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研究內容與範圍更加明確,以利變項的分析與討論,茲將本研究有關之 主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 女大學生

指介於「青年後期」與「成人前期」階段,年齡在 18-25 歲的大學女生。本 研究的大學女生主要來自北區公私立大專院校的學生。

二、 親職化

親職化(parentification)是指兒童或青少年在其情緒上或發展上還未能負 荷時,就過早、不適當且持續的承擔了成人的角色,提供了照顧的功能。常見的 狀況是,父母無法發揮正常的親職責任,故由子女承擔過多的照顧責任,長久下 來形成僵化且固著的照顧者角色,親子互動間出現角色反轉的情形(Jurkovic,

1997)。本研究參考石芳萌(2007)的量表(石芳萌依據 Jurkovic 與 Thirkield , (2000a)「子女責任量表─成人版(FRS─A)」所編製),編修本研究工具。本研究 延用原文量表意涵,將親職化分為「過去」和「現在」兩個部份。

故本研究工具共有六個向度,分別為過去功能性照顧、過去情感性照顧和過 去不公平性、現在功能性照顧、現在情感性照顧以及現在不公平性。其中功能性 照顧(instrumental caregiving)是指個體協助與負擔家中事務性家事與雜物的 責任;情感性照顧(emotional caregiving)是指個體承擔照顧家人情緒的責任;

不公平性(unfairness)是指個體感受到自己因承擔照顧責任的犧牲,而覺得自己 不被瞭解、缺少支持、付出與獲得間不對等。

本研究中親職化的情形以受試者在「親職化量表」各分量表上的得分來表示,

各分量表分數越高,表示該親職化向度的程度越強。

此外,為了有利於研究進行,以下將界定高/非高親職化者,以及親職化改 變組/未改變組。

(一) 高親職化者/非高親職化者

高親職化者是指承擔高度親職責任的個體。本研究參考 Levine (2009) 在其研究中的界定,當個體親職化三個分量表的分數(功能性照顧、情感性照 顧、不公平性)皆在各分量表的平均數以上,且親職化的總分亦在平均數以上 者,會被視為具有破壞性親職化者。本研究在參照文獻後(Jurcovic,1997)

認為高親職化者在適應上確實有某種程度的破壞性存在。因此本研究中將受 試者其親職化總分高於平均數者;且其在三個分量表分數皆高於各分量表平 均數者,界定本研究中的高親職化者。若未達此標準者,則界定為非高親職 化者。

(二)親職化改變者/親職化未改變者

在界定親職化改變組和未改變組時,由於研究者未找到關於親職化程度改 變對個體影響的量化相關文獻,因此和指導教授討論後,將受試者在親職化總 分中,「現在親職化」總分低於其「過去親職化」總分的 1.5 個標準差者;以 及在三個分量表中,「現在親職化」總分皆低於其「過去親職化」總分的 1.5 個標準差者,界定為親職化改變者,若未達此標準者,則界定為親職化未改變 者。

此外,研究者在親職化改變程度與否對女大學生的研究中,主要想了解在 過去高度親職化的女大學生中,親職化改變程度對他們的影響性。故研究者會 先篩選出高親職化組,再依親職化改變程度的標準將高親職化組的女大學生分 為「親職化改變組」和「親職化未改變組」,以利之後研究。

三、 關係性自我

關係性自我(self-relation)是指女性的自我特質,是一種與他人連結、人 際取向的自我展現,其發展過程主要是透過關係不斷知覺他人的情感及經驗,並 透過自身的情感經驗,來擴展彼此關係的能力,使其自我能在重要的關係中組織 及成長(Gilligan,1982)。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參考黃慧芬(1999)根據 Pearson, Reinhart, Strommen, Donelson, Barnes, Black, Cebollero, Cornwell, &

Kamptner(1998)等人編製的「關係性自我量表」(Relationship Self Inventory,

RSI),經研究者編修後成為本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共有四個向度,包括個體評定自我與他人關係時兩種不同的自我 定義型式:分離式自我(the Separate Self,SS)和連結性自我(the Connected Self,CS),以及連結性自我反映的兩種不同且重要的關懷型式:以他人為首 (Primacy of Other Care,POC)和平等關懷(Self and Other Care,SOC)。其中

「分離式自我」主要測量獨立、分離、公平正義原則為中心的自我型態;「連結 性自我」主要測量相互依賴、與他人連結和關係他人為中心的自我型態;「以他 人為首」則在測量個體關懷他人勝過關懷自我的程度;「平衡關懷」則是測量個

體關懷自我及他人皆是平等的關懷程度。

本研究中個體關係性自我的情形,以受試者在「關係性自我量表」(RSI)中 的得分來表示,該向度得分越高,表示該向度的程度越強。

四、 愛情關係適應

愛情關係適應,主要是指大學生與其異性戀對象之間關係的品質及滿意程度 等。本研究採王慶福(1995)的「愛情關係量表」中的「關係適應量表」作為測量 愛情關係適應的工具。

本研究工具共有三個向度,分別為「滿意/成長」、「衝突/矛盾」和「自主/共 生」,其中「滿意/成長」表示個體對自己愛情關係的主觀滿意程度;「衝突/矛盾」

表示個體在愛情關係中,主觀感到受困、不確定性及內在衝突感;「自主/共生」

則表示個體在關係中自主或共生的程度,得分越低者,表示自主性越高,亦即兩 個自主的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較為放鬆自由,也較能保持足夠的心理空間;得分 越高者,表示共生越高,在親密關係中屬高度的依賴關係。

本研究中愛情關係適應的情形以受試者在「愛情關係適應」各分量表上的得 分來表示,各分量表分數越高,表示該愛情關係適應的向度程度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