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1 哈美恩引鼠人傳說之真實性

4.2.1 可適性再使用

「所以不只是引鼠人傳說還有這個城市,我們試圖一腳站穩歷史、一腳邁向未 來,而這真的也很難。」

(Boyer) 西元 1237 年就出現城市雛形的哈美恩,在同世紀後期更因為市民成功地從領 主手中爭取到特許狀而升格獨立城市。在後續三世紀,原本以磨坊為主的哈美恩 又因為地理位置優勢達到發展高峰。首先,城牆堅固的哈美恩成為 Gulph 王國的 西方防禦大門,獲得「北方的直布羅陀」(Gibraltar of North) 美稱。其次,該城市

56

從 1452 到 1572 年加入德國北部城市商業暨政治聯盟「漢撒同盟」,貿易興盛。

基於充足的安全保障與商業利益兩項優勢,哈美恩 16 世紀及 17 世紀前期的繁 榮富裕造就了一顆富含威溪河文藝復興風格的明珠城市。富有的商人們紛紛在城 內建立起富麗堂皇的樓房。這些林立的樓房部分是在繼有的中世紀半械形木屋上 點綴新時代風格;部分區域又完全是新建的石面樓房,以威溪河文藝復興風格為 主。例如 Baustrasse 及 Kleinestrasse 的木造建築就是因為祝融之禍,而在 16、17 世紀改建為石面建築。有趣的是,如 4.1 節所述,哈美恩市民同時期更把引鼠人傳 說文本融入新時代風格之中,城市景觀符號化所發生過的歷史事件與時代精神。

此種傳統與精神也是真實性。簡言之,真實性的實質與指標不再侷限於建築原 始結構,還有和建築結構相聯繫的非物質價值,一種兼具遺產和場址的真實精神 (McKercher & du Cros, 2010)。一如學者 Walter Benjamin 指出,每項文化遺產與場 址的痕跡 (Trace) 和氛圍 (Aura) 皆傳遞精神性訊息。痕跡代表建物歷史,是歲月 痕跡與時間烙印。氛圍代表不只是歷史遺產的原來氛圍、更呈現當前氛圍。繼而 以時代精神 ( Zeitgeist) 的樣貌表徵遺產整體精神性,反應出特殊時期或重要時代 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及風格 (引述自 Petzet, 2004, p. 29 )。

值得慶幸的是,時至今日的哈美恩,舊城區石面樓房依然密集,而且多數只有 細微的改變 (Mende & Boyer, 2009)。從 17 到 20 世紀的時代紛擾,甚至兩次世界 大戰對這座德國小城建築並沒有造成太大損失。不過,反觀哈美恩城牆就沒這麼 幸運。在 1618 年歐洲三十年戰爭爆發之際,哈美恩頓時面臨貿易萎縮與城市淪陷 的雙重危機。雖然 Gulph 公爵成功擊退敵軍,且在戰後積極擴充哈美恩城牆和堡 壘,但是後續不斷的區域性戰爭仍然扼殺哈美恩城市發展。當 1808 年拿破崙法國 大軍攻下哈美恩城市,拿破崙更下令拆除哈美恩所有城牆以降低該城的軍事防備,

使之僅遺留兩座看守塔和片段牆面廢墟。但就另一方面而言,城牆的拆除卻為現 代的哈美恩帶來更多發揮空間。二戰後的景氣復甦結合哈美恩地理位置優勢,再 度促成商機、人潮甚至車潮的湧入。然而缺乏節制的湧入與開發,使沒有城牆保

57

護的哈美恩舊城文化遺產陷入另一場危機。

二戰之後,許多歐洲城市規劃者試圖振興經濟與重建市中心,他們多數運用經 濟及交通掛帥的思維去經營城市。在德國,城市規劃者首開行人徒步區的先例以 作為城市復興的重要策略之一,從 1966 年約 60 個徒步區,到 1980 年中期竟快速 增長至 800 個 (鄭幸真、施植明,2002)。據學者針對德國徒步區研究分析,1960 年代後期德國以加強市中心吸引力和經濟競爭力為首要目的,響應市中心購物環 境營造策略。但在此期間,官方規劃者卻過度倚賴經濟計畫和交通部門意見,漠 視市民權益,造成後續市區地價上漲、住家外移、住商混合區域淪落為商業區等 一連串問題致使市民抗議不斷。直到 1975 年的都市保存和環保意識興起才開啟城 市規劃的新面向,而文化遺產保存的概念也逐漸融入行人徒步區的設置藍圖。

聚焦德國哈美恩,當地官方規劃者從 1967 年起也陸續振興市中心面貌,企圖 建立更多商業性、現代化的新建築來取代老舊樓房。因此當時官方快速夷平 Stubenstrasse 整條街區樓房,改建為大型購物中心,鄰近的 Kleinestrasse 也被列入 下波拆建名單,將被改建為停車場大樓。然而在此同時,哈美恩地方老牌媒體 DEWEZET 結合市民力量積極投入這場歷史遺跡維護的抗議活動 (DEWEZET, 2000),力挽狂瀾地改變官方一昧「拆除」、「改建」的立場。最後所幸官方規劃者 逐步認同市民的權利,於 1976 年指派在地建築師 Herrmann Pracht 進行 Kleinestrasse 街區老建築的維護任務。哈美恩出版品《Hameln ABC》在當地歷史遺產介紹文本 中,總結出是這場 Kleinestrasse 革命為哈美恩舊城區帶來了新方針「哈美恩城市復 興的政策不再是破壞和更換,如何修復和保護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Mende &

