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白豐富,內容具戲劇張力是《可能小學》歷史系列的特色,當敘事成為一 種不可避免的歷史教育模式,小說與史實的分界不再那麼明顯後,運用在教學現 場的歷史教材就可以更多元,在此,將以研究文本為範例延伸,試探討以不同敘 事模式嘗試歷史教育的可能性。

一、歷史小說中讀歷史

歷史教育,應該「培養」學生歷史思考與判斷,培養思考的目的不在確定 學生解釋歷史的對錯,而是從解釋的過程中獲得檢驗、分析的能力,這樣 的過程就是歷史思考的展現。要達成這個目的,歷史知識不能只是人、事、

140親子天下網站:帶孩子走回歷史─《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閱讀課 網址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6238 (2014.5.12)

時、地、物的拼湊,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必頇有某些值得討論的議題,或者 提供歷史思考的情境。141

歷史教學是教導學生了解是什麼與為什麼的一門學科。學習掌握證據及時 序,知道觀點影響詮釋,讓學生了解因果關係或進入歷史人物的角色,能幫助 學生理解歷史,也是能夠理解「為什麼」的歷史思維能力。宋佩芬的〈講述中 的歷史思維教學〉中針對八名國中老師的課室觀察研究中發現,好的歷史講述 其特色有:一、講述有脈絡使因果合理;二、以故事劇情與比喻使人感受歷史;

三、以多媒體、史料與細節敘述使歷史視覺化與情境化142。蘇萌姿也歸納出教 師對於歷史敘事教學的觀點有︰一、故事可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容易理解;二、

敘事上應採以現代語法講述古代的史實,貼近學生生活經驗;三、敘事可將歷史 有脈絡系統的呈現;四、敘事不只說故事,更要有系統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理 與共創;五、影像、圖片、音樂等也有敘事的功能143

由此,可以發現,假設以前述標準來檢視《可能小學》,《可能小學》正是 企圖以完整的故事形式補足教科書過於片段的知識,使用現代的語法求得學生 理解,輔以視覺相關照片或表格藉以引起讀者進入情境、加深其印象、引起學 生興趣的作品,所以《可能小學》雖非教科書,條件卻也符合上述研究,由此 證明敘事在歷史教育中佔有相當且必要的地位。然而現行的教材設計,為避免 國中小課程銜接上的重複,國小僅以概念式的介紹,到了國中才會再加說明,

但因此國小的歷史相關課程內容反而變得片段,學生如邏輯能力不足,便無法做 到全面式的了解,只能流於背誦,遑論進階到高層次的思考,所以歷史讀物補充,

其實與上述研究中教師述說故事的功能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戲仿與功能性兼 備的小說有意在解放既有的道德勸說,也可當成是文化潮流的一種後現代認知,

141Johann Gustav Droysen 著,胡昌智譯,《歷史知識的理論》,台北:聯經,1986,頁 7-14。

142宋佩芬,〈講述中的歷史思維教學︰一些可能與問題〉,《師大學報︰教育類》,第 53 卷第 1 期

(1),2008,頁 175-197。

143蘇萌姿,《國中歷史敘事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2012。

凌越權威的顛覆感,同時能夠學會比較不同敘事者的觀點,運用互文性的概念,

串連課內與課外的閱讀,跳脫既有的思考層次,站在更高的角度來思考。

教科書和有品質的兒少讀物最主要的不同點,在於教科書關心的是事情真 相,兒少文學還在意孩子的感覺,這也是課外讀物比教科書受讀者歡迎的原因之 一。當然,關注《可能小學》歷史系列作品時,除了歷史敘述外,也必須考量是 否符合兒少讀物的原則,《兒童故事寫作研究》144中舉出簡潔、順口、形象為兒 童故事敘述三原則。《可能小學》不論敘述的事件、敘述的文字均以扼要為主;

口語化的對白、現代語詞的運用也讓讀者容易進入情境;對情境具體的描繪和比 喻的語言,明顯的看得出符合兒少讀物具體形象的特色。而簡潔、順口、形象也 是作者王文華一直以來寫作努力的目標。

背誦零碎事實和記憶地名、事件的評量法,使大多數兒童學習社會科成為痛 苦不堪、枯燥乏味的經驗;一直提倡主動學習的洪蘭曾舉例,在動物實驗上,兩 隻一模一樣待遇的動物,一隻主動學習,一隻被動學習,結果在神經迴路的連接 上有天壤之別,主動學習的神經連接很綿密,被動的就顯得很稀疏145。筆者在教 學現場觀察中也發現孩子願意主動的科目,遠比被動的安排,學習效果顯著優 異。不僅於此,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指出詮釋的目標是理解,工具是文本分析,

