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成長小說的青少年形象

在文檔中 Teenager 的美麗與哀愁 (頁 30-35)

青少年該是怎樣的形象呢?我們對青少年族群的了解,可能是來自街上三三 兩兩的孩子,有的可能低著頭一邊看書、一邊趕路,有的可能幾個好朋友聚在一 起大聲喧嘩,有的可能騎著摩托車呼嘯而去,有多種人就有多少種樣貌──隔壁鄰 居的孩子與叔伯阿姨的孩子可能展現出來的氣質、個性都大不相同。但是,透過 媒體的報導,我們似乎又對青少年有一個統整的想像:喔!那些新新人類、他們 都是草莓族,講兩句就翻臉、一天到晚聚在一起吵吵鬧鬧、服裝老是標新立異等 等,這些印象來自哪裡呢?很多的部份來自媒體,報章雜誌及電視,給了我們這 樣的青少年形象。

然而青少年們在想些什麼?他們的困擾與憧憬又是什麼呢?對於青少年內心 世界的了解則得透過文學小說及學術研究了。

有關青少年形象的討論,文化研究學者何柏第(Hebdige)認為,從維多利亞 時代以來,青少年的形象一直被視為沉默的一群,是一個「問題」,他們的本質是 失序的,因此必須用教育方式來糾正他們的偏差行為。一九二○年代後,青少年 開始出現在社會學研究的研究領域中,直到一九五○到一九六○年代,在美國社 會科學研究中被廣泛討論。在這段期間內,青少年的形象呈現出兩種形貌,一將 青少年時期視為「痛苦的過渡時期」,一種則是越軌的青少年,因而「問題青少年」

(youth as trouble)成為青年的一種形象。

另一種青少年形象──「享樂青少年」(youth as fun)則是商品與消費社會息 息相關。「享樂青少年」的形象來自於廣告中,他們被塑造成為一個具有品味與消 費習性,同質性極高的「teenager」。同樣是以根源於消費市場的另一種新的青少 年形象,則是將上述兩種形象合而為一這樣的形象,是超越總族、階級與性別的。

何柏第所指陳的青少年形象,目的是為凸顯青少年的多種樣貌,這些樣貌一

23

方面來自學術領域的空間,一方面來自消費空間。這些青少年的形象可以說是相 互調合的,也可以說是混淆的,它們是一個「破碎的圖像」。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青少年的形象可說是介於監視(surveillance)與躲避監視之間,他們是隱沒在光 亮之下的(hiding in the light)。8

何柏第提出的是當代社會文化的研究觀點,而且主力放在傳播媒體所傳達的 青少年形象,雖然和傳播媒體一樣,文學小說也是再現社會真實的一種表現,但 其所傳達的青少年形象也是一種觀看青少年的方式。

文學如何觀看青少年呢?從過去到現在,描述青少年的小說大多會用「問題」

的角度進行書寫。張子樟在《少年小說大家讀》中針對青少年小說中的問題提出 下面的說法:

問題小說是從當代寫實主義(contemporary realism)衍生出來的,而當 代寫實主義依然不脫社會寫實主義(social realism)的精神,作品主軸 經常經終於當前的社會事件,例如酒精中毒、種族問題、貧窮和無家可 歸等。當代寫實主義作品論及孩童歡樂有趣的生活,但也描寫他們辛酸 及不快樂的日子,如虐待與忽略、同儕問題、父母離婚對孩童的影響、

藥物濫用、肢體與精神的殘障、理想的幻滅與疏離等。問題小說對這些 問題一向最感興趣。9

大陸學者芮渝萍在《美國成長小說研究》一書中也曾指出:「成長問題作為一

8 Hebdige, D.(1988), ‘Hiding in the light : youth surveillanve and fell into two distinct’. In Hebdige, D. Hiding in the light : on Images and things, New York :Routledge, pp17-36,轉引自 張淑綺,《我是誰?青少年的再現──以平面媒體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2000),

