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友情的美麗與共生

在文檔中 Teenager 的美麗與哀愁 (頁 92-98)

朋友對國高中生的孩子來說有多重要呢?《4TEEN》與《6TEEN》中的四個 主人翁,一開始便是以好朋友的樣貌出場,石田衣良並沒有交代這些好朋友是如 何變成好朋友的,但他們在彼此相互信賴與支持的過程中,友誼持續的發展到高 中階段,就算四人分屬不同的新學校,就算同學校也因為日、夜間部的不同而無 法像國中時期一樣朝夕相處,但他們也會帶著新認識的朋友,進入「朋友」的小 圈圈,或就算和其他人發展出新的友誼關係,也不會影響到原本的友誼。

書中四個主人翁的背景、個性都不相同,然而卻能成為彼此心靈上的依靠,

在於他們對友情的認知已經趨向成熟,能理解賽爾門所提出的友誼是從親密的分 享到自主又相互依賴的關係。

從《4TEEN》一開始,三個好友相約要去探病開始,故事就圍繞著哲郎、淳、

直人和阿大展開。

在〈驚喜〉中,大家苦惱於直人的罕見疾病,卻又無能為力,因為「誰也不 能把年輕的生命分給他」,能做的就只能送給他特別的生日禮物,一份只有朋友可 以了解青春期男孩子最渴望的禮物──性的初體驗。因為是為了幫朋友,所以就算 平常沒膽和女生搭訕的他們,也可以鼓起不尋常的勇氣。雖然過程中帶了青少年 的無聊低級遊戲,但卻也坦率的展現青春少年的天真與浪漫。

〈月之草〉的故事主軸雖是一個暴食厭食的少女,但透過哲郎和少女的相處 過程,好朋友們能給予的最好支持就是伸出雙手接納。當哲郎說他和留美奈「在 一起了」,好友們非但沒有「捉弄」或嘲笑,而只是自然的說聲「我懂了。就跟我 們一起進教室吧!」而在留美奈因暴食而失控狂吐的時候,大家都嚇呆了,只有 胖胖的阿大體貼的幫忙處理,並安慰說「我有時候吃太多,肚子也會怪怪的」。這 樣的體貼來自於對好朋友的全然接受,而且「愛屋及烏」,就算是感情不夠細膩的

85

阿大,也能以他的角度提供支持與關懷。儘管留美奈只是他們好朋友的朋友,並 不是好友關係裡的主要成員,但因為是好友的朋友,所以當朋友有難時,好朋友 是不會袖手旁觀的。

〈十四歲的情事〉裡,淳因為愛上了人妻而陷入情感的困擾時,三個好朋友 擔起了陪伴與傾聽,甚至冒著被揍的危險,陪著淳去和有家暴傾向的人妻丈夫講 理。在帶有年輕衝動的行為下,朋友除了給予心靈的支持外,同時還用行動和好 友同進退,強化了彼此間的友情。

〈十五歲的旅程〉裡,這群好友結伴去探險,在未知的成人世界探險,並約 好說一個彼此的祕密,祕密的分享,與一起探險所累積的共同祕密,讓這群朋友 之間的感情更為親密,也有了分享彼此內心的機會,這是賽爾門友誼發展理論的

「親密與分享」階段,也是青少年對友誼需求最重視的一部分。因此他們寧可選 擇對朋友說出心中的想法,與朋友分享自己的祕密,家庭、學校都不及朋友來得 重要。

〈克林的妖精〉中,哲郎認識了新朋友正秋,因為染色體異常,所以正秋成 了有 XXY 染色體的雙性人。在過去一直備受歧視的他,在與哲郎的手機通訊中 慢慢吐露心事,也感受到哲郎的善意,因此有了面對自己的勇氣。在成長的過程 中,有些煩惱就算是父母知道,卻不見得能夠提供安慰,真正可以支持孩子的其 實是朝夕相處的朋友。哲郎所開啟的友誼之門,就是對正秋最好的支持。

在《4TEEN》與《6TEEN》中,「朋友」是貫穿每一篇章最重要的「主菜」,

這兩本小說中,當主角發生重大變故時,最能凸顯了好朋友的力量,例如在〈天 空中的腳踏車〉一篇中,就展現了三個好友對阿大的關懷與支持,並用友情的力 量讓他不再自暴自棄,重新找回面對生命的勇氣。

從阿大被懷疑謀殺爸爸後,三個好友不間斷的寫信到少年課去幫阿大打氣,

並表示支持。當阿大重新回到學校後,發現阿大刻意的疏遠,並開始和學校裡的 幫派少年接觸後,三個好友於是努力的想辦法「拉回」自己的好朋友,並不惜冒

86

著被幫派少年報復的危險,也要合力把阿大從殺父的陰霾中找回來。

此外,在〈十六歲的訣別〉,藉由阿讓罹患重病想要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作者 將《4TEEN》與《6TEEN》的角色做了一個大集合,並在導演的尖銳問題中,回 顧了國、高中生涯中令他們印象深刻卻不見得愉快的成長衝突,但在衝突的過程 中,再次體現了「友情」的力量,不論阿讓是否被他們定義為好朋友,但不可否 認的都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朋友」。

石田衣良之所以如此高調的在作品中歌詠友情的美麗,實因為在青少年階段 朋友是不可取代、最重要的一個支柱。同儕是青少年人際網路中重要的一環,因 此他們會比過去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同儕相處,並且認為和同儕接觸以及建立關係 是重要的。青少年在許多方面都受到同儕的影響,而同儕甚至可能取代父母,成 為最重要的參考準則。

事實上,國、高生的孩子重視友情的發展,也算是人際網絡裡的另一層依附 關係,是孩子走出家庭、走入社會後,情感上逐漸形成的,慢慢從家庭轉移到同 儕的另一種依附關係。

依附理論最早由 Bowlby 所提出,是一種原始的驅力也是相互性的關係,指 的是人對人的親近傾向:個體對他想要親近的對象得以親近時,將會感到安全與 滿足。它是嬰兒對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行為系統,從個體來到這個世界便開始,

目的是為了使嬰兒能得到安全感並免於死亡。人與人間的依附關係不只發生在幼 兒期、青少年、成人對父母、伴侶或親密的朋友間的親密關係也可稱為「依附關 係」(attachment relationship)。一般說來,青少年階段的依附關係有下列三種形態:

(一)安全型依附

安全依附的青少年自我與他人表徵都是正向的,認為自己值得被愛,別人也 是可信任的。在與人相處上會展現出自信的態度,認為自己討人喜愛,自我認同 的程度也高,不但可以對自己的感覺侃侃而談,在解決問題時也能調節負向的情

87

88

89

篇中,刻意的強化友情對苦悶的青春有特殊的療癒力量,為這段青春物語留下最 佳的註解。這種建構在安全依附關係下的完美的友情,雖然被批評過度美化成長 的歷程,但筆者認為是石田衣良特意塑造的「理想」,這份理想可以帶領故事的主 角及讀者們,經歷且度過青春的苦悶與不如意,與其說是刻意虛構,倒不如認為 是作者石田衣良想要送給青春期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友情。

90

在文檔中 Teenager 的美麗與哀愁 (頁 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