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學如何介入歷史教育書寫─ 以《可能小學》歷史系列作品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文學如何介入歷史教育書寫─ 以《可能小學》歷史系列作品為例"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藍劍虹 博士

文學如何介入歷史教育書寫─

以《可能小學》歷史系列作品為例

研 究 生: 洪君儀

中 華 民 國 一 o 三 年 七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文學如何介入歷史教育書寫──

以《可能小學》歷史系列作品為例 以《可能小學》歷史系列作品為例

研 究 生: 洪 君 儀 撰 指導教授: 藍 劍 虹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o 三 年 七 月

(4)
(5)
(6)

謝 誌

在東師念書的年代裡認識了兒童文學,而兒童文學在工作上的一路相伴,成 就了我再回東大念兒文所的因緣,如今回首,人生機緣竟如此奇妙。

二年的課程,從理論到賞析,所上的課程,不停地觸動心靈,學會釋放自己 心中那個淺藏的孩子,放下自我框架,重新追尋自我。有橫貫古今中外童話的杜 老師、帶領圖畫書鑑賞的劍虹老師、安撫人心的國學大師雅淳老師、引導哲學思 辨的楊老師、精闢賞析少年小說的子樟老師、華文兒童史的阿寶老師、從理論到 奇幻文學的葛老師、由動畫到日本文化產業的珮芸老師、還有帶領劇本寫作的友 輝老師及圖像專家錦忠老師,老師們的傾囊相授,讓我得以一窺兒童文學領域的 堂奧,每一門課都令人心醉沉迷,也是成就論文背後不可或缺的養分。

論文的完成,先要感謝的是一路陪伴引領的劍虹老師,就像帶領剛學步的孩 子,在完成論文的期間,老師總是亦步亦趨、鉅細靡遺的及時回應,也多與體諒 同時身為在職媽媽的我時間上的不確定性,感動之外我習得的還有身為人師應有 的典範;還有友輝老師在戲劇形式上的指引及論文問題意識上的提醒,讓我清楚 檢視自己的思想脈絡;而建崑老師專業細心的批閱與建議,讓我得到莫大的啟發 與助益。

也感謝一直以來同學們的溫暖陪伴,不管是在課堂上的心得分享或是生活點 滴的問候話語,恣意的歡笑、釋放的淚水、真誠的關懷,是研究所生涯中難以割 捨的一部分,尤其感謝論文夥伴玨伶的全程陪伴與依蘭的提點,還有口考時協助 支持的純雅、媛景、俊毅、家容、倍行、幸珍、茹琳、培君、智立、秀貞、宛婷 以及論文主角王文華的精神鼓勵,沒有你們,論文無法順利完成。

當然,還要感謝外子的大力支持,爸媽、公公、弟妹們這段期間對兩個幼齡 孩子的照顧與幫助,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業,還有我親愛的孩子:小妤、

彤彤,是我努力前行的原動力,謹以此論文獻給我最摯愛的家人朋友們。

君儀 謹誌 103.07.20

(7)

i

文學如何介入歷史教育書寫

─以《可能小學》歷史系列作品為例

作 者 : 洪 君 儀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兒 童 文 學 研 究 所

摘 要

歷 史 知 識 講 究 真 實,歷 史 小 說 講 求 敘 事,真 與 假 的 區 分 之 間,二 者 往 往 難 有 交 集 , 而 二 十 世 紀 七 十 年 代 以 後 , 新 歷 史 主 義 批 評 的 出 現,讓 歷 史 學 的 思 考 出 現 了 轉 向,歷 史 被 當 成 是 一 種 敘 事 方 式,與 敘 述 者 的 語 言、觀 點 和 意 識 型 態 息 息 相 關,新 歷 史 主 義 學 者 認 為 不 再 有 所 謂 真 正 的 歷 史 , 史 料 的 闡 述 與 文 學 之 間 的 界 線 開 始 變 得 模 糊 。

在 台 灣,隨 著 史 料 的 開 放,以 往 以 國 家 認 同 為 目 標 的 歷 史 教 育 也 開 始 有 了 變 化 , 同 時 也 影 響 兒 童 歷 史 小 說 的 書 寫 , 2008 年 起 親 子 天 下 推 出《 可 能 小 學 》一 系 列 相 關 作 品,其 中 歷 史 系 列 為 教 師 作 家 王 文 華 試 圖 以 小 說 結 合 史 實 , 呈 現 教 科 書 外 的 另 一 種 歷 史 作 品 。

本 論 文 將 以 上 述 作 品 為 研 究 文 本 , 結 合 新 歷 史 主 ( New

histori cism ) 義 觀 點 進 行 文 本 分 析 , 探 討 文 學 和 歷 史 之 間 的 關 係 , 並 以 教 學 者 視 角 探 究 社 會 教 科 書 的 歷 史 意 識 變 遷,歷 史 教 學 的 困 境,尋 求 以 兒 童 歷 史 小 說 進 行 歷 史 教 育 的 可 能 性 。

研 究 發 現《 可 能 小 學 》融 合 了 傳 統 與 創 新 , 呈 現 多 元 風 貌 , 也 給 予 歷 史 教 育 多 重 方 式 進 行 的 機 會,跨 越 歷 史 小 說 和 歷 史 書 寫 之 間 的 界 線 , 文 學 敘 事 讓 歷 史 書 寫 更 形 豐 富 、 更 易 近 人 。

關 鍵 詞 : 文 學 敘 事 、 兒 童 歷 史 小 說 、 新 歷 史 主 義 、 歷 史 教 育

(8)

ii

The Study of Literary Involvement in Historical Writing for the History Education: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eries of

Possible Elementary School

Hung, Jiun-Yi Abstract

Finding the truth is essential for historical knowledge.

Narrative is the core of historical fictions. It is indistinctive in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those two defin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 y has changed when New Historicism emerged in 1970s.

Histor y has been viewed as a method of narration which is in relation to th e languages , perspective and ideolog y of those narrators. New Historicists considered that the true historicit y lasts no longer. Moreove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narrati ve of histor y and litera ture is going to be indistinctive.

In Taiwan, with the de velopment of the data of histor y, histor y education which lies in the national identit y has changed.

Meanwhile, it leads an impact on children’s historical fictions. The parenting magazine “Chin Zih Tian Sia” launched a series of Possible Elementary School in 2008. Mr. Wang combined the fictions and historical facts to make a brand new domain outside the textbooks.

This paper makes a textual anal ysis , which is based on Possible Elementary School , combined with new historicism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 y, the change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social textbooks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using children ’s historical fictions fo r histor y education .

This stud y shows that Possible Elementary School combined th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t also shows divergent atmosphere and provide s various wa ys to teach histor y across the line between historical fictions and historical writing . With literar y narrative , historical writing could be easier and richer for young readers.

Keywords: Literar y Narrative , Children’s Historical Fiction , New

Historicism, History Education

(9)

iii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緣起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 4

第三節 前人研究概況 ...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13

第貳章 歷史、小說和作家 ... 14

第一節 歷史如何「可能」 ... 14

第二節 台灣兒童歷史小說 ... 20

第三節 文本與作家 ... 25

第四節 小結 ... 31

第參章 《可能小學》的書寫策略 ... 32

第一節 從奇幻到歷史 ... 32

第二節 《可能小學》的語言特色 ... 42

第三節 《可能小學》的敘事觀點 ... 50

第四節 歷史之映照或詮釋 ... 58

第五節 小結 ... 63

第肆章 《可能小學》和歷史教育 ... 64

第一節 敘事之時空背景 ... 64

(10)

iv

第二節《可能小學》的多元風格 ... 69

第三節《可能小學》的教育運用 ... 77

第四節 小結 ... 87

第伍章 結論 ... 88

第一節 敘事和兒童歷史小說間的關聯 ... 89

第二節 兒童歷史小說和歷史教育 ... 93

第三節 歷史教育和歷史思維 ... 96

附錄一 ... 98

參考書目 ... 102

(11)

v

圖目次

圖 1 新歷史主義內涵關係圖 ... 18

圖 2「台灣兒童歷史小說」歷史追溯書寫流程圖 ... 25

圖 3《可能小學》的語言特色分類圖 ... 49

圖 4《可能小學》之本土、敘事、教育相關流程圖 ... 68

圖 5 兒童歷史小說、歷史教科書、歷史教育之比較圖 ... 80

圖 6 研究結論流程分析圖 ... 88

(12)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緣起

「只要我們願意,雖然延遲,但不會太遲,不放棄自己,就不會有人放棄你。」

班上有一位學生看過《「中學生」啟蒙人生故事集》之後,寫下對童書作家王文 華的看法。王文華曾經在著作中述寫「還沒當老師前,換過三十六種工作。當了 老師以後, 換了六間學校、十位校長。」來簡述他自己的經歷。對於愛閱讀的 孩子來說,他的名字並不陌生,而我所以認識係緣於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事件發 生之後不久,剛好教育部大力推動全國兒童閱讀,年輕一代本土作家陸續崛起,