頁 37

9 張子樟著,《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二版》(台北:天衛文化,2007),

頁 278

24

個文學主題,在西方文學史上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也具有悠久的傳統。10」 因此當美國作家沙林傑(J.D. Salinger)於一九五一年發表《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以一個即將被退學的且憤世嫉俗的十五歲少年霍爾頓的 角度,書寫他對現實社會所提出的消極反抗的形象時,幾乎成了當下青少年的「形 象代表」。而面對叛逆的孩子,成人則會以「智慧長者」的面貌,規勸像霍爾這樣 的孩子,要認同成人世界給予的安排,就像書中長者多李安尼對霍爾頓所說的:

你受教育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發現自己的心智尺寸,以及什麼對你心 智的尺寸而言是合身的,什麼是不合身的。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 發心裡有數,知道像你這樣尺寸的心智應該穿上什麼樣的思想外衣。主 要是,這可以免得你浪費時間試穿一些對你不合身、不搭調的思想外衣。

11

這種青少年陰暗面的描寫是否就能代表時下青少年的形象呢?雖然透過閱讀,

青少年可以碰觸不同的生活面貌與角度,能讓「青少年在面對抉擇時,能有所慎 思、有所警惕。12」但是如果過於偏重青少年問題面的展現,對於大多數被模糊 化的青少年面貌,卻因為被議題化而忽略了。

凸顯青少年的成長議題是否一定要「問題化」青少年的形象呢?

石田衣良從幫派少年轉而書寫「校園成長小說」的作品中,降低了「問題」

的音量,轉而用「普通人」、「友情」的溫暖角度重新予以青少年新的形象塑造,

並提供不一樣的觀看方式,在讀者面前展現了另一種、非問題的青少年形象,同 時也提醒著我們,就算是沒問題的青少年,他們也會發現屬於青春世代的問題,

10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頁 3

11 沙林傑(J.D. Salinger)著,施咸榮、祈怡瑋譯,《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

(台北:麥田,2007),頁 254

12 同上,頁 15

25

但問題的重心、問題的重點和大人眼光是不一樣的。

因此,本論文取材的作品雖然是通俗小說,但因為其對青少年成長的身心描 述深刻且令人動容,而且切入的觀點又是從青少年自身出發,因此,本論文也會 將分析的視角擺在青少年自身上,用青少年成長的心理歷程來分析小說中主角們 所面臨的困境,為青春的迷惘與困惑尋找另一種觀點與解釋。

26

第參章 青春的樣貌

對小說來說,人物就像是形成架構的點,每個人物的點與點間,構成敘事的 軸線,也就是形成情節的安排。因此人物可以說是小說最重要的因素,這也可以 說是所有小說理論家的共識1

中國文學家巴金曾這樣說:「……一部優秀作品的標誌,總是能夠給讀者留 下一、兩個教人掩卷不忘的人物形象。中外古今名作所以能流傳久遠,就在它的 人物形象,以及對當時生活的深刻描寫,具有引人入勝的魅力。2

方祖燊在《小說結構》一書中也強調人物的重要,他說:「沒有人物就沒有小 說,沒有生動的人物描寫,小說註定就要失敗。3」可見,人物對小說的重要性。

而石田衣良在《4TEEN》與《6TEEN》兩書中,描繪了現代青少年的人物形象,

並透過四個主人翁(特別是主述者哲郎)的視野,刻劃處在社會變遷下的都會青 少年樣貌。

在此兩部作品中,石田衣良延續他在《池袋西口公園》系列中對邊緣少年、

少女的關懷,透過普通中產階級、家庭關係正常的少年的心和眼,在《4TEEN》

與《6TEEN》詮釋早衰症的少年、厭食症的少女、自殺未遂的學生、同性戀的少 年、雙性別的孩子等成長中青少年的處境與困境,這些看似特殊卻彷彿就生活在 你我周遭的青少年,可說是時下青春世代的寫照。

1 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頁 140

2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1994),頁 63

3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1995),頁 334

27

在文檔中 Teenager 的美麗與哀愁 (頁 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