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使用之測量工具包括:個人背景資料、親職化量表、

關係性自我量表、愛情關係適應量表。依施測先後順序分別敘述如下。

一、 個人基本資料

受試者的基本資料主要在蒐集女大學生個人基本資料,以利研究分析之進 行。此部分包括:學校名稱、年級、在家中的排行、目前居住狀況、父母婚姻 狀況、戀愛狀況等六項。

二、 親職化量表(問卷標題稱之為家庭經驗問卷)

本研究之親職化量表參考石芳萌(2007)的量表編製。她依據 Jurkovic 與 Thirkield(2000a)編製的「子女責任量表─成人版」(Filial Responsibility Scale─Adult,FRS─A),經翻譯與編修後訂名為「親職化量表」。

(一)原量表的架構與形式

Filial Responsibility Scale-Adult(FRS-A)為 Jurkovic 與 Thirkield (2000)依據和親職化相關的理論、研究及臨床工作,增加並修訂由 Sessions 與 Jurkovic(1982)所發展的 Parentification Questionnaire(PQ)題目編製而成,

主要在測量成人個體之親職化程度。相較於 PQ 以總分來代表親職化表現,FRS-A 將親職化表現細分為「功能性照顧」、「情感性照顧」和「不公平性」等三個向 度,亦可運用來測量過去與現在親職化表現的狀況。

FRS-A 最初有 123 題,經信效度考驗後,總題數縮減為 60 題。原量表以李 克特式(Likert)五點量表計分,範圍由 1 分(非常不符合)到 5 分(非常符合),

得分越高表示親職化程度越高。此外,原量表分為「過去」和「現在」的親職 化表現二個部分,第一部分的題目指的是個體過去在原生家庭中與家庭互動的 狀況;第二部分的題目指的是成年個體目前與原生家庭互動的情況。

本量表題目可區分為六個向度(Jurkovic & Thirkield,2000;石芳萌,

2007):

1. 過去的功能性照顧(past instrumental caregiving):指個體過去協助與負 擔家中事務性家事與雜物的責任。例如:我過去常幫家人洗衣服。

2. 過去的情感性照顧(past emotional caregiving):指個體過去承擔照顧家人 情緒的責任,而呈現出與家人情感同步、捲入家庭衝突、超齡成熟等狀態。

例如:我過去常覺得自己是家中的仲裁者。

3. 過去的不公平性(past unfairness):指個體過去感受到自己因承擔照顧責任 的犧牲,而覺得自己不被瞭解、缺少支持、付出與獲得間不對等。例如:我 過去在家裡付出的比我獲得的多。

4. 現在的功能性照顧(current instrumental caregiving):指個體現在協助與 負擔家中事務性家事與雜物的責任。例如:我有時會給原生家庭家人金錢來 幫助他們。

5. 現在的情感性照顧(currect emotional caregiving):指個體現在承擔照顧 家人情緒的責任,而呈現出與家人情感同步、捲入家庭衝突、超齡成熟等狀 態。例如: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父母唯一能求助的對象。

6. 現在的不公平性(current unfairness):指個體現在感受到自己因承擔照顧 責任的犧牲,而覺得自己不被瞭解、缺少支持、付出與獲得間不對等。例如:

我覺得我常常為原生家庭犧牲但沒被其他家人注意到。

以上各分量表的 Cronbach α係數界於.74 到.87 之間。

(二)量表修訂過程 1、修訂原因

石芳萌(2007)根據 Jurkovic 與 Thirkield(2000)的「子女責任量表─成人版」

(Filial Responsibility Scale─Adult,FRS─A)所編製的「親職化量表」,將原 量表中的「過去」和「現在」二部分的親職化表現合併為一,測量高中職生的親 職化現況。但本研究主要想了解女大學生「過去」和「現在」親職化程度是否有 所改變?以及這些改變是否會對其關係性自我及愛情關係適應有所影響?因此石 芳萌(2007)所編製的「親職化量表」並不完全適用於本研究,因此引起研究者再 次編修的動機。

2、預試量表題目編修

本研究以石芳萌(2007)所譯的「親職化量表」的量表題目作為編修的基礎,

另以 Levine(2009)文中所附的 FRS-A 量表為參照,發現石芳萌(2007)已將所有量 表題目翻譯出,和原量表的差別只在於將原量表中的「過去」部分和「現在」部 分雷同的題目刪除,並將所有題目合併為一份。

由於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測試受試者過去和現在親職化的程度,因此,研究 者先將石芳萌版的 37 題篩選出同時適合過去及現在情境的題目,以利之後製作為

過去和現在兩個親職化量表。其次,研究者和指導教授討論後,刪除一些題意相 近的題目, 最後擬定「親職化量表」的預試量表題目共 68 題,其中「過去親職 化量表」和「現在親職化量表」各 34 題,且此兩部分題目相同。包括:「過去功 能性量表」、「過去情感性量表」、「過去不公平性量表」、「現在功能性量表」、「現 在情感性量表」、「現在不公平性量表」等六個分量表,預試量表參見附錄一。

3、預試實施

本研究預試樣本以北區公私立大學大一到大五的女大學生為受試者,包括:

開南大學、南亞科技大學、龍華科技大學、中原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市立 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仁大學 等,刪除作答不全者,共得女大學生有效樣本 308 名。

4、試題分析、因素分析和選題

研究者根據預試結果進行「親職化量表」題目的篩選。為了使「過去親職化 量表」和「現在親職化量表」題目和題數相同以便於比較和計分,研究者便同時 對照過去和現在親職化量表的試題分析結果,同時刪除會影響量表一致性的題目,

