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新古典現實主義之檢證與應用

第一節 結構現實主義之預期與侷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9

第五章 新古典現實主義之檢證與應用

本章主要針對研究核心議題進行理論的分析與解釋。新古典現實主義 關注國家單元層次的因素,以建構外交政策而非體系理論為主要目標,將 國際體系結構制約國家政策選擇的基本假設視為理論建構的起點,以更精 確的解釋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時期外交政策的轉變,或者不同國家在面臨相 似的外部環境制約時所採取的相異外交政策。本章將依循這樣的研究路徑 剖析印度外交政策對於體系壓力的回應。

冷戰結束和中國崛起構成國際結構變化的主要特色,同樣對印度國家 利益產生直接影響。若依照結構現實主義均勢理論所預測,由於中國實力 在亞太地區的崛起,加上昔日的合作夥伴蘇聯的隕落,印度將重新尋求向 外或內部的平衡,以強化其力量。鑑於其與中國不對稱的權力與威脅感,

以及自 1962 年來尚未解決的邊界爭端與戰爭屈辱,印度和美國作為對崛 起中國的共同威脅的天然合作夥伴應是自然的邏輯延伸。

然若由實際互動而言,印美是否真的呈現合作無間的親密關係又有待 商榷。因此,本章重點主要涉及印度與美國在民用核能合作議題領域與美 國亞洲「再平衡」政策的互動,雙方利益相容與分歧之處。首先說明因中 國崛起所產生之國際體系特徵,以及印度外交政策符合結構現實主義期待 的程度;其次,再輔以兩項個案深究印美關係之障礙;最後,凸顯本論文 核心論述,對於印度外交政策和印美關係的解釋與瞭解,無法忽略印度國 家身份認同之深層影響。

第一節 結構現實主義之預期與侷限

一、關於「中國崛起」與「中國威脅論」370的悲觀論述

(一)1990 年代的關切面向

從西方的角度而言,1990 年代以來,「中國崛起」的威脅大致可被歸

370 「中國威脅論」起因於冷戰後中國整體實力的快速發展,引起區域相關國家的擔憂,其中尤

以美國和日本討論最甚,不管在政策辯論上或是學術研究方面,討論從未間斷,關切的焦點與 範圍呈現多面向發展。相關文獻可參閱:邵軒磊,「中國威脅論之解析—以日本相關研究文獻 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 55 卷,第 3 期(2012 年),頁 85-105;Thomas J. Christensen, “Posing Problems without Catching Up: China’s Rise and Challenges for U.S. Security Policy,”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 4 (2001), pp. 5-4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0

類為意識形態、經濟實力與軍事力量三方面,認為中國將在意識型態、經 濟及軍事方面成為超強大國,並對美國在亞太的國家利益構成威脅。

在意識型態方面,認為中國是世界上僅存的且強大的共黨國家,上升 的民族主義和反美的思想宣傳皆是中國會帶來威脅的證據,否定了與中國 全面性交往的想法,中國不會隨時間的推移和經濟夥伴關係進而開放其政 治制度,相反地,中國威脅論者認為中國新興的經濟實力,將會形成威脅 和平與安全的一股勢力,例如在台灣問題上挑戰美國。371另一方面,中國 共產黨的價值觀顯現的是威權主義、國家主權、單邊主義、漠視世界輿論 以及使用武力解決爭端或改變政治現況等。北京長期以來的人權紀錄、抗 拒多邊商議問題及持續威脅以武力對付台灣等,使許多國家感覺不佳,例 如在台灣海岸線外試射飛彈及繼續出售具核子能力之飛彈技術予巴基斯 坦等,更強化此一觀點,因此,鄰國容易產生一個強大中國會對地區穩定 有負面作用之疑慮。372中國目的是要主宰亞洲,成為亞洲之霸,各種事務 在東亞地區的進行,至少都必須得到中國的默許。推動中國如此作為的因 素是來自於中國對自身歷史角色的定位,以及過去受到的恥辱所激發的民 族思想。373

經濟發展方面,中國已吸收大量外資,晉身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大國 之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雄厚實力,某種程度而言,是由於美「中」

巨額貿易順差所致,美「中」貿易的缺口可能是日後問題益加嚴重複雜的 前兆。中國的經濟增長亦構成世界環境的威脅,持續地增長與中國工業化 對資源與能源的需求將會增加環境負荷。中國對石油的渴求可能會讓中國 在南海問題上採取強硬手段,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尤其造成對美國的威脅,

因為中國可以利用它作為一個外交工具,中國的經濟實力將允許它在該區 域和對美國的交往中越來越有份量。374故中國將以經濟發展做為驅動表達 對現狀的不滿,擴大在地區的影響力並挑戰西方世界。

最後,在軍事力量面向,相關學者不諱言中國對美國最嚴重的威脅來 自於軍事和戰略上,亦即中國希望取代美國成為該地區的主導力量,並已 展開軍事現代化的計劃,以達到其目標。有些學者指出,美國和中國對區 域安全的許多問題上利益是分歧的,如台灣、西藏、中國南海、日本的未

371 Emma V. Broomfield, “Perceptions of Danger: The China Threa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2, No. 35 (2003), pp. 266-288.

