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合作學習及其相關因素

美國教師協會NCTM(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Mathematics)在 1991 年 指出數學教室中的對話就是表徵的方式、思維的方式、說的方式以及表達同意不 同意的方式(引自巫正成,2000)。而對話被視為是社會建構的中心,因為它是 具有社會性的語言形式(郭重吉,2000)。Mcnair(2001)指出課堂討論的重要特色 就是學生在討論時可以分享其思考的想法,這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而只有在 討論中有互動的部分會變成學生用來建構知識,如概念、辯證及目標的來源。可 見在教室情境中,學生間的互動和依賴影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及效能。而合作學 習便是一種同儕互助的學習方式。國內外學者對於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各有不同 的看法、支持理論。以下針對合作學習的意義、合作學習的方法與合作學習的相 關研究等方面探討。

一、合作學習的意義

黃政傑、林佩璇(1996)指出:「合作學習」是讓學生一起工作,達成共同 的目標,此目標不但有利於己,也有利於他人。從百年前開始對競爭的研究,到 1900 年後方法論的影響,乃至杜威在其思維術及民本主義對教育問題的見解,

有關合作學習的定義,國內、國外學者皆有不同看法(Farivar, 1985;黃政傑、

林佩璇,1996)。

Hilke(1990)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組織的結構,學生經由團體合作的過程追 求知識,學生在小團體中共同學習,貢獻每個人的力量,且幫助其他人共同完成 工作。此教學法同時能增進學生間的關係、良好的溝通技巧及高層次的思考能 力。此外合作學習還能達成四項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學業合作能力、增進團體 的關係、發展學生的自尊及增進學生的學業成就。

王千倖(1997)認為合作學習是有組織有系統的教學,參與合作學習的小組 對於其學習任務應有明確的共同目標與了解,每個成員皆負有完成任務的責任。

Parker(1985)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室的學習環境,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一起 學習,鼓勵彼此分享觀點,互相幫助,提供資源,分享發現的成果,修正彼此的 觀點。

李錫津(1990)認為合作學習是運用某種形式的小型學習團體,實施有系統 有計劃的學習活動,使成員間發生有效的互動,彼此間協力互進,相激相輔,提 供學習資訊,以提高學習成效,並培養成員相互支援合作,追求個人目標,更能 兼顧成員以及團體目標的學習方式,是一種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學習方式。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是一種結構化的教學策略,教師依照學生的背景、性別、

能力、平時相處的協調性…等不同因素,將學生採取異質性分組的方式,分配到 不同小組中學習,小組成員須承擔自己與小組的雙重責任,彼此有正向的相互依 賴關係,透過小組獎勵及個人獎勵方式,在合作的學習情境下互相幫助,相勉相 輔,彼此協助,共同學習以提升個人的學習成效,並達成個人與團體的共同目標。

Johnson & Johnson(1994)提出有效的合作學習應具有下列五項基本要素:(黃 正傑,1997;林清山、林天佑,2002;陳瓊森,2001;Johnson & Johnson,1987;

Rottier and Ogan,2001)。

1.積極的相互依賴(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此意味著團體中的成員為了達成團體的目標,每個人均需發揮其功能,且對 於團體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說你需要別人,別人也需要你,你對別人有 所助益,別人也會對你有所幫忙。而這可從目標、酬賞、資源與角色四方面的相 互信賴而達成(Johnson & Johnson, 1994)。

2.面對面、助長的互動(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

所謂面對面助長性互動係指某一組員為達到小組目標而鼓勵或協助其他組 員完成作業的行為(黃政傑、林佩璇,1996)學生透過討論解題、解決問題,互 相鼓勵完成任務。由於彼此的協助、支持、鼓勵,而達成個人及團體的目標。

3.個人績效(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合作學習的中成功的界定在於每一個人的成功,而不是以某位成員的成功代

