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五節 區域再發展

夢最美」,願景帶給人們希望與夢想,同時也是透過願景的闡述,獲得民眾對於地方政 府施政方向的支持。專業規劃的菁英語言並無法有效引起民眾共鳴,地方政府對於區域 發展的論述必須用更容易理解的詞彙,才能融入民眾生活當中,因此象徵的編織成為地 方政府很重要的操作策略。以宜蘭為例,90年代就提出許多口號,比如「讓宜蘭成為東 方的瑞士」、「有宜蘭就不必移民紐西蘭」、「文化立縣、觀光立縣、環保立縣、資訊立縣」

等等,這些口號的背後都是一套對於區域發展的想像,經常出現在選舉政見中,成為引 起民眾認同的符號。而這些象徵最大的意義不在於口號本身具有的發展意義,而是這樣 的口號提供了人們無限的想像與期望。

從上述文獻可知,政見是否是選民投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學者各有不同的見解,

但可以確定的是,政見所扮演的角色是越來越受到重視,否則選舉時候選人何必大費周 張的擬定政策白皮書,未來可以看見的是,縣市首長選舉時,其政見中對於區域發展方 向的表述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本研究探討近三任台東縣長在選舉時的政見,目的不在討 論政見的可行性與否,或者是政見在選舉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是探討近台東三任縣長在 選舉時的政見,內容所呈現候選人對於區域發展方向的原始概念,從中篩檢出能表現地 方自主發展權力的政見,包含「區域再發展」、「產業招商」、「地區行銷」等項目,進行 細部的分析與探討,並從中發現其演進脈絡。

第五節 區域再發展

區域發展(Regional Development)一般是指在一定時空範圍內所進行的以資源開發、

產業組織和結構優化為中心的一系列經濟社會活動。具體地講,是以特定的空間區域作 為發展對象,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的原則,為實現既定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而 採取適當的綜合發展方式,策略手段及區域政策,綜合高效利用區域內部的自然資源和 人文資源,優化區域產業結構與空間結構,最終獲得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 境效益在內的最佳綜合效益,走區域可持續發展之路。43

43 方創琳,2002,區域發展戰略論,北京:科學出版社,頁 1-2。

22

因此隨著地方政府自主意識抬頭,地方政府開始自行設定發展的策略及目標。然而 地方發展大多是透過地方經濟發展所帶動的,在地方經濟發展上需要仰賴公共部門與私 人財團的投資,因此公私部門是依據什麼因素作為區域發展決策的參考,就變成重要的 問題。李朝賢44的均衡地方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證之研究中指出,影響公共部門決策的因 素是有兩個:

1、政治壓力的大小:縣市首長會依據地方選民的壓力而影響決策。

2、決策者的心態:隨著縣市首長是屬於保守者、樂觀者、積極者的不同態度,會影 響其決策。

而影響私人部門投資的因素則為:1、公共部門是否提供發展誘因 2、政治風險 3、

幕僚人員的因素 4、非經濟因素。

從以上可以看出,屬於地方政府主控的,就是決策者的心態及公共部門對於私人部 門能否提供發展誘因這兩部分,這與各地方政府這幾年積極招商的態度恰巧相關。

李朝賢同時也認為,低度發展地區的人口嚴重外流、工業區利用率偏低、地方財政 收支入不敷出、自籌財政能力低弱等問題,是影響低度發展地區發展的主要因素,而這 些問題的改善方式可以透過以下區域再發展的方式:

1、促進地方資源型及非污染性工業的發展,以改善產業結構提供非農業就業機 會,提高所得。

2、開發豐富的景觀資源,發展觀光遊憩事業,以創造就業機會提高所得水準。

3、配合聚落體系的建立,考慮最適人口規模,充實各項公共設施,改善生活環境。

4、輔導與獎勵青年從事農業,培養青年農民。

5、充實教育設施,改善師資陣容,以提昇各級教育水準。

6、考慮給予在工業區設廠或擴廠的廠商融資或減免稅捐的鼓勵。

7、改善工業區內的公共設施,增加投資誘因。

8、擴大辦理公共造產,以籌措地方建設經費。

44 李朝賢,1993,區域發展規劃,華泰書局。

23

9、加強推動鄉鎮市地重劃,藉以促進都市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解決都市建設問 題,更可使地方政府無償取得公共設施用地,而市地重劃後,又可使土地利用 價值提高,地主因而享受增值的受益,也可使政府稅收增加。