王文華的《南昌大街》、《兩道彩虹》兩本書以九二一為主題書寫的療癒書籍,在 當時已備受矚目。此後,他的書在童書推薦中幾乎不曾缺席,也建立了王文華在 童書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2008 年到 2011 年擔任學校行政工作期間,如何讓圖書館「動」起來,讓書 本「走」出去,推動校園深耕閱讀計畫是個人工作要項之一。由於任職於大型學 校,圖書志工人數往往達八、九十人,除既有的進班說故事、協助圖書館借還書 外,如何再做延伸服務,吸引更多學生進館閱讀或借閱書籍一直也是努力的目 標。一次會議中我和志工們不經意討論起「演書」的可能。把書演出來?是個令 人興奮的點子,但接下來的問題卻接踵而來,要演那些書?要怎麼演?在哪裡 演?如何找演員?怎麼聚集志工?怎麼分配工作?……群策群力下,因為愛孩子 的心,大家克服了種種不可能。2009 年改編演出《一根扁擔打到人》1,2010 年 演出《烏龍路隊長》2,2011 年則為國語日報的《讀報教育指南:法律篇》3,一

1陳可卉,《一根扁擔打到人》,台北:小兵,2007。

2王文華,《烏龍路隊長》,台北:小兵,2008。書中描述一個小學路隊成員包含新住民、隔代教 養、單親、原住民…等,藉由他們的生活故事串聯呈現多元文化社會面貌。

3國語日報讀報教育 編寫小組,《讀報教育指南:法律篇》,台北:國語日報,2008。

(13)

年一本書,形式從小劇場到演藝廳,再到行動劇。其中王文華的《烏龍路隊長》

即因符合多元文化的議題及幽默風趣的對白,獲選為 2009 年改編劇本的童書,

六個場次下來超過千人參觀,學生反應熱烈,現場笑聲連連,尤其最終場時王文 華親臨現場,為表演帶來壓軸的精采說演。那一次的與作家與約活動不禁收穫豐 盈且令人感動,說故事的魅力可見一斑,而我也再一次對王文華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時擁有教師和作家雙重身分的王文華,筆觸幽默、對話風趣是他的作品特 色,也是吸引孩童讀者的主因。文字產量豐富的他也是童書得獎常勝軍,曾二度 獲得金鼎獎,同時身為資深國小教師的他,文字童趣之餘也不乏深意,特別是校 園故事的書寫對他而言俯拾即是材料,文字雖然淺白,卻不只風趣幽默,議題同 時豐富多元。2008 年起天下雜誌陸續推出王文華《可能小學》4系列作品,共三 系列十二冊,分別為 2008 年出版的「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 1-4」、2010 年的「可 能小學的愛地球任務 1~4」、及 2011 年出版的「可能小學的愛台灣任務 1~4」,王 文華筆下創造了一個什麼都可能的可能小學,以穿越時空的敘事手法、冒險故事 類型,將讀者帶入不同的歷史時空或地域景觀,讓文學與中國歷史、文學與台灣 歷史、文學與自然環境相遇,由大量對話引領故事情節的推進,零時差好讓主角 得以回到現實世界延續生活。教師作家王文華企圖在現行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外 以另一種方式呈現歷史,在真假虛實間帶給讀者不同的體驗與領悟。而我在尋訪 兒童歷史故事中又再次與王文華作品相遇。

歷史,一向難與故事分離,大眾對歷史故事的興趣,從明清說書人的興起和 近幾年來盛行的「歷史穿越」電視劇,可以知道人們是喜歡聽故事的,歷史特有 的脈絡,神秘的氣氛、虛實情節的推展及人物性格的鋪陳,往往能讓讀者或觀眾 為之著迷。但對甫接觸社會歷史議題的國小學童來說,歷史的時間是抽象的,歷 史感是需要建立的,需輔以大量的課外補充教材,包含圖片、解說、遊戲等等方 式,孩童才能對歷史脈絡產生意識及共鳴,而其中教師最常使用的就是說演技 巧,藉由說演帶領學童以想像穿越時空,將歷史事件以敘述性的方式展開,以故

4《可能小學》三系列,以下統稱時均簡稱《可能小學》。

(14)

事方式解讀歷史,尋求認同。充滿誇張對話的《可能小學》系列作品正是融合想 像、圖像、結合遊戲的一套文本。

歷史之外,「奇幻」也是這套文本的特色之一,《可能小學》系列作品,都是 藉由虛擬的主角藉由某些「鑰匙」回到過去,以奇幻冒險故事的方式讓故事中虛 擬的主角同步經歷歷史事件或與歷史人物相遇。歷史是曾經發生的事實,奇幻是 想像的,何以王文華要以奇幻手法帶領讀者進入真實歷史?這和西方的奇幻故事 又有何異同?而且《可能小學》系列作品均命名為「任務」,「任務」一詞在教育 部重編國語修訂本中的解釋為「擔任的職務或使命」,就內容看來,《可能小學》

所要執行的任務不論是文本中《可能小學》的內文或是讀者甚或是作者本身,連 同文末的學習單及遊戲活動,都可視作是任務執行,除了書名明顯的任務指稱 外,故事中的境遇也以達成任務為目的,又從過去回到現在更是文中主角最終的 任務。趣味冒險歷史故事之外,王文華同時也指出此書的創作發想來自於他面對 社會課程時的疑慮,所以對同為國小教師的我而言,這一系列作品其文學性或功 能性是極具探究意義的。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一、研究目的

在作家有意識與歷史教育相結合的創作下,《可能小學》呈現出的不只是小 說,還有解釋歷史的意義,本論文將就以下問題依序做探究分析,尋找文學敘事 對歷史的闡釋和在歷史中闡釋文學。

(一) 藉追尋台灣兒童歷史小說演進歷程中,透過新歷史主義學者觀點,探討

《可能小學》中歷史、文本、作家、意識形態之間的關聯。

(二) 了解《可能小學》敘述所運用之場景、人物、手法、語言、觀點等書寫 策略。

(三) 探求以《可能小學》運用於教育現場中對歷史教育的幫助。

二、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王文華著作的《可能小學》三系列中,本論文選用與歷史相關之題材,而 2010 年 03 月 15 日出版之「可能小學的愛地球任務 1~4」(《拯救黑熊大作戰》、

《金沙湖探險記》、《海賊島大冒險》、《大鼻子外星人之謎》),雖同屬《可能小 學》系列,因以環境保護及生命教育為體旨,故未納入討論。本論文主要以天下 雜誌於 2008 年 01 月出版的「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 1~4」,含《秦朝有個歪鼻子 將軍》、《騎著駱駝逛大唐》、《跟著媽祖遊明朝》、《搖啊搖,搖到清朝橋》及 2011 年 9 月出版的「可能小學的愛台灣任務 1~4」,含《真假荷蘭公主》、《鄭荷大戰》、

《快跑,騰雲妖馬來了》、《大人山下跌倒》,二系列共八冊作為研究對象。作家 分別以中國、臺灣歷史為分野,分以虛擬故事和史料解釋穿插呈現,筆者得以此 關注臺灣本土教師作家如何進行歷史敘事,及探究台灣兒童歷史小說和教育現場 間的關聯。

(16)

