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印度的亞洲太平洋戰略的擘劃:「走出南亞」與「連結亞太」100

第四章 印度的亞太政策:冷戰後大國外交關係的實踐

第二節 印度的亞洲太平洋戰略的擘劃:「走出南亞」與「連結亞太」100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6

取決於印度洋的自由度,除非印度的海岸線受到保護,否則印度將無法實 現一切目標。包括能源的運輸安全、武器的擴散管制、亞洲大陸其他國家 勢力向印度洋的擴張,凸顯海洋對印度安全的至關重要,印度指出亞洲大 陸和印度洋地區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同時,印度對進口原油和天然氣的 依賴漸增,印度洋地區的穩定對印度利益具有越來越重要影響,延伸出印 度的「東向政策」與「西向政策」(look west policy)。296

第二節 印度的亞洲太平洋戰略的擘劃:「走出南亞」與「連結亞太」

整體而言,印度的亞太政策核心為兩大支柱:與中國的權力競逐關係,

以及實現「大國地位」的想望。由於亞洲其他國家有理由擔心中國經濟和 軍事優勢地位,抗衡中國的潛在能力就成了印度最大的資產與優勢。297

冷戰後,對亞洲的「重新發現和融入」是印度外交政策中具有分水嶺 意義的戰略舉措之一,在《不結盟 2.0:印度 21 世紀外交和戰略政策》當 中,首要章節談的就是亞洲地區的特質,以及印度期許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與建構理想中的亞太秩序。印度戰略界學者對於亞洲政治場域的認知體現 如下:首先,亞洲經濟呈現非比尋常的活力,具備制度創新的潛力;其次,

亞洲存在眾多涉及中國的領土爭端與戰略競爭;再次,美中兩個強權在亞 洲的競爭態勢需要密切關注;第四,亞洲擁有巨大的海洋,顯示周邊國家 海洋權力的激烈競爭。言下之意,印度對於亞洲權力競逐的圖貌及影響變 數,常常混雜著中國因素的影響,因此,印度應致力維持在印度洋的優勢,

加強與其他國家更緊密的關係,從而延緩中國影響力的擴張。298為落實印 度大國抱負並試圖擴大其影響力,「東向政策」肩負拓展戰略的出發點,

目標是打破印度長期侷限於南亞次大陸的緊箍咒。

一、「東向政策」之延伸與升級:印度洋戰略到「印度-太平洋」戰略 蘇聯瓦解國際情勢的演變連帶影響了印度國內的發展,除了失去龐大

296 Donald L. Berlin, “India in the Indian Ocean,”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Vol. 59, No. 2 (2006), pp. 58-61.

297 David Brewster, India as an Asia Pacific Power, op. cit., p. xi.

298 Sunil Khilnani et al, eds., Nonalignment 2.0. A Foreign and Strategic Policy for India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op. cit., Chapter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7

東歐市場以及過去蘇聯給予的經濟援助,國家財政面臨空前危機,使其迫 切需要進行經濟改革;同時,經濟全球化浪潮亦迫使印度必須尋求新的外 交政策信念,並且防止國內經濟崩解而引發政治危機。迫於經濟因素,1991 年當時的印度總理拉奧策劃「東向政策」,最初主要是希望利用東協區域 多邊機制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合作。299印度當時主張「東向政策」是 印度的天定命運,南亞與東南亞在文化與地理上的連結密不可分,於安全、

經濟和戰略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300

近年來全球與各地區之間不斷發展區域經濟組織,相關多邊機制如雨 後春筍般相繼成立,國際關係領域圍繞的議題亦是關於區域經濟整合的趨 勢,這股深化的力量亦使印度開始關注所屬地區經濟整合與如何善用多邊 機制的功能。301學者 Man Mohini Kaul 歸結原因可概括為:需要另一個區 域合作替代方案,以彌補功能不足的「南亞區域合作聯盟」、關於地緣政 治和國家外部安全的重要性、中國崛起的壓力與印中權力競逐、深化印度 與東協之間日益增長的經濟聯繫,同時強化與緬甸的軍事戰略關係以維持 印度既有的區域優勢。302在上一章所提到的「孟加拉灣多部門技術經濟合 作計畫」與「湄公河-恒河合作倡議」的成立與組織的持續演化,顯示印度 對次區域多邊機制的投入和興趣,推動與發展中國家在多邊制度的交流與 合作,反映了包括印度在內的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國家希望擴大彼此之間,