表整個小組。目的就是小組成員一起學習,都有自己的責任工作,每個學生學習 成功的重要性都一樣重要,個人代表小組,小組也代表個人。

4.人際關係與小組技巧(interpersonal and small group skills):

Johnson & Johnson(1989, 1990b)認為將學生放在同一小組,並不保證他們就 能自然地學會合作技巧。缺乏人際和小團體技巧,合作團體不可能有產能,因此 學生必須被指導合作技巧。研究發現,社會技巧愈高的學生在一起工作時,其學 習成就將愈高(Johnson & Johnson, 1994)。這是合作學習有別於一般傳統教學法的 最大的地方。學生在小組中與人相處、互動的過程中也學習到良好的人際關係。

5.團體歷程(group processing):

團體歷程是指安排適切的時間及歷程讓學生去分析小組運作及使用社會技 巧的情形, 強調自我檢視的重要性,不斷地進步與成長(林佩璇,1992)。學習 歷程中定期進行回饋,讓學生不斷進行反省、思考與繼續學習以尋求解決問題。

二、合作學習的方法

許多研究學者對「合作學習」的模式提出了很多教學,以下僅就一般較常使 用的方式進行說明(引自黃正傑、林佩璇,1999):

(一)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

此法是學生小組學習中最簡單的方法,適用於所有的學科(劉秀嫚,1996)。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之五個步驟。分別說明如下:

1.全班授課:教師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採用講述、資訊多媒體融入教學或討論的 方式進行全班的授課。

2.分組學習:教學後,教師依學生的表現,將學生做四至六人的異質分組。分組 學習的目的除確認每位學生是否熟練授課的教材外,也是爲了下一階段的小考 作準備。小組的成員須一起學習,互相協助,每個人都要做對學習單上的問題,

才算小組完成學習

3.實施測驗:經過分組學習後,利用小考評量出學生個別的學習成效。

4.計算學生個人的進步分數:教師先依前幾次的學生小考平均分數定出基本分 數,而個人進步分數就是由小考分數減去基本分數後,轉換成積點。除了計算 學生個人的進步分數外,再將小組成員個人積點相加,作為小組分數,即為小 組整體表現。

5.進行表揚:分為表現最佳的小組或個人進步最多的兩部分,前者為激勵整個合 作學習的效果,後者強調自己的進步成果。

(二)小組遊戲競賽法(TGT)

TGT 與 STAD 原則上大致相同,主要的差別在於 TGT 是以學科遊戲取代小 考、以能力代替進步分數,其餘則與STAD 相同。

(三)拼圖法第二代(JigsawⅡ)

拼圖法第二代(Jigsaw Ⅱ)由 Slavin 於 1980 改良而成。亦是將學生採異 質性分組,將相同學習材料分給各小組,小組的每位成員分配不同的專家主題,

把研究相同主題者集中一起,再一起討論共同的主題,經討論後,回歸至各組,

再教導其他成員,最後依據小考,轉化為小組得分、個別分數。

(四)團體探究法(G-I):

團體探究法是由以色列的 Sharan 和 Shaulov(1990)研發出來的合作學習教學 法。將全班分成數個不同的小組,每組成員約2~6 人。教師將教學單元分成幾個 主題,每個小組被分配到一個主題,小組準備與研究其主題,並向全班報告,最 後依報告內容及團體表現進行評鑑。

(五)共同學習法(L.T.):

共同學習法由強森兄弟(D. W. Johnson & R. T. Johnson)於 1987 年所發展出 來。先將4~5 位的學生組成異質小組。小組成員共同研讀一份學習材料,一起做 工作單,共同接受一個測驗,作為小組評鑑與獎勵的依據。

三、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

謝君琳

綜合前述諸多合作學習法的實施條件與相關研究,並考量本研究之重點為數 學學習領域,具有需教師講解、學生不易在短時間內訓練成擁有數學基礎與解題 經驗的專家小組之特性,故本研究採用教學設計最容易實施,應用範圍最廣,實 施效果顯著的「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作為資訊融入數學合作學習教 學活動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