至於作為參照對象之教科書方面,在國小高年級社會領域相關連上,採以康 軒出版社、翰林出版社及南一出版社出版之 102 學年度國民小學五、六年級社會 課本為研究比較對象。《可能小學》系列作品中史料的真實性及歷史教育相關教 學法,礙於研究時間及非敘事相關主題,有賴日後研究者深入探討,所以本次研 究將純以理論依據及文本內容分析做為研究方向。

(17)

第三節 前人研究概況

《可能小學》涵蓋了歷史、小說與歷史教育三個層面,同時要探究《可能小 學》的時代性,也必先了解作家創作之路以為基礎,因此本節文獻探討主要分三 部份說明:一、王文華作品之相關論述,探討歸納說明先前研究者已研究王文華 的部份,以學位論文、期刊論文為主;二、探討文學敘事和歷史敘事相關的研究,

以專書為主;三、探討歷史意識及教科書外的歷史教育形式,包含專書與相關的 學位論文、期刊論文。

一、王文華作品之相關論述

在《閱讀的喜悅》中張子樟提及作家與作品息息相關,以單一作家為研究對 象,作家的背景成為不可或缺的資料,台灣目前研究王文華的論文不多,《困境 與闖出-我的創作與思考》5是王文華個人的碩士論文。為求突破寫作瓶頸,王文 華於 2003 年進入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進修,尋求寫作的突破。論文中敘述 自己生命經驗與創作的連結,以獲得九歌兒童文學獎的三本少年小說(《南昌大 街》、《再見,大橋再見》、《年少青春紀事》為主要研究文本,這三本書也分別代 表他不同時期的創作歷程,從九二一地震的觀察書寫到校園現象的紀實創作,藉 由作家自傳式論文,筆者可追尋作家創作與時代間之脈動,同時也發現王文華的 寫作風格已由身邊觀察的校園紀實至童話創作,創作形式也由真實事件漸入想像 題材。

而簡淑清的《王文華少兒小說研究》6以文本分析法,將王文華的 12 部作品,

分類以「九二一地震題材」、「青少年生活題材」、「弱勢關懷題材」、「歷史探險題 材」作題材探討;以「人與自然」、「人與群體」、「人與自我」作歸納研究;依人

5參見王文華,《困境與闖出-我的創作與思考》,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6參見簡淑清,《王文華少兒小說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18)

物、語言、情節、敍述觀點作形式探究。二篇論文均採歸納作品相似性後依題材 進一步分析,其中《王文華少兒小說研究》的「歷史探險題材」所研究的文本正 為《可能小學的愛歷史任務》系列作品,針對其內容分析、提出與史實不符之處,

也認為此文本內容聚焦在家庭、學校、社會和歷史文化,作品中沒有關於世界觀 的主題,語言雖然精煉但為了配合讀者年齡卻出現與時空相悖的現象,對此筆者 可依據作為深入探討歷史書寫的參考。趙敏如的《王文華兒童生活故事教育意涵 研究》7中則列舉王文華十二部作品將其定義為兒童生活故事,研究結果認為王 文華的作品風格寫實、文字淺白、富有童心。

陳德樺《台灣兒童小說「跨時空旅行」故事研究:以王文華、張寧靜作品為 中心》8將《可能小學》的歷史世界視為第二世界,同時提出薩爾斯基(Zahorski) 與波依爾(Boyer)延伸提出的「高幻想文學」(High Fantasy)及「低幻想文學」(Low Fantasy),認為《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可能小學的愛地球任務》、《可能小學 的愛台灣任務》屬前述高度幻想世界第二世界的第三種,然筆者以為本研究之研 究文本中穿梭的時空為確實存在的事實,歷史結果也未曾改變,比較下張子樟以

「時空之鑰」稱之的方式,藉由鑰匙打開重疊的時空概念,回到過去將更為適當,

也有異於西方奇幻小說以「過門」進入自成規則的第二世界,此一論點將於本論 文第三章再予進一步闡述。

至於學者對於王文華得獎作品的見解,許建崑於〈筆下展乾坤-試評王文華、

林音因、王晶現代兒童文學得獎作品〉9評析兩部王文華得獎作品《南昌大街》、

《再見,大橋再見》10時提到:

7參見趙敏如,《王文華兒童生活故事教育意涵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育 碩士學位論文,2011 年。

8參見陳德樺,《台灣兒童小說「跨時空旅行」故事研究:以王文華、張寧靜作品為中心》,國立 臺灣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1 年。

9收錄於林文寶主編,《少兒文天地寬-臺灣少年小說學術研討論文集》,台北:九歌,2002 年,頁 49-63。

10《南昌大街》、《再見,大橋再見》分別獲得 2000 年、2001 年九歌出版社舉辦的「現代兒童文 學獎」。

(19)

他善於省思,能從社會大眾中取材,搭建出大型的故事場面,醞釀磅礡的 氣勢。他也想觸及生命苦難的議題,有深沉而廣闊的視野;雖然,在主題 關注上與教育理念的發展上,仍然缺少說服力。但如果假以時日,相信他 可以把筆鋒轉向人生諸般面貌的呈現,而不會讓作品只「服務社會」,或 鼓勵悲苦大眾奮發向上而已。

另,張子樟的〈表層與深層-淺論鄭宗弦與王文華的作品〉11中,也曾就「作 品特色」、「問題解決」對王文華的《南昌大街》、《再見,大橋再見》和《泡妞特 攻隊》作評論。提出王文華的作品特色是文筆樸拙,寫作方式故事性大於藝術性,

人物刻畫不夠深刻,二篇單篇論文是學者對王文華早期作品的評析與期待,其觀 點可作為和之後研究文本的相對照。以上這些論文提供筆者得以對作家王文華生 平及作品歷程做階段性的認識,並對其文章取材、作品定位、議題面向提供一定 的分類見解。

二、文學敘事和歷史敘事相關研究

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包含了歷史史實與小說敘事兩部分,兩者間觀點、語 言、意識型態、寫作手法、及文類定位都該考慮在內。於文學敘事上,亞里斯多 德(Aristote)的《詩學》12(Ars Poetica 劉效鵬譯註)中,亞里斯多德認為虛構性 敘事與歷史之不同不在於文體的不同,而是歷史描述已經發生的事,虛構性敘事 則描述可能發生的事;虛構性敘事會以具體的情節和特定的人物來代表或傳達普 遍的真實或真理。歷史則是將一個期限中的一個人或許多人的事件一起編寫,期 間甚少關聯,筆者可依此區辨純文學和歷史書寫的觀點及方式之異同。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的《小說面面觀》13

(Aspects of the Novel)將小說批評的標準分為故事、人物、情節、幻想、預言、圖示和節奏;

11同註 5,頁 31-65。

12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劉效鵬譯,《詩學》(Poetics),台北:五南,2012。頁 95。

13參見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蘇希亞 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商周出版,2009。

(20)

強調小說的概念為時間感、空間感和聲音;人物可分為「圓型人物」和「扁平人 物」;視情節是一種事件的敘述,重點在於因果關係;本書對小說全面性地認識 與評論,有助於進行本論文的文本分析。至於文本中的語言則參酌約翰‧史帝芬 斯(John Stephens)《兒童小說中的語言與意識形態》14一書觀點。此書主要探討兒 童文學敘事作品,尤其是兒童小說、經典童話和圖畫書中敘事和意識形態的表現 方式。該書通過大量作品論證意識形態的表現方式,討論兒童文學中讀者和為讀 者設定的主體地位、敘述方式、聚焦方式和互文性的問題。成為本研究文本分析 時的參考模式。

李學斌著《兒童文學與遊戲精神》15中針對兒童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提出遊 戲精神有七種衍生、變異情況,包含活潑行為、精神解脫、樂觀心態、自我超越、