以及跨地區的相互理解和多方面合作的願望。

印度「東向政策」初衷是透過發展與東南亞國家經濟合作推動國內經 濟,並在此基礎上擴大印度的亞太戰略,成為全方位外交之一環,尋求印 度與東南亞地區安全的最佳利益,一方面降低對區域合作的抗拒,採取更 開放的經濟政策,研擬新區域集團的可行性,透過此連結與東南亞更加緊 密的關係,強調印度與東南亞國家間的傳統文化淵源,進行文化教育交流。

303印度能夠以多邊方式建立起東南亞國家的聯繫,很大程度是印度對東南 亞國家而言並不具威脅性。這種新關係不僅為印度與東協國家帶來經濟利

299 有關「東向政策」細部發展與回顧請參閱:Lakhan Lal Mehrotra, “India’s Look East Policy: An Overview,” In Nalini Kant Jha and Subhash Sukla eds., India's Foreign Policy: Emerging

Challenges, op. cit., pp. 204-213.

300 Frederic Grare and Amitabh Mattoo eds., India and ASEAN: The Politics of India’s Look East Policy (New Delhi: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1); Christophe Jaffrelot, “India’s Look East Policy: An Asianist Strategy in Perspective,” India Review, Vol. 2, No. 2 (2003), pp. 35-68.

301 黄正多,「印度多邊外交實踐的成效與局限」,國際問題研究,第 6 期(2013 年),頁 58。

302 Man Mohini Kaul, “Regional Groupings: An Overview of BIMSTEC and MGC,” South Asian Survey, Vol. 13, No. 2 (2006), pp. 313-322.

303 Anindya Batabyal, “Looking East 1: South-East Asia and ASEAN,” In David Scott ed., Handbook of Indi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Routledge, 2011), pp. 131-138.

爾·比哈里·瓦傑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接任總理時,更致力於推動「東 向政策」,304當時的印度外交部長 Jaswant Singh 亦曾言:「一個軍事上強大、

經濟繁榮、民主和世俗印度對亞太地區的參與將賦予更大的穩定性。」(The engagement of a militarily stronger, economically prosperous, democratic and secular India imparts greater stability to the region.)。305期盼印度的經濟和外 交實力能夠更有效率的往東投射,擴展到亞洲太平洋地區,認為印度獨特

304 Walter Andersen, “Recent Trends In Indian Foreign Policy,” Asian Survey, Vol. 41, No. 5 (2001), p.

768.

305 Laxman Bahroo, “India Looks East,” Bharat Rakshak Monitor, Vol. 3, No. 3 (2000), http://www.bharat-rakshak.com/MONITOR/ISSUE3-3/bahroo.html

306 Gurpreet Khurana, “Cooperation among Maritime Security Forces: Imperatives for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Strategic Analysis, Vol. 29, No. 2 (2005), pp. 296-297.

307 G. V. C. Naidu, “Whither the Look East Policy: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Strategic Analysis, Vol.

28, No. 2 (2004), p. 344.

308 Shibashis Chatterijee, “Conceptions of Space in India’s Look East Policy: Order, Cooperation or Community? ” South Asian Survey, (2007), pp. 65-81.

309 G. V. C. Naidu, “India and the East Asian Summit,” Strategic Analysis, Vol. 29, No. 4 (2005), pp.

711-716.

310 Rajaram Panda, “India and the East Asian Community Concept,” Japanese Studies, Vol. 26, No. 1 (2006), pp. 29-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關係有助於實現此項願景,新世紀將是印度與亞太地區合作的世紀。311同 時著眼於日本經濟實力的吸引力,印度驅動突破東協地理範圍,積極努力 加強與更廣泛的東亞地區產生連結。312

【圖 4-5】兩階段「東向政策」演進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繪製。

「東向政策」的進階不僅是印度外交政策的里程碑,正式進軍東亞地 區,更是印度在亞洲地區發展「戰略自主」的試金石。313第一階段「東向 政策」是第二階段「東向政策」更廣泛和合乎邏輯的延伸,「東向政策」

將被整合到一個更大的區域化戰略,印度的經濟利益、政治和戰略快速增 長,可以預計印度在未來幾年更加關注這一地區,由此面向而言,「東向 政策」不僅是對外的經濟政策,而是攸關印度戰略願景的轉移。

311 Christophe Jaffrelot, “India’s Look East Policy: An Asianist Strategy in Perspective,” op. cit., pp.

35-36.

312 Lakhvinder Singh and Changsu Kim, “India’s Recent Foreign Policy Initiatives and Implications for East Asian Security,” Korean Journal of Defence Analysis, Vol. 17, No. 3 (2005), pp. 129-130.

