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略機會」與「戰略考量」之抉擇:國家身份認同的作用

第五章 新古典現實主義之檢證與應用

第四節 「戰略機會」與「戰略考量」之抉擇:國家身份認同的作用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3

從上述發言來看,對於任何旨在圍堵中國的政策言辭,亦避免充分顯 現印度擔任美國樞紐作用的想法,並且表示美國長期在亞洲的軍事存在不 能視為理所當然,在面對抵禦中國的制衡行為時,仍應保持對亞洲其他國 家行動的自主權。455

第四節 「戰略機會」與「戰略考量」之抉擇:國家身份認同的作用

就理論與現實層面而言,印度與美國面臨的戰略環境是中國的崛起,

雙方可以因此尋找共同的戰略動機,一方面是美中兩國在全球與亞太地區 的權力競逐與權力平衡態勢;另一方面是中印在亞太的較量,結構現實主 義的原本假設提供了強大的邏輯解釋。尤其自 2000 年開始,印美對雙方 的想法開始明顯轉變,皆是著眼於中國崛起所引發軍事經濟的意涵,威脅 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優勢地位,對印度而言,如果將因此形成一個以中國 為中心,受控於中國的亞洲將是最不願意看到的狀況,更不用說雙方懸宕 已久的邊界爭議。

基於中印雙方不對稱的物質權力,在戰略的考量上,印度理性思考下 應毫不遲疑的靠往美國。尤其在亞太區域,印度對於成為美國亞太政策的

「樞紐」(pivot)角色應呈現相當正面與積極的回應,與中國的關係也將 更堅守分際,避免中國利用經濟聯繫而施加其政治影響力於印度,創造操 作空間;然而,此種結構現實主義的預期卻無法充分展現,印度無視於可 能導致國家安全受損,反而與中國尋求經濟上的互賴,某種程度而言,其 實違反了結構現實主義的核心假設。

一、「戰略機會」:有利印度大國崛起與國家安全

站在響應「天然盟友論」,美國和印度有許多共享價值足以使兩國更容 易在事實上結成全面的聯盟關係,同樣身為多元化的民主國家,使印美攜 手合作建設更美好世界具有獨特優勢。456印美兩個國家都是英國前殖民地、

兩者官方語言皆使用英語、皆為世俗國家、在美國為數龐大的印度裔人數、

455 Deepa M. Ollapally, “Identity and Strategy in India’s Asia-Pacific Policy,” op. cit., p. 141.

456 Kanti Bajpai,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Grand Strategic Partnership for a Better World,” South Asian Survey, Vol. 15, No. 1 (2008), pp. 33-47.

457 Kern W. Craig, “What Do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Have in Common: Enough for a Strategic Alliance?” Asian Social Science, Vol. 9, No. 2 (2013), pp. 70-71.

458 Swapna Banerjee-Guha, “Post-September 11 Indo–US Strategic Ties: Locating Power and Hegemony,”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 177, No. 3 (2011), p. 223.

459 Deepa M. Ollapally, “India’s Response to the U.S. Rebalance,” In Sigur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eds., Balancing Acts: The U.S. Rebalance and Asia-Pacific Stability (Washington D.C.: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August 2013), p. 46.

460 C. Raja Mohan, “India and the Emerging Non-Proliferation Order: The Second Nuclear Age,” In Harsh V. Pant ed., India Foreign Policy in a Unipolar World (New Delhi: Routledge, 2009), pp.

43-72.

