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印度「大國地位」的落實與建構 II、III: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第三章 印度「大國地位」之想望與建構

第四節 印度「大國地位」的落實與建構 II、III: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了合法性和權威,幫助新興國家的國際地位與發言權得到承認。231

其他例子包括,在 WTO 裡印度聯合中國、巴西、南非以及俄羅斯結 成「金磚五國」(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 and South Africa, BRICS);2009 年在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上則是中國、巴西、南非組成「基礎四國」

(BASIC);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改革議題上則是與德國、日本和巴西組成「四 國集團」(G-4),透過與德國、巴西和日本的連結,強化了印度的國際地 位。換言之,印度超越了冷戰時期所領導的不結盟運動模式,而是以另一 種新興大國的姿態針對世界的治理議題表達自身立場,進而施加影響力。

第四節 印度「大國地位」的落實與建構 II、III: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與 1998 年核武試爆

追求「大國地位」是尋求其他國家對於該國擁有的力量的認可,若是 該國認為自身所具備的力量已經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承認,則會進一步要求 國際體系給予其相應的地位。象徵性的地位承認是該國在地區事務上有較 大的發言權,實質性的地位承認則是取得安理會席次,232是構成印度走向 世界大國的三部曲的重要舉措。233

冷戰時期,甫取得獨立地位的印度,除人口與國土面積外,整體國力 尚處於虛弱階段。蘇聯瓦解後,為了堅持追求「大國地位」的政策目標,

發展核武以及爭取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次,成為兩項具有代表性的政策。

一、爭取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印度自獨立以來始終支持聯合國採取集體行動和多邊方式應對全球性 問題,自 1950 年代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截至 2013 年的統計【圖 3-5】,

印度軍隊參與維和行動的人數目前佔據前三名,目前仍是最積極的參與者 之一,貢獻近 10 萬兵力,參加超過 40 個任務,並為維和行動培訓軍事人

231 Oliver Stuenkel, “Emerging Powers and Status: The Case of the First BRICs Summit,” Asian Perspective, No. 38 (2014), pp. 89-92.

232 趙干城,印度大國地位與大國外交,前引書,頁 2。

233 張貴洪,「印度的國際組織外交」,國際觀察,第 2 期(2010 年),頁 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員。234這些精神充分反映印度對聯合國寄予崇高的信念,是維護國際和平 與安全最重要的多邊機制,特別是消除戰爭和仲裁國際爭端,235實踐反殖 民主義的理想,如尼赫魯所言,印度將在聯合國裡盡力扮演好與其地理位 置和人口相稱的角色,在聯合國憲章的精神下促進和平。236

【圖 3-5】聯合國會員國軍隊參與維和行動排名

資料來源:Zachary Laub,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October 18, 2013,

http://www.cfr.org/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and-alliances/un-security-council/p31649?cid=rss-analy sisbriefbackgroundersexp-the_un_security_council-101613

印度在後冷戰時代並沒有減少對聯合國的支持,印度如今不僅是人口 第二大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更是全球第三大聯合國維和 行動貢獻者,印度本身被排除於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外,在印度本 身看來是相當具有諷刺意味。2371990 年代開始,印度就已經確立爭取常任 理事國席位的目標,顯示印度已經不再僅是捍衛第三世界國家權益的領導 者。238在印度人民黨執政後,對實現此一願望更為迫切,近年隨著印度經 濟的蓬勃發展,以及國際社會對安理會改革呼聲日高,印度爭取常任理事 國的意願也越趨強烈。同時表達安理會應該順應冷戰後的現實,而印度有 資格成為優先候選國。239印度試圖以非訴諸戰爭的方式,透過國際制度的

234 United Nations and India: http://www.un.int/india/india_and_the_un_pkeeping.html

235 United Nations and India: http://www.un.int/india/india_un.html

236 Sreeram Chaulia, “Indi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In David Scott ed., Handbook of Indi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Routledge, 2011), pp. 278-279.

237 Dwayne Menezes, “India's Exclusion from Permanent Membership: The Strongest Case for UN Security Council Reform,” Global Governance, Issue 4, No. 5 (2013). Human Security Centre , http://www.hscentre.org/asia-and-pacific/indias-exclusion-from-permanent-membership-the-stronges t-case-for-un-security-council-reform/

238 C. Raja Mohan, Crossing The Rubicon: The Shaping of India’s New Foreign Policy, op. cit., pp. xx.

239 Mussarat Jabeen, “Indian Aspiration of Permanent Membership in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an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認可賦予印度正當性,展現權力,如果想要在其他國際場域或決議具有發 言權,獲得更高的國際地位,爭取常任理事國席位將是最關鍵的。

然而,印度與聯合國看似合作無間關係也出現了挑戰。喀什米爾問題 是印度在聯合國遭受的第一個重大挫折,1947 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因喀什米 爾爆發第一次印巴戰爭,印度對於聯合國的支持使其願意通過仲裁解決國 際爭端,安理會成立印巴問題委員會協調此一爭議。240不過安理會並未接 受印度對於喀什米爾主權之主張,英國不希望被視為對穆斯林不友好的國 家,聯合法國和美國支持巴基斯坦的觀點,決議喀什米爾爭議應訴諸公投。

241第二項挫敗是中印邊界問題,1962 年中印邊界戰爭只有 40 個國家積極 響應印度,其中只有 25 個不結盟國家。印度首次意識到安理會基本上是 一個政治機構,常任理事國根據自身國家利益的評估產出決策,242對聯合 國的期待逐漸幻滅。243