313 Pankaj Jha, “India’s Look East Policy: Transforming Rhetoric into Substance,” In Nalini Kant Jha and Subhash Sukla eds., India's Foreign Policy: Emerging Challenges, op. cit., p. 215.

第一階段「東向政策」

(1991年)

東南亞國家(東協)

經濟議題

東協對話伙伴/次區域組織

第二階段「東向政策」

(2003年)

日本、澳洲、美國

經濟、軍事安全議題

安全對話/戰略伙伴關係

314 Shankari Sundararaman, “Politics and Security in South-East Asia: Prospects for India-ASEAN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41, No. 4 (2004), pp. 373-85.

315 Anindya Batabyal, “Balancing China in Asia: A Realist Assessment of India’s Look East Strategy,”

China Report, Vol. 42, No. 2, (2006), pp. 79-197.

316 Dean Cheng, “China’s View of South Asia and the Indian Ocean,”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Lectures, No. 1163 (August 31, 2010). http://thf_media.s3.amazonaws.com/2010/pdf/hl1163.pdf

317 Keshava D. Guha, “Sino-Indian Relations: History, Problems and Prospects,”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2), p. 29.

318 Vikas Yadav and Conrad Barwa, “Relational Control: India’s Grand Strategy in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 India Review, Vol. 10, No. 2 (2011), pp. 93-125.

319 Lisa Curtis and Dean Cheng, “The China Challenge: A Strategic Vision for U.S.–India Relations,”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Backgrounder, No. 2583 (July 18, 2011).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11/07/the-china-challenge-a-strategic-vision-for-us-india-relations

320 Rohan Mukherjee and David M. Malone, “Indian Foreign Policy and Contemporary Security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87, No.1 (2011), p. 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定的區域和平力量。321

三、印度落實「大國地位」的深化與建構

隨著印度崛起效應的外擴,以及與亞太地區聯繫持續的增長,印度於 2003 年正式參與「香格里拉對話」,正視印度正在此重要地區崛起為一個 大國;印度方面也回應指出,印度屬於亞太共同體是一個地理事實和政治 現實,並不需要任何區域組織正式成員的承認。顯見印度將扮演亞太地區 新興行為者視為一種戰略使命與必要之事,「東向政策」連接起印度洋與 太平洋,由著重與東協國家的經濟關係推動政策的進化,突破議題範圍的 限制,加上海軍和海上外交的部署,將其軍事安全力量進一步向東投射,

印度也涉入了更廣泛的東亞及太平洋航道(包括南太平洋地區)。322在這 樣的發展趨勢下,夾雜在美國、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權力競逐態勢中,印度 已經成為亞太權力平衡中的重要行為者。

在推動「東向政策」之前,礙於冷戰國際體系結構的限制,印度「大 國地位」的想望無法發揮,只能退而求其次固守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地區 的主導地位,疏遠與其有著傳統聯繫的東南亞地區,如同 1996 年當時印 度總理因德爾·庫馬爾·古傑拉爾(Inder Kumar Gujral)所言:「歷史和環境 的綜合力量干擾了印度和東南亞之間的密切關係。」冷戰後時移勢轉,印 度選擇東南亞做為外交政策的突破口亦是必然的趨勢,「東向政策」隱含 了印度欲走出印度洋成為世界大國的戰略意圖。323

「東向政策」不僅僅是對外經濟聯繫的增強,更是印度全球視野的戰 略轉移,324印度的外交戰略目標日益凸顯其欲超越南亞地區的限制、325落 實尋求世界認可「大國地位」的想望,在海洋安全戰略方面,亦顯露出超 越印度洋更寬廣戰略空間的企圖,海上活動範圍向東延伸至南中國海乃至 整個西太平洋地區,打破印度地緣政治發展的藩籬。326伴隨中國崛起和美 國全球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的轉移,開啟印度積極參與亞太地區事務的有

「東向政策」不僅僅是對外經濟聯繫的增強,更是印度全球視野的戰 略轉移,324印度的外交戰略目標日益凸顯其欲超越南亞地區的限制、325落 實尋求世界認可「大國地位」的想望,在海洋安全戰略方面,亦顯露出超 越印度洋更寬廣戰略空間的企圖,海上活動範圍向東延伸至南中國海乃至 整個西太平洋地區,打破印度地緣政治發展的藩籬。326伴隨中國崛起和美 國全球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的轉移,開啟印度積極參與亞太地區事務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