10、 加強公有房屋地產的管理與處分,以撙節財政支出與增加財源,支援地方 經濟建設。

11、 建議調整現行財政收支劃分法之規定,以增加地方稅入來源。

縣市政府可以透過上述的改善策略,來達到區域再發展的效果。黃啟文45研究『促 進高雄市區域再發展之「產業招商」旗艦計劃』時表示,高雄市雖然擁有極佳的優勢條 件,也不得不正式尋求「振興起蔽」的區域再發展旗艦計劃,尤其是以「產業招商」來 增加就業機會、促進高雄市的稅收成長最為迫切,此外透過都市行銷等策略,也能夠達 到區域再發展的效果。因此本文將在下一節文獻探討中討論「區域行銷」與「產業招商」

這部分。

第六節 地區行銷與產業招商

接續上一節,本章節將探討「區域行銷」與「產業招商」。

「地方行銷」(Place Marketing)是商業行銷理論的應用與轉化,是將商業性質的行銷 觀念和方法,應用到地方的發展中,兩者的基本理論是一致的,特點也都是著重在「產品」

與「顧客」的兩個個體上,所不同的是,地方行銷的產品就是本身46

地方行銷主要是為解決現今地方發展所遇到的困難以及為地方的未來尋求切身的發展 機制。以下是學者對「地方行銷」之定義:

45黃啟文,2000,促進高雄市區域再發展之「產業招商」旗艦計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

46 引自:「但昭強,2006,高雄市都市行銷的實踐與展望,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24

一、Philip Kotler(1993 年)

經長期的案例蒐集與理念發展所得,其要義為將地方視為一市場導向的企業,且將地方未 來的發展視為一可吸引人的產品,藉由考慮優勢、劣勢與機會、威脅的策略定位,鎖定地 方發展的目標市場等方式,主動地進行行銷,及結合各界的利用關係人來促進地方發展。47 二、C.J. Ashworth & H. Voogd(1993 年)

地方行銷可以定義成地方活動盡可能與目標消費者需求有關的過程。目的是希望地方的社 會、經濟功能效率最大化,以符合地方建立的廣大目標。48

三、Hedley Smyth(1994 年)

地方行銷的基本目標建構出一個地方的新意象,以取代將來的居民、投資者與旅客先前所 持有的模糊或負面的意象。因此,地方行銷者的工作重點並非是促銷及廣告,更要改變「產 品」,使他符合「市場」的需要。49

四、但昭強50

(一)地區(都市)行銷必須在結合當地特色、未來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去建構地區(都 市)的形象,以創造、維持或改變大眾對地區(都市)的態度或行為。

(二)地區(都市)行銷的工作重點是要改變「產品」(即地區或都市的建設),以符合 當地民眾、旅遊者、投資者、消費者等不同層次的需求。

(三)地區(都市)行銷的目標在提升競爭力,俾使地區或都市能夠永續經營。

目前台灣各縣市政府都積極推展「都市行銷」的策略,促進地方產業及經濟的發展,

也可以透過「都市行銷」來提升現有產業,因此縣長選舉時區域發展政見中關於「都市 行銷」的部份,也在本研究的範圍。

47 引自:「汪明生、馬群傑,1998,地方經濟發展與地區行銷-以高雄為例,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三 十五卷第三期,頁97-110。」

48 引自:「邱麗珠,1998,結合城市行銷理念之規劃程序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49 引自:「但昭強,2002,高雄市都市行銷的實踐與展望,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50 但昭強,2002,「高雄市都市行銷的實踐與展望」,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 論文。

在產業招商方面,也是縣市自主發展的作為之一,透過產業招商帶來就業機會,同 時吸引外來人口,帶動區域再發展。王鳳蘭51就認為人口與產業是地區發展的兩大內容,

產業發展帶動就業機會是人口移入的最大誘因,產業的進駐除了人力市場外,亦包含了 基礎設施的完善及行銷通路的配合,居民的定居與否則著眼於生活環境與品質條件共有 的社會生態系統。

由<圖二-2>的關係圖可知,在一般狀況,地方人口和產業發展愈密集,則地方財政 狀況愈佳,而更有助於地方經濟發展。上圖中的基礎建設及財稅誘因則是地方政府自主 權限,透過基礎建設及降低部分賦稅的方式來吸引生產性產業的進入,生產性產業的進 入會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當區域內的居民所得提高,同時就會增加消費性產業的發 展,接著地方政府的稅收也會增加。

居民所得

生產性產業 消費性產業

人力市場 稅收

基礎建設 財稅誘因

培育 挹注

圖 二–2:產業招商帶動地方發展關係圖

資料來源:王鳳蘭,1999,都市行銷招商之資訊整合實驗-公私部門決策認知之比較,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51 王鳳蘭,1999,都市行銷招商之資訊整合實驗-公私部門決策認知之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吳濟華、何東波52的研究中指出,投資行為關係著地區經濟成長,也是地方繁榮的

吳濟華、何東波52的研究中指出,投資行為關係著地區經濟成長,也是地方繁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