461 John D. Ciorciari, “India’s Approach to Great-Power Status,” op. cit., p. 61.

462 C. Raja Mohan, “China’s Rise, America’s Pivot, and India’s Asian Ambiguity,” Seminar India, January 31, 2013,

http://carnegieendowment.org/2013/01/31/china-s-rise-america-s-pivot-and-india-s-asian-ambiguit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5

Mohan 呼籲印度必須尋求美國及其亞洲盟國進行外部平衡的策略。463 從結構現實主義的邏輯角度,無論是基於權力或意圖的平衡態勢,亞 洲地區的權力平衡變化提供印美擴大戰略夥伴關係的機會,至少在鄰國安 全威脅方面,印度藉由印美關係的接近,有助增加印度應對巴基斯坦和中 國潛在隱性聯盟的籌碼。從 2001 年以來,美國持續對印度釋出善意,小 布希開啟與印度走向戰略夥伴關係,2005 年公開宣示支持協助印度追求

「大國地位」的政策目標,接著透過《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協議》,美國等 於間接承認印度在不加入《禁止核武擴散條約》的前提下,成為合法擁核 國家,倡議印美基於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天然盟友論」。

簡言之,美國試圖連結太平洋地區和印度洋地區為一戰略整體,印度 也具有潛在的實力能夠平衡中國,對美國和其亞洲盟友而言,「印度崛起」

並未帶來如「中國崛起」般負面的意涵,除了印度被認為是人口最多的民 主政體外,崛起的印度可發揮牽制中國的功能;就印度的立場而言,傳統 意義上,印度不被認為屬於亞太地區的國家,印度與亞洲國家在文化的差 異,以及戰略上的隔閡這些因素交織作用下,即便近幾年印度經濟獲得可 觀的成長,然其所能夠投射到亞洲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相當有限。因此,印 度必須藉助與亞太區域國家的合作來施展其影響力,從東北亞到東南亞,

從日本到澳洲,最關鍵的是取得與美國的合作。

二、「戰略考量」:戰略自主

美國決定拉攏印度是由平衡中國崛起的願望所驅使,然就印度立場而 言,並不允許自身被利用於美國的戰略野心中。464換言之,印度對美政策 的潛在認知與政策反應必須探究印度國家身份認同的作用,如何解釋印度 沒有完全符合美國預期的矛盾心理,在結構變數之下,必須輔以單元層次 變數,瞭解主導印度政策根深蒂固的思想。

印度在冷戰後雖然不再領導「不結盟運動」,但仍試圖避免陷入對大國 片面依賴關係中,465主要導因於印度外交政策關於後殖民和非干預的歷史 特質。466印度外交政策核心價值最重要的還是在全球政治場域上保持「戰

463 C. Raja Mohan, “India: Between ‘Strategic Autonomy’ and ‘Geopolitical Opportunity’,” op. cit., p.

25.

464 Kishore Mahbubani, “The Not-So-Surprising Rise of China and Ind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64, No. 2 (2011), p. 224.

465 Ramesh Thakur, “India after Nonalignment,” Foreign Affairs, Vol. 71, No. 2 (1992), pp. 165-182.

466 C. Raja Mohan, ‘‘Balancing Interests and Values: India’s Struggle with Democracy Promotion,’’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0, No. 3 (2007), p. 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6

略自主」的概念,「戰略自主」誕生於殖民創傷和感知偉大文明的特定交 會,是民族主義最強烈根深蒂固的思想,實際上也是整個國內不同政策流 派對於國家認同的共鳴。政策考量不只是純粹以經濟或戰略利益為主,國 家認同有其根深蒂固的長期影響,尤其擔憂美國會破壞或毀損印度國家身 份認同的特殊危險。467由此可以理解印度在歷史上甚少結交聯盟之故,領 導人尤其謹慎應對任何與美國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主要避免成為小跟班

(a junior role)的角色,堅持戰略自主權,以及抽身於美中之間的衝突。468 2005 年,為落實美印雙方關於民用核能的合作,小布希耗費龐大政治 資本推動協議,抵抗美國防擴散團體持續對國會的遊說,不惜改變長期堅 持的防止核武擴散原則,為使該協議具有合法性,進而修改國內相關法律,

同時向國際機構施加壓力接受印度享有例外。印度反對者仍然質疑《美印 民用核能合作協議》已經使印度變成美國的衛星國或服從美國全球利益外 交政策的小夥伴,印度應維持引以為傲的獨立自主外交紀錄,確保在政策 上有屬於自己的節奏。469