抗拒功利、體現膽識及尊重自然等面向,並以作家為遊戲者,讀者為觀賞者角度 認為遊戲精神是作家的再造及自我表現,「對話」是兒童文學根本存在的形式,

也是遊戲的存在型態,作家是發起者而兒童是參與者,筆者將以此檢視《可能小 學》的話語形式及所呈現的遊戲性和其意義。

針對《可能小學》的奇幻手法之運用,彭懿著的《世界幻想兒童文學》16將 幻想文學分型態本質、表現方式和藝術形象作概括性介紹,將幻想故事起源及經 典作品分類作一審視,在時間的幻想小說上他認為從《時間的旅人》(1939)起的 所有的幻想故事都有一個歸宿點的出發,歸宿點就是現在的故事最終會回到現 實,也成為日後幻想小說的一個模式。書中並提及《湯姆在深夜的花園裡》(原 文 1958 年出版,台灣東方出版社翻作《湯姆的午夜花園》)作者菲利帕.皮亞斯 (Philippa Pearce)表示除了故事本身以外,他更想表達的是「時間」神秘、不可捉 摸的本質;還有以偷時間為主題的《默默》一書,主角默默時間就是生命的體認,

書中引介以不同手法處理時間的方式提供筆者參考對照。

14參見約翰‧史帝芬斯(John Stephens),張公扇、黃惠玲譯,《兒童小說中的語言與意識形態》

(Language and Ideology in Children’s Fiction),合肥:安徽少兒社,2010。

15李學斌,《兒童文學與遊戲精神》,南昌:二十一世紀,2011,頁 95-174。

16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台北:天衛文化,1998。

(21)

在歷史敘事方面,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名的《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 的歷史想象》17

(Metahistory )(陳新譯),則視歷史文本的深層結構是詩性的,且具

有語言結構,認為歷史家的主觀思想會無可避免地介入歷史研究。他針對十九世 紀 西 歐 八 位 歷 史 學 家 和 歷 史 哲 學 家 進 行 考 察 , 包 含 黑 格 爾 (G.W.F. Hegel, 1770-1831)、米什萊(J. Michelet, 1798-1874)、蘭克(L. Ranke, 1795-1886)、托克維 爾(A. Tocqueville, 1805-1859)、柏克哈特(J. Burckhardt, 1818-1897)、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 、 尼 采 (F.W. Nietzsche, 1844-1900) 和 克 羅 齊 (B.Croce, 1866-1952)。認為歷史話語是透過「形式論證」、「情節設置」以及「意識形態」

的暗示,筆者將以此書為理論依據以探究文本情節及語言形式、意識形態並尋求 歷史小說與史書間的共通之處。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的著作《歷史的再思考》18(Re-Thinking History) 中將後現代的概念帶入歷史研究,主張沒有所謂真實的歷史,歷史應該不斷的被 解讀,不斷的被書寫,歷史敘述方式是不固定的,堅持歷史家是由意識形態的立 場描寫過去,強調歷史是一種文字敘述可以被解構,主張「過去」和小說家在寫 實故事中所隱喻的「真實世界」同樣是抽象的概念,並解讀後現代主義下史學工 作者如何自處。此書觀點有助於筆者針對兒童歷史小說中作者以假想人物進入歷 史敘述的正當性找到一種有力的說法。

盛寧的《新歷史主義》19敘述於後現代主義思潮下興起的新的文學批評「新 歷史主義」之緣起及發展和相關學者的論述,認為文學本身和歷史密不可分的關 係,注重文本產生的意識形態及意識形態影響文本間的相互循環,也重視對作家 的生活和寫作歷史的研究。此書提供筆者理論取徑以觀察本研究文本的時代性及 語言歷史意識,並試以歷史及教育文化的角度探查作者的創作意圖及社會意識形 態。

17海登‧懷特(Hayden White),陳新譯,《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Metahistory),南京:

譯林,2013。頁 6-70。

18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台北:麥田,

2006。

19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1995。

(22)

除歷史哲學理論外,《可能小學》為本土作家作品,內容包含中國歷史,中 國歷史敘事方式則參照魯曉鵬著,王瑋譯《從史實性到虛構性:中國敘事詩學》20 一書,該書提及東西方語彙中對「敘事」、「歷史」和「小說」相對應概念的比較 及陳述,並對歷史寫作詩學、中國小說詩學的出現,分章節性的敘述,提供筆者 學者看待中國歷史及小說敘事觀點範例,及嘗試從歷史觀點看待歷史小說;該書 同時論及中國文學形式,從只重史實性到虛構性被認可,直到現代始開始重視小 說中「真實性」的轉變歷程,提供筆者作歷史小說時代流變的探討。

三、歷史意識與歷史教學相關研究

陳月芳《臺灣出版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之研究(1986-2003)》21中第四章探討 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的史觀,依照作品來源之不同,分成台灣本土作品、取材自 中國的作品及翻譯自日本的作品三部分來探討。以「國家認同」為主要觀察指標,

指的是「個人確認自己歸屬於那一個政治共同體,並且指認出這個共同體的特 徵」。透過「國族認同」、「土地認同」、「歷史認同」及「文化認同」等四個內涵 來建構與塑造,發現歷經二十年間的台灣本土作品即使經過政黨輪替,本土意識 抬頭,出現以台灣為主體的兒童故事,而在史觀上仍不脫「大中國」思想,此以 觀點提供筆者研究歷史小說歷史意識之參考依據。

林慈淑的〈變遷概念與歷史教學〉(收錄於《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

22)以歷史意識變遷的概念將台灣歷史教材的演變從 1945 年起歷經統編到 2000 年 開放教材的歷程作程序性的說明,有助於筆者了解台灣歷史教材的主體觀由中國 移轉至台灣的歷程,同時探索台灣歷史教材的意識形態與台灣本土兒童歷史小說 產出時代意涵之關聯性。

王晴佳著的《台灣史學五十年》23,歸納整理出台灣史學自 1950 年起五十

20魯曉鵬,《從史實性到虛構性:中國敘事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2。

21陳月芳,《臺灣出版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之研究(1986-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8 年。頁 165-224。

22台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台北:稻香,2003。

23王晴佳,《臺灣史學五十年》,台北:城邦,2002。

(23)

年間的演變及背後之意識型態。由重視史料蒐集到認同台灣,歷史教材由統編至 開放,由中國本位至台灣主體,敘述歷史研究在台灣的發展和變化外也提供歷史 教科書的分析。筆者可以此參考視點以觀察歷史教材敘述之主體變化及史觀,同 時提供解嚴後台灣兒童歷史小說演進及與歷史教科書之關聯參考。

許瑞芳的《教習劇場與歷史的相遇》24。記錄 2009 年台灣歷史博物館與台 南戲劇系教習劇場合作的歷程,源於 1965 年英國的教習劇場(theater-in-edication, 簡稱 T.I.E),過程強調觀眾的參與互動,透過演出引導,鼓勵參與者發表與溝通,

同理與關心他人感受,自 1992 年引進後,多與學校單位結合,加上九年一貫課 程推動下,戲劇教育漸受重視,2009 年配合臺史博的《一九八五 開城門》劇本,

描述的正是 1895 年日軍接收臺灣的史事,歷程由展讀歷史到主題確定、戲劇架 構、人物安排與劇本分析、連同劇場美學及互動策略安排等,最後以敘事文本呈 現,作者認為透過劇場參與歷史情境,參與者在過程中學習做決定,可以產生認 同的積極意義,由於劇本也是文學敘事,以此介入歷史教育提供筆者以多元方式 閱讀歷史文本的另一種觀點。

因循前人已研究王文華的論述中,筆者可試圖歸納作家的創作風格及歷程演 變,再由文學敘事及歷史敘事的比較中,尋求歷史小說和文學小說之間的差異,

並對應《可能小學》的寫作特色、技巧及受史觀之影響,最後對照作家創作目的,

以歷史教育相關專書及文獻,探究敘事歷史於教育現場運用的可能性及方式。

24許瑞芳著,《教習劇場與歷史的相遇》,台北:秀威資訊,2011。

(2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 研究方法

探討文學敘事如何進入歷史敘事及和歷史教育接軌,首先須對史觀有所了 解,進而探討歷史的敘事方式,尋求理論依據,比較其和文學敘事的不同,而後 進入台灣兒童歷史小說的形成及特色,接著是文本分析,由文本分析中對應理論 以相呼應。在教育方面,一樣需探討史觀對於教科書的影響,從而比較其和小說 文本的不同之處,並依研究文本特色,找尋有別於現行教科書的運用方式,以應 證文學敘事介入歷史教育書寫的必然性及發展性。

