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戲劇的開演與發展

第一節 故事戲劇初登場

研究者發現從故事導入,是孩子最快進入了解的,岡田正章(1993:100)

說「圖畫書是達成「共同了解」的最好教材。事前和孩子們仔細討論故事的內容 是必須的,玩得次數越多,越能烙印在心裡」。因此研究者運用了孩子熟悉的繪 本故事來開演、發展,並將張曉華及林玫君的創作性戲劇結合裴利的故事說演,

來設計教學活動。

「三隻小豬」這耳熟能詳的故事,主角小豬和野狼,好與壞分別很清楚,所 以是我選擇進入戲劇一開始的故事,楊茂秀(1996:序)認為「說故事是與孩子 交朋友的良好方式,人多半愛聽故事,故事聽多了,便忍不住要去說,故事說說,

便忍不住要去演。當戲劇進入教室時,教室自然成為舞台」。

所以當我介紹完這耳熟能詳的三隻小豬,請孩子先運用肢體來蓋個房子,看 到孩子東倒西歪的擺著各種姿勢,然後老師假裝野狼的「啊ㄨ」一聲,所有小豬 東奔西跑,老師指定變稻草的房子,發現孩子身體變軟了,指定木頭房子時,孩 子的手會變煙囪,每個孩子開心的運用他的肢體變化各種造型,也樂於分享他的 創作,大家看到別人的創作分享後,也更激發自己變更多造型及想法。

最後小豬們圍一圈,說一說變成各種房子的肢體感覺,小朋友樂於發表,更 從互動中分享經驗。後來老師再次假裝野狼聲音,泣訴自己很餓,沒有東西吃,

很可憐,想引發孩子的思維及同情,也希望引發孩子不同的感覺,更是為未來的 戲劇演出埋下一個伏筆。

圖 4 故事《三隻小豬》主題網 三隻

小豬 語文故事

臺語兒歌:三隻豬

藝術創作 小豬紙偶

語言表達想法 再創新元素

肢體創作 表演房子

表 2 課程實施記錄一

z延伸活動

娃娃家的扮演:自己設計道具,裝扮後在角落區演出。並加入數概念(一隻豬有 四隻腳,那兩隻豬呢?)

藝術創作:運用紙、兩腳釘、色筆,創作小豬造型,並將手腳透過兩腳釘後會動。

小朋友製作完後,相互演戲及對話。

z活動照片及說明:

圖 5 小豬的房子,門在哪?找一找 圖 6 我是豬大哥,猜猜我的房子 小豬們躲到房子裡,要如何讓大野狼知道,這是稻草做的?

小朋友分組呈現扮演大野狼及扮演小豬的感覺。

練習過後,討論下列的問題:

你怎麼看得出來,大野狼來了,小豬很害怕?

你怎麼知道,大野狼從煙囪下去,水燙到屁股很痛?

小豬做了什麼事幫助自己?

大野狼吃小豬時,樣子需很兇才是可怕嗎?

有沒有方法是表現吃到小豬,但是假裝的,其實並沒有碰到 小豬的身體。(S2、S4訪談1001115)

二度計畫時,將全班分組來進行故事表演,也可以互相交換 角色,一起把故事演出來,或反覆的演出幾次。

檢 討

二度計劃與呈現

小朋友的初體驗從肢體活動出發,也從熟悉的故事出發,孩子玩的愉快、樂 在其中,自然的表現及回答,讓我瞭解及感受到戲劇原來就在教室裡,創作性戲 劇就在孩子和我的身邊,我看著孩子的動作,記錄孩子的聲音,孩子一面發揮創 意動作一面欣賞別人的動作,從中更學習到如何表達及和別人分享。

初體驗的有趣印象也奠立了孩子對創作性戲劇的興趣,後來結合許多的活動 如:數概念、臺語兒歌等,孩子透過肢體的運用,發展出的短暫戲劇,都讓整個 學習更豐富,也讓孩子更多自我表達及和別人互動溝通的機會。

孩子離開板凳,不再是枯坐,也不再只是聽老師說,他們有自己的學習步調,

陶醉在戲劇的高興及滿足裏,歡樂在肢體的變化裏,更表達在語言及非語言中,

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了幼兒認知發展的原則,也會為孩子奠下健全的基礎。