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中所運用到的名詞,為綜合許多專家學者的觀點、論點,研究者將其 歸納後,統整為本研究所使用名詞的解釋。

一、繪本

繪本作家郝廣才為繪本下的定義是:『繪本』是一本書運用一組圖畫,去表 達一個故事,或一個像故事的主題。如果用英文看,Picture Book 就是圖畫書,

就是繪本(郝廣才,2006,1)。楊茂秀(2010,序)在《話圖》(Words about Pictures)

這本書的序文中提到:「繪本是印在紙上,用圖與文字交織起來說故事,就像舞 台或劇場那樣,供成人與孩童共同演出」。

日本兒童文學家松居直(2005:10)認為:「繪本藉由文與圖來達成『書』

的形式,長久以來,它被認為是一種綜合藝術」。

繪本在幼兒園中是孩子最熟悉的「書」,書中的文字是老師的敘述,書中的 圖是孩子的想像及觀察,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繪本是一種以圖為主,以文為輔,其 中日本繪本作家宮西達也2的作品主角為豬和狼使用三本,原因是研究者想效法 裴利的《手拿褐色蠟筆的女孩》中採用同一作者的故事,讓孩子研究,並結合其 它豬和狼相關繪本共同探討。另外原因是作者風格幽默風趣,筆法適合幼兒階段 閱讀的作品為主。透過想像力、肢體表達,孩子將老師的口語、繪本中的圖及字,

從平面都變成了如3D動畫般生動立體的戲。所以本研究採用其作品,來融入創 作性戲劇及裴利教學進行探討。

2 宮西達也 Tatsuya Miyanishi 於 1956 年 12 月 23 日出生於日本靜岡縣,畢業於日本大學藝術學

系,1970 年出版第一本圖畫書,至 2004 年已出版約 65 本,其作品備受肯定,曾獲得 1999 年講 談社出版文化獎及繪本獎、兒童書裝訂講、讀書推進運動協議會獎、日本劍淵繪本獎等。是日本 出版業超人氣童書作家。

二、創作性戲劇

「創作性戲劇」一詞,係由美國戲劇教育學家先鋒,瓦德(Winifred Ward)

在1930年出版《創作性的戲劇活動》(Creative Dramatics)一書的名稱所發展而 來(張曉華,2007a:38)。

「創作性戲劇」一詞在 1977 年經美國兒童戲劇協會(The Children's Theat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簡稱 CTAA)在檢視教育性戲劇之詞彙後,定義為「創作 性戲劇」是一種即興,非正式展演,且以過程為主的一種戲劇形式。在其中,參 與者在領導者的引導下,去想像,實作並反映出人們的經驗。參與創作性戲劇具 有拓展語言與交流能力、解決問題、技能與創造力、提昇積極的自我概念、社會 認知、同理心、價值與態度觀的建立並了解劇場藝術(張曉華,2007:44)。

創作性戲劇是一種即興自發的教室活動。其發展的重點在參與者經驗重建的 過程和其動作及口語「自發性」之表達。在自然開放的教室氣氛下,由一位領導 者運用發問的技巧、講故事或道具來引起動機,並透過肢體律動、即席默劇、五 官感受及情境對話等各種戲劇活動來鼓勵參與者運用「假裝」的遊戲本能去想 像,且以自己的身體與聲音來表達。在團體的互動中,每位參與者必須去面對、

探索且解決故事人物或自己所面臨的問題與情境,由此而體驗生活,瞭解人我之 關係,建立自信,進而成為一個自由的創造者、問題的解決者、經驗的統合者與 社會的參與者(林玫君,2005:5)。

本研究中所進行的是參與者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繪本情節去發展想像,在 幼兒園的各種活動領域中孩子發揮肢體動作、情境對話,並從活動中學習如何與 人互動、合作或解決問題,並培養出同理心及主動幫助別人。

三、裴利教學-故事說演(Story Telling and Story Acting)

裴利老師的 37 年教學生涯,有 24 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附設實驗學校的幼稚 園服務。透過他的十二本著作及眾多文章,美國紐約學前教育教授庫柏(Patricia M. Cooper)在《小小孩都需要的教室》(The Classrooms All Young Children Need

中分析及追蹤裴利思想的演化,發現裴利的故事說演課程是一個能促進遊戲和想 像的課程,並將稱之為「意義教學法」(pedagogy of meaning)(Patricia M. Cooper,

2011:前言) 。

「意義教學法」,界定為以教學協助小小孩,發掘他們認為有意義的種種事物 和想法,包括:他們已經發現並珍視的意義,以及他們在回應新訊息或新經驗時,

在心裡日漸茁壯的各種意義。在意義教學法中,遊戲和故事是兩項至關重要的工 具(Patricia M. Cooper,2011:前言)。

黃又青老師說(2012:1):「故事說演“Story Telling and Story Acting”:老師 寫下孩子所說的故事,然後全班演出。這是裴利老師所創的一種幼兒園的活動,

雖有幾個方法,但如同裴利老師說「只要去做,時間久了,自然就會對」。 本研究在 100 學年度課程中採用創作性戲劇加入裴利教學,主角都是設定為

「豬」和「狼」。研究者模擬裴利老師在《手拿褐色蠟筆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Brown Crayon)書中,運用同一作者系列的繪本來引發孩子討論及讓孩子自己來 說演故事,老師將他們說的故事內容用錄音記錄,孩子說完故事,全班再一起輪 流演出所說的故事。錢伯斯(Aidan Chambers)(2001:61)說:「訴說自己的 故事和訴說閱讀別人的故事的心得;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體認到自己的存 在,並且發掘了自己的潛力」。從訴說情節中,孩子也慢慢的練習加入更多劇情、

角色及說出自己的故事。研究者更從中可以發現孩子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及探討 如何來解決孩子自己或團體互動間的問題。

整個研究透過孩子自編故事,老師詳實記錄,孩子在扮演遊戲中發揮創意及 充滿想像,讓語言、動作及各種能力,在故事說演中發展每個人不同的潛能。老 師透過裴利教學的方式不斷觀察及不斷記錄,慢慢發掘、並從觀察記錄中發現及 解決孩子或教學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