試題分析及因素分析結果,見附錄三、附錄四。

首先,研究者以預試資料進行因素分析,以聚斂成三個因素的方式,依因素 負荷量將所有試題區分為三個區塊,包括:不公平性、情感性照顧、功能性照顧。

因素負荷量一為「不公平性」,將過去和現在親職化量表相較發現,第 16 題(當我 的父母衝突時,爸爸或媽媽會要我站在他那邊─原量表屬情感性照顧)在過去親職 化量表中被歸在情感性照顧,但現在親職化量表中被歸在不公平性,由於此題在 兩個因素中負荷量皆低,且怕因素混淆,因此刪題。在第 10、29、31 題,雖在過 去和現在親職化量表皆被歸在「不公平性」,但由於因素負荷量極低,因此刪除。

第 4 題(我需要打工來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原量表屬功能性照顧)在過去親職化 量表中歸在功能性照顧,但在現在親職化量表則被歸在情感性照顧,為怕因素混 淆,且因素負荷低,與試題總分相關(R 值)亦低,故刪除。而第 23 題(對我來說,

如果我知道家人不快樂,我就快樂不起來─原量表屬情感性照顧),在過去和現在 親職化量表皆歸到情感性照顧,但因素負荷量低,與試題總分相關(R 值)亦低,故 也刪除。

因此,透過因素分析結果,研究者由原本的 34 題預試量表,篩選出 28 題做 為正式親職化量表的題目,並將此 28 題同時做為測量過去和現在親職化量表的題

目。另外,為了怕受試者混淆,研究者在過去親職化量表各題前加上「過去」兩 字,在現在親職化量表各題前加上「現在」兩字,並分別輔以說明文字,於施測 前解說。

(三)正式量表內容及信效度研究 1、量表內容、形式與計分

「親職化量表」經上述試題分析的過程後,得到正式量表題目共 56 題,其中 過去和現在親職化量表各為 28 題,此二部份題目皆相同,並各自分為「功能性照 顧」、「情感性照顧」和「不公平性」三個分量表,用以測量公私立大學女大學生 在親職化之三個向度上的表現。正式量表見附錄二。

「親職化量表」的正式量表包括三個分量表,其名稱、定義和題號分述如下:

(1)功能性照顧(instrumental caregiving):指個體協助與擔負家庭中事務性 家事與雜務的責任,例如:洗衣、採買、賺錢、照顧手足等(石 芳萌,2007)。本分量表題目包含:第 1~8 題。

(2)情感性照顧(emotional caregiving):指個體承擔照顧家人情緒的責任,而 展現出與家人情感同步、捲入家庭衝突、超齡成熟狀態(石芳萌,

2007)。本分量表題目包含:第 9~20 題。

(3)不公平性(unfairness):指個體感受到自己因承擔照顧責任的犧牲,而覺得 自己不被瞭解、缺少支持、付出與獲得之間不對等(石芳萌,2007)。

本分量表題目包含:第 21~28 題。

此外,本量表以李克特式(Likert)五點量表計分,反應方式為「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沒意見」、「符合」、「非常符合」,分數分別計 1~5 分。由受試者依據 自己的真實感受來圈選與真實情況最符合的答案。

2、信度研究

本量表的信度檢驗採內部一致性信度,茲將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α係數呈 現如表 3-3-1。

表 3-3-1 「親職化量表」正式量表各分量表信度

題數 α值

過去功能性照顧 8 .807

過去情感性照顧 12 .826

過去不公平性 8 .910

現在功能性照顧 8 .830

現在情感性照顧 12 .856

現在不公平性 8 .930

3、效度研究

本研究利用因素分析進行本量表之構念效度分析,在因素分析上,研究者 以主成份分析法抽取三個因素,以最大變異法進行直交轉軸,結果如表 3-3-2、

3-3-3。

在「過去親職化量表」中,「功能性照顧分量表」因素負荷量從.379 到.788;

「情感性照顧分量表」因素負荷量從.291 到.677;「不公平性分量表」因素負荷 量從.653 到.817。三個因素共可解釋過去親職化量表分數變異量的 40.9%。

在「現在親職化量表」中,「功能性照顧分量表」因素負荷量從.505 到.754;

「情感性照顧分量表」因素負荷量從.354 到.728;「不公平性分量表」因素負荷 量從.629 到.817。三個因素共可解釋現在親職化量表分數變異量的 51.1%。

表 3-3-2 「過去親職化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表 3-3-3 「現在親職化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三、 關係性自我量表(問卷標題稱之為自我態度問卷)

本研究關係性自我量表採用黃慧芬(1999)根據 Pearson 等人(1998)等人編製 的「關係性自我量表」(Relationship Self Inventory,RSI),經其翻譯與編修 後訂名為「關係性自我量表」,並以國內大學生為研究族群。本研究者去函向 Pearson 和黃慧芬索取「關係性自我量表」中英文版的授權,皆獲得同意,因此研 究者以原文版為基礎,中文版為輔助進行修訂,並以修訂後的關係性自我量表為 研究工具。

(一)原量表的架構與形式

目前關於「關係性自我」的測量,主要以國外的關係性自我量表

(Relationship Self Inventory,RSI)為主。此量表主要由 Reinhart 及 Pearson 等人(1985)以 Gilligan 的女性自我發展及發聲模式為理論基礎。之後,Pearson 等人(1998)又參考 Jordan(1991)所提出的關係中自我理論(Self-in- Relation) 再加以發展而成。本量表主要在測量個體評定自我與他人關係時兩種不同的自我 定義型式:分離式自我(the Separate Self,SS)和連結性自我(the Connected Self,

CS),以及連結性自我反映的兩種不同且重要的關懷型式:以他人為首(Primacy of

CS),以及連結性自我反映的兩種不同且重要的關懷型式:以他人為首(Primac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