Boyer, 2009, p. 32)。「從七十年代中期起,聯邦政府、資產擁有人、文化組織及市 民各方達成歷史資產維護的基本共識,強調保存歷史城市景觀、復興市中心文化 和經濟價值並且改善居民住宿條件三個目標。自此,哈美恩公部門和私部門之間 的合作投入約兩億五千萬歐元資金…進行約二十五年的維護活動。」(哈美恩官方 網站,2013)

58

別於以往純粹由市場利益趨動的爭議性官方政策,哈美恩文化遺產維護的真實 性議題一方面逐漸融入多方相關團體協商,從哈美恩 2007-2017 官方決策白皮書可 看出「市民及相關利益團體的參與,使哈美恩參與型文化得以建立與持續,特別 反應在 Weserpromenade、Werder、公園空間、徒步區等建議措施層面之上,並且 形成一種方針。主要方法包含通過公開的信息會議,讓市民和專題規劃者、監測 委員會交流經驗。…而這種協議式及參與型的討論文化將在進一步規劃議程中延 續。」 (Hameln, 2007, p. 10)

另一方面,更與時代協商。古蹟整修要接受過去改變的事實,而不是恢復到最 原始的創建風貌,反之應該兼容多元時期的風格 (傅朝卿,2008,頁 5),當中可辨 識性也是真實性的基本原則。從兩項標的建築中可以發現在文化遺產的修復,哈 美恩採用與過去協商的策略。曾經受二戰砲火波及的聖尼可拉斯教堂尖塔經過 1959 年陸續修護後,仍保留原有的十字形架構、哥德式風格的教堂設計。而修補 處則運用不同顏色的石塊新添物去標誌新舊不同的年代,讓觀者仍然可以分辨當 中牆面小型、不規則的中世紀石造技法。其次漁人磨坊建築 (Pfortmuhle) 是 19 世 紀工業時代風格的高聳建築,具備水力發電的磨坊功能。在 1912 年竣工啟動,運 作了 70 年頭直到 1985 年。其間 1967 年也面臨拆除改建現代化大樓的危機,所幸 當地人努力使建案延緩到 1987 年,最後保持磨坊原型活化為當代城市圖書館。讓 15、17 和 19 世紀歷史建築並存哈美恩舊城區。

在文化遺產的活化方面,哈美恩採用與未來協商的策略。參照多元協商,使最 經典的樓房受到高規格的維護;而相對普通的老房舍能夠合理活化,超脫單純維 護的意義,進一步為社會交際功能、經濟發展所用。哈美恩突破高標準維護窠臼,

進行遺產正面牌坊的修葺、有限度開闢大片展示窗面、內部空間可適性再利用作 為當地人生活和工作空間,例如 DEWEZE 1987-88 年遷入 Post gebaude 作為辦公 大樓、城牆遺跡及看守塔改建成當地坡璃藝術中心、17 世紀的監獄活化為四星級 旅館等等。當中最知名案例是 Kurie Jerusalem,該維護計畫在 1970 年代榮獲

59

「Europa Nostra」3獎項。這棟興建於 1500 年哥德式半械型木屋建築原屬 Fargel 家 族穀倉。在 20 世紀曾荒廢多年,直到後來歷史遺跡維護活動才使之修復與活化為 孩童育樂中心 (哈美恩市府檔案網站,2012)。這座建築的整體原始木造結構完全 被保留,僅有額外以磚塊和在側翼補增空間活化為兒童與青少年的娛樂教育中 心。

學者 Alberts 與 Brinda (2005) 認可哈美恩在城市與交通計畫的大框架下,折衷 文化資產維護與城市經濟發展的策略。在 25 年計劃期間,哈美恩陸續完成網絡式 徒步區設置,除了加強市中心吸引力和經濟競爭力,在當地社群的參與下,藍圖 開始強調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地方真實的維持。可見在 1970 年中期,哈美恩規劃藍 圖也開始逐漸條列以人為主、保存城市原有紋理和徒步區內混合土地使用分區的 使命 (鄭幸真、施植明,2002)。 「現在的歷史城市中心免於汽車交通破壞,成為 一個各機能完善 (self-contained) 的區域,也是歷史建築和文化樂趣的綠洲地。」

(哈美恩官方網站,2013)。這也是為何官方觀光規劃者 Boyer 先生能夠強調哈美恩 歷史建築的真實以及哈美恩市民依舊在居住的事實。這座歷史城市交融原有氛圍 和當前氛圍,在某種程度上,延續哈美恩威悉河文藝復興的時代精神,形成所謂 真實的場域精神 (Landry, 2008),深受當地社群和遊客的認可。「這些老房子、建 築和文化,(哈美恩) 他們仍然保持這些的生動化……而我們沿著威悉河散步,看 到磨坊石頭舊址都是好久以前的東西,很吸引我們。…他們有很多古老遺跡像房 子、磨坊都和歷史相嵌。」(A1)

由此可見,一群性質相似的歷史建築群可以凝聚最大的真實性氛圍 (Ivanovic, 2008)。不過,某些觀光客千里迢迢造訪哈美恩不完全想凝視實際景象 (Bruner, 1991)。換言之,他們並非想看到 「真實的老鼠」 抑或「具備客觀真實的旅遊客

3 Europa Nostra(拉丁語:我們的歐洲)係泛歐洲文化遺產維護組織,象徵快速長成的護遺公民運動。該組織是歐洲聯 盟、國際教科文組織等NGO 合作夥伴。主要目標是提升公眾意識理解文化遺產價值,使之在公共政策中有優先考量。具體 目標是促進歐洲層面城鄉規劃、建築、文物保護等領域的高標準質量,倡導城市與鄉村,建築和自然環境平衡和永續。

60

體」。一如台灣遊客 (T1) 表示「如果是上面有一些捕鼠人的 logo 或 mark 會覺得

體」。一如台灣遊客 (T1) 表示「如果是上面有一些捕鼠人的 logo 或 mark 會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