二、 研究步驟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首節將先行爬梳 19 世紀以來史學 史觀的演變對中國乃至於台灣歷史小說的影響,並藉新歷史主義及其學者懷特對 歷史書寫的看法為理論依據,探討歷史書寫的特色。次為作家創作歷程及文本簡 介,追尋作家之路以探討作家如何書寫歷史和如何為歷史所影響,同時關照台灣 兒童歷史小說的演進,說明何以以《可能小學》為研究文本探討文學敘事介入歷 史教育書寫;第三章則為《可能小學》歷史系列的文本內緣深究,以細讀文本的 方式雙向探討故事形成及史料解釋的部分,包含寫作技巧、取材運用、語言模式 敘事觀點及情節安排,;第四章將試圖由臺灣史觀演變尋求教科書及臺灣兒童歷 史小說間的脈絡關係,文本的多元風格及以兒童歷史小說運用於教育現場的可能 及方式,因循第二章的理論基礎及第三章文本深究之延伸,以了解歷史敘事與歷 史教育之關聯,期許能以更寬容多元的方式看待「兒童歷史小說」與「認識歷史」; 第五章為本研究之結論。結論中發現依新歷史主義觀點下,從文本看歷史,也從 歷史看文本,敘事成為陳述歷史必經方式,打破史實與小說間的距離後,歷史更 為大眾化,如何看待歷史呈現,也決定了教育現場的思維,歷史教育的方式也越 見多元。

(25)

第貳章 歷史、小說和作家

王文華的《可能小學》歷史系列作品以歷史「事件」為取材,加上明確的教 育意圖,結合了歷史、小說,呈現出一種新的風格形式。既然意在陳述歷史,那 麼首先要知道歷史是如何被認定,如何被解釋。本章第一節將先引入長久以來歷 史的科學實證與藝術書寫之爭,並以歷史哲學家懷特及新歷史主義批評對歷史書 寫的看法,探究歷史書寫和文學的關係,對應中國歷史小說的出現及台灣兒童歷 史小說的演進,至第二節探求《可能小學》於兒童歷史小說中的定位。同時在第 三章文本內在深究之前,藉理論之據,先就文本外緣體察作家創作風格的演變、

作品主題運用、和對文本中的歷史主題做一歸納。

第一節 歷史如何「可能」

歷史從追求真實客觀的史料到發現必要的敘事形式,懷特以語言的比喻手法 研 究 歷 史 書 寫 , 證 明 了 歷 史 書 寫 的 文 學 性 也 因 此 被 視 為 新 歷 史 主 義 (New historicism)學者。藉由探討歷史的科學藝術之爭至新歷史主義的興起,梳理文學 和歷史間的關係可做為之後了解台灣兒童歷史小說演進之理論依據。

一、歷史之爭

要認識歷史首先必須追溯「歷史」是如何被看待,西方歷史講求真實始自於 十七、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興起。當時史家陳述歷史必須要避免虛構性,所有書 寫的事物必須能夠被證實為真,所以也必須壓制自身的偏見和利益。十九世紀 起,歷史被認為是為了政治及公共需要而存在,歷史學研究被試圖轉化為一門專 業的學科,歷史因此被視做一門科學,編年史和年代紀依據科學原則被確定為過

(26)

去「所發生的事情」的可靠紀錄25。其中史學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 揭示歷史僅是「陳述事實的真況」。十九世紀時他的治史原則建立了近代史學,

其追求原始資料的精神,即使進入二十世紀後的各家史學流派也難以撼動其地 位。但歷史的書寫不得不以文字呈現,後來便開始有了歷史是一種科學和藝術混 合的說法,暨要求實證的科學性,也要求藝術的呈現,歷史是科學還是藝術之爭 於是展開。

到了二十世紀後期,歷史由科學與藝術之爭,開始有了轉向,轉向關注敘事 歷史的重要、歷史如何被書寫。最具代表性的學者就是海登‧懷特(Hayden White),他是當代西方最著名的歷史哲學家之一。懷特早年研究中世紀史和文化 史,1960 年後涉足歷史哲學領域,其理論《元史學─19 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26

(Metahistory 1973)希望在真實與虛構之間確立一個話語連續系統,借助比喻理 論尋找想像與歷史之間的合理聯繫。懷特並不反對追求史實證據的存在,但是他 同時強調歷史文本存在的真實性,從思辨到分析到敘事的歷史哲學,歷史書寫需 要借助敘事,他的主張也歸入了後現代主義的思潮。1980 年代後,他又被眾人 當作後現代主義歷史哲學家的重要人物,也常被視作新歷史主義的代表。

歷史表現生活,生活的複雜性和矛盾性注定了歷史表現的多面性。現代史學 以傳統上的樸素實在論和經驗主義為認識論基礎,一般認為,歷史是一種我們只 要努力便能尋獲的東西。但懷特認為歷史是一個不存在的過去,殘留的文獻或古 蹟不過是一些無組織、沒有結構的碎片,歷史研究就他所言不過是一個半想像半 創造的論述,也因為歷史不再存在,可知的東西之間亦無關聯,事件的正確性及 事件間的因果關係完全由歷史家想像出來,也可以說是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看 到的是歷史家加工後仿造的歷史。歷史家主觀思想無可避免地介入歷史研究。他 認為歷史家除陳述的對象,存在於指定時空,原則上可以被觀察和驗證外,歷史 陳述和文藝創作無異,不管是作家或歷史家,目的都在於利用文字去表達出現實

25海登‧懷特著,陳新譯,《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南京:譯林,2013,頁 64~66。

26海登‧懷特著,陳新譯,《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南京:譯林,2013。

(27)

的面貌,詩人、小說家及劇作家利用間接的表達技巧、虛構的人物去反映出人類 的共同經驗,反過來看,歷史家是利用歷史事件去表達他們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一 些設想,懷特更認為歷史家更甚者為「布局設計」而已27

懷特致力於將比喻當作一種工具來分析歷史話語的不同層面,他認為:

特定歷史過程的特定歷史表現必頇採用某種敘事化形式,這一傳統觀念 表明,歷史編篡包含了一種不可迴避的詩學⋯⋯修辭學的成分。⋯⋯一組事 件轉換成一個系列,系列又轉換成序列,序列轉換成編年史,編年史轉 換成敘事作品。28

懷特並將邏輯—演繹和比喻—修辭的要素構成組合當成任何形式論證事件 的關係,於此可展現與科學話語間的差異,也可看出歷史作品與文學作品間的雷 同。他認為沒有所謂的事實,歷史事實是建構出來的,事實的構成應該在對過去 檔案的研究基礎上加以描述、解釋才得以呈現,過程中需要想像的過程,作為創 造過程的產物,歷史的文學性和詩性就會被看見。

二、新歷史主義(New Historicism)的引用

懷特對史學的理論常被歸為新歷史主義,新歷史主義對歷史的批評是後現代 對歷史的一種闡釋,後現代歷史觀與傳統歷史觀的差異主要在於後現代歷史觀傾 向將歷史等同文學,對於歷史的關心也從政權嬗遞轉擴大至文化思維,率先使用

「新歷史主義」這一名詞的史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教授特別 對此指出,新歷史主義首先應該被「界定為一種實踐—— 一種實踐,而不是一

27參見麥勁生,《近代史學與史學方法》,台北:五南,2000,頁 217-223。此書將 Hayden White 譯作韋特,為求統一,本論文以陳新譯其主要作品“Metahistory”中之翻譯中文名懷特稱之。

28海登‧懷特,前引書,頁 2。

(28)

種教義。」29。一九八六年九月,他在西澳大利亞的一次講演中,為「新歷史主 義」的緣起做如下陳述:若干年前,《文類》(genre)學刊邀請他選編一本文藝 復興研究的論文集,選本付梓之前得寫一篇導言,逼於無奈,他只好寫道,所選 論文體現了一種他所謂的「新歷史主義」。不想這偶爾為之的命名,竟使英美文 壇新近萌生的一種新的批評傾向從此成為顯學30。幾年之後,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使用另一個名詞代替「新歷史主義」,就是「文化詩學」(Cultural Poetics):

