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住民族語文字化歷程

在文檔中 再寫排灣族口傳詩歌 (頁 82-85)

三、排灣族詩歌語詞內涵與象徵意義

第四節 原住民族語文字化歷程

一 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概述

在學術界,台灣原住民族有另外一個名稱為「南島民族」,此稱呼的出現 乃根據語言學家研究而來。台灣語言學家何大安指出:「台灣原住民族的語 言,屬於一個分布極廣的語言家族『南島民族』。這個語族西自非洲東南的馬 達加斯加島、東到南美洲西方外海的復活島;北起台灣、南抵紐西蘭;橫跨了 印度洋和太平洋。」在此範圍內大部分島嶼(新幾內亞中部山地的巴布亞新幾 內亞除外)的語言,都來自同一個南島民族。因此在同屬相同語系底下的台灣 原住民族,自然被語言學者稱為「南島民族」

南島語族中究竟有多少語言,學術界目前仍然無法確實回答,但保守估計 約有 500 種以上的語言,使用的人口有兩億多人,單單台灣原住民族的語別就 有 43 個。「台灣南島語」一詞之出現,也與前述「南島民族」的詞意密切相

69

關。雖然「台灣南島語」目前只是一種籠統之說法,並且地理學的涵義大過語 文學,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南島語」在音韻、構詞、句法上仍有其特殊之 表徵。如音韻上,「台灣南島語」是一個沒有聲調的多音節語言;大部分南島 語都只有 i、u、z、a 四個元音和 ay、aw 等復元音。此外,構詞的特點在於

「重疊法」,常用來表示體積的微小、數量上的眾多、動作的反覆與持續進 行,甚至還可以重疊人名表示死者。句法上,「焦點系統」的運作是南島語重 要且獨有的特徵,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就屬「台灣南島語」,這種具有語言學上

「存古」的現象,顯示出「台灣南島語」的古老。因此,學者認為「台灣南島 語」之重要性則在於許多早期的南島語特徵,無論在語言演化史上,或語言類 型上,只有在「台灣南島語」中才出現。因此,「台灣南島語」的地位以及價 值是相當珍貴而且重要的。

排灣語(排灣文:Pinayuanan,發音[pinajuanan])是一種主要為台灣島上排 灣族所使用的語言,語言學分類上屬於南島語系的排灣語群,同時也是台灣的 國家語言言,以拉丁文字書寫。且是全南島語系中最接近原始南島語的語言。

大多數排灣語詞彙源於南島語系古排灣語的語言,後期一些詞彙來自荷蘭語和 日語,還有部分來自台語、中文和英語。排灣語是南島語系中最古老和通用時 間最長的語言之一,其歷史悠久,曾為南臺灣最通行的語言之一,古時不只排 灣人使用,甚至許多西拉雅、魯凱族、馬卡道人、屏東地區漢人等南部地區人 民,都可以排灣語溝通。排灣語依詞彙使用可分為分為文言排灣語

(pinakaiyatjaladj)和白話排灣語(kakaian),在日本時代及其之前,使用的大 多是文言排灣語,而文言排灣語至今則只見於經語或古謠,不常用於日常生活 對話。

排灣語使用者分布在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 南海岸的地區。依據 Raleigh Ferrell 的《排灣語辭典》(Paiwan Dictionary, 1982:4-6),排灣語各語支可分為下列方言群。排灣語各方言間相通度高,但實

70

際方言群分支至今尚未被完整考究。在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中,排灣語認證考 試則大致略分為四類:東排灣語、北排灣語、中排灣語、南排灣語。

在排灣語語法的分類上台灣南島語並不同於一般的分析語或其它綜合語裡 的動詞、名詞、形容詞、介詞和副詞等之基本詞類分類。比如台灣南島語裡普 遍沒有副詞,而副詞的概念一般以動詞方式呈現、可稱之為「副動詞」,類之 於俄語裡的副動詞。 排灣語法分類是將基礎的語法之詞類、詞綴、字詞結構 及分類法,對比分析語等之詞類分類法加以條析判別。

二 羅馬字是文字化濫觴

李勤岸說:「台灣早期ê閩南語羅馬字材料大多數 lóng 是因應外國傳教士為 欲傳教所產生ê,有 ti 中國發行ê,也有 it 海外發行ê。外國傳教士為 tioh 欲 hoo 教徒 khah 緊ê-tang bat 讀聖經,就利用羅馬字拼寫,來 ka 譯做各地語言。根據 倪海曙所講:「至少有十七種方言羅馬字,各有一本羅馬字聖經。」(倪海曙 1958:24)教會羅馬字早期盛況可見一班。Ti 台灣,教會羅馬字猶原是台語羅馬 字拼音ê開拓者,除了做為聖經、聖冊ê翻譯工具,猶 ti1885 年開始使用教會羅 馬字刊行台灣歷史上頭一份,也是發行上久ê報紙———《台灣府城教會 報 》,m-na 為台灣帶來屬近代文明ê文字傳播文化,更加 ti 台語書面化ê過程有 真重要ê指標意義,同時也為台語白話文學留下精彩ê一頁,這是教會羅馬字 ti 其他地區所無ê成就。」(李勤岸,2015)

官方認定的 16 個原住民族,其使用文字創作的濫觴應始於日治時期 ,但 若包含尚未被認定的原住民族平埔族來說,則可上溯至荷西時期西拉雅族所使 用的「新港文書 」,相同的台灣原住民族的書寫符號也始於羅馬字。根據文獻 1636 年左右所傳入的羅馬拼音系統是台灣原住民族開始羅馬拼音文字書寫之 始。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文字化」的過程,有「記音」與「音譯」兩種方式:

「記音」是以各種拼音符號系統(如:羅馬拼音、國際音標、日文拼音、注音符 號…等)將台灣原住民族的語言記錄下來;「音譯」則是以紀錄者本身所熟悉的

71

文字,將採錄到的語言資料意思呈現出來。由於「記音」方式的不統一性,使 得歷史發展過程中台灣原住民族各族的語言符號系統,一直未在原住民社會中 產生共識。

1950 年代以來,台灣其實基督教會使用羅馬字翻譯聖經,原住民族社會已 具有羅馬字的讀寫基楚,惟各族使用文字符號未見統一與系統化制定。

1999 年 6 月,「原住民族教育法」通過,其中第 24 條規定「各級各類學校 為實施原住民族語言、文化及藝能有關之教學,得遴聘原住民族耆老或據相關 專長人士教學」。

2001 年起,根據原住民族教育法,及配合教育部九十學年度(2001 年)起 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國小一年級學生開始學習族語,須要更大量稱職之族語教 師,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乃著手規劃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相關事宜…….政治 大學原住民族語語言教育文化中心(即政大語教中心簡稱 ALCD)便是以族語 能力認證為起步,族語教材編寫為延伸,持續配合推動族語教學及族語文字化 工程。

2001 年 12 月 29 日政治大學原住民語教文中心,承辦了台灣首屆「原住民 族語能力認證考試」,而藉此台灣原住民族語文字化與典律化也邁進新的里程 碑。

2007 年,教育部於民國九十六年首創辦理第一屆全國「台灣原住民族語文 學創作獎」,並於民國 2009 年續辦第二屆全國「台灣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 繼之 2011、2013、2015 持續辦理。這是原住民口傳文學族語書面化記錄與保存 的契機,更是現代原住民文學邁進漢語創作及族語創作雙語化的開始。

在文檔中 再寫排灣族口傳詩歌 (頁 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