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資訊融入教學及其相關因素

本節將探討資訊融入教學之意義、資訊融入教學之策略、資訊融入教學之相 關研究,期望能導入完整的教學設計並應用於診斷及補救中,相關敘述如下:

一、資訊融入教學之意義

教育部(2009)強調學生使用資訊科技工具有效的解決問題,並進一步養成 學生運用邏輯思維的習慣,培養學生使用資訊主動學習的能力。資訊融入教學就 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 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在教室中日常教學中的一部份,並 且能延伸視資訊科技為一個方法、一種程序,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尋求問題的答 案(王全世,2000)。近年來,科技的蓬勃發展,資訊已經滲入家庭也走入校園,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宛如一股熱潮,讓教師們趨之若鶩,原因在於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讓教學以更多元化呈現之方式,學習型態變得更多元,不僅提高學習者的興 趣,數位學習更提高學習者可在任何時間、空間學習,學習不再是處處限制的事 情,快樂學習,隨手可得知識的數位學習時代來臨了。

洪燕竹(2004)更明確將所使用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技術,直接在定義中闡 述,她認為所謂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就是將資訊科技(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

網路媒介,進行收集、儲存及傳輸文字、圖像、影音之技術)應用在各學科教學 活動上時,結合電腦化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各環節上(目 標、學生、內容、環境、分法、教師)。教師在教學時能應用電腦多媒體的特性,

並配合教學內容與模式,將資訊科技視為教學的工具,以提升學童學習成效,同 時學童的資訊能力也能獲得提升,且能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邱瓊慧,2002)。

徐新逸(2003)更從狹義和廣義來詮釋資訊融入教學,認為狹義的解釋是應 用資訊科技的技術,廣義的解釋則是應用系統化教學設計的科學方式,以達成學 習目標,並提供學習者有意義的學習歷程,以增進較佳的教與學之成效。

綜合上述,教師如何善用電腦科技與資訊設備於教學活動中,實是現今學校 發展之重要課題。因為好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不但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透過課 程與教學情境的適當設計及安排,讓學生仿效地由「做中學」到自動化的「學中 做」,學生很自然地學習。利用電腦工具的輔助,使學習發生於任何時間、任何 地點都可運用來尋找問題的答案。關於資訊融入教學之意義,學者張國恩(民 91)下了很好的註解,他指出資訊科融入教學就是教師運用資訊科技之技術於教 學及課後活動上,使學生培養出「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探索與研究」

的精神,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畫與終身學習」。

二、資訊融入教學之策略

廖遠光(1999)指出,教學科技的使用者是教師,決定教學科技是否對教學 有所助益的仍是教師,教師對新的教學科技的知能固然可以訓練,但是,能力是 一回事,使用意願又是另一回事,一個有足夠知能來使用教學科技的教師,不代 表他或她必然會使用教學科技於教學。教師本身對教學或學習的看法,會影響他 對教學目標的選擇或評價,進而決定他的教學決策與教學行為。教師是教學的主 體,教師引導教學,其態度會決定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直接的影響了資訊 融入教學的成效。

教育要像是在點火燎原一般,點燃每一位學習者內心求知的那一把火(陳明 溥,2004),教師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也是如此,教學的重心與焦點仍 是在「教學」而非「資訊科技」,也就是說,「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運用資訊 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以提高學生學習成效,但是融入教學的教材與 原始學科教材的差異不能太大,以免增加學生學習認知負載過重,對於資訊科技 的應用,應該保有課程的主體性,科技只是必要輔性工具,而不是取代的技術,

若是因為為了讓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而將教學目標或教學方法改變以因應資訊 科技,那在教學上就真是倒因為果了(萬志祥,2004)。

教師到底要如何應用資訊科技至教學呢?學者劉世雄(2001)認為必須考慮 到以下四個因素:「Why」(為何需用採用資訊科技)、「When」(何時是運用資訊 科技的最佳時機)、「What」(何種教材適合運用資訊科技呈現)、以及「How」(如 何有效地將資訊科技融入至教學活動中)等因素。綜合上述,資訊融入教學是為 了讓學習成效有加成的效果,所以教師在引入資訊融入教學時,也要考慮教材的 內容或性質是否適合於資訊科技融入,這涉及教師對教學的建構與設計,教師要 考量可使用的資源、其可行性的方法與所能獲得的效益,將資訊工具與教學完整 的結合,統整的教學模式才得以完善。

