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在本節的研究範圍中依研究場域、研究人員及研究文本加以說明,並提出研 究中所限制的因素。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場域

本研究以新北市瑞芳區X國小附設幼兒園為研究場域,場地以幼兒園教室為 主,瓦倫(Warren,2001:145--146)在Hooked on Drama《戲劇抱抱》)中提到 孩童平常使用的教室或遊戲室是最好的地方。幼兒如果是處在他們熟悉的環境,

會覺得較有安全感,而且也較能專注手邊的任務。

X國小附設幼兒園處在山區,四面環山,雖然學校為迷你型的,但是戶外空 間寬廣,教學時常可結合山林園野的天然資源,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也顯得更 活潑、自然。而且常和國小融合在一起,國小各項資源和幼兒園共同分享,大家 不分彼此,全校都可以自然稱呼名字,宛如一家人般。

社區家長雖然年齡層普遍有偏高,許多孩子都是和阿公阿嬤住,假日再和父 母相聚,但是卻沒有溝通的問題,家長很信任學校,放心把孩子交給老師,這次 的研究一開始透過「家長同意書」的確定後開始實施,並在家長日也有做一個說 明,都獲得家長的支持與鼓勵,於往後的課程進行時,家長常提供家中不須要的 物品,來放入扮演區,增添孩子的扮演裝備,讓孩子的想像與創作力更加豐富與 發展,家長也常從親子連絡本中附加的照片,欣賞到孩子扮演戲劇的造型,從戲 劇中看到孩子的轉變與成長都非常開心,也更加和孩子共同喜愛創作性戲劇。

幼兒園位於學校一樓的空間,教室有兩間,其中一間為主要的活動教室,前 後各有一個門,平日孩子上課、遊戲、體能及午睡等等,都在這間教室中進行,

對教室的布置擺設非常熟悉,動線也很清楚,所以孩子很適應環境,熟悉空間,

表現時也更自然融入。

圖 1 教室空間平面圖

然而然擔任引起動機及延續發展的工作,引導其他孩子共同參與學習。

2.研究者:

研究者在幼兒園擔任教職已近20年,對於繪本及戲劇教學活動非常熱衷,除 了研習相關課程,也常欣賞兒童戲劇,及帶幼兒園孩子實際觀看劇場,或全班在 教室中隨興扮演,大型活動時推出戲劇節目等等,常常得到許多家長正面回饋及 支持。本研究中研究者扮演的角色:

(1)課程設計者:研究者試著運用繪本故事融入扮演活動,做課 程活動設計。

(2)教學實踐者:研究者事先規畫好課程架構,再依幼兒發展及 興趣加以調整。

(3)觀察記錄者:研究者運用繪本和孩子分享,再讓孩子即興表 演,透過錄影、錄音記錄對話、過程,事後再謄寫字稿。

(4)資料蒐集者:研究者蒐集研究相關的資料,課堂的觀察記錄、學 習單及作品創作、肢體動作表現、發表想法創作記錄。

3.協同研究者:

為了避免研究者在資料分析上觀點主觀及偏見,邀請校內合班林老師共同參 與協同研究,林老師幼教經驗十年,也非常喜歡戲劇教學,透過這次研究,她在 課堂中也常常將戲劇引入課程中,發現引導孩子各項學習效果良好。透過與協同 研究者的對話討論,在實務教學上不斷省思與修正,希望能幫助孩子及更加提昇 自我的成長及專業。

4.研究參與人員:

研究中相關人員建立的基礎是協同與合作、信任與平等,每一位都有表達意 見的權力,透過共同分享經驗、討論與互動、反省思考來凝聚共識。

(1)指導教授李其昌老師依專業的領域隨時給予指導與修正,並提供相 關及豐富的訊息和資源,解決研究者的疑惑及研究中時遇到的困境。

(2)100學年度在研究者任教班級內的7名幼兒,參與戲劇活動時自然活 潑的投入,熱烈的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

(3)批判性朋友(critical friends)是研究者共同研究戲劇也是教師的洪 老師及任教班的家長、教師同儕、戲劇活動同好及關心本研究的人,

在本研究進行的過程中適時提供支持與鼓勵,激勵研究者自我不斷 反省思考與共同辯證批判,共同學習並成長與進步。

(三)研究文本:

「要走進戲劇,首先就從閱讀故事開始吧」!一句提倡戲劇的葛琦霞(2004:

11)老師在其著作中這樣的述說,讓喜愛戲劇的我眼睛一亮。故事不是孩子最愛 聽的嗎?繪本不是孩子最愛看的嗎?我就從孩子的最愛出發,相信是往戲劇最棒 的路。

幼兒園中每天少不了故事,圖書區中更是有許許多多的繪本,林良說(1976:

109)「『說故事』在對兒童的教育上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方法。兒童在聽故事、

說故事、看故事的活動中,可以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可以獲得許多生活常識,

可以接近許多正確的觀念」。

我們喜歡用故事來當開場白,也喜歡在課程設計中引用故事,因為故事書是 最好的教材,張曉華(2007:254)說:「說故事是一種有助學生想像、組構情 節的良好口語活動。它能為聽故事者帶來娛樂與認知,使說故事者善用情感、語 音與動作。」

楊茂秀(2009:16)對於故事書有這樣的說法,他說「圖畫故事書是特別容 易拿來做思考實驗的文類」。並且認為(1996:序)「說故事是與孩子交朋友的 良好方式,人多半愛聽故事,故事聽多了,便忍不住要去說,故事說說,便忍不 住要去演。當戲劇進入教室時,教室自然成為舞台」。

所以研究者除了喜歡繪本故事外,綜合以上專家學者的建議,更決定本研究 的文本要運用故事書,過程中先讓孩子聽故事、演故事,再讓孩子說故事、演故 事。研究時間從2011年9月起,迄2012年4月止,研究者以日本作家宮西達也的繪 本作品中,《1隻小豬與100匹狼》、《超神奇糖果鋪》、《今天運氣怎麼這麼好》

為研究設計中主要的故事,這三本故事主角皆為狼與豬。

《1隻小豬與100匹狼》 《超神奇糖果鋪》 《今天運氣怎麼這麼好》

文圖/宮西達也 翻譯/游珮芸

文圖/宮西達也 翻譯/周佩穎

文圖/宮西達也 翻譯/鄭明進 圖 2 研究的文本

選宮西達也作品原因為從圖畫書的技法來看,其畫法很像小孩子塗鴉的感 覺,線條簡單、貼近幼兒所能理解的符號(嚴淑女,2006:73)。作者幽默的表現 及顛覆狼的傳統形象,有助於孩子討論時的反思。

另外佐以世一出版《三隻小豬》、遠流出版《三隻小狼和大壞豬》、三之三 出版《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是狼還是羊》、大穎文化出版《三隻小豬不一 樣》、《為什麼大家都說野狼是壞蛋》等相關主角繪本,透過豬和狼的反差對比 角色,讓孩子思考、體驗並探討。

2012 年 2 月至 4 月,引導方式稍做修改,雖仍讓孩子說故事、演故事,也 仍以狼和豬為主角,但讓孩子嘗試自編故事後,將故事述說的內容以個別或團體 演出來,裴利老師說「在記錄孩子說出來的故事時,每一句都會重複念一次」

(2002:27)。所以研究者也嘗試這麼做,將孩子的故事記錄下來。

另外裴利還說「孩子知道他們說的故事,會被演出來,他們說故事的動機會 很強」(2002:159)。所以研究者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上台來說故事,不論故 事長或短,情節建構完不完整,都讓孩子試試看,並將每個孩子的故事演出來,

與大家一起來分享及討論,透過表演孩子學習到與人溝通互動,透過故事反思學 習了解及同理別人、尊重別人。

二、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一:研究者本身既是教學者亦是研究觀察者,在教學及觀察的過程中,

會因個人主觀因素下判斷,使導引過程因而影響結果。

研究限制二:研究者因為身兼行政工作,有時會因臨時業務離開教室,讓教學 工作中斷,因此會因為沒有完全參與,不但無法完全體會過程,

也會造成幼兒思緒中斷而影響結果。

研究限制三:資料蒐集方面透過科技器材,運用錄音、錄影方式記錄,但有時 臨時協同教學者無法參與拍攝,而研究者臨時手寫,有遺漏之虞、

記錄不完全。

研究限制四:孩子會因同儕眼光或不同意見,產生對自己的壓力,使表現結果 不是最真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