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這八本書以歷史事件為取材,用故事方式來創作。如本章第一節所述,史觀 的變遷及史料的開放提供更多作家書寫歷史的題材,對於歷史敘事的認可也是催 生歷史小說的推手。本節將就台灣史學觀點變遷,敘事對於歷史的重要性及文本 題材和現行社會教科書能力指標的關聯性中以找出《可能小學》的本土、敘事及 教育的三項特徵。

一、轉向本土的史觀

中國史的部分在台灣的歷史小說中一向不缺席,而台灣史相關的小說及兒童 讀物則因政治因素直到解嚴後才開始陸續出現。張隆志在其論文《族群關係與鄉 村台灣─一個清代臺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112(1990)中同樣將台灣史的研 究分為三個時期:(1)日本殖民地時期的台灣研究;(2)中國地方史時期的台灣研

112張隆志,《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一個清代臺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國立臺灣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究;(3)台灣本土期的台灣研究,第一期與第二期的界限,以光復來區分,而第二 期到第三期的轉變,張隆志認為是在 1980 年代以後。張炎憲也主張分為三期:

(1)民間研究的階段:1960 年代中期至 1960 年代中期;(2)學院與民間結合合作的 階段;(3)蓬勃發展的階段:1970 年代末期以來113。王晴佳於《台灣史學五十年》

114將台灣的史學研究以年代區分為三代:第一代(1950-1960)以國家為主體,史料 學派興起;第二代始於 1960 年代中期至 1987 年,漸由國家政治軍事及典章制度 轉變為經濟社會問題;第三代史學工作的重點,一則為社會經濟史轉變為文化 史,一為中國史轉變為台灣的本土研究 。

以上三人的分期方法或有不同,但三人均注意到臺灣史的發展開始轉向追求 本土化、主體觀點探討。而臺灣史的一般分期,除了所謂的「史前時期」外,大 多根據政權興亡為準,分為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代時期、日治時期、及光復 以後。不過這種分法並未將原住民的歷史放入,仍是以臺灣四百年移民歷史及統 治者的歷史為主體,無從照顧到原住民歷史。至於《可能小學》的史觀,以出版 日期來看,《可能小學》臺灣系列作品從 2008 年到 2011 年陸續出版,正符合各 分期中的第三期,尤以王晴佳 1987 年後分期為宜,也是開始重視台灣主體,本 土題材日增的時期。以故事內容來看,不論是中國系列或台灣系列,故事的起始 終點都在台灣,是發生在台灣小學生身上的故事,為追溯其根源及歷史的完整 性,作品加入中國歷史系列是可以理解的。

二、必要的歷史敘事

受到後現代主義影響的英國史家彼得‧柏克(Peter Burke)在一次受訪問時指 出,西方新進國家的史家大抵在二次大戰後逐漸傾向注重歷史知識的性質,不再 是真相的探求。如果依傳統方式,史家對於歷史解釋通常依賴文獻材料超過圖像

113吳密察、張炎憲編,《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1993。頁 105~112。

114王晴佳,《臺灣史學五十年》,台北:城邦,2002。全書以上述分期分為上、中、下三篇。

材料,圖像材料常予以忽略,因為文獻有方便引徵之處,而引徵文獻是傳統史家 提出證據的不二法門。但柏克以為歷史材料上所指涉的根本不是傳統認為的原 件,而是他人(後人)解讀的結果,屬於歷史「再現」,所以在其著作《製作路易 十四》115中,無論是文獻資料或是視覺材料(油畫、雕像、紀念章、以及凱旋門等),

柏克均將其視之為文本,進行史料解讀,他指出著書的重點不在於路易十四這個 人,而是他的形象。對此,盧建榮也於《歷史的再思考》導論中以「再現」的概 念呈現墓誌作者記述臨死者面對死亡的敘述及「飾終之典」,意圖告訴大家文化 面貌經無法只從引徵墓誌文中得其全貌116。敘事歷史的重要性於是漸受重視。

對於敘事的強調,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也指出即使是科技知 識,科技本身的解釋語言是特殊的人工語言(譬如數學),但敘述科技的語言則是 日常語言,使用的方法是敘事法,也就是講故事的方法。以故事結構為襯托,才 會有科學內容的存在。早在科學誕生之前,人類就一直在講故事,也靠著講故事 來傳遞文化生活的種種理解,包括神話、歷史、法律和哲學,無不如此。於是在 當代文學和史學理論的捉摸下,敘事法的真隨益發為人知曉117

《可能小學》歷史系列的故事情節以冒險的方式前進,歷史事件隱藏在故事 中被合理解釋,同時另起章節網羅了照片、圖畫等圖像性的資料述說,讓歷史更 具生活化與趣味化,有相輔相成的效果,也證明了以敘事方式述說歷史的必然性 與必要性。

三、與教科書的關聯

同時身為教師和《可能小學》系列作品的作者王文華,曾在書中作者的話裏 表述,以教師身分指出了現行歷史教育的困難,明顯的企圖以文學進行歷史教 育。至於《可能小學》和教科書的關聯,就筆者觀察,依據 97 年「國民中小學

115彼得、柏克,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台北:麥田,2005。頁 3~5。

116凱斯‧詹京斯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2006。頁 12。

117 Jerome Bruner 著,宋文里譯,《教育的文化》,台北:遠流,2001,頁 10。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118(100 學年度實施),其中第 2

圖 4《可能小學》之本土、敘事、教育相關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