要達成理解的基本方法就是敘事法:用故事來說出某事某物究竟是什麼東西。這 樣的方式可以運用在文學、戲劇、歷史及教育上146。因此即使兒少讀物常被歸類 於語文領域範疇,在社會領域課程裡如能應用兒少讀物進行統整教學,藉助兒少 讀物的文學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等特質,讓孩子在閱讀過程中除了領略兒少讀物 的魅力,還能加強孩子的語文閱讀和理解能力,便可以加深加廣對於社會領域該 主題的印象,擁有自己的觀點。最重要的是,歷史本身就是由眾多故事所形塑而 成,歷史是離不開故事的,因此,若將歷史小說放入歷史教學中,或許能為傳統 歷史教學帶來不一樣的變化。

144蔡尚志,《兒童故事寫作研究》,五南,台北:1992 。

145明倫高中六位老師合著,《原來推動閱讀這麼容易》,台北:智庫文化,2011,頁 24。

146 Jerome Bruner ,前引書,頁 147-149。

不同的歷史觀,也會呈現不同的歷史,藉由閱讀歷史小說可以觀察作家不同 觀點,《可能小學》的庶民觀點展露出來的歷史就是生活,也是同理心的感動,

時空由近而遠,介紹由淺入深,更看得出作者的用心。但是,完全以《可能小學》

的故事方式取代傳統歷史教學的可能性,宋佩芬在研究中也提出,以故事方式的 負面結果可能有:一、以小故事犧牲歷史因果重點;二、簡化人物與事件;三、

過多內容造成認知懸缺。因果是歷史特有的脈絡關係,作品中的故事安排主要還 是應該為了加強展現事件中的因果,否則關注的焦點會僅以情節為主,無法達到 認知歷史的目的。而在人物與事件上,人物的性格涉及事件處理的方式,人際間 的關係會影響到事件發生的結果,如果為了情節流暢,過度簡化的人物與事件會 讓事件間的銜接突兀外,也無法清楚說明事件何以發生,更無法將人性與事件的 關聯交代清楚。再者以故事方式進行歷史教學時同樣也必要考量內容的多寡及章 節間的銜接,所以試圖以歷史小說進行歷史教育時,也必要考量歷史教育的目標。

筆者就兒童歷史小說、歷史教科書、歷史教育之間的差異及共通性做了下列 的比較圖:

圖 5 兒童歷史小說、歷史教科書、歷史教育之比較圖

如果以這樣的概念來看《可能小學》,我們也必須考慮《可能小學》是否可 能發生上述的問題,故事本身是否大於歷史?如何看待隱身於後的歷史真實人 物?在作者的主觀下,該如何解決因故事軸線發展而無法呈現的多重詮釋?以及

運用時機,都應該被列入考慮中。對於歷史小說於教學上的運用,除了傳統的講 述與閱讀外,或許也可以更多元的詮釋方式,打破故事文本可能的限制,呈現歷 史小說既有的敘事特色,達成更有效的教學,如藉讀者劇場或戲劇演出就可凸顯 出教科書中少見的人物特徵、對話運用等。

二、由聽與說學歷史

文字閱讀之前,知道故事最簡單方式就是聽故事,講到說故事就要先提口 述,口述是許多沒有精細傳播系統的社會所使用的,在沒有文字系統的社會中,

語言往往作為日常傳播訊息的主流方式,留下集體記憶重要的方式就是口述,例 如台灣原住民各族的歷史傳承方式幾乎均為口述,而說故事這件事在中國的發展 更是源遠流長,早在宋金元時代,講唱藝術中就有「說三分」,專門講唱漢末三 國故事正是以《三國平話》為本。發展到了唐宋兩代,便有了專門獨立的表演形 式,叫做「說話」,衍生至其後明清的說書人、明清小說的出現,《三國演義》、《水 滸傳》的成書發想即由說書人使用的話本集結而來。同樣的,說故事於西方也是 流行許久的家庭文化,像格林童話這類的兒童故事就是源於口傳文學。即使是以 文字教育為主的小學中,許多老師也是經常以說故事的方式作為教學的動機。到 了現代,電視未出現前,說故事這件事則由廣播節目呈現,多媒體的出現後,以 說故事方式呈現文學的形式手段就更多樣了。

故事無所不在,從以幼兒為閱讀對象的出版物中,有聲書佔了很大一部分可 知,聽故事是閱讀的開始,歸納上述,不論地域,不分時空,不管年齡,說故事 的魅力無窮,有著一定的功能。這也是近年來說故事團體興起,進駐校園說故事 的原因,期待正規課程之外,能給予孩子多重的體驗。其中如財團法人聯華電子 科技文教基金會147,甚至已有制度規模的與各小學校園合作,進行故事志工培訓 課程;又如臺北市深耕閱讀推廣活動中,其中一項已進行多年的「小小說書人」

147財團法人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 ,網址:http://foundation.umc.com/ (2014.05.20)

148比賽,就讓學生以說書的方式來介紹書籍作品,而王文華以兒童故事方式寫的 小說,豐富趣味的對話,生動比喻的畫面,正是說書人說書時常用的技巧,所以

148比賽,就讓學生以說書的方式來介紹書籍作品,而王文華以兒童故事方式寫的 小說,豐富趣味的對話,生動比喻的畫面,正是說書人說書時常用的技巧,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