印度國內反對《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協議》簽署理由還包括,此不僅影 響印度的核武器計劃,同時影響印度外交政策的獨立性,是一種象徵印度 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支持與參與,表明印度政府輕易服從另一個國家的國家 利益。470 印度外交政策主旋律將仍是關切唯一的核心問題,即捍衛「戰 略自主性」,《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協議》的緩慢進度與印度顯現的謹慎保守 就是最好的說明,471也凸顯了印度外交政策的非現實面向。

另一方面,從表面上看來,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政策對印度而言是 可遇不可求的戰略機遇期,中美對抗的趨勢可以終結印度過去對亞洲地緣 政治的長期隔離,並提供印度機會晉升為區域權力平衡不可或缺的關鍵角 色。毫無疑問,印度亦一直試圖平衡中國力量,與美國擴大安全合作,這 些發展方向皆指明意圖制衡中國的意涵;然而,當美國終於提出明確的制 衡策略,並敦促印度在亞洲採取相應的政策回應時,印度卻又顯露模糊

(ambiguous)的信號,既不公開支持亦不嚴厲批評美國亞洲「再平衡」政

467 Deepa Ollapally, “India’s Evolving National Identity Contestation, ” op. cit.

468 Deepa M. Ollapally, “India’s Response to the U.S. Rebalance,” In Sigur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eds., Balancing Acts: The U.S. Rebalance and Asia-Pacific Stability, op. cit., p. 47.

469 Lalit Mansingh, “Indo-US strategic partnership: Are we there yet?” IPCS Issue Brief, No. 39 (2006), p. 4.

470 Strobe Talbott, Engaging India: Diplomacy, Democracy, and the Bomb, op. cit., pp. 218-234.

471 Devesh Kapur, “Introduction: Future Issues in India’s Foreign Policy: Ideas, Interests and Values,”

op. cit., p. 2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7

策。472

學者 Stephen Burgess 認為限制印度回應美國「再平衡」政策主要涉及 兩項核心思考:首先,是印度的「戰略自主性」,意味著印度領導人如履 薄冰不願被歸類於美國的同盟關係,印度政策制定者一致強調戰略自主的 重要性,印度願意繼續與美國在確保印度洋航行自由方面合作,但在軍事 合作方面,不覺得有必要從合作夥伴向正式的聯盟關係移動;第二個因素 則是印度對美國「再平衡」政策可信度的疑慮。從過去紀錄觀察,例如,

日本和菲律賓與中國就領土要求發生衝突,印度認為美國並沒有盡到對盟 國的援助,再者,印度認為美國削減預算可能減少後續對「再平衡」政策 的規模與投入的資源。況且隨著美中「戰略經濟對話」的進行,印度擔心 美國可能在其盟友不知情的狀況下,與中國的交易涉及盟友的利益。最後,

美國「再平衡」政策意味著美國將更少關注和制約巴基斯坦。473

儘管美國一直試圖淡化「再平衡」戰略的中國因素,嚴格來說,此項 政策符合印度崛起的願望,基於共同的利益,能更務實的型塑印美密切夥 伴關係和在亞太地區的主導作用。然而,鑑於印美關係曲折的歷史,揮之 不去的不信任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雙方前嫌盡釋,美國認為印度是一 個「不情願的合作夥伴」(reluctant partner);印度則批評美國是不可靠的 強權,最鮮明例子即是冷戰時期,美國為與蘇聯競逐,捨棄印度而拉攏共 產主義的中國,甚至默許中國取得聯合國安理會席次。有此前車之鑒,保 持「戰略自主」與印度外交政策密切相關,即使「再平衡」政策無疑是印 度難得的戰略機遇,亦不能盲目參與「再平衡」戰略,美國必須更認真看 待印度的「戰略自主權」。474

美國總統歐巴馬和印度總理辛格曾聯合公開發表聲明,美國和印度將

美國總統歐巴馬和印度總理辛格曾聯合公開發表聲明,美國和印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