372 Denny Roy, “The ‘China Threat’ Issue: Major Arguments,” Asian Survey, Vol.36, No. 8 (1996), pp.

760-762.

373 Richard Bernstein and Ross H.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American,” Foreign Affairs, Vol.76, No.2 (1997), pp. 18-19.

374 Emma V. Broomfield, “Perceptions of Danger: The China Threat,” op. cit., pp. 271-2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1

來等,並且中國越來越有意願去維護這些利益以實現其所預期的結束。375 在軍費支出上,中國國防支出每年的顯著上升,以及國防預算缺乏透 明化等,許多觀察家推斷中國在具有更佳的經濟與科技基礎下,將成為軍 事超強及地區霸權,若中國國防支出與科技進步持續增長,人民解放軍甚 至將超越美國軍事力量。376若是如此,則表示美「中」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始終存在,中國也有意願以軍事手段解決領土問題,迫使亞洲國家選邊站,

與美國進行全球規範的競爭,塑造中國在東亞能處於中心的地位。377那麼 長期發展而言,中國勢必不會成為美國的戰略之友,而是成為長期的敵 人。

(二)2000 年後的「中國威脅論」

中國的經濟成長不斷攀升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 份量,尤其近幾年來,中國在國際事務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傳統 議題如反恐戰爭到非傳統議題如國際金融秩序的重建以及氣候變遷會議 等,國際社會越來越仰賴中國的作用,中國所發揮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

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更加重眾人對於權力是否發生移轉的關注,與 此同時甚至有 G2 的說法出現,378一系列探討美國是否走向衰落的文章也 相繼出現,另一方面,美國除了持續在中東地區維持軍事部署外,亦宣布

「重返亞洲」的政策走向,相關趨勢的發展頗有中國將與美國競逐霸權的 意味。

若從經濟面向觀之,Fareed Zakaria 著眼於金融風暴的影響,認為中國 的崛起將掌握著全球經濟的脈搏,尤其在 2008 年 9 月後,中國已經超過 日本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Zakaria 稱此種「他者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Rest)是一種經濟現象,世界正在經歷的權力轉移將會產生重大的政治、

軍事和文化後果。隨著其他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和富有,以及美國為恢復 世界對它的信任而奮鬥,美國可能會面臨來自崛起中國家的更多挑戰和壓 力。379

375 Ibid., p. 265.

376 Denny Roy, “The ‘China Threat’ Issue: Major Arguments,” op. cit., pp. 759-760.

377 Richard Bernstein and Ross H.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American,” op. cit., pp. 22-26.

378 相關資料請參考:Geoffrey Garrett, “G2 in G20: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Global Policy, Vol. 1, No. 1 (2010), pp. 29-39; Gregory Chin and Ramesh Thakur, “Will China Change the Rules of the Global Order? ”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3, Issue 4 (2010), pp. 119-138; 張登及,「G2 論與十年來的中美關係:一個國際關係理論的分析和 反省」,中共建政與兩岸分治六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展望與探索雜 誌社,2009 年),頁 13-18。

379 Fareed Zakaria, The Post-American World, op. cit., pp. 1-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2

從融入全球規範程度做為觀察指標,學者 Alastair Iain Johnston 從制度 與規範面向探析中國是否具有修正主義的企圖,其指出中國崛起是否將造 成亞太地區的不穩定,牽涉到中國是否認同國際規範。因此,從規則層面、

參與國際制度的程度以及服從國際規範的程度三面向來觀察,規則包括是 否參與制度、接受規範和試圖改變規範;參與程度則是與預期參與的數目 相比較;服從程度指的包含對自由貿易的支持、遵守防止武器擴散的公約 與對於人權的尊重,最後得出結論認為,雖然基於經濟成長與美國的關聯,

中國傾向於維護現狀,然而台灣問題以及國內社會的動盪則是潛在的、可 能加強修正主義傾向的因素。380

另外,中國軍事發展仍有強化的傾向,中國的軍事能力已經到達太平 洋邊緣,進而可能威脅美國在太平洋的勢力,中國的軍事力量雖不及美國,

但仍有可能對亞洲國家造成壓力,因此,此種不對稱實力仍可能對美國造 成威脅,美「中」雙方的軍事對峙若未發生戰爭,也將可能形成亞洲地區 的冷戰;另一方面,中國還同時具備了軟權力的實力,運用經濟和文化做 為吸引他人的方式。對此,美國應該將戰略核心從中東轉移到亞洲地區,

重新評估亞洲地區的權力平衡態勢,部署軍隊和周邊國家進行軍事合作。

381Robert Ross 認為中國軍方以及社會層面高漲的民族主義,亦是構成中國 不得不發展海軍力量的主因,以減輕威脅共產黨合法性的力量。382

最後,中國內部現實主義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或 某些問題上與強調排外的本土主義聯合起來,使得政策制訂必須應對來自 社會、軍方中本土和現實的聲音。若美國對中國採取強硬的行動與措辭,

可能造成中國更蠻橫的行為,因為中國國內將要求對美採取強硬的立場;

可能造成中國更蠻橫的行為,因為中國國內將要求對美採取強硬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