殖民遺留下來的領土爭議是一段現實與理想的拉扯過程,間接促使印 度覺醒,體認到沒有硬實力支撐的大國地位是一種妄想,一味對聯合國貢 獻是不夠的,必須爭取進入權力核心,從而在冷戰後有了政策上的轉變。

在經歷中印邊界戰爭以及三次印巴戰爭後,美國與中國基於戰略需要和巴 基斯坦建立戰略合作關係使印度感到不安;中國與印度還有爭奪第三世界 領導人的白熱化緊張關係,印度對聯合國產生不信任情緒,特別是任何有 關領土爭議的調解方案,對於美中的不信任強化了印度取得大國地位的渴 望。

後冷戰時期的印度,對聯合國的定位產生了改變,在重新爭取常任理 事國的席位中,印度不再對聯合國賦予高度理想性,認為聯合國是維護全 球和平的力量,而是將提升自身國際地位與維護國家安全做為主要的關切 事項,在策略上也有所不同,印度認為常任理事國的候選國應修改為「以 一套原則做為選擇的考量」,這套原則應考量包含國家的幅員以及對聯合 國的貢獻。244更重要的是,安理會反映的是 1945 年戰後的地緣政治現實,

時至今日已不合時宜,從數量上而言【圖 3-6】,聯合國成立時只有 51 個

American Stance,” op. cit., p. 242.

240 馬孆,當代印度外交,前引書,頁 215。

241 S. Paul Kapur,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World War II to the Present: A Relationship Transformed,” In Sumit Ganguly ed., India’s Foreign Polic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p. cit., p.

256.

242 David M. Malone, Does the Elephant Dance? Contemporary Indian Foreign Policy, op. cit., pp.

251-254.

243 Sreeram Chaulia, “Indi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op. cit., p. 279.

244 Stephen P. Cohen, India: Emerging Power, op. cit., p. 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國家,其中有 11 個安理會成員;現今聯合國 193 個成員國卻只有 15 名理 事國,不成比例;其次,席位控制於人口只佔世界 5%的歐洲,5 個常任 理事國憑藉一場戰爭,享受對任何決議否決的特權;再者,未考慮其他國 家對聯合國的財政貢獻以及地區的代表性。245

印度在推動安理會改革議程時,主張現今安理會是「不具代表性與不 合時宜的」。隨著巴西,印度被視為發展中國家當中最有資格的候選人之 一,安理會的擴大肯定將包括至少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也是目前安理會所 所缺乏的組成部分。246印度用以說服外界,認為自身符合安理會席位的要 素在於,首先,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數最多的民主國家,印度人口佔了世界 1/6 的比例,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其次,印度是聯合國維和行動最主 要的軍隊貢獻者之一,在 1998 年成為會員國中軍隊比例最高的國家,也 是外來難民最主要的接收國。247

【圖 3-6】1945 年-2011 年聯合國與安理會成員數量增長之比較

資料來源:http://www.mofa.go.jp/policy/un/sc/reform.html

2004 年,印度與巴西、德國和日本組成「四國集團」,對聯合國安理 會提出改革草案,主張在考慮到各國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作出的貢獻,以 及發展中國家需要增加的情況下,應擴大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

245 具體來說,日本和德國幾十年來一直是第 2 和第 3 大捐助國,印度通過參與維和行動作出了

貢獻,巴西則是南美地區幅原廣闊的國家。Shashi Tharoor, “Security Council Refor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Ethics &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25, No. 4 (2011),

https://www.carnegiecouncil.org/publications/journal/25_4/essay/001.html

246 Michael Teng,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form,” Autumn 2003,

http://web.stanford.edu/class/e297a/United%20Nations%20Security%20Council%20Reform.doc

247 Baldev Raj Nayar, and T. V. Paul, India in the World Order: Searching for Major-Power Status, op.

cit., pp. 11-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國席位。2482012 年由印度民間智庫一群具有前官方身份的人士發表《不結 盟 2.0:印度 21 世紀外交和戰略政策》(Non Alignment 2.0: A Foreign and Strategic Policy for India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報告主要認為在美中 權力競逐下,經濟發展應視為印度的核心,透過外交手段的運用奠定印度 邁向大國之路的基礎,同時提到,強大的國家有責任設定新標準,印度渴 望爭取安理會成員國。249雖然這份報告非正式的官方聲明,但一般認為這 可能做為將來印度發展的戰略藍圖。

曾任印度外交部長的 Salman Khurshid 指出,印度始終支持聯合國進行 有意義的改革和擴大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並且再與巴西、日本和德國共同 組成的四國集團中,建立共識將聯合國安理會在現有 15 個理事國的基礎 上增至 25 個,增加 6 個常任理事國和 4 個非常任理事國,包括來自亞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並且進一步主張,無論從哪些客觀條件來看,如 人口、國土面積、國內生產總值、經濟實力、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政 治制度,或者過去與現今對聯合國活動做出的貢獻,尤其是聯合國維和行 動,印度都非常適合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同時具備意願與能力承擔安理會 常任理事國的責任。250不過,印度堅持只接受有否決權安理會席位,非否 決權會員將意味著印度的權力低於中國,這也意味著涉足印度的所有周邊 爭議,可能無法保護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時也是一種對新任常任理事國的 歧視。251

【表 3-5】印度擔任非常任理事國時期 冷戰時期 1950-1951

【表 3-5】印度擔任非常任理事國時期 冷戰時期 1950-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