格所關心的不僅僅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更重要的還有人們的生活 和這些藝術作品之間產生了何種關係和串聯。而,當歷史與文學之間跨越 了區隔彼此中的界線,並且試圖地用多角度的研究方法看待之,將文學和 非文學的領域結合在一起討論,此時的跨界思維則是將人類學、歷史學、

文學、藝術學、經濟學、哲學等,眾多類別組合而成的文化體系,用學科 彼此間交融的作用,進而找出關聯性。31

新歷史主義批評的一個很重要的認識前提,就是它把文學看成是歷史現實與 社會意識形態的交匯處,把文學本身看成一種歷史現象包括了文本和歷史時間的 關係,也重視對作家的研究,將作家視作值得深入探討的研究客體,歷史和文學 之間變成了不斷更新的思維和認知活動。新歷史主義學者明確的主張,文學也是 參與塑造歷史的動能力量,也就是歷史事件如何轉化為文本,文本又如何轉化為 一般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又如何轉化為文學的一個循環過程是新歷史主義的主要 主張32。筆者將其關係整理如下圖表:

29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1995,頁 26。

30 同上註,頁 25。

31 顏若卉,《臺灣兒童歷史小說的社會記憶-以小魯出版兒童歷史小說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 童文學研究所,2010,頁 24。

32 同註 12,頁 26。

(29)

圖 1 新歷史主義內涵關係圖

懷特在《元史學─19 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中表示,歷史必須採取敘事才 得以呈現,而文本化後的歷史,已經不可避免的用到所謂的譬喻的語言,這些語 言特質打破歷史和文學之間的界線。而新歷史主義也強調文學與文化之間的連 繫,著重考察文學與權力政治的複雜關係,認為文學是意識形態作用的結果,同 時也參與意識形態的塑造,這一點,懷特的論點與其一致。在批評實踐上,新歷 史主義也有明顯的跨學科特徵,認為書信、遊記、通俗作家、流行歌曲等傳統中 不被重視的文化文本,都該重新被看待,如此也打破了以往學術與通俗文學之間 的藩籬。

歷史研究是敘述過去發生的事,那麼就其最基本的意義:來臨的、發生的事 來說,事件當然就是歷史研究最理想的對象33。一般認為歷史和小說的差別在 於,史學家「發現」故事,而小說家「創造」故事,但是懷特認為如此是忽視了 史學家的創造能力,史學家在建構歷史敘述時,即使是編年史也必須知道事件的 組合中必須有可辨的開頭、中間和結局。對於事件之間的關係解釋,他將其分做 (1)情節化解釋;(2)論證式解釋;(3)意識型態蘊涵式解釋。認為一個歷史文本的 書寫者,會先在四種情節模式(傳奇式、悲劇式、喜劇式、譏諷式)先選取一種;

另在四種論證模式(形式論、機械論、有機論、語境論)上選取一種;同時在四種 意識形態上的蘊涵模式(無政府主義、激進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上再選取

33邱德亮,〈事件回歸後,歷史如何書寫事件?〉。新史學,19 卷 3 期,2008。頁 3。

(30)

一種;然後才開始撰述。在此之下,結構上由隱喻、轉喻、提喻、諷喩四種譬喻 所主導34。這些事先的選擇為歷史的撰述者預設了一個歷史的場域和解釋策略,

賦予個別作品內部的連貫性和一致性,使歷史作品看起來是合理的、沒有問題的。

新歷史主義主張將「歷史」視為一種文學,是有關於過去的文學書寫,是被

「建構」(constructed)起來的,其意義不是被發現的,是被給予的。所有的歷史 都有一定的立場,都是在為某人而寫35 。歷史的藝術在於結合事實與詮釋以講 述一段有關過去的故事36。而歷史文本化,就會面臨所謂的敘述問題,也就是說 像懷特將歷史視為語言的比喻後,歷史研究轉向了語言學,歷史問題成為歷史書 寫問題,探究歷史事實和發生時不能不考慮書寫歷史的種種敘事性和修辭技巧,

以及作家們如何使歷史發生變成可能37。歷史的藝術成為結合事實與詮釋以講述 一段有關過去的事情,所有的紀錄都只是證據,紀錄必須屈從於詮釋,甚至會在 記憶蒙騙目擊者下受到扭曲,於是我們永遠無法「確切無誤」呈現事件原貌38, 客觀也將不再存在。所以呈現歷史的文本,可能僅是一種觀念上的釐清,或一種 不一樣觀點的呈現,不會是一個「真實」的再現,對於文本的詮釋將不再只是求 真而已。當歷史書寫中,作者敘述手法、觀點無可避免地介入,讓所謂的「真實」

開始被懷疑時,這就讓歷史書寫和歷史小說之間產生了相似的虛構性。所以如果 可以新歷史主義批評觀點探討歷史作品,這樣的想法相對於歷史小說也是可行 的。探究時除了文本的詮釋與觀察之外,時代背景、作者觀點、寫作企圖及意識 形態也必要考慮在內。

但無論是虛構的歷史小說還是真實敘述的歷史小說,在歷史人物的把握、了 解和表述上,都是一個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感知和理解過去 某個時期的文化、種族或者個體,而不是將現代的各種觀點和假設時光倒錯地投

34參見海登‧懷特著,陳新譯,《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南京:譯林,2013。

35凱斯‧詹京斯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2006,頁 45。

36理查‧馬里厄斯、梅爾文‧佩吉著。黃煜文譯,《如何寫歷史》,台北:五南,2010,頁 15。

37邱德亮,《事件回歸後,歷史如何書寫事件?》,新史學,19 卷 3 期,2008,頁 5-6。

38同註 12。

(31)

射到過去那個歷史階段。反之,也不把過去的歷史階段看做是現代社會的初期階 段。歷史也包括過去的史家與其他人的詮釋,因此探討文本內容的同時,也同時 要處理作家身處的年代及歷史意識。

第二節 台灣兒童歷史小說

在東方,雖然沒有特定針對歷史研究的理論,但從歷史書寫到歷史小說的歷 程中卻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強調歷史敘事的重要。在談到兒童歷史小說時,尤其 是以台灣本土歷史為題材的兒童歷史小說時,兒童歷史小說存在的「歷史」就成 為探究文本前不可不為的認識。

一、史事撰述到歷史小說

在中國大部分的歷史中,寫史一直是主導的敘事型態39,也從司馬遷因《史 記》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可見,史官一職一直以來在中國是被重視的。《從史實 性到虛構性:中國敘事詩學》中提到:

文學作品被理解為一種社會機構,它記錄並報告歷史事件,實現其反映現 實以及道德訓誡的任務。歷代官修歷史無可爭議地充當著敘述話語的主導 角色,而其他敘事品類相較之下則只能退居次要地位。中國的歷史寫作發 展出的表現系統,強調的是忠實而直白的紀錄,同時以官方認可的世界觀 作為尺度來對外在世界進行重構。從某種角度講,歷史寫作為小說寫作提 供了可資借用和轉化的原型、情節、主題及人物。因此,研究中國敘事學 就常常需要借用中國歷史與準歷史的話語類型的圖示和歸類。40

39 魯曉鵬著,《從史實性到虛構性:中國敘事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2,頁 4。

40 同上註,頁 5。

(32)

也就是中國的敘事文學始自歷史書寫,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敘事往往也和歷史 脫不了關係,兩者關係密切。但是到了近代,近代史學講求的重點,主要集中在 第一、史學終究可以獲知真相,第二、真相建立在史料依時序做先後排比。第一 點是意識形態可以不必論,第二點則決定了中國現代史學採取了非敘述史學的編 篡方式,盧建榮在《歷史的再思考》的導論中指出這樣的演變讓歷史因此難以被 理解,進而無法推廣,不為一般大眾所重視。他強調歷史的「再現」,認為如果 僅以史料方式呈現史料,除卻文字外,在圖像、雕像等視覺材料上是無法解讀的

41。這和西方緣起的新歷史主義論點有相同之處。

歷史小說是歷史加小說,基本上以小說為主,有別於歷史書寫,歷史著重的 部分在於事實,而小說著重的則是在於情感的部份。而不若史書的崇高地位,存 在虛構性的歷史小說在中國卻遲遲未受重視:

在整個中國歷史中,人們一直費盡心機地通過壓制、禁止、否認和不屑一 顧等手段來控制小說敘事。在史家的目錄和分類中,小說被降至話語邊 緣,貶為寫作的低級層次。歷史與小說間的區別不僅僅是事實與虛構、真 實性和可能性、字面的真實與想像性的真實之間的等級分別。在某種程度 上,區別二者的界線劃分出了經典作品和非經典作品,官方認可的話語與 非官方話語,正統與異端的不同領域。42

在中國,歷史小說最早只被視作是民間流傳故事或話語軼事的蒐集而已,對 應於要求真實紀錄的史書,歷史小說往往被當成一種不完整的歷史表現,一直到 通俗文學的興起方有改變:

明代之前,中國的敘事理論家大多關注小說中的歷史性及史實性問題。隨 著俗語文學在宋元兩代的廣泛傳播,明清批評家終於開始研究小說的性質

41 凱斯‧詹京斯,前引書,頁 8。

42 魯曉鵬著,《從史實性到虛構性:中國敘事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2,頁 5。

(33)

和特性,也就是「小說性」或虛構性(fictionality)回應。人們意識到小 說是文學創造,而不是有缺陷的非官方的歷史形式43

也就是說過往的中國和西方一樣,在講究追求史實的過程中,歷史小說的虛 構性是被抑制、被否定的,不論在真實性和文學性上歷史小說都是被質疑的。被 貶抑的歷史小說直到像《三國演義》之類的通俗文學興起,蔚為風行,歷史小說 的文學性才漸受重視,不再只是被當成稗官野史、道聽塗說而已。

二、兒童歷史小說

要談歷史小說,首先要就歷史小說和歷史素材小說的分別開始,李喬在《台 灣文學造型》中把利用歷史為材料的小說分為上述兩類,兩者差異在於,歷史小 說以大家認識的常識為主線來創設相配的情節,歷史素材小說雖借歷史素材的可 能性及可信性,重點放在「虛構」重點上,主題偏重於歷史事件的個人闡釋44, 而以兒童為讀者的歷史小說,就是所謂的兒童歷史小說,在類型上,許建崑認為 一般的少年歷史小說大都可歸類於歷史素材小說,讀者可以透過「建築在真實歷 史背景上的虛構主角與故事」中,感受到「比真實還真實」的氣氛,發現人性的 價值與感動45,在閱讀的過程中將歷史的解釋權交給的作家與讀者,是兒童歷史 小說的價值與意義。

而台灣的兒童歷史小說,近二十年才有所發展,一來也是兒童文學在台灣 本來就是較遲被注意的文類,尤其在強調教育性下,台灣的兒童歷史小說以往 多傾向為知識性讀物,如皇冠的《吳姐姐講歷史故事》、天衛出版的《說給兒童 的台灣歷史》、《說給兒童的中國歷史》、《說給兒童的世界歷史》有聲書系列作

43 同上註,頁 10。

44李喬,《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1992。頁 197-198。

45林文寶、許建崑、周惠玲、張嘉驊、陳晞如、洪志明著,《兒童讀物》,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8。頁 229。

(34)

品都是這類導向。另一種則是以真實歷史事件或人物為取材,加以虛構的小說,

也就是上述所謂的歷史素材小說,如李潼的《台灣兒女系列》46、1992 年小魯出 版社陸續出版的《中華民國(臺灣)兒童歷史小說》47,都是以臺灣為題材的歷史小說。

其中,1992 年李潼的《少年噶瑪蘭》更是開出了魔幻歷史的新局48。至於近期,

本研究《可能小學》歷史系列作品則是出現了結合了歷史事件與小說故事的另一 種新形式。

李喬同時表示:

文學是從歷史、人間的「事實」中挑出「真實」,以「虛構」之線連綴成

「複合的」也是「複製的」歷史人間。歷史之於文學者,重在藉事件或人 物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如果文學創作也忠於歷史人物或事件,但重點也不 在「重現它」而在解釋。49

《可能小學》歷史系列中的故事體以虛擬人物貫穿,是取歷史為素材的小 說;而即使是穿插的史實解釋,呈現的也是作家觀點下的歷史,因此,稱其為歷 史素材小說實不為過。當然,歷史的真實是否可得?文字能否準確重現事件?是 歷史小說常被質疑的問題,只是《可能小學》用活潑的文字傳達現有的歷史記載,

態度是述而不作,筆者以為其作品目的不在於參與文學理論的爭議,而是希望讀 者藉由小說中得到「提供樂趣」、「增進了解」與「獲得資訊」,也是少年小說的 基本功能50

兒童歷史小說的主要目的是讓兒童獲得一種歷史感,培養他們對現實的理解

46李潼《台灣的兒女系列小說》共 16 冊,台北:圓神,1999。

47小魯出版社於 1992 年陸續出版所謂的「中華民國(臺灣)兒童歷史小說」,一套共八本,分別 是《小婉心》、《小英雄與老郵差》、《日落台北城》、《邊城兒小三》、《小英雄當小兵》、《白玉狐狸》、

《再 見金門》以及《臺灣小兵造飛機》。

48林文寶、許建崑、周惠玲、張嘉驊、陳晞如、洪志明著,《兒童讀物》,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8。頁 235。

49同註 27。

50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台北:天衛文化,2007。頁 15。

(35)

能力,以及對自我、時間、地點與他者之間關係的理解能力。歷史主義學者解釋 當我們在解讀歷史時,「社會結構」是必須考慮的條件之一,並且會透過現在的 詮釋觀點和需要來重新解讀過去的歷史和記憶,歷史因而不再只是一種本質性的 歷史,同時也是詮釋、建構與不斷修正中的產物。要讓兒童能夠感知歷史,就必 須經過不同的方式敘述、解釋,設法重現過去,也鑑於兒童讀者年齡的經驗背景 尚淺、先備知識不足,小說中夾帶大量的想像,重組歷史語言、輔以大量的生動 比喻,再現事實,希望能讓兒童理解與想像不同時空的氛圍及集體意識,也是兒 童歷史小說的一大特色。

三、台灣題材出現

《可能小學》有一系列名為愛台灣任務,顧名思義是以台灣歷史為取材,

而以台灣本土為題材的歷史小說是晚近才開始的。解嚴以前,在宣揚大中國思 想的前提下,台灣史研究因政治因素,對於台灣本土研究多所限制,加以對民 間思想的箝制,歷史小說發展有限,1980 年代以前僅多以收集史料呈現。解嚴 以後,「台灣史」研究逐漸成為顯學,不再用「史料」作掩護,民間性組織及機 構的出現,對於台灣史料收集範圍的擴大有顯著的幫助,如:「林本源中華文化 教育基金會」、「吳三連史料基金會」等。而政治上的變化,1990 年代多黨的成 立,台灣民主化進一步落實外,也導致政府立場開始改變,原先不易見的檔案 史料得以公開出版。除了故宮博物院將原先以中國為主體的方式,轉為整理清 代與台灣相關檔案外,1991 年成立的「國史館臺灣文獻館」51開始對日本台灣 總督府檔案整理開放,為研究日本統治台灣時期的歷史提供極大的便利,台灣

51政府鑒於地方歷史文獻對國家民族認識發展的重要,於民國 37 年 6 月 1 日成立臺灣省通志館,

專責辦理臺灣省通志之纂修,旋於 38 年 7 月改組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除設委員、編纂從事文 獻研究工作外,並分設編纂組、採集組及整理組,以負責本省文獻史料的採集、整理、典藏、文 獻書刊的出版及史志的纂修。及至民國 47 年配合組織調整,改隸民政廳;86 年 7 月改隸文化處。

88 年 7 月因應臺灣省政府業務功能與組織調整,再度隸屬臺灣省政府。91 年 1 月 1 日改隸國史 館,更名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http://www.th.gov.tw/web/pagedoc.php?nd2=M0101 102 年 10 月 18 日擷取

(36)

史的研究於此由注意清朝時期的歷史轉向日本時期。隨後中央研究院於 1993 年 成立了臺灣史研究所,而台灣歷史的解釋觀點,也從中國地方史的台灣史研究 到中國研究替代品到以台灣史主體觀點,脫離了以中國為本位的研究52。隨著史 料的開放,台灣歷史小說此一文類才有發展可能,取材才漸多元。

