份,我覺得這樣是非常的好,他們到後 來投資理財工具的部分也應用得很好,甚至有一些是超越啦。他們在發表 的時候,也大概知道說這些投資工具大部分是怎麼使用。(T14)

(二)建議增加說明央行的任務,從「總體」的概念開始講解

因為是基礎理財教育的課程,所以研究者原本的教學計畫是要略過公民與 社會課本中對於央行任務的講解,也就是在講解完借貸、商業銀行與信用評等 的概念之後,就進入投資工具的單元(請參考圖 3-3-1「金融基礎教育學習架構」

與公民現行課程之整併)。

在教學前,T 師同意研究者的構想。但在觀察實際的教學後,認為「較大 的」總體經濟議題是難以存而不論的,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其實也多次提及相 關的概念,而學生也頗感興趣。所以其實可以完整的講解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

讓學生了解貨幣政策如何影響銀行的利率、影響個人的理財行為,並且為最後 通貨膨脹的主題增設一些教學活動,這樣的理財教育才是比較完整的。

整個建構算是完整,但看是要「小的講到大」或是「從大講到小」。

你這次的處理方法是:先講貨幣再講銀行,銀行那邊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 的重點,在於央行的任務,貨幣政策。(T3-1)

細微部分是作得很好,但針對物價啦、通膨部分可以再多設計一些活 動,我覺得這樣就會很完美。(T12)

因為大環境會影響理財,這一次的優點是個人的理財可以做的很好-

例如說未來的生活規畫、大學規劃來講,但是對大環境的敏感度會比較低

140

一點。(T3-2)

T 師的建議的確可以讓理財教育更加完整,但若要納入本次的行動研究中,

就會需要更多的授課時間,T 師也認為以後若要進行類似研究,教學時數可以 再增加一些,並提供了個人建議的教學順序。

我覺得(堂數)可能還要再多一點,因為前面的部分是在扎根啦,大 的金融環境講得不夠多,如果講得再多一點會更有興趣啦。(T6-1)

貨幣政策的部分可以跟貨幣的功能勾在一起講,我比較喜歡的是先講 貨幣、借貸與信用、央行、通膨、物價指數、報酬、風險,可以一起講 , 然後再講投資工具,就不要按照課本順序教會比較好一點。(T6-2)

(三)肯定活動設計在理財教育上的意義

T 師認為記帳與築夢計畫活動的設計,具備了「扎根」的功能,循序漸進 的步驟安排,對學生財務規劃能力的提升有正面的效果。

你現在做的事情就是扎根,但是學生目前而言比較沒辦法有深刻的感 受,是個困境,但也是個開端,像記帳跟財務規劃就是很好。(T5-1)

我覺得還不錯。因為從一開始的築夢計畫書、到個人收支、到上台報 告,我覺得是有循序漸進,不錯。(T11)

因為活動讓他自己關注到錢的流向、自己本身克制慾望啊,對個人的 財務的規畫有很大的幫助,是有正面意義啦。(T16-2)

除此之外,T師也觀察到學生之間開始了「模仿學習」的行為,學生不會 直接「抄」同學的活動單內容,而是參考同儕的設計,來完成屬於自己的計劃;

同學之間除了競爭之外,也可以互相合作。

我自己坐在後面觀察,有些小孩是看別人怎麼做,自己才知道要怎麼 操作,不是抄喔,但是要先看別人怎麼寫。(T2-2)

針對教學活動的進行,T 師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包括教師應提供更多的引 導、規劃更長的進行期間,並且讓多一點學生上台進行發表,T 師認為學生的 表現將更具可看性。

在實際上的操作(活動)來講,學生一開始不是那麼嫻熟,要長時間

141

的帶領跟教導。不過這一點老師可能要辛苦一點,再盯多一點。大概念有 了,但以前從沒想過,所以要多一點時間。(T2-1)

觀察時間可以長一點,也許到一個月或是兩個月左右,可以看出的變 化會更多,效果應該會更具有可看性。 (T18)

我觀察者在後面有看到一些小朋友非常用心、記錄非常棒,但是沒上 台,我覺得有點可惜。也許在於發表的部分,看未來有沒有別的方法,能 讓這樣的同學有發表的空間。(T13)

參、困境:主觀性與考試壓力

T 師在建議增加內容的同時,也提及主觀性的問題。研究者認為,T 師一方 面是在表達對研究者的尊重與體諒,一方面也是在陳述對理財教育內容繁多的 體會。

困境是,這個東西實在太龐大。即使是大人,個人對於理財的看法跟 想法也會不同。(T4)

除了主觀性的問題之外,因為 T 師認同學校理財教育的重要性,也建議增 加課程內容,所以其認為最大的困境就是考試升學的結構問題。

我建議堂數增多。建議說,拉整個段考的部分進來教,最大的困境就 是考試時間壓力。(T7-1)

教材的設計從知識的選擇開始,課程的內容無法脫離主觀的價值判斷,T 師以參與觀察者的角度來接受訪談,將課程「主觀性」的問題定位為教學的「困 境」,這樣的批判思維,反映出 T 師本身經過了深度的自省,而學校理財教育的 課程內容也還需要更多的哲學性探究。

最後,從 T 師的訪談內容可以發現,參與本研究,有引發 T 師身為實務工 作者的自省,認為平日的教學方式傾向照本宣科,缺乏實際的活動操作:

有阿,像築夢計畫書還有收支的部分。實際的操作,一般來講,我們 是不會去考慮,大部分被課程壓縮,我們就是照本宣科,也許架構是很完 整, 但是活動就會缺少。(T17-1)

142

所以 T 師認為自己將來在上課時,會主動的轉化課程,採用記帳活動與築 夢計畫書作為課後活動。

未來上到這課程的話, 我會建議把記帳跟築夢計畫書放在課本裡面,

可以成為是課堂後面的一種活動,讓他們回家做。我覺得把實務上的操作 跟課文做了結合,是有正面意義,我未來上到的話,會放進去。( T17-2)

本研究第三章曾整理評估行動研究效度的五個規準,包括:民主效度、成 果效度、過程效度、觸媒效度和對話效度,其中的觸媒效度(catalytic validity)

是指行動研究應具備觸媒的功能,能促使研究者和他人在日後投入行動(蔡美 華譯,2003)。雖然要到明年 T 師實際教授該單元時,才能確認本研究是否成功 的促發了實務工作者的行動,但經過參與本次的行動研究,T 師後來在訪談時,

主動表達了未來授課時會想融入理財教育教學活動的想法,所以就目前而言,

應該可以算是符合了觸媒效度的要求。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