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小說中去經驗成長

在文檔中 Teenager 的美麗與哀愁 (頁 107-110)

少年小說的主題和素材,不斷在滋生和改變,生在農業社會、工業時代 和商業世界的少年們,他們會有共同的歡喜和傷悲,但卻有更多不同的 甜美與苦楚。……每一位少年將自己挪到鏡前,看鏡中人影,已是個完 整的大人樣,許多人事應該自然懂得了,而其實,卻一一都疑惑:自己 的心智仍是個孩子,而且比童年時更加麻煩,因為許多原本確定的事情,

竟然一一動搖起來。11

這是有「台灣少年小說第一筆」之稱的作家李潼為少年小說與少年讀者的關 連所提出的想像,筆者也認為每個世代都有每個世代專屬的青春哀愁,作者用他 們的眼和筆寫下他們觀察到的,而少年讀者用他們的心和眼,閱讀並擴充自己的 成長經驗。

這就如同狄爾泰(Wilhelm Dilthey)所說的,「年輕人在幸福的晨曦中踏入這 個世界,尋找相信的靈魂,遇到友誼與愛情,又陷入世上殘酷現實的衝突中,透 過不同的人生經驗而漸趨成熟,找到自己,並且在世上確立了他的責任。12」這 是本節所要討論的主題──對青少年而言,閱讀小說是他們滋潤他們成長的養分,

也是必要的經驗。

《天下雜誌》在二○○八年的教育特刊中曾訪問過許多專家學者,他們對於 當代台灣青少年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認為台灣的年輕人就像是沒有人指引方向,

練武功的的人,擁有豐沛的內力,卻毫無章法與施展要訣,個個都想要出人頭地,

11 李潼,〈尷尬少年的讀書經驗〉,《李潼的兒童文學筆記,己卯兔年篇》(宜蘭:宜縣 文化,2000),頁 44

12 Randolph P. Shaffner, The Apperenticeship Novel─A Study of the Bildungsroman as a Regulative Type in Western Literature with a Focus on Three Classic Representatives by Geothe, Maugham, and Mann, pp.19-20,.轉引自戴華宣,〈台灣五○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

(1950-1969)〉(博士論文,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頁 190

100

101

但其描述少年成長經驗的篇章,對少年成長的歷程仍有著相當大的意義。

對於終將成人卻又尚未成人的徬徨少年郎來說,文學作品若能引起讀者的共 鳴,則是青少年們順利邁向成人階段的「幫手」。作者若能以敏銳的觀察力、溫柔 同理的情懷來書寫當代青少年的心靈及成長困惑,那麼就能夠與讀者一同創作作 品存在的意義。

石田衣良在《4TEEN」與《6TEEN》中,始終以同理心、寬容的方式來給予 書中角色,對成長留下想像的空間,讓明天永遠都是一個新開始的方式,提供受 困的青少年一個對未來期待的可能,如同《4TEEN》的結尾所描寫的:

我們騎著腳踏車,在昏暗的公園裡排成一列,夜晚足以嚇到人的風,輕 輕吹向我們身後。撂下看誰最先騎到黎明橋的賭注,開始一如往常的競 賽。十五分鐘後,我們將各自回家,並且說聲『明天見』吧!無論什麼 時候,對著隔天還會面見的朋友說再見,真的很開心。17

對青少年來說,成長過程需要的不一定是答案,更重要的可能是認同。誰的 認同呢?他們不一定非得到成人及社會的認同不可,他們最在意、也最需要的就 是朋友的認同與陪伴了。若能一起經驗成長並創造出美好的友情,那麼就能在成 長的過程中給予支持與安心。

石田衣良在《4TEEN》與《6TEEN》中所刻畫友情的可貴與價值,讓筆者如 此想像:在面臨自我、家庭與學校、社會的衝突中,青少年的成長過程雖難免帶 有挫折與哀愁,然而友情的陪伴,就是那道幽暗生命裡的微光,為明天的旅程帶 來美麗的期許。而朋友之於作品中的角色,也如同此類描寫青春故事的作品之於 每個成長中的讀者一樣,都是青春歲月中的一道微光,陪伴著孩子一起成長。

17 石田衣良著,劉華珍譯,《4TEEN》,(台北:尖端,2004),頁 275

102

在文檔中 Teenager 的美麗與哀愁 (頁 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