筆者就本節談述之歷史之爭至新歷史主義興起而後發展至台灣兒童歷史小 說的書寫歷程,是以整理如下圖:

圖 2 「台灣兒童歷史小說」歷史追溯書寫流程圖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藉由西方的新歷史主義為理論依據,同時看待東方史學 的流變,可依此應證東西方史學和文學之間關係的異同,在此基礎下,探究文本 時除了深入文本分析外,必須還就作家創作意圖、敘事觀點、敘述手法、語言運 用,做全面性的剖析,才能理解何以以文學形式呈現歷史是必然的,也是本研究 後面章節的重點。

第三節 文本與作家

依據懷特的主張,作家書寫歷史時必含一定的意識形態,書寫觀點也會受當 代社會氛圍影響,此節將依此追尋王文華創作風格的演變緣由,了解何以一向擅

52吳密察、張炎憲編,〈台灣史研究的新精神〉,《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1993,頁 105-119。

(37)

長校園紀實的他會加入歷史小說的創作之列。以各冊文本中的歷史時間、地點運 用、事件取材作統整歸納,並區辨文本中故事及史實的呈現形式。

一、作家之路

從 1998 年第一本作品《草魚潭的孩子》53起,王文華的作品大都以校園內 的學生為主角,也是他一貫的風格。就前人研究中發現,王文華對周遭觀察力強 且擅長將時事入鏡,至 2014 年 6 月本論文付梓前,1998 年起迄今,王文華著書 已達 107 本(如附表一),是個多產的作家,主題多以兒童生活、校園故事為主,

所以將其定義為校園小說作家實不為過。

張子樟、許建崑曾分別對其得獎作品《南昌大街》、《再見,大橋再見》二本 作品提出評析,人性刻畫較少是他們相同的論點54。王文華也欲突破其創作侷 限,於 2003 年進入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繼續深造,他表示55

如何讓自己眼界大開,成為我的一項任務。想讓創作時的題材與寫作時的 角度更加寛廣,必得從擴大視野著手,只有跨出腳步,向外探索,旅行尋 找靈感,與人交往認識更多人生;加強閱讀,以別人的經驗補充自己的經 驗,從別人的故事裡突破。

在研究所眾多課程的涵養下,另闢有別以往寫實風格的童話創作之路。《淘 氣小狐仙》與《美夢銀行》(附表一)兩本童話是此一時期作品。

之後王文華開始嘗試以歷史題材創作。就相關題材的研究,僅簡淑清

(2009.07)的《王文華少兒小說研究》,礙於出版時間,也只以《可能小學的歷

53王文華,《草魚潭的孩子》,台北:小兵,1998。文中敘述一個只有八人的畢業班的校園生活故 事。

54林文寶主編,《少兒文天地寬-臺灣少年小說學術研討論文集》,台北:九歌,2002。

55王文華,《困境與闖出-我的創作與思考》,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頁 77。

(38)

史任務》做文本分析。而就出版時間而言,早在《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之前,

2006 年由三民書局出版的《急性子皇帝-雍正》及 2007 年的《少年皇帝創新機- 康熙》是筆者觀察王文華最早以歷史人物為主角的著作。對於歷史人物的關切,

王文華在其碩士論文中曾提及,在《年少青春紀事》一書中已試著將三國人物性 格置入書中角色56,其寫作技巧上更是對三國情有獨鍾57。爾後 2008 年天下出版 的《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2011 年《可能小學的愛台灣任務》、2012 年《奇想 三國 1 九命喜鵲救曹操》、及《奇想三國 4 少年魚郎助孫權》及 2013 年巴巴文化 出版的繪本《曹操掉下去了》,題材均與歷史相關,充分嶄露了他對歷史的興趣。

除了出版書籍,結合異業,王文華也於親子天下網站58及蘋果日報網站59中發表 親職教育文章,結合時代趨勢同時也網羅不同讀者群。對於歷史教育,他在網站 中這麼寫著:

讀歷史,如果只是背年代記事件,那多枯燥乏味!假如能回到過去,親身 參與重大歷史事件,將是非常有趣的事。

《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就是要帶著孩子回到過去的「有趣」讀本,把不 可能化為可能,這是可能小學的作風。60

歸納王文華的作品,可發現其作品風格由校園寫實紀事後轉向幻想童話,而

《可能小學》歷史系列作品的出現則為寫實及幻想兩項手法的融合,以穿越時空 的方式處理真實的歷史,是台灣兒童歷史小說的創新。選擇歷史題材,一則興趣,

二來歷史故事也是他從事寫作的啟蒙,加以教學現場的長期觀察後,《可能小學》

可說是王文華將小說與歷史教育結合的一種新嘗試。

56同上註,頁 71。

57同上註,頁 79-80。「刻畫人物之立體感,由情節與事件著手也是一條捷徑,看三國演義的 寫作技巧,描寫曹操之奸雄,以殺呂伯奢那段為最。……以古觀今,以小說觀現實,實為不二法 門。」

58王文華,〈帶孩子走回歷史─《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閱讀課〉

網址: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6238 (2014.01.07)

59王文華,〈可能小學巡堂筆記〉自 2012 年 12 月 16 日起每周於蘋果日報專欄發表

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140615/35894249/ (2014.01.27)

60 同註 40。

(39)

二、 故事概述

《可能小學》歷史系列作品共二套八本,中國之歷史任務系列四冊主角均為 二位可能小學四年一班的學生謝平安及愛佳芬,故事情節為主角二人在學校課程 中不經意回到中國歷史的冒險故事。繼中國歷史任務之後,2011 年 9 月續出版 的愛臺灣任務系列,地點則以臺灣為主,主角改為可能小學四年愛班的二位學生 曾聰明及郝優雅,主題為回到臺灣不同時期的冒險故事。以下為八本故事概述:

一、「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 1」《秦朝有個歪鼻子將軍》

社會課時,拿著竹尺比劃的愛佳芬將他和謝平安帶進了秦朝,來到兵馬俑的 製造工廠。遇到了獄官秦墨,認識了漢字演變,還以為找到了皇陵人俑第一工匠 宮丙,就可以順利回家。誰知陳勝王的軍隊,此時埋伏秦皇陵外,駐守皇陵的歪 鼻子將軍,帶著奴隸迎戰,兩人只好四處奔逃,危急下謝平安不經意拿起的抵擋 竹片不僅化解了危機也讓兩人幸運地回到現實世界。

二、「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 2」《騎著駱駝逛大唐》

可能小學的學生來到日月潭進行戶外教學。參觀玄奘寺時,好奇的愛佳芬 搖起了玻璃櫃上的象鈴讓他和謝平安穿越時空,回到唐朝的玉門關,見識了充滿 異國風情的街道和崇尚豐腴的審美觀。玄奘法師那時已經取經回到長安,絲路也 因而聲名大噪,西遊記中同名的悟空和尚帶著他們遊沙漠,卻因此碰上了沙風 暴,還讓兩人意外「營救了」唐朝詩人岑參,共賞了不少唐詩,最後也藉詩人回 送的象鈴禮物,順利回到現代。

三、「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 3」《跟著媽祖遊明朝》

又到了玄章老師的社會課,這次,他們準備跟著大甲媽祖去進香。趁著空檔,

玄章老師帶領學生參觀鎮瀾宮。鎮瀾宮內,愛佳芬拿起身上的平安符比對著浮雕 上的媽祖像後,竟和謝平安回到明朝的造船廠,又遇東廠太監的追捕,為了躲避 追殺,兩人一路從船廠跑進了繁華的市街、欣逢迎接鄭和船隊回來的盛景,順勢 跑進了搭載鄭和的寶船,又巧遇剛來時碰到的大鬍子叔叔,三人奮力奔逃,情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新界 新界 鄉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然而另一方面,蒙古人的統治,相對其他文化而

也是金帳汗國與立陶宛公國間的角力。然而,這個時

通識課程 課名請勿 重複,例 如:籃球 或台灣歷

校內活動篇 --- 歷史學會活動 歷史就在我們身邊 ……..

The second question in this paper is raised from the first question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ng Fo Guang Pure Land and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begi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