顏永進與何榮桂(2001)對於資訊融入教學的使用方法,提出以下六種策略:

1.資訊的探索與整理:教師設定一個研究主題,讓學生利用資訊或網路搜尋與主 題有關之資料,整理與報告探索之主題內容。

2.科技產品的運用:在任何學習時間,鼓勵學生使用科技產品(電腦、數位相機、

印表機、掃描器)記錄所學或自行探索更多的相關知識。

3.心智工具的融入: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程式設計等軟體工具呈現教學內容,

透過試算表、資料庫、建立的教學系統,學生具體操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4.透過網路的合作學習:網路通訊建立知識傳遞與溝通的平台,利用合作界面促 進班級教學活動,在此人人都可提出意見,共享知識,分享學習心得。

5.問題導向的融入策略:教師先提出一個情境問題,資訊科技融入問題導向的教 學,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嘗試解決問題。

6.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評量:利用資訊科技進行學習評量的,記錄與保存學習歷程。

在劉世雄(2002)的研究中,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策略有下列幾項:

1.呈現教材及資源:利用多媒體的特性,使教學由動畫、聲音、影像等活潑方式,

顯現教學內容,刺激、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獲得更真實的學習經驗。

2.製作及練習作業:經學習後,學生使用資訊工具、軟體製作作業或實務練習。

3.模擬情境學習:學生在模擬情境下,思考與解決問題,有助於在未來真實情境 的問題解決。

4.學習資源的搜尋:爲使學生多元化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在網路上搜尋相關的知 識資源、觀看光碟獲得資料,養成主動探索的能力。

從上述可知,資訊科技可以以各種不同形式呈現,其目的都是要結合教學,

使教學達最大效益,不僅僅只是利用電腦與網路而已,教師要依照教學目標、教 材內容,選擇適合的融入策略,在融入過程中,可以使用的工具的有:

溫明正(2000)指出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的工具如下:

1.網路教學:

教師利用網路以網頁教材進行教學,可搜尋相關教學資源、網站,軟體的網 路教學、線上操作,教學內容皆以網路呈現。

2.多媒體教學:

在教學活動中引入數位化工具(如 PowerPoint、自由軟體、多媒體軟體、

VOD 數位影片、Web 等)作為輔助工具,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外,也避免教 師抄寫板書時,而學生發呆空等待、與同學聊天的情形,使時間妥善利用。

3.錄影帶教學:

對於一些歷史紀錄或難以觀察到聲音、景觀的現象,可透過錄影帶將資料撥 放給學生觀賞,讓學生有身歷其境的感覺。而遠距離的學生也可以經由教學錄影 帶的傳遞接收知識。

4.隨選視訊教學:

在教室裡,教師能立即性地透過電腦或裝有控制盒(SetTopBox)的電視選 取適合的教學媒體,直接點選播放,在短時間內可觀看主題內容與搜尋相關知 識。此種方式亦可進行遠距教學。

5.第四台教節目播放:

教師利用有線電視或視訊播放系統,撥放相關內容,進行教學活動。

6.虛擬教室教學:

利用軟體設計出一個教學的平台,此系統在任何時間下都可進行授課、舉辦 考試、線上繳交作業、線上互動討論或回答問題。

7.推廣電子郵件:師生透過電子郵件傳遞訊息或繳交作業。

過程技能的

電腦的焦慮本就偏向不焦慮,在網路學

蕭翠玲

(2009)

應用資訊科 技輔助數學 教學之合作 學習成效研 究

國中一年級 學生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學生經由「GSP 輔助教學模式」後,是否會改變學生的 數學合作學習之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 研究結果為,實驗組的數學學習成就與 控制組的數學學習成就有顯著差異。在 數學學習態度就無顯著差異。但兩組學 生在數學學習態度的改變上皆呈現正 成長。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本研究是以資訊融入數學結合合作學習之教學設計,

以教學簡報軟體(PowerPoint)編製圖片、動畫、閃卡、文字等形式將「多項式與 其加減」、「多項式的乘除」單元內容視覺化,抽象概念具體化,以激發學生學習 動機並養成學生接受自我新知的資訊素養,再配合小組的合作學習,藉由同儕間 的歸